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野大麦肌动蛋白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其表达特征分析
1
作者 袁惠君 关玉晨 +3 位作者 王春梅 冯欢 张欢欢 袁毅君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38,共9页
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是重要的野生禾本科牧草,具有多种抗逆性。为深入挖掘野大麦的抗逆基因,本研究以RT-PCR法克隆了野大麦肌动蛋白基因(Actin,ACT)的核心片段。采用BLAST序列比对,qRT-PCR实时定量方法对其序列特征和表达特... 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是重要的野生禾本科牧草,具有多种抗逆性。为深入挖掘野大麦的抗逆基因,本研究以RT-PCR法克隆了野大麦肌动蛋白基因(Actin,ACT)的核心片段。采用BLAST序列比对,qRT-PCR实时定量方法对其序列特征和表达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野大麦ACT的基因片段长518 bp,编码171个氨基酸。BLAST分析表明,野大麦的肌动蛋白基因片段与大麦(Hordeum vulgare)ACT基因核苷酸序列的一致性达97%,与ACT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达91%,并将其命名为HbACT。与11种相关植物进行ACT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HbACT含152个保守氨基酸和19个非保守氨基酸,说明HbACT蛋白具有高度保守性。qRT-PCR分析表明,在不同盐浓度处理条件下,不同处理时间野大麦各器官的HbACT的Ct平均值为19.30,地上部的变异系数为3.5,峰度系数为0.262;地下部的变异系数为5.3,峰度系数为0.409,均属于尖峰分布,Ct值的稳定系数均小于1.7。综上所述,HbACT基因表达稳定,可作为内参基因用于研究野大麦功能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大麦 肌动蛋白基因 克隆 表达模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扁果枸杞转录因子基因LbWIN1的克隆及响应非生物胁迫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袁惠君 苏照中 +4 位作者 王春梅 张瑞艳 关玉晨 李学勇 鲍婧婷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49-1460,共12页
蜡质诱导因子1(wax inducer 1/SHN1,WIN1/SHN1)与植物的抗逆性密切相关。为研究WIN1在耐旱经济灌木扁果枸杞(Lycium barbarum ssp.Bianguo)中的功能及其应用前景,本研究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从扁果枸杞中克隆了LbWIN1,构... 蜡质诱导因子1(wax inducer 1/SHN1,WIN1/SHN1)与植物的抗逆性密切相关。为研究WIN1在耐旱经济灌木扁果枸杞(Lycium barbarum ssp.Bianguo)中的功能及其应用前景,本研究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从扁果枸杞中克隆了LbWIN1,构建了LbWIN1融合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载体并表达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原生质体中进行亚细胞定位,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分析LbWIN1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LbWIN1基因长1103 bp,含60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99个氨基酸,含有1个高度保守的AP2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LbWIN1蛋白与茄科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SlWIN1和辣椒(Capsicum chinense)CcWIN1的同源性高达99%。亚细胞定位分析证明LbWIN1蛋白定位于细胞核。LbWIN1基因在叶、茎、根中均表达,其表达量受NaCl、渗透胁迫和外源脱落酸(ABA)诱导,表明LbWIN1参与旱生植物响应盐和干旱等非生物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质诱导因子1 克隆 亚细胞定位 表达模式 非生物胁迫 灌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扁果枸杞表皮蜡质转运相关基因LbABCG11的克隆及其表达特征分析
3
作者 袁惠君 张瑞艳 +4 位作者 关玉晨 余诗曼 徐琰莹 马倩国 鲍婧婷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5-54,共10页
为研究ATP结合转运蛋白G亚家族蛋白11(ABCG11)在旱生经济灌木扁果枸杞中的功能,以扁果枸杞为试验材料,利用逆转录(RT-PCR)技术和RACE法克隆了扁果枸杞LbABCG11基因的cDNA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序列特征,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 为研究ATP结合转运蛋白G亚家族蛋白11(ABCG11)在旱生经济灌木扁果枸杞中的功能,以扁果枸杞为试验材料,利用逆转录(RT-PCR)技术和RACE法克隆了扁果枸杞LbABCG11基因的cDNA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序列特征,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研究了LbABCG11在盐处理、渗透胁迫和脱落酸(ABA)处理下不同器官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LbABCG11基因全长为2971 bp,开放阅读框长2130 bp,编码710个氨基酸,有6个跨膜区,预测蛋白质分子质量为79.39 ku,理论等电点8.42,脂肪指数为89.63,不稳定系数为35.52,平均亲水性为0.070,其编码蛋白质分子式为C _(3590) H_( 5577) N _(935) O _(1027) S_( 35),属于性质稳定的碱性疏水蛋白,含有核苷酸结合域(NBD)以及跨膜结构域(TMD),并以NBD-TMD的形式排列,是一种WBC型(WBC)半分子转运蛋白。该蛋白质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及无规则卷曲组成,分别占45.21%和33.66%,与三级结构预测结果相符。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LbABCG11蛋白与茄科番茄SlABCG11和辣椒CbABCG11的亲缘关系较近,与拟南芥AtABCG11、藜麦CqABCG11同源性较低。LbABCG11基因在叶、茎、根中均表达,其表达量受NaCl、渗透胁迫和ABA诱导,表明LbABCG11参与旱生植物盐和干旱等多种胁迫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果枸杞 蜡质转运 LbABCG11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基双十六烷基碘化铵的合成
4
作者 关玉晨 张徐畅 +4 位作者 朱瑾琪 郭美珊 焦小华 黄丹泽 金黎明 《轻工科技》 2018年第4期9-10,共2页
以十六烷胺和十六烷基溴为原料,合成N,N-双十六烷胺,然后使之与碘甲烷反应,完全甲基化得到季胺盐(二甲基双十六烷基碘化铵)。此分子具有带正电荷的极性亲水头部和两条碳氢链构成的疏水尾部,结构类似于磷脂酰胆碱。这种分子结构决定了其... 以十六烷胺和十六烷基溴为原料,合成N,N-双十六烷胺,然后使之与碘甲烷反应,完全甲基化得到季胺盐(二甲基双十六烷基碘化铵)。此分子具有带正电荷的极性亲水头部和两条碳氢链构成的疏水尾部,结构类似于磷脂酰胆碱。这种分子结构决定了其具有合成人工脂质体的可能性,为下一步合成人工脂质体提供了一种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双十六烷基碘化铵 合成 脂质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