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傅延龄治疗低热经验 被引量:11
1
作者 倪胜楼 方静 傅延龄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1234-1236,共3页
傅延龄教授从事临床30余年,临床善于灵活运用经方和东垣方治疗多种疾病。今就低热这一病证,阐释老师的临床诊疗经验。跟师临证中,常见的低热类型可概括为以下四类:卫阳不固,少阳失和、枢机不利,中气不足及湿热内蕴。并附录病案两则于后... 傅延龄教授从事临床30余年,临床善于灵活运用经方和东垣方治疗多种疾病。今就低热这一病证,阐释老师的临床诊疗经验。跟师临证中,常见的低热类型可概括为以下四类:卫阳不固,少阳失和、枢机不利,中气不足及湿热内蕴。并附录病案两则于后,以与同道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热 卫阳不固 少阳失和 中气不足 湿热内蕴 临床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傅延龄教授治疗痤疮用药特点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陈丽名 王倩 +1 位作者 倪胜楼 傅延龄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5年第1期89-91,共3页
痤疮是一种皮肤科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好发于颜面、颈部、胸背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本病中医称为"粉刺"、"肺风粉刺"、"酒刺"等,病因病机基本可概括为外邪郁表、湿聚为患及血热郁滞。治疗或为肺胃湿热,脾胃积热,或为肝郁... 痤疮是一种皮肤科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好发于颜面、颈部、胸背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本病中医称为"粉刺"、"肺风粉刺"、"酒刺"等,病因病机基本可概括为外邪郁表、湿聚为患及血热郁滞。治疗或为肺胃湿热,脾胃积热,或为肝郁气滞,心火亢盛,或又从病因论治,均不越湿、热、痰、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药特点 痤疮 治疗 肺风粉刺 慢性炎症 病因病机 肺胃湿热 肝郁气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傅延龄运用经方辨治消化系疾病临床经验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洪蓓 黄熙颖 傅延龄 《北京中医药》 2012年第9期660-663,共4页
从"定病名""抓主症""析病机""明治法,选方药,定药量"以及"典型病案分析"等五方面对傅延龄教授运用经方辨治消化系疾病的经验进行总结,体现了其对经方的深刻理解,对经方的熟练驾驭,... 从"定病名""抓主症""析病机""明治法,选方药,定药量"以及"典型病案分析"等五方面对傅延龄教授运用经方辨治消化系疾病的经验进行总结,体现了其对经方的深刻理解,对经方的熟练驾驭,以及恰当运用中西医理论对疾病的病机证候进行综合分析的学术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疾病 经方 辨证论治 傅延龄 中西医结合 名医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傅延龄教授经方治疗食管炎经验 被引量:2
4
作者 潘中艺 傅延龄 《吉林中医药》 2018年第10期1155-1157,共3页
傅延龄教授认为,食管炎主要病位在胃之上脘、胸膈,与脾、肝胆和肠道的关系最为密切。其辨证宜以"寒热虚实"为纲,分别选用栀子剂、泻心剂、柴胡剂、理中剂、麦门冬剂等经方予以治疗,疗效满意。
关键词 食管炎 经方 诊疗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傅延龄应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小儿咳嗽经验 被引量:17
5
作者 宋文杰 傅延龄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4623-4626,共4页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出自《金匮要略》,是治疗虚劳、遗精的常用方剂。傅延龄教授针对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理特点,认为小儿咳嗽病性多虚实夹杂,病位涉及肺脾两脏,常由于食积化热伤阴,或嗜食生冷伤阳,形成阴虚有热或阳虚有寒病理机制,...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出自《金匮要略》,是治疗虚劳、遗精的常用方剂。傅延龄教授针对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理特点,认为小儿咳嗽病性多虚实夹杂,病位涉及肺脾两脏,常由于食积化热伤阴,或嗜食生冷伤阳,形成阴虚有热或阳虚有寒病理机制,治疗需在疏散外邪基础上,补肺健脾,临床常选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内外标本兼治,取得显著疗效。文章通过分析傅延龄教授应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小儿咳嗽验案,总结归纳其临床病例规律及选方用药特点,学习傅延龄教授灵活运用仲景经方治疗小儿咳嗽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深刻理解中医'辨证论治、异病同治'思想及傅教授'处方精简、配伍精当'用方理念,为临床治疗小儿咳嗽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延龄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小儿咳嗽 经方 名医经验
原文传递
宋政府推广普及煮散剂的原因 被引量:16
6
作者 傅延龄 宋佳 张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8-90,共3页
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宋代政府推行煮散剂的原因进行了全面剖析,认为由于国家推行仁政,广泛提供免费医药;学医、业医数量增加;军费庞大,用药极费;人口数量迅速增加等导致药材需求大幅增加,药材资源相对不足。另有政治、经济、社会等诸... 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宋代政府推行煮散剂的原因进行了全面剖析,认为由于国家推行仁政,广泛提供免费医药;学医、业医数量增加;军费庞大,用药极费;人口数量迅速增加等导致药材需求大幅增加,药材资源相对不足。另有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如中央及地方财力不足,煮散剂本身具有方便临床应用、有利于有效成分提出、有利于药品运输与保存、有利于保证药材质量等优势,以上诸因素都是宋代政府大力推广煮散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煮散 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抓主症方法的认识与运用 被引量:33
7
作者 傅延龄 刘渡舟 《中国医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3-44,共2页
刘渡舟老师丰富的临床经验之中贯穿着一个总纲,这个总纲就是他所大力提倡并且擅长运用的抓主症方法。在刘老师的指导下,我以临床观察为依据,并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将其抓主症方法介绍如下。
关键词 中草药处方学 辨证论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代麻黄临床用量评述 被引量:6
8
作者 傅延龄 张林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1期3-7,共5页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与数据统计的方法,将中药麻黄自先秦至今两千年的临床剂量变化进行了统计和描绘。结果表明:在金元时期之前麻黄用量较大,而从金元始,麻黄剂量明显下降。通过此文对麻黄确凿剂量的核算及大剂量应用的回顾,或可对拓宽麻...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与数据统计的方法,将中药麻黄自先秦至今两千年的临床剂量变化进行了统计和描绘。结果表明:在金元时期之前麻黄用量较大,而从金元始,麻黄剂量明显下降。通过此文对麻黄确凿剂量的核算及大剂量应用的回顾,或可对拓宽麻黄的运用思路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 用量 统计 MA Huang(Herbal Ephedra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脏腑实质的演变 被引量:21
9
作者 傅延龄 陈非 《医学与哲学》 1998年第1期27-30,共4页
论脏腑实质的演变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傅延龄陈非脏腑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脏腑理论是中医的核心内容,是中医基础研究的重要主题。研究脏腑有必须首先从理论上明白脏腑的实质。在古人认识脏腑的早期,脏腑是指在结构上... 论脏腑实质的演变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傅延龄陈非脏腑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脏腑理论是中医的核心内容,是中医基础研究的重要主题。研究脏腑有必须首先从理论上明白脏腑的实质。在古人认识脏腑的早期,脏腑是指在结构上相对独立的解剖器官。然而随着中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腑 中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仲景方药服量控制方法 被引量:8
10
作者 傅延龄 宋文杰 范佳佳 《北京中医药》 2017年第6期486-489,共4页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张仲景方药服量控制方法,为提高中药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提供依据。方法对详细整理归纳的263首有明确方药记载的内服仲景经方的药物剂量和服用方法进行分析总结,运用SPSS24.0软件包进行描述性统...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张仲景方药服量控制方法,为提高中药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提供依据。方法对详细整理归纳的263首有明确方药记载的内服仲景经方的药物剂量和服用方法进行分析总结,运用SPSS24.0软件包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63首有明确方药记载的内服经方中剂型各不相同,其中汤剂200首,散剂41首,丸剂22首。汤剂单次服用剂量以每服1升(相当于现代200 m L)最为常见,并常根据方药特点灵活变动。散剂分煮散和服散2种,其中煮散,多用以水七合和一升煮散顿服,亦有以水半盏或一盏半;服散,多服1方寸匕。丸剂分煮丸和服丸2种,煮丸多水煮一丸;服丸药量多以知为度,亦或定时定量服用。每日服用次数以日三服最为常见,其他日服次数为1、2、4……10次。服药时间以定时服药、每日三服最多,此外亦有顿服、平旦服、日夜连服等特殊定时服药,以及少少含咽、不拘时等不定时服药方式。结论医圣张仲景常依据临床病症的复杂性及患者个体的差异性,遵循"以知为度、中病即止"的方药服量控制原则,选择合适的中药剂型,确定合理的单次服用剂量和服用间隔时间(每日服用次数和服药时间),因人制宜,随症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服量控制 剂型 单次服用剂量 服用间隔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秦汉文献对燥气致病论述甚少的原因 被引量:2
11
作者 傅延龄 冯青 王振宇 《环球中医药》 CAS 2012年第7期525-527,共3页
在中国秦汉时期的医药文献中,关于"燥"的论述不少,但与风、寒、湿、火等六气因素相比,那一时期对"燥气致病"的论述甚少。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与秦汉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气候潮湿有关。秦... 在中国秦汉时期的医药文献中,关于"燥"的论述不少,但与风、寒、湿、火等六气因素相比,那一时期对"燥气致病"的论述甚少。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与秦汉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气候潮湿有关。秦汉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气候潮湿少燥,"燥"不是影响人体生命和健康的重要因素,燥气致病的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燥气致病 气候 医药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证”的性质、结构及证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傅延龄 赵鲲鹏 《医学与哲学》 2000年第11期41-44,共4页
关键词 “证” 中医理论 性质 结构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与经方药物计量相关的几种古秤 被引量:1
13
作者 傅延龄 宋佳 张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15-618,共4页
对陶弘景、孙思邈、苏敬等人著作中出现的神农秤、古秤、晋秤、南秤、复秤,以及今秤、单秤、金银秤、丝绵秤和药秤进行深入的文献分析,指出神农秤是汉隋时期医生们裁减古方剂量的一种标准,它将古书成方剂量缩小至1/10使用,它不是一种秤... 对陶弘景、孙思邈、苏敬等人著作中出现的神农秤、古秤、晋秤、南秤、复秤,以及今秤、单秤、金银秤、丝绵秤和药秤进行深入的文献分析,指出神农秤是汉隋时期医生们裁减古方剂量的一种标准,它将古书成方剂量缩小至1/10使用,它不是一种秤具。苏敬所说的古秤、南秤、晋秤都是复秤,其量值约合今440 g。今秤是小秤,亦即单秤,其量值为复秤的1/2,约合今220 g。药秤、丝绵秤、药秤都是小秤,认识这几种秤对于经方本原剂量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方 计量 古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渡舟用苓桂剂治疗心脏病经验 被引量:11
14
作者 傅延龄 《中国医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55-57,共3页
本文详细介绍了刘渡舟治疗心脏病的宝贵经验。他认为水气上冲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治疗应以温阳化气,利水消饮之苓桂剂为主方。附病案四则。
关键词 苓桂剂 心脏病 中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甘草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 被引量:5
15
作者 傅延龄 马浔 王欣榕 《北京中医药》 2017年第6期554-555,564,共3页
甘草具有益气、补中、缓急、止咳、平喘、利咽、解毒、和药、助补等功效,由汉代至今临床应用广泛,但自宋代以来其用量范围明显缩小,导致其功用未得到应有发挥。基于甘草2000年用量流域,发掘仲景甘草应用经验,结合历代医家对甘草的认识,... 甘草具有益气、补中、缓急、止咳、平喘、利咽、解毒、和药、助补等功效,由汉代至今临床应用广泛,但自宋代以来其用量范围明显缩小,导致其功用未得到应有发挥。基于甘草2000年用量流域,发掘仲景甘草应用经验,结合历代医家对甘草的认识,指出甘草的用量范围应宽大而不应狭小,尤其在清热解毒、缓急、平喘、止泻诸方面用量应足够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仲景 甘草 用量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首先应解决语言问题 被引量:3
16
作者 傅延龄 陈美惠 蔡坤坐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6期5-5,共1页
中医学要顺利发展 ,中医语言必须要修订 ,这是必要的基础性工作 ,是中医学发展的前提。
关键词 中医学 基础理论 中医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量效关系核心科学问题及其研究思路 被引量:18
17
作者 傅延龄 《北京中医药》 2016年第6期513-516,共4页
中药量效关系指中药(包括单味中药和复方中药)的用量与其作用于生物体时所产生的效应间的关系。中药量效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是中医药学科最为基本的,也是最具特殊性的科学问题之一。1中药量效关系研究意义1.1保证和提高中药临... 中药量效关系指中药(包括单味中药和复方中药)的用量与其作用于生物体时所产生的效应间的关系。中药量效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是中医药学科最为基本的,也是最具特殊性的科学问题之一。1中药量效关系研究意义1.1保证和提高中药临床疗效深入开展中药量效关系研究有助于提高中药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学 药物量效关系 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渡舟教授学术思想精华 被引量:6
18
作者 傅延龄 《中国农村医学》 1996年第5期55-58,共4页
刘渡舟教授学术思想精华傅延龄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老中医药专家刘渡舟教授简介刘渡舟,辽宁营口人,1917年生。以幼年体弱多病,遂立志学医,16岁正式拜师,先后受业于营口名医王志远、大连名医谢泉,学习时间达7年之... 刘渡舟教授学术思想精华傅延龄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老中医药专家刘渡舟教授简介刘渡舟,辽宁营口人,1917年生。以幼年体弱多病,遂立志学医,16岁正式拜师,先后受业于营口名医王志远、大连名医谢泉,学习时间达7年之久。出师后悬壶于大连,擅长用经方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渡舟 气机论 火热论 水证论 中医学 脾胃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渡舟老师治乙肝经验 被引量:5
19
作者 傅延龄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06年第8期38-39,共2页
慢性乙肝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往往因不同的医生而异。目前人们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有一致处,也有不同处。其一致处在于都认为该病的主要病因为“毒”邪;其不同处在于对其病变是否兼见湿热或气滞、血淤、脾虚、肾虚的认识上还有分歧。
关键词 刘渡舟 肝经 老师 病因病机 论治方法 中医辨证 慢性乙肝 不同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名老中医治病经验谈系列——刘渡舟教授治慢性乙肝经验 被引量:3
20
作者 傅延龄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06年第4期24-24,共1页
刘渡舟教授认为,辨治慢性乙肝,辨气血最为关键。根据临床观察,他将慢性乙肝分为“气分肝炎”和“血分肝炎”,分别创制了柴胡解毒汤和柴胡活络汤。
关键词 慢性乙肝 刘渡舟 教授 柴胡解毒汤 肝经 病经 医治 临床观察 辨气血 活络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