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厌氧颗粒污泥的超微结构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傅山岗 李宗义 《生物技术》 CAS CSCD 2004年第4期69-71,共3页
目的 :通过透射电镜对厌氧污泥颗粒内部结构进行系统的分析 ,研究其中微生物的生态情况及分布特征。方法 :对颗粒的表面、1 3、1 2等特征部位处进行超薄切片 ,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并分析。结果 :厌氧颗粒污泥由多种微生物但主要是丝状菌、... 目的 :通过透射电镜对厌氧污泥颗粒内部结构进行系统的分析 ,研究其中微生物的生态情况及分布特征。方法 :对颗粒的表面、1 3、1 2等特征部位处进行超薄切片 ,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并分析。结果 :厌氧颗粒污泥由多种微生物但主要是丝状菌、杆状菌和球状菌组成。这些菌群整体上以混栖分布的形式存在 ,菌体密度从外向内看由密变疏 ,呈递减式的梯度分布。结论 :厌氧颗粒污泥是一个微生态系统 ,不同类型的细菌种群在系统中相互依存 ,形成互营共生体系 ,有利于细菌对有机物的降解。透射电镜下对于污泥颗粒内不同层面中的菌群生态及分布情况的观察非常直观 ,十分有利于了解各菌群之间的生态关系。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颗粒污泥 超薄切片 生态情况 分布特征 混栖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肝再生过程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及其超微细胞化学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李金亭 王俊丽 +3 位作者 傅山岗 李晓英 马克学 徐存拴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2-395,共4页
目的 研究 2 / 3肝切除后大鼠肝再生过程中碱性磷酸酶 (AKP)活性的变化及其细胞定位。 方法 利用比色法对AKP活性进行定量分析 ;用酶的原位复性电泳技术分析再生肝中AKP的种类和活性变化 ;用电镜细胞化学方法研究酶定位。 结果 在... 目的 研究 2 / 3肝切除后大鼠肝再生过程中碱性磷酸酶 (AKP)活性的变化及其细胞定位。 方法 利用比色法对AKP活性进行定量分析 ;用酶的原位复性电泳技术分析再生肝中AKP的种类和活性变化 ;用电镜细胞化学方法研究酶定位。 结果 在肝部分切除后的肝再生期间 ,AKP出现两个活性高峰 (16h和 19h) ,在每个活性高峰后 ,AKP均有显著下降 ;获得 3种肝型AKP同工酶 (14 0、16 0和 180kD) ,其中 180kD的AKP只在肝再生过程中出现 ;随着肝再生的进展 ,AKP活性出现在细胞的不同部位。 结论 AKP在肝再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可能参与细胞代谢、物质转运、DNA合成和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再生 碱性磷酸酶 细胞化学定位 酶原位复性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成长过程中小肠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及组织细胞定位 被引量:3
3
作者 王俊丽 李金亭 +2 位作者 李冰冰 傅山岗 陈卫民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8-431,共4页
目的:研究小鼠成长过程中小肠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的活性变化及其组织细胞定位。方法:利用比色法对AKP活性进行定量分析;用酶的原位复性电泳分析小肠中AKP的种类和活性变化;用组织化学、电镜细胞化学方法研究酶定位。... 目的:研究小鼠成长过程中小肠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的活性变化及其组织细胞定位。方法:利用比色法对AKP活性进行定量分析;用酶的原位复性电泳分析小肠中AKP的种类和活性变化;用组织化学、电镜细胞化学方法研究酶定位。结果:在小鼠成长过程中,AKP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D14活性最强,Da活性最弱;共出现2条AKP同工酶带,各同工酶的活性随小鼠的生长发育发生不同的变化;AKP活性主要出现在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质、细胞膜、微绒毛和微绒毛表面的糖衣上。结论:小肠AKP可能参与某些物质的消化吸收及运输,其活性的变化可能与小肠的机能分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成长过程 小肠 碱性磷酸酶 酶活性 组织细胞 消化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肝切除后大鼠结肠黏膜层超微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唐超智 张文学 +3 位作者 高道文 张新胜 傅山岗 徐存拴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45-548,共4页
目的探讨部分肝切除(PH)对大鼠结肠黏膜层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SD大鼠35只,分为1个正常对照组、3个假手术(SO)对照组和3个2/3 PH组,正常对照组大鼠直接处死,SO组和PH组大鼠分别于术后6、12和24 h处死,均取结肠固定后超薄切片,... 目的探讨部分肝切除(PH)对大鼠结肠黏膜层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SD大鼠35只,分为1个正常对照组、3个假手术(SO)对照组和3个2/3 PH组,正常对照组大鼠直接处死,SO组和PH组大鼠分别于术后6、12和24 h处死,均取结肠固定后超薄切片,透射电镜下观察结肠黏膜层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O组大鼠结肠黏膜层超微结构无明显变化。PH 6和12 h组结肠黏膜层超微结构发生了较明显变化:微绒毛萎缩,上皮细胞间隙增大,杯形细胞线粒体损伤,内分泌细胞分泌增强,肥大细胞脱颗粒明显,巨噬细胞吞噬活跃,中性粒细胞富集。PH 24 h组,内分泌细胞仍然活跃,其他变化不明显。结论 PH后结肠黏膜屏障结构破坏,易发生感染;内分泌细胞和肥大细胞等活化,有利于残肝的修复和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肝切除 结肠 黏膜层 超微结构 透射电镜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三角涡虫自发荧光组织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薛德明 陈广文 +2 位作者 傅山岗 任爽 刘德增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42-646,共5页
目的研究涡虫自发荧光的组织结构,为其发育和再生生物学提供资料。方法采用HE、Masson和Van Gieson染色显示日本三角涡虫(Dugesia japonica)部分组织结构,并观察其紫外激发的自发荧光。每个染色组和自发荧光组有6条涡虫。结果其表皮... 目的研究涡虫自发荧光的组织结构,为其发育和再生生物学提供资料。方法采用HE、Masson和Van Gieson染色显示日本三角涡虫(Dugesia japonica)部分组织结构,并观察其紫外激发的自发荧光。每个染色组和自发荧光组有6条涡虫。结果其表皮、咽的外表皮、原肾管上皮、肠上皮、光感受器细胞和纵神经索都能自发蓝色荧光;交配囊上皮游离面可见自发黄绿色荧光,上皮中部发蓝色荧光,基底部发的蓝色荧光较弱;精巢几乎不发荧光,眼点的色素上皮不发荧光。结论对于涡虫眼点结构和自发荧光的研究可能会对无脊椎动物[的起源及系统]化规律的研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荧光 组织结构 MASSON染色 VanGieson染色 日本三角涡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目涡虫咽部焰细胞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2
6
作者 薛德明 陈广文 +2 位作者 傅山岗 孙晓娟 李鹏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6-138,共3页
用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多目涡虫(Polycelis wutaishanica Liu,sp.nov.)咽壁内焰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涡虫咽壁长柱状肌细胞间存在很多焰细胞;焰细胞横切可以看到两种形态结构:一种是焰细胞形成一个空腔,内含很多纤毛;另一种焰细胞形成... 用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多目涡虫(Polycelis wutaishanica Liu,sp.nov.)咽壁内焰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涡虫咽壁长柱状肌细胞间存在很多焰细胞;焰细胞横切可以看到两种形态结构:一种是焰细胞形成一个空腔,内含很多纤毛;另一种焰细胞形成两个偶连的空腔,内含纤毛,两个偶连的空腔通过孔窗相连,在孔窗上可见微绒毛.细胞外围伸出很多很长的突起,在肌细胞间延伸;焰细胞内存在与胞外基质和腔相通的狭长毛细管,管的起始部膨大,内有微绒毛,末端开口于焰细胞围成的腔内.因此,可以确定焰细胞有一个很大的表面积,焰细胞的结构特点反映了其除了过滤和排泄功能之外,可能还有吸收和细胞内消化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目涡虫(Polycelis wutaishanica Liu sp.nov.) 焰细胞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成长过程中肾、肝、小肠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及组织细胞定位 被引量:2
7
作者 王俊丽 李金亭 +1 位作者 傅山岗 雷梦云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88-790,共3页
利用比色、酶的原位复性电泳、组织化学和电镜酶化学等方法,观察了小鼠出生后的成长过程中肝、肾和小肠内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变化及组织细胞定位。结果表明,在小鼠成长过程中,3种器官内的AKP活性依次为小肠>肾>肝,小肠和肝AKP... 利用比色、酶的原位复性电泳、组织化学和电镜酶化学等方法,观察了小鼠出生后的成长过程中肝、肾和小肠内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变化及组织细胞定位。结果表明,在小鼠成长过程中,3种器官内的AKP活性依次为小肠>肾>肝,小肠和肝AKP活性先上升后下降,肾内酶活性呈上升趋势。AKP活性在小肠主要分布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细胞膜、细胞浆、微绒毛和微绒毛表面的糖衣上,在肝主要分布在胆小管,在肾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小管,尤以近曲小管的刷状缘、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膜和各种管状结构之间的腔隙内分布较多。小鼠成长过程中肝内共出现3条AKP同工酶带,小肠内出现2条,肾内出现3条,各同工酶活性随着小鼠的生长发育发生不同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小肠 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和MH对菊花绿蕾期叶片叶绿体Ca^(2+)-ATPase、Mg^(2+)-ATPase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海英 傅山岗 +3 位作者 崔长海 刘彩迎 匡汉民 苏磊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1-113,115,共4页
在秋菊姹紫嫣红品种的营养生长期,以氨卞西林钠(AMP,1 000mg/L)和不同浓度马来酰肼(MH 100mg/L、200mg/L和300mg/L)的水溶液进行叶面喷雾处理,初步研究了AMP和MH对菊花绿蕾期叶片光合速率、叶绿体Ca2+-ATPase、Mg2+-ATPase活性和叶绿体... 在秋菊姹紫嫣红品种的营养生长期,以氨卞西林钠(AMP,1 000mg/L)和不同浓度马来酰肼(MH 100mg/L、200mg/L和300mg/L)的水溶液进行叶面喷雾处理,初步研究了AMP和MH对菊花绿蕾期叶片光合速率、叶绿体Ca2+-ATPase、Mg2+-ATPase活性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AMP处理使菊花绿蕾期叶片上述生理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叶绿体片层结构数量和密集程度明显增加,嗜锇颗粒减少。MH处理叶绿体Ca2+-ATPase和Mg2+-ATPase活性比对照明显降低,且随处理升高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在100~200mg/L MH浓度范围内,光合速率和叶绿体片层结构数量和密集程度均高于对照,嗜锇颗粒减少,且处理效应随处理浓度升高而有所减弱,在300mg/L处理下,光合速率低于对照且叶绿体片层结构趋于解体,嗜锇颗粒数量明显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花 氨卞西林钠(AMP) 马来酰肼(MH) Ca2+-ATPase Mg2+-ATPase 叶绿体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匀共沉淀-水热法制备纤维状羟基磷酸钙/壳聚糖复合粉体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洪 傅山岗 赵海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7-91,共5页
以尿素为沉淀剂,运用溶液均匀共沉淀法制得纤维状羟基磷灰石(HAP)和无定形颗粒状壳聚糖(CS)的复合粉体,通过水热处理调整纤维状HAP晶粒尺寸的大小,对粉体进行了 XRD、TEM、IR及化学组成(Ca/P)表征.均匀共沉淀过程中,pH值对粉体Ca/P有很... 以尿素为沉淀剂,运用溶液均匀共沉淀法制得纤维状羟基磷灰石(HAP)和无定形颗粒状壳聚糖(CS)的复合粉体,通过水热处理调整纤维状HAP晶粒尺寸的大小,对粉体进行了 XRD、TEM、IR及化学组成(Ca/P)表征.均匀共沉淀过程中,pH值对粉体Ca/P有很大影响, pH =8.0 和 6.1,复合粉体 Ca/P 分别为 1.65(理论值为1.67)和1.48;粉体无机晶相主要由HAP和一定磷酸氢钙 (DCPA)构成,DCPA相对含量随 pH的不同发生变化.水热(0.2 MPa)处理后,粉体XRD结果表明,纤维状 HAP晶粒尺寸减小,晶相和 Ca/P有一定的变化,其变化也与水热处理前溶液的 pH有关.粉体TEM显示, pH=8.1条件下,水热处理后(前),纤维状HAP直径60 nm^300 nm(150 nm^1μm),长度0.5μm^2μm(2μm^4μm).复合粉体与物理混合粉体红外光谱(IR)相比,在 1 654 cm-1and 1 560 cm-1处有新波峰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羟基磷酸钙 均匀-水热共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素共沉淀法制备纤维状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粉料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洪 傅山岗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7-90,共4页
以尿素为沉淀剂,用溶液均匀共沉淀法制得纤维状羟基磷灰石(HAP)和无定形颗粒状壳聚糖(CS)的复合粉体,对粉体进行了XRD、SEM、IR表征。粉体无机相的Ca/P及晶相组成可以在共沉淀过程中,通过改变尿素浓度调节体系pH值而控制。尿素浓度为10m... 以尿素为沉淀剂,用溶液均匀共沉淀法制得纤维状羟基磷灰石(HAP)和无定形颗粒状壳聚糖(CS)的复合粉体,对粉体进行了XRD、SEM、IR表征。粉体无机相的Ca/P及晶相组成可以在共沉淀过程中,通过改变尿素浓度调节体系pH值而控制。尿素浓度为10mol/L,体系pH=72,复合粉体无机相的Ca与P摩尔比为164时,无机相基本为羟基磷灰石;尿素浓度05mol/L,体系pH=61,复合粉体无机相的Ca与P摩尔比为142时,无机相含有部分磷酸氢钙(DCPA)。复合粉体中羟基磷灰石的平均长度为40μm,平均直径为600nm,均匀分布在壳聚糖颗粒中。与物理混合的HAP/CS相比,共沉淀法得到的粉体在红外光谱1654和1560cm-1处有新峰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羟基磷酸钙 尿素共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三角涡虫自发荧光组织结构的研究
11
作者 薛德明 陈广文 +2 位作者 傅山岗 任爽 刘德增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98-802,共5页
目的研究涡虫自发荧光的组织结构,为其发育和再生生物学提供资料。方法采用HE、Masson和Van Gieson染色显示日本三角涡虫(Dugesia japonica)部分组织结构,并观察其紫外激发的自发荧光。每个染色组和自发荧光组有6条涡虫。结果其表皮、... 目的研究涡虫自发荧光的组织结构,为其发育和再生生物学提供资料。方法采用HE、Masson和Van Gieson染色显示日本三角涡虫(Dugesia japonica)部分组织结构,并观察其紫外激发的自发荧光。每个染色组和自发荧光组有6条涡虫。结果其表皮、咽的外表皮、原肾管上皮、肠上皮、光感受器细胞和纵神经索都能自发蓝色荧光;交配囊上皮游离面可见自发黄绿色荧光,上皮中部发蓝色荧光,基底部发的蓝色荧光较弱;精巢几乎不发荧光,眼点的色素上皮不发荧光。结论对于涡虫眼点结构和自发荧光的研究可能会对无脊椎动物[的起源及系统]化规律的研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荧光 组织结构 MASSON染色 VAN Gieson染色 日本三角涡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生长过程中肝AKP的活性变化及细胞定位
12
作者 李金亭 王俊丽 +2 位作者 傅山岗 张晓煜 李增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5-118,共4页
用比色法、酶的原位复性电泳、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方法等分析观察了小鼠生长过程中肝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同工酶变化和细胞定位.比色法和细胞化学法研究表明,在小鼠生长过程中,出生第 7天小鼠(D7)肝的AKP活性最强,成体... 用比色法、酶的原位复性电泳、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方法等分析观察了小鼠生长过程中肝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同工酶变化和细胞定位.比色法和细胞化学法研究表明,在小鼠生长过程中,出生第 7天小鼠(D7)肝的AKP活性最强,成体肝(Da)活性最弱; AKP活性在肝小叶内带、中带、外带中的活性呈依次减弱的趋势;细胞化学显示,AKP活性主要出现在肝实质细胞的细胞膜上,尤以胆小管周围的细胞膜上最多.用酶的原位复性电泳测得小鼠生长过程中共出现四条AKP同工酶带,各同工酶活性随着小鼠的生长发育时间不同而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三角涡虫肠上皮的超微结构
13
作者 薛德明 李鹏声 +2 位作者 陈广文 傅山岗 孙晓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5-137,共3页
用透射电镜镜研究了日本三角涡虫(Dugesia japonica)肠上皮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肠上皮由两类细胞构成,一类为电子密度高深染的细胞,另一类为电子密度低浅染的细胞;深染的细胞没有突向肠腔,内有大小不一的未着色和深染的囊泡;浅染的细... 用透射电镜镜研究了日本三角涡虫(Dugesia japonica)肠上皮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肠上皮由两类细胞构成,一类为电子密度高深染的细胞,另一类为电子密度低浅染的细胞;深染的细胞没有突向肠腔,内有大小不一的未着色和深染的囊泡;浅染的细胞游离面呈不规则样突向肠腔,也含有很多大小不一的未着色和浅染的囊泡;浅染的细胞中可见含有细菌的吞噬泡.因此,在研究人类脏器中吞噬细胞的作用机理方面,日本三角涡虫肠上皮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三角涡虫 肠上皮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沉淀法制备α-磷酸三钙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洪 傅山岗 《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92-395,共4页
以NH4HCO3、(NH4)2HPO4和Ca(NO3)2.4H2O为原料,由液相共沉淀法制得分子比2∶1的CaHPO4和CaCO3混合粉体,经高温煅烧处理后制得α-磷酸三钙(α-TCP)粉末。用化学分析法分析了混合粉体的钙磷比,X射线及透射电镜(TEM)分析了α-磷酸三钙粉末... 以NH4HCO3、(NH4)2HPO4和Ca(NO3)2.4H2O为原料,由液相共沉淀法制得分子比2∶1的CaHPO4和CaCO3混合粉体,经高温煅烧处理后制得α-磷酸三钙(α-TCP)粉末。用化学分析法分析了混合粉体的钙磷比,X射线及透射电镜(TEM)分析了α-磷酸三钙粉末的晶相组成、微观形貌。结果表明,共沉淀的方法可以得到α-磷酸三钙;与机械混合法相比,共沉淀法制备的粉料在高温下有较快的α-磷酸三钙转化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沉淀 Α-磷酸三钙 粉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