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女伶艺术的精进——论奎德社时装戏创演
1
作者 倪金艳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1-16,51,共7页
民国时期的奎德社,受戏曲改良风潮的影响,通过编演《丐侠记》《黑籍冤魂》《家庭祸水》《啼笑因缘》《柳暗花明》等时装戏维持戏班的正常运转,也为自己赢得了“救世易俗”的良好声誉。奎德社所演时装戏直面世俗生活,意在劝善惩恶、辅助... 民国时期的奎德社,受戏曲改良风潮的影响,通过编演《丐侠记》《黑籍冤魂》《家庭祸水》《啼笑因缘》《柳暗花明》等时装戏维持戏班的正常运转,也为自己赢得了“救世易俗”的良好声誉。奎德社所演时装戏直面世俗生活,意在劝善惩恶、辅助通俗教育。作为河北梆子坤班,该社自觉关注女性命运,塑造了“新女性”形象,借此表达对两性关系的思考。奎德社时装戏演出实践,既助力于女伶的成长成名,也推动了河北梆子的繁荣;既拓宽了河北梆子表现生活的广度,又提高了剧目的文学性,亦促进了河北梆子表演艺术的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梆子 奎德社 时装戏 女伶 演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俚俗谐谑的风格演绎情爱缺失——通剧《瓦匠女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2
作者 倪金艳 《影剧新作》 2024年第1期54-60,共7页
通剧《瓦匠女人》充分挖掘南通本地资源,以支撑南通“铁军”勇往直前的瓦匠女人群体为主角,演绎农村留守女性的喜怒哀乐,其乡土特征鲜明、生活气息浓郁。其中,丑角行当的充分使用,成就了调笑与讽刺并存的喜剧效果。《瓦匠女人》在插科... 通剧《瓦匠女人》充分挖掘南通本地资源,以支撑南通“铁军”勇往直前的瓦匠女人群体为主角,演绎农村留守女性的喜怒哀乐,其乡土特征鲜明、生活气息浓郁。其中,丑角行当的充分使用,成就了调笑与讽刺并存的喜剧效果。《瓦匠女人》在插科打诨中反映了留守女性的生活艰辛、夫妻聚少离多致使情爱缺失等社会问题,故而,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部社会问题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剧《瓦匠女人》 丑角 谐谑 社会问题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制与突破:苏轼涉泪词“以诗为词”的艺术实践
3
作者 杨宇歌 倪金艳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23-31,共9页
“以诗为词”是苏轼重要的词学观念。通过对其涉泪词的研究,可以发现苏轼“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在具体实践中呈现出克制与突破并存的矛盾形态。一方面遵循词体特性,在扩充题材内容的同时选用了典雅字词和含蓄表达;另一方面又有意突破传统... “以诗为词”是苏轼重要的词学观念。通过对其涉泪词的研究,可以发现苏轼“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在具体实践中呈现出克制与突破并存的矛盾形态。一方面遵循词体特性,在扩充题材内容的同时选用了典雅字词和含蓄表达;另一方面又有意突破传统,具体表现为使用“泪典”、采用流线型意象组合、净化艳情词。由此可见,苏轼对词体特质有着清晰的认知,其“以诗为词”是有限度地将诗的题材、风格导入词体,而非刻意泯灭诗、词两种文体的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涉泪词 “以诗为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傩舞的发展、表演形态与美学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朱恒夫 倪金艳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6-125,163,共11页
舞蹈是行傩内容中最显目也是最主要的形态。在"傩"肇始之时,就有了傩舞。上古的"六代之舞",都具有傩舞的性质。汉代增强了傩舞艺术性。南北朝时,傩舞有所变异。南朝融入了民间的鼓舞和西域乃至佛教的舞蹈艺术,北朝... 舞蹈是行傩内容中最显目也是最主要的形态。在"傩"肇始之时,就有了傩舞。上古的"六代之舞",都具有傩舞的性质。汉代增强了傩舞艺术性。南北朝时,傩舞有所变异。南朝融入了民间的鼓舞和西域乃至佛教的舞蹈艺术,北朝一度演绎成两军对阵格斗的表演。隋唐的行傩及傩舞内容大体同于汉代。宋代傩舞深受杂剧表演的影响,同时,也影响杂剧的表演艺术。元代朝野亦行傩俗,傩舞如旧。明清两代,行傩功能扩大,活动频繁且遍及全国民间,傩舞成了传播面最广、受众最多、演出频率最高的一个舞种。在现存的26个傩种中,地位较高、作用较大、特色鲜明的傩舞约有十个。就大多数傩舞来说,其"手舞足蹈"都有一定的规制,尤其是汉族的傩舞,更是如此。其舞步多是"禹步",而手势则遵守手诀。傩舞的美学特性为功利与审美相结合、民俗与艺术相结合、巫师舞者与乡民舞者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傩舞 发展历程 傩舞主要种类 表演形态 美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域高原的酒神精神——万玛才旦《嘛呢石,静静地敲》意象探微 被引量:3
5
作者 倪金艳 卓玛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4-168,共5页
小说集《嘛呢石,静静地敲》是万玛才旦最新出版的作品集,收录了《嘛呢石,静静地敲》、《陌生人》、《乌金的牙齿》、《第九个男人》、《一块红布》、《午后》等十篇中短篇小说。万玛才旦凭借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对藏民族生活状貌的熟... 小说集《嘛呢石,静静地敲》是万玛才旦最新出版的作品集,收录了《嘛呢石,静静地敲》、《陌生人》、《乌金的牙齿》、《第九个男人》、《一块红布》、《午后》等十篇中短篇小说。万玛才旦凭借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对藏民族生活状貌的熟知,本着书写吾土吾民的创作精神,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了解藏民族生存状态的文本。在该部小说集中,“酒”这一意象反复出现,我们通过对酒文化的分析,揭示作品中彰显的酒神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神精神 雪域高原 意象 《陌生人》 中短篇小说 《午后》 民族生活 创作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汤显祖与江南 被引量:2
6
作者 朱恒夫 倪金艳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1-136,共6页
汤显祖与江南关系极为密切,在江南修学,入仕,上奏了震惊朝野的《论辅臣科臣疏》从而贬官徐闻。他与江南的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剧作家屠隆等人交游,在思想与文艺趣味上受到深刻的影响。他的第一部剧本《紫箫记》创作于江南,成名之作《牡... 汤显祖与江南关系极为密切,在江南修学,入仕,上奏了震惊朝野的《论辅臣科臣疏》从而贬官徐闻。他与江南的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剧作家屠隆等人交游,在思想与文艺趣味上受到深刻的影响。他的第一部剧本《紫箫记》创作于江南,成名之作《牡丹亭》凭借江南人的频繁演出、不断改编、多次出版、士女评点、曲家配曲,而声名远扬,历久弥新。江南文化给汤显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他的剧作也成了江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显祖 江南 《牡丹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女神的节制歌吟——神佛文化影响下的新时期藏族女作家汉语书写 被引量:2
7
作者 倪金艳 《昌吉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7-13,共7页
藏传佛教文化与原始苯教文化对新时期藏族女性作家汉语创作影响深远。本文首先对新时期藏族女作家汉语书写进行概述,然后重点分析宗教文化与女作家创作的关系。一是在神佛文化的影响下,新时期藏族女作家书写雪域高原时呈现出神幻色彩;... 藏传佛教文化与原始苯教文化对新时期藏族女性作家汉语创作影响深远。本文首先对新时期藏族女作家汉语书写进行概述,然后重点分析宗教文化与女作家创作的关系。一是在神佛文化的影响下,新时期藏族女作家书写雪域高原时呈现出神幻色彩;二是在宗教"禁欲"理念主导下,女作家节制的叙事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佛文化 藏族女作家 神幻 节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情的渴望与理性的缺失——分析包法利夫人的悲剧 被引量:2
8
作者 倪金艳 《西部学刊》 2014年第4期68-70,共3页
《包法利夫人》描述了平民女子爱玛一味地追求激情、浪漫的情感生活而最后身败名裂、服毒自杀的悲剧。艾玛追求激情的满足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她为达目的置理性与不顾,暂时的缺失理性的满足,换来的却是理性永恒的惩罚,最后只得以付出生命... 《包法利夫人》描述了平民女子爱玛一味地追求激情、浪漫的情感生活而最后身败名裂、服毒自杀的悲剧。艾玛追求激情的满足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她为达目的置理性与不顾,暂时的缺失理性的满足,换来的却是理性永恒的惩罚,最后只得以付出生命为代价。正如评价文章认为:"包法利夫人既不是一个坏女人也不是一个圣洁的女人,她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女人。"作品告诉人们,生活中不能没有激情,也不能没有理性,二者不可排斥,不可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法利夫人》 悲剧 激情 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姜女传说风物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倪金艳 《中原文化研究》 2021年第6期99-106,共8页
孟姜女传说的风物中,城、水、石、骨、庙意象最为突出,成为解读传说蕴含的生命意识、价值观念、社会内涵等多维意义的重要切入点。孟姜女传说之所以会有庞大的风物群,除了已有学者总结的观点之外,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孟姜女故事的... 孟姜女传说的风物中,城、水、石、骨、庙意象最为突出,成为解读传说蕴含的生命意识、价值观念、社会内涵等多维意义的重要切入点。孟姜女传说之所以会有庞大的风物群,除了已有学者总结的观点之外,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孟姜女故事的传播载体多样,为传说的风物群注入新的内容,官方的推动与民间想象的合力,以及不便的交通延伸了寻夫的“物理空间”。孟姜女传说风物是孟姜女故事的产物,风物见证了孟姜女的历史存在,也静静地“讲述”着孟姜女故事,实现由视觉向听觉的转换。孟姜女传说风物还参与地域文化的建构,形成了地方文化资源;依托于具体可感的风物,增加了传说的真实性;固态风物承载的集体记忆,激发了人们的口述欲望,能够参与地方文化的建构,为文旅资源增加新的人文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姜女传说 风物 物理空间 文旅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孟姜女歌谣的地域特色及艺术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倪金艳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78-85,共8页
孟姜女歌谣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在普通劳动者中传播,并借助于各地流行的曲调而遍及大江南北。艺术层面来看,孟姜女歌谣音韵整饬、节奏性较强、句式富于变化,具有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特征;孟姜女歌谣的传播是动态的,永远没有“定稿”,... 孟姜女歌谣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在普通劳动者中传播,并借助于各地流行的曲调而遍及大江南北。艺术层面来看,孟姜女歌谣音韵整饬、节奏性较强、句式富于变化,具有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特征;孟姜女歌谣的传播是动态的,永远没有“定稿”,人们在接受、传播的过程中,自觉地结合本地风俗民情进行修改和调整,客观上促进了孟姜女歌谣地域特色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姜女歌谣 叙事 地域特色 艺术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生哲理的文学摹写——论李怀荪长篇小说《湘西秘史》的生死叙事 被引量:1
11
作者 倪金艳 《三峡论坛》 2017年第3期62-66,共5页
《湘西秘史》是一部集历史、文化、民俗、传奇于一体的厚重作品,它以浦阳镇两大家族顺庆油号张家与元隆木行刘家为叙事中心,讲述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三代人生老病死、恩怨纠葛的故事。小说在叙事中阐释了湘西人前定的命运观和在这种观念... 《湘西秘史》是一部集历史、文化、民俗、传奇于一体的厚重作品,它以浦阳镇两大家族顺庆油号张家与元隆木行刘家为叙事中心,讲述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三代人生老病死、恩怨纠葛的故事。小说在叙事中阐释了湘西人前定的命运观和在这种观念下形成的对生存的祈禳、对子孙繁衍的期待和对死亡的超度。湘西人通过巫傩文化救赎、佛教救赎、世俗情感救赎与自我救赎的方式来求得心灵皈依和精神的安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秘史》 命运观 生存 死亡 救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讲述者的口头表演--论孟姜女传说的共时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倪金艳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2年第2期29-35,共7页
民间文学中的孟姜女传说通过讲述者(又称表演者)的讲述而遍布国内多个省份。表演者会自觉地沿用民间传说的套路作为开篇,通过“求助传统”与勾连传统相结合,拓展孟姜女传说的内容,并且借助人物行为的“重复”,提升听众的理解。孟姜女传... 民间文学中的孟姜女传说通过讲述者(又称表演者)的讲述而遍布国内多个省份。表演者会自觉地沿用民间传说的套路作为开篇,通过“求助传统”与勾连传统相结合,拓展孟姜女传说的内容,并且借助人物行为的“重复”,提升听众的理解。孟姜女传说的“民间性”突出,它代表着民间叙事立场,以平民思维模式歌颂平民道德,对朝野人物进行道德审视,进而宣扬民间信奉的伦理道德。孟姜女传说在表演时,为增强表演效果,采用狂欢化的语言,塑造了带有狂欢色彩的人物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姜女传说 口头表演 民间性 狂欢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矫矫正正时时弊弊、救世易俗之翘楚——论奎德社之戏曲改良及启示 被引量:1
13
作者 倪金艳 《安康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18-22,共5页
杨韵谱主持的北京奎德社是民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坤班,历时23年,被称为“女富连成”。剧团只招收女艺人,成员习河北梆子与皮簧,重视艺人文化素质与职业道德教育。该社以“改良新戏”为突破口,以小说、戏曲、电影、话剧、社会时事为素材,排... 杨韵谱主持的北京奎德社是民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坤班,历时23年,被称为“女富连成”。剧团只招收女艺人,成员习河北梆子与皮簧,重视艺人文化素质与职业道德教育。该社以“改良新戏”为突破口,以小说、戏曲、电影、话剧、社会时事为素材,排演了近200部改良戏曲,尤其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时装戏,成为该社的演出亮点。奎德社卓有成效的管理,也为当下剧团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奎德社 坤班 杨韵谱 戏曲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藏族女作家汉语小说的多元仪式美 被引量:1
14
作者 倪金艳 《青藏高原论坛》 2017年第1期84-87,共4页
以梅卓、央珍、尼玛潘多为代表的当代藏族女作家在汉语小说创作时,有意无意地将藏民族的民俗融进小说,来营造氛围或推动故事发展。小说涉及的民俗仪式主要包蕴着庄严神圣美、节庆的狂欢美及禁忌的含蓄美三个方面。藏族女作家们通过对颇... 以梅卓、央珍、尼玛潘多为代表的当代藏族女作家在汉语小说创作时,有意无意地将藏民族的民俗融进小说,来营造氛围或推动故事发展。小说涉及的民俗仪式主要包蕴着庄严神圣美、节庆的狂欢美及禁忌的含蓄美三个方面。藏族女作家们通过对颇具民族文化内蕴的仪式进行浓墨重彩地阐释,与当下仪式消解、仪式感淡化形成比照,这既为小说增加了神秘庄重的美感,也使其内容更为丰富和厚重。同时也显示了作家们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及尊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藏族女作家 汉语小说 仪式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鲜李朝时期汉文典籍《燕行录》中的孟姜女书写 被引量:1
15
作者 倪金艳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21年第2期65-75,共11页
孟姜女传说与朝鲜半岛李朝使节相遇,在《燕行录》中留下大量的作品。这些诗文有的叙述了较完整的孟姜女故事,有的描述了山海关孟姜女传说风物。使节们在吟咏孟姜女故事时,常常遣怀寄兴,或抒发自己的思妻情感,或记沿途艰辛,或表达对苛政... 孟姜女传说与朝鲜半岛李朝使节相遇,在《燕行录》中留下大量的作品。这些诗文有的叙述了较完整的孟姜女故事,有的描述了山海关孟姜女传说风物。使节们在吟咏孟姜女故事时,常常遣怀寄兴,或抒发自己的思妻情感,或记沿途艰辛,或表达对苛政的批判,抑或以姜女之贞自喻。《燕行录》对孟姜女故事的书写是我们了解该故事在朝鲜使者眼中以何种形象出现的必备材料,也推动了孟姜女故事在朝鲜的传播;同时,这些丰富的史述材料又反哺于国内研究,为突破孟姜女研究瓶颈、开拓新的研究视域奠定了文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姜女传说 李朝时期 诗文 《燕行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彩并非神箭——万玛才旦导演《五彩神箭》的多元化解读 被引量:1
16
作者 倪金艳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4年第5期40-43,共4页
万玛才旦导演《五彩神箭》是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但该影片出彩的并非只神箭。本文从狂欢与节制的合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象征手法塑造藏民族精神三个方面解读影剧的多元性。
关键词 《五彩神箭》 狂欢与节制 传统与现代 象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心理创伤看张爱玲及其文学创作 被引量:1
17
作者 倪金艳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4期50-52,66,共4页
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张爱玲红极一时,其作品备受追捧。作家生活在清末逐渐衰败的无爱家庭中,儿童及成年后的个人经历使其形成严重的心理创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心理创伤对张爱玲及其文学创作呈现的苍凉风格及作品中女性悲剧主题的影响。
关键词 张爱玲 心理创伤 苍凉 女性悲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群像的集中塑造——论包朝赞的“庶民戏”创作
18
作者 倪金艳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15-22,共8页
迄今为止,包朝赞共创作了《春江月》《桐江雨》《梨花情》《莲花湖》等40余部剧作,其既有古装传奇越剧,又有民俗风情剧和农村题材的现代剧,多以女性为主角,塑造了梨花、桐花、柳明月、月莲、秋花、张玉娘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构成越剧... 迄今为止,包朝赞共创作了《春江月》《桐江雨》《梨花情》《莲花湖》等40余部剧作,其既有古装传奇越剧,又有民俗风情剧和农村题材的现代剧,多以女性为主角,塑造了梨花、桐花、柳明月、月莲、秋花、张玉娘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构成越剧舞台上蕴含着宽容、母性、坚强之美的个性鲜明的系列女性群像。包朝赞对女性群像的集中展现,承继了中华民族善良、博爱的传统美德,反映了其对女性生存状态的自觉关注。他秉持为百姓写戏的理念,创作的“庶民戏”展现出强烈的民间色彩,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朝赞 剧本创作 女性群像 “庶民戏”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国时期的蹦蹦戏批评--基于戏剧报刊的考查
19
作者 倪金艳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6-22,共7页
民国时期,对蹦蹦戏的批评见于《申报》《戏世界》《娱乐》《立言画报》《北洋画报》《金钢钻》《罗宾汉》等,共计200余篇,主要涉及五个方面,分别为蹦蹦戏剧史研究、剧种比较、剧本评点、演出评论、蹦蹦戏接受批评。这些批评呈现出两极... 民国时期,对蹦蹦戏的批评见于《申报》《戏世界》《娱乐》《立言画报》《北洋画报》《金钢钻》《罗宾汉》等,共计200余篇,主要涉及五个方面,分别为蹦蹦戏剧史研究、剧种比较、剧本评点、演出评论、蹦蹦戏接受批评。这些批评呈现出两极化倾向,一是“守旧派”以京剧、昆曲的艺术水准衡量蹦蹦戏,斥责其“不入流”,表演放荡,应予以取缔;另一派则是肯定了蹦蹦戏通俗化、能够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艺术价值,并客观指出它存在的问题,给予改良建议。这些批评文章对蹦蹦戏的发展起导向作用,也是我们研究民国蹦蹦戏的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蹦蹦戏 批评 报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孟姜女弹词的版本及艺术——以石印本《绘图孟姜女万里寻夫全传》为中心
20
作者 倪金艳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33-40,共8页
孟姜女弹词是孟姜女故事流传中不可忽视的传播形态之一,明清以来,国内现存的弹词版本共七个。其中,尤以民国六年(1917)上海文益书局石印本《绘图孟姜女万里寻夫全传》艺术价值最高。从内容来看,《绘图孟姜女万里寻夫全传》塑造了贩夫走... 孟姜女弹词是孟姜女故事流传中不可忽视的传播形态之一,明清以来,国内现存的弹词版本共七个。其中,尤以民国六年(1917)上海文益书局石印本《绘图孟姜女万里寻夫全传》艺术价值最高。从内容来看,《绘图孟姜女万里寻夫全传》塑造了贩夫走卒、小商小贩、仆从杂役、妓女盗贼等市民阶层,形象地勾勒出江南地区社会的浮世众生,拓展了孟姜女传说展现社会的广阔性;从叙事艺术来看,它具有柔美细腻的文辞,增添趣味和幽默的“噱头”,用以拓展情节、提高曲折性的“补书”,牢牢抓住观众的“关子”以及演员“起角色”的表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姜女弹词 《绘图孟姜女万里寻夫全传》 众生群相 叙事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