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地表温度遥感:从方向温度、全表面温度到三维表面温度
1
作者 陈云浩 王丹丹 +8 位作者 占文凤 周纪 胡德勇 全金玲 孙灏 郭徵 夏海萍 代秀娟 姜璐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80-1496,共17页
城市地表温度是城市下垫面能量收支和局地气候变化的重要参数,较大范围的城市地表温度一般通过遥感技术手段获取。城市地表显著的三维结构,使其具有较强的热辐射方向性。热红外遥感通常可以提供传感器在特定方向视场中所有组分表面的平... 城市地表温度是城市下垫面能量收支和局地气候变化的重要参数,较大范围的城市地表温度一般通过遥感技术手段获取。城市地表显著的三维结构,使其具有较强的热辐射方向性。热红外遥感通常可以提供传感器在特定方向视场中所有组分表面的平均温度(即方向温度),方向温度随传感器观测角度变化,且与城市表面温度的真实分布状况存在差异。为更好地表征城市下垫面与大气的能量交换,已有研究常采用“全表面温度”代表城市表面温度特征。目前,“全表面温度”仅在描述城市表面温度的平均状况方面有所突破,但无法体现城市表面温度的高时空分辨率特征,不能满足精细城市热环境评估的需求。本文梳理了城市地表温度从“方向温度”(二维)到“全表面温度”(2.5维)再到“三维表面温度”(三维)的发展脉络;概括了目前利用遥感方向观测获取城市地表不同维度温度的进展;厘清了不同维度城市地表温度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阐述了不同维度城市地表温度的应用。在总结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城市地表温度遥感的未来发展趋势:(1)面向应用的城市三维表面温度定义;(2)面向城市三维表面温度重建的立体化观测;(3)三维表面温度产品与城市气候模型的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遥感 地表温度 方向温度 全表面温度 三维表面温度
原文传递
Shifting agricultural land use and its unintended water consumption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2
作者 Liang Dong Di Long +10 位作者 Caijin Zhang Yingjie Cui Yanhong Cui Yiming Wang Luoqi Li Zhongkun Hong Ling Yao Jinling Quan Liangliang Bai Hao Wang Bridget R.Scanlon 《Science Bulletin》 CSCD 2024年第24期3968-3977,共10页
Agricultural land use(ALU)critically influences food production and water resource allocation.This study examines the dynamics of ALU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NCP),a region characterized by intensive agri-culture and ... Agricultural land use(ALU)critically influences food production and water resource allocation.This study examines the dynamics of ALU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NCP),a region characterized by intensive agri-culture and severe groundwater over-exploitation,focusing on the multidimensional driver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By employing an elaborate classification scheme based on satellite imagery and extensive first-hand field data,we identified significant shifts in crop patterns.From 2013 to 2017,there was a notable transition from double crops(primarily wheat-maize)to single crops(primarily maize),covering 4600 km^(2)and accounting for 42%of single crops in 2013.From 2017 to 2022,there was a shift from single crops to economic forests,encompassing 3600 km^(2)and 22%of eco-nomic forests in 2017,including orchards,timber trees,and shelter forest belts.These shifts resulted in an 11%decrease in grain acreage(6800 km^(2))but an 11%increase in crop water consumption(6.3 km^(3))during 2013-2022.Notably,water consumption by economic forests increased by 126%(9.4 km^(3))during this period.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critical need to balance competing demands for food and water security,providing valuable insights applicable to other agriculturally intensive regions worldw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icultural land use Remote sensing imagery Random forest classification Shifts in crop patterns Water consumption
原文传递
遥感地表温度降尺度方法比较——性能对比及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31
3
作者 全金玲 占文凤 +1 位作者 陈云浩 刘闻雨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2期374-387,361,共27页
在归纳现有遥感地表温度降尺度方法的基础上,选取3种代表性方法: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Pixel Block Intensity Modulation(PBIM)和Linear Spectral Mixture Model(LSMM)方法进行实验比较,并建立了一种纹理相... 在归纳现有遥感地表温度降尺度方法的基础上,选取3种代表性方法: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Pixel Block Intensity Modulation(PBIM)和Linear Spectral Mixture Model(LSMM)方法进行实验比较,并建立了一种纹理相似性度量指标CO-RMSE(Co-Occurrence Root Mean Square Error)。结果表明:(1)NDVI方法受季节影响最严重,不适于春、冬季,其次为PBIM方法;(2)LSMM方法受分辨率限制最大,低分辨率时丢失大量纹理信息,NDVI方法在较高分辨率时优于PBIM方法,较低分辨率时则相反;(3)3种方法的适用区域分别为植被与裸土像元并存区域,山区和反照率变化较大区域,以及类别间温差较大区域;(4)NDVI方法操作最简单,LSMM方法最复杂。分析认为,尺度因子是决定方法性能的关键,应根据季节、分辨率、地表覆盖、应用目的和操作性等综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降尺度 尺度因子 CO-RMSE
原文传递
长三角城市群表面城市热岛日内逐时变化规律 被引量:11
4
作者 方迎波 占文凤 +3 位作者 黄帆 高伦 全金玲 邹照旭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7-198,共12页
表面城市热岛多时间尺度变化的遥感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然而,受限于热红外遥感模型与数据的不足,目前典型城市群表面城市热岛的日内逐时变化规律仍不清楚。以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meter)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 表面城市热岛多时间尺度变化的遥感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然而,受限于热红外遥感模型与数据的不足,目前典型城市群表面城市热岛的日内逐时变化规律仍不清楚。以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meter)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地表温度日内变化INA08模型,率先模拟并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在夏、冬两季的表面城市热岛空间格局与热岛强度的逐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夏季,日内所有城市整体而言均呈现热岛效应,但由于城市植被或水体的降温作用,白天至上半夜(08:00~21:00)部分城市存在相对"冷点",而这些"冷点"在21:00之后基本消失。此季节内城市热岛强度与地表温度日内逐时变化规律相似,两者均在上午迅速上升,并于12:00~14:00到达峰值,而后逐渐下降,并持续至次日日出前。在冬季,多数城市在白天出现了"城市冷岛",但"冷岛"多在午后至傍晚(14:00~17:00)消失,此后所有城市均恢复为"热岛"。此季节内城市热岛强度与地表温度日内逐时变化规律区别较大,且以农田和森林为背景计算的城市热岛强度的逐时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在日内到达峰值的时间(约18:00)显著晚于后者(约13: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表面城市热岛 逐时变化 日内尺度 MODIS
原文传递
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相互影响的模拟与评估 被引量:1
5
作者 林珲 周成虎 +12 位作者 朱阿兴 陈旻 全金玲 曹敏 夏坤 游兰 普业 刘鸿波 张黎 温永宁 李宝林 胡明远 姚永慧 《中国科技成果》 2020年第18期26-27,共2页
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是21世纪国际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其影响已经超越了科学研究范畴,成为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两个重大挑战.在该领域内研究水平的高低对国家政治决策、经济发展和外交事务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全球变化实际上是人... 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是21世纪国际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其影响已经超越了科学研究范畴,成为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两个重大挑战.在该领域内研究水平的高低对国家政治决策、经济发展和外交事务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全球变化实际上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变化,需要考虑如何与人类生存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这过程中,人类的影响日益凸显.一方面,人类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速率影响着地球系统,在十到百年尺度的全球环境变化中,人类活动的影响与自然驱动力已近乎相当;另一方面,全球变化背景下,城市化、人口膨胀和资源过度利用等一系列人类社会活动所带来的社会环境问题阻碍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对全球变化、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并需要将人类社会活动主动纳入到全球变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统一框架下,梳理其相互关系及作用机制,以求推动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紧密耦合,从而提升综合评估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性及其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反馈能力.这对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基础科学研究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亟需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认知、人类社会活动与全球变化的相互作用机制、提升决策评估的综合性与有效性等关键科学问题方面,开展更准确、更科学的探索,从而为全球变化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科学研究 人类社会活动 可持续发展研究 外交事务 自然生态系统 人类生存空间 决策评估 人口膨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