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胁迫下拟南芥表皮蜡质的响应机制 被引量:21
1
作者 倪郁 宋超 王小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2-261,共10页
【目的】低温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而表皮蜡质是植物抵御外界胁迫的第一层保护性屏障。研究低温胁迫对拟南芥表皮蜡质组分含量、结构及相关蜡质基因表达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植物表皮蜡质与低温互作机制,从而对... 【目的】低温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而表皮蜡质是植物抵御外界胁迫的第一层保护性屏障。研究低温胁迫对拟南芥表皮蜡质组分含量、结构及相关蜡质基因表达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植物表皮蜡质与低温互作机制,从而对后续作物的抗性机制研究起指导作用。【方法】以野生型拟南芥与蜡质突变体cer1、cer3、cer4、cer6、cer10、cer20及kcs1为试验材料,待植株生长至5—6周时进行4℃胁迫处理10 d和18 d。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皮蜡质晶体结构变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蜡质组成及含量变化;利用qRT-PCR技术检测蜡质基因CER1、CER3、CER4、KCS1、WIN1的表达。【结果】低温胁迫后,拟南芥蜡质晶体结构在分布密度、形状与大小方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野生型拟南芥蜡质晶体熔融成片,大面积覆盖茎秆表面,这可能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低温阻隔作用,并减少水分散失。cer1突变体表现出松针状晶体显著减少,并以小型树枝状结构为主;cer3与cer10杆状晶体显著减少;而cer6与cer20蜡质晶体在低温胁迫后有所增加;kcs1蜡质晶体在低温胁迫后垂直杆状结构显著减少,水平杆状结构出现,并伴有蜡质晶体熔融现象。低温胁迫对一级醇减少突变体cer4结构无显著影响。GC-MS分析结果表明,拟南芥野生型与各突变体在低温胁迫下表皮蜡质组分含量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野生型中醛类与酮类含量显著减少、一级醇类含量显著增加。各突变体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蜡质组分中醛类、酮类含量增加或无显著变化、一级醇含量减少或无显著变化;受低温胁迫较重的cer3﹑cer10表皮蜡质中一级醇含量显著下降。拟南芥表皮蜡质在低温胁迫下显著积累(cer3无显著变化、cer10蜡质总量减少),且主要通过增加烷类与次级醇含量来增加蜡质总量。低温胁迫诱导了野生型CER1基因的强势表达,植株通过上调CER1的表达促进烷类物质的合成以响应低温胁迫;CER4的表达上调促进了一级醇的合成。KCS1、CER3与WIN1在低温胁迫下表达下调,暗示了植株蜡质总量的增加主要是通过蜡质合成的下游途径如烷合成途径增加。【结论】低温胁迫可以改变表皮蜡质晶体结构及组分含量,蜡质组分中烷类与次级醇类含量的上升是响应低温胁迫的主要方式,蜡质总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烷类的增加。CER1是响应低温胁迫的主要蜡质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低温胁迫 表皮蜡质 基因 蜡质突变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抗旱机制及其指标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被引量:76
2
作者 倪郁 李唯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4-22,共9页
概述了目前国内外学者在作物的抗旱机制、抗旱鉴定指标方面的研究,从作物形态解剖特性、生理反应方面探讨其抗旱机制,力求认识作物抗旱的本质;并从作物形态、生长发育、生理生化等方面阐述抗旱鉴定指标。
关键词 作物 抗旱机制 抗旱指标 形态指标 生长发育指标 生理指标 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SA影响油菜叶表皮蜡质及菌核病抗性的机制 被引量:4
3
作者 倪郁 王婧 +4 位作者 宋超 夏瑞娥 孙正圆 郭彦军 李加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0-117,共8页
处于植物地上部分最外层的表皮蜡质被认为是植物抵御病原物入侵的第一道屏障,但表皮蜡质是否及如何参与油菜菌核病防御机制还不清楚。本试验选用2个抗病性不同的油菜品种中双9号(抗性品种)和渝油19(感病品种),对水杨酸(SA)处理后的油菜... 处于植物地上部分最外层的表皮蜡质被认为是植物抵御病原物入侵的第一道屏障,但表皮蜡质是否及如何参与油菜菌核病防御机制还不清楚。本试验选用2个抗病性不同的油菜品种中双9号(抗性品种)和渝油19(感病品种),对水杨酸(SA)处理后的油菜幼苗接种核盘菌,分析油菜病情指数、叶表皮蜡质含量和晶体结构特征、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A处理使中双9号病情指数显著下降,渝油19无显著变化,SA诱导了油菜抗性品种中双9号对菌核病的抗性。接种核盘菌后,中双9号PAL活性显著增加,而渝油19显著下降;SA处理植株叶片PAL和POD活性显著高于单纯接种植株。渝油19苗期叶表皮蜡质总量显著高于中双9号。SA诱导中双9号蜡质总量及组分含量增加,柱状晶体结构减少,片状结构增加,扩大了蜡质层覆盖叶表面积。渝油19在SA处理后蜡质含量无显著变化,晶体结构发生了与中双9号相似的变化,但渝油19蜡质晶体熔融后覆盖叶表面积小于中双9号。综合分析认为防御酶活性及叶表皮蜡质共同参与SA诱导中双9号抗性增强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表皮蜡质 抗性 水杨酸(SA) 核盘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超长链脂肪酸及角质层蜡质生物合成相关酶基因研究现状 被引量:32
4
作者 倪郁 郭彦军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61-567,共7页
超长链脂肪酸(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s,VLCFAs)在生物体中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它们参与种子甘油酯、生物膜膜脂及鞘脂的合成,并为角质层蜡质的生物合成提供前体物质。角质层是覆盖在植物地上部分最表层的保护层,由角质和蜡质组成,... 超长链脂肪酸(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s,VLCFAs)在生物体中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它们参与种子甘油酯、生物膜膜脂及鞘脂的合成,并为角质层蜡质的生物合成提供前体物质。角质层是覆盖在植物地上部分最表层的保护层,由角质和蜡质组成,其中蜡质又分为角质层表皮蜡和内部蜡,在植物生长发育、适应外界环境方面起重要作用。VLCFAs的合成由脂肪酰-CoA延长酶催化,该酶是由β-酮脂酰-CoA合酶、β-酮脂酰-CoA还原酶、β-羟脂酰-CoA脱水酶和反式烯脂酰-CoA还原酶组成的多酶体系。合成后的VLCFAs通过脱羰基与酰基还原作用进入角质层蜡质合成途径,形成各种蜡质组分。文章就VLCFAs及角质层蜡质合成代谢途径中相关酶基因研究进展方面做了综述,并对植物蜡质基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酰-CoA延长酶 角质层蜡质 基因 超长链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B辐射增强对拟南芥表皮蜡质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倪郁 宋超 李加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05-1512,共8页
以野生型拟南芥、蜡质不同程度缺失突变体CER1、CER3、CER4、CER6、CER10、CER20及KCS1为试验材料,通过施加50μW/cm2、长达10 d的UV-B辐射,研究了拟南芥表皮蜡质晶体结构、组分及蜡质基因对UV-B辐射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 以野生型拟南芥、蜡质不同程度缺失突变体CER1、CER3、CER4、CER6、CER10、CER20及KCS1为试验材料,通过施加50μW/cm2、长达10 d的UV-B辐射,研究了拟南芥表皮蜡质晶体结构、组分及蜡质基因对UV-B辐射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改变了拟南芥表皮蜡质晶体结构,表皮蜡质松针状(CER1)、柱状、杆状(CER3、CER10与KCS1)晶体结构显著减少,球状蜡质晶体类型出现在CER6表面,无规则片状、膜状结构覆盖在KCS1与CER10茎表面。野生型拟南芥蜡质晶体结构类型无明显变化,但在部分区域积累了大量水平杆状、管状结构,增加了蜡质层厚度。UV-B辐射增强也改变了拟南芥表皮蜡质组分的分泌量。野生型在UV-B处理后一级醇、酸、醛含量显著上升,烷、次级醇及酮含量显著下降,蜡质总量增加不显著。一级醇含量的增加及酮和次级醇含量的减少在拟南芥各材料响应UV-B辐射中具有普遍性。UV-B辐射增强诱导了野生型CER3、CER4、KCS1基因表达的上调,其中CER4大量表达,促进了蜡质组分中一级醇、酸和醛含量的积累;CER1在UV-B处理后表达量下调,可能导致烷合成下游分支途径相关产物(烷类、次级醇及酮类)的减少。WIN1表达量的下调对蜡质总量没有显著影响。UV-B辐射增强使蜡质前体从烷合成分支途径更多地转向一级醇分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表皮蜡质 基因 UV-B辐射 蜡质突变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烯脂酰-CoA还原酶基因BnECR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倪郁 张飞萃 +4 位作者 王亚超 蒲飞 王瑞 柴友荣 李加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4-432,共9页
反式烯脂酰-CoA还原酶(trans-2,3-enoyl-CoA reductase,ECR)是催化超长链脂肪酸(VLCFAs)合成的脂肪酰-CoA延长酶之一。根据已报道拟南芥ECR基因设计引物,采用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方法从甘蓝型油菜中克隆ECR的全长cDN... 反式烯脂酰-CoA还原酶(trans-2,3-enoyl-CoA reductase,ECR)是催化超长链脂肪酸(VLCFAs)合成的脂肪酰-CoA延长酶之一。根据已报道拟南芥ECR基因设计引物,采用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方法从甘蓝型油菜中克隆ECR的全长cDNA序列和对应的基因组序列,命名为BnECR(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FJ899705和FJ899706)。序列分析结果显示,BnECR的全长cDNA序列为1328bp,对应的基因组序列为2093bp,由4个外显子组成,在ORF的上、下游分别有一个163bp的5′UTR和一个232bp的3′UTR。根据编码区预测BnECR前体蛋白为一个310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链,包含ECR蛋白的重要功能位点K144、R145及一个NAD(P)H结合基序G225SGGYQIPR/HG234。NCBIBlastn、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及保守域分析表明,该基因与拟南芥AtECR基因的同源性最高,是对应拟南芥AtECR的垂直同源基因。RT-PCR分析表明,BnECR基因在甘蓝型油菜根、茎、叶、花及角果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茎中的表达量最高。BnECR在高芥酸材料种子发育中后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低芥酸种子,表明BnECR可能参与甘蓝型油菜芥酸的合成。将BnECR克隆到酿酒酵母的穿梭表达载体中,分别转化野生型酵母By4743和突变体菌株YDL015c,添加半乳糖诱导表达。气相色谱分析表明,BnECR在酿酒酵母中有效表达,转化菌株中的芥酸(C22:1)占总脂肪酸含量的1.34%,比对照增加52%;对突变体的转化结果表明芥酸含量恢复到野生型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烯脂酰CoA还原酶 克隆 芥酸 酿酒酵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被引量:9
7
作者 倪郁 张建奎 +1 位作者 宗学凤 万华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6期269-270,273,共3页
实践教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以西南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依据“厚基础、宽口径”原则,完善了西南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加强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强化了实践能力与创... 实践教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以西南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依据“厚基础、宽口径”原则,完善了西南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加强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强化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以满足社会对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教学 专业实习 植物科学与技术 创新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不饱和脂肪酸研究及植物育种策略 被引量:9
8
作者 倪郁 李加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9-102,共4页
多不饱和脂肪酸既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又有食用和药用价值。通过介绍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功能和可利用的生物资源,提出遗传改良油料作物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育种策略。
关键词 多不饱和脂肪酸 生理功能 食用价值 药用价值 油料作物 品质育种 育种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对三叶草核盘菌敏感性差异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倪郁 尹亚丽 +2 位作者 郭彦军 韩龙 唐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9-24,共6页
在田间收集发病苜蓿菌核,经PDA培养基再生培养,紫花苜蓿分枝期将菌核分别接种到"三得利"、"WL324"、"阿尔刚金"和"FGC901"品种上,研究接种三叶草核盘菌对紫花苜蓿叶片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在田间收集发病苜蓿菌核,经PDA培养基再生培养,紫花苜蓿分枝期将菌核分别接种到"三得利"、"WL324"、"阿尔刚金"和"FGC901"品种上,研究接种三叶草核盘菌对紫花苜蓿叶片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三得利"与"WL324"抗性相对较高,"阿尔刚金"与"FGC901"抗性相对较低;抗性品种"三得利"SOD酶活性早期增加,后期下降,感性品种"FGC901"变化趋势相反;接种后抗性品种POD酶活性与感性品种相比呈下降趋势,CAT酶活性整体高于感性品种,而PAL酶活性无规律性变化;抗性品种后期MDA、脯氨酸含量增幅减少,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幅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草核盘菌 紫花苜蓿 生理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盘菌侵染对拟南芥表皮蜡质结构及化学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倪郁 宋超 王小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4160-4166,共7页
以野生型拟南芥与蜡质突变体cer1、cer4为试验材料,通过研究核盘菌胁迫对拟南芥茎表皮蜡质结构及组分含量的影响,揭示核盘菌侵染与表皮蜡质的关系。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野生型拟南芥蜡质晶体以垂直于表面的杆状、块状结构为主;突变体cer1... 以野生型拟南芥与蜡质突变体cer1、cer4为试验材料,通过研究核盘菌胁迫对拟南芥茎表皮蜡质结构及组分含量的影响,揭示核盘菌侵染与表皮蜡质的关系。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野生型拟南芥蜡质晶体以垂直于表面的杆状、块状结构为主;突变体cer1晶体类型以水平的松针状、块状结构为主;突变体cer4蜡质晶体以垂直片层结构为主。核盘菌胁迫下,拟南芥蜡质晶体结构及分布形态发生变化。蜡质层结构在核盘菌胁迫下表现为:杆状、松针状蜡质晶体减少—蜡质晶体熔融—表皮"囊状凸起"—表皮膜层破裂。这些结构变化有利于病菌突破角质层屏障而侵入到植株体内。色质谱分析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cer1突变体烷、次级醇、酮类显著减少;cer4突变体表现为一级醇含量减少。接种核盘菌后,野生型拟南芥与蜡质突变体一级醇类显著增加(cer1增加不显著);烷类、次级醇类、酮类含量与蜡质总量均显著减少,表明蜡质前体物质在受到核盘菌胁迫后更多地通过酰基还原途径生成一级醇,从而减少了由脱羰基途径所生成的蜡质组分。核盘菌通过改变表皮蜡质晶体结构与化学组分分泌量来促进侵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表皮蜡质 核盘菌 晶体结构 蜡质突变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课程的设计和实践 被引量:18
11
作者 倪郁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7-149,共3页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在为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新增设的"综合性实验"中,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设计了"环境胁迫下拟南...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在为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新增设的"综合性实验"中,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设计了"环境胁迫下拟南芥蜡质基因的表达研究"实验,建立了以"引物设计、RNA提取、cDNA制备、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等为实验教学内容的综合实验教学体系,把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各个独立的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为一个综合的教学实验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分子生物学 实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工程在油菜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倪郁 李加纳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2年第6期90-92,108,共4页
报道了基因工程在油菜品质改良、抗除草剂。
关键词 遗传改良 应用 油菜 基因工程 杀虫晶体蛋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教学的体会 被引量:2
13
作者 倪郁 《中国农业教育》 2005年第3期49-50,共2页
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应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并结合传统教学法开展辅助教学,注重学习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史,根据实际情况逐步采用双语教学。
关键词 生物化学 分子生物学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科研思维培养的植物水分运输的教学设计 被引量:1
14
作者 倪郁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第34期125-128,共4页
“植物生理学”是高等农业院校植物生产类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将生物学基础与农林生产实践相衔接的桥梁。通过介绍《植物水分运输》一节的教学设计,围绕课程目标,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法,借助分析案例、图表展示,使学生感受“发... “植物生理学”是高等农业院校植物生产类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将生物学基础与农林生产实践相衔接的桥梁。通过介绍《植物水分运输》一节的教学设计,围绕课程目标,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法,借助分析案例、图表展示,使学生感受“发现-分析-提出假说-验证-归纳”研究过程,引导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科学表达,培养其科研思维与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水分运输 教学设计 科研思维 案例教学 植物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胁迫对紫花苜蓿叶表皮蜡质组分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6
15
作者 郭彦军 倪郁 +3 位作者 郭芸江 韩龙 唐华 玉永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11-917,共7页
选用2个抗旱性不同的紫花苜蓿品种,敖汉(强抗旱)和三得利(弱抗旱),在水热胁迫条件下,调查其叶表皮蜡质含量及组分变化规律、蜡质含量与气体交换参数、脯氨酸及叶片相对含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叶表皮存在致密的蜡质层,蜡质... 选用2个抗旱性不同的紫花苜蓿品种,敖汉(强抗旱)和三得利(弱抗旱),在水热胁迫条件下,调查其叶表皮蜡质含量及组分变化规律、蜡质含量与气体交换参数、脯氨酸及叶片相对含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叶表皮存在致密的蜡质层,蜡质晶体结构呈片状,无特殊的晶格方向。叶表皮蜡质主要由烷(1.98%~3.38%)、醇(79.97%~84.98%)、酯类(0.08%~0.24%)及其他少量未知物质组成(7.77%~13.38%)。品种类型、环境条件共同影响叶表皮蜡质的沉积。敖汉叶表皮蜡质含量显著高于三得利。水分胁迫后烷类比例增加(81.22%~108.16%),醇类比例下降(3.32%~12.54%),强抗旱品种叶表皮蜡质含量和气体交换参数无显著变化(除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显著下降外),而弱抗旱品种蜡质含量和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均显著下降。说明表皮蜡质限制水分散失,蜡质组分中烷类物质可能主要具限制水分散失的功能。高温及水热互作胁迫处理下,紫花苜蓿叶片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下降,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叶片脯氨酸含量增加,相对含水量下降,敖汉蜡质含量下降,三得利蜡质含量无显著变化。表明在严重胁迫条件下紫花苜蓿主要通过关闭气孔和渗透调节来限制水分散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胁迫 高温 紫花苜蓿 表皮蜡质 抗旱性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根系提水作用研究述评 被引量:26
16
作者 李唯 倪郁 +1 位作者 胡自治 李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6期1056-1062,共7页
根系提水作用是植物在干旱生境下,通过根系将深层湿润土壤中的水分提升至浅层干燥土壤中的一种生理过程,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根系提水强度。这一研究的基本方式是分根法,而时域反射仪(TDR)法和中子水分仪法则是近年来较受重视的测定方法... 根系提水作用是植物在干旱生境下,通过根系将深层湿润土壤中的水分提升至浅层干燥土壤中的一种生理过程,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根系提水强度。这一研究的基本方式是分根法,而时域反射仪(TDR)法和中子水分仪法则是近年来较受重视的测定方法,并逐步由室内测定向大田测定过渡。研究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五个方面,其中在根系提水作用与植物蒸腾作用、浅层土壤营养的有效性以及与植物遗传性的关系等方面,研究结果较为一致,但在提水的数量和发生提水作用时土壤水分状况等方面,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对植物光合、呼吸等其他代谢的影响以及室内测定结果与大田条件一致性等问题的研究,报道较少,特别是作用机理的研究。因此,深入这方面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提高植物水分利用率,促进旱地节水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根系提水作用 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存在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湿度与土壤水分胁迫对紫花苜蓿叶表皮蜡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郭彦军 倪郁 +2 位作者 郭芸江 韩龙 唐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5273-5280,共8页
选用2个抗旱性不同的紫花苜蓿品种,敖汉(强抗旱)和三得利(弱抗旱),设置空气湿度(45%—55%和75%—85%)和土壤水分胁迫(75%和35%田间持水量)处理,分析紫花苜蓿叶表皮蜡质含量、组分及晶体结构、气体交换参数、水势及脯氨酸含量的变化规律... 选用2个抗旱性不同的紫花苜蓿品种,敖汉(强抗旱)和三得利(弱抗旱),设置空气湿度(45%—55%和75%—85%)和土壤水分胁迫(75%和35%田间持水量)处理,分析紫花苜蓿叶表皮蜡质含量、组分及晶体结构、气体交换参数、水势及脯氨酸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单独土壤水分胁迫时,紫花苜蓿叶表皮蜡质晶体结构及蜡质总量无显著变化;敖汉蜡质组分中烷类、酯类含量增加,醇类含量下降;三得利醇类含量下降,烷类、酯类含量变化不显著。低空气湿度胁迫时,两品种蜡质总量无显著变化,烷类和酯类含量显著增加,醇类含量显著下降,叶表皮片状蜡质晶体结构熔融呈弥漫性,扩大了对叶表面积的覆盖,其蒸腾速率显著低于正常湿度。复合胁迫处理时,叶表皮片状蜡质晶体结构继续呈弥漫性,烷类、酯类、未知蜡质组分含量均高于单独胁迫处理,醇类含量最低,而蜡质总量除三得利显著高于对照外,其余均无显著差异。紫花苜蓿叶表皮蜡质各组分含量(除醇类)及蜡质总量与光合速率呈显著负相关,与蒸腾速率无显著相关关系。蜡质总量与叶水势呈显著正相关。总体上,敖汉蜡质总量显著高于三得利,蜡质组分中烷类物质的增加有助于提高植株的抗旱性。在复合胁迫下,强抗旱品种主要通过气孔因素控制水分散失,而弱抗旱品种通过气孔和非气孔因素共同控制植物水分散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表皮蜡质 晶体结构 空气湿度 水分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MeJA和ACC处理对甘蓝型油菜叶角质层蜡质组分、结构及渗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帅 赵秋棱 +3 位作者 彭阳 徐熠 李加纳 倪郁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27-1833,共7页
角质层蜡质与植物适应逆境胁迫有关。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中双11为试材,在五叶期分别对其进行200μmol L^(–1)水杨酸(SA)溶液、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溶液以及100μmol L^(–1)茉莉酸甲酯(MeJA)溶液浇灌处理,分析油菜叶角质层蜡质组... 角质层蜡质与植物适应逆境胁迫有关。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中双11为试材,在五叶期分别对其进行200μmol L^(–1)水杨酸(SA)溶液、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溶液以及100μmol L^(–1)茉莉酸甲酯(MeJA)溶液浇灌处理,分析油菜叶角质层蜡质组分含量、结构以及角质层渗透性的变化。结果表明,MeJA处理7 d后,烷类、二级醇类、酮类、醛类含量以及蜡质总量与对照相比均显著增加,而处理14 d后,所有蜡质组分含量及蜡质总量与对照相比均显著减少;SA与ACC处理早期对叶片蜡质沉积无显著影响(SA处理14 d后,一级醇类、醛类及未知组分含量显著减少)。SA、MeJA和ACC处理21 d后均显著诱导油菜叶片角质层蜡质的沉积,蜡质组分中烷类、酮类、醛类显著增加,其中C29烷、C29酮、C30醛是被SA、MeJA和ACC诱导的主要蜡质组分,暗示烷类、酮类、醛类可能与这些信号分子介导的抗(耐)性反应密切相关。扫描电镜结果显示,SA处理减少叶表皮蜡质杆状结构,且部分区域熔融;MeJA与ACC处理增加油菜叶表皮蜡质的晶体结构密度。角质层蜡质的沉积与结构变化降低角质层渗透性,减缓叶片的水分散失,其中C29烷的特异性增加可能是造成叶片失水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角质层蜡质 水杨酸(SA) 茉莉酸甲酯(MeJA) 乙烯(E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人工种草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19
作者 郭彦军 倪郁 韩建国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9-174,共6页
在北方农牧交错带,选择种植4年的多年生人工草地,即扁穗冰草、草地雀麦、无芒雀麦、羊草和紫花苜蓿草地,研究了人工种草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种草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接近天然草地水平,而人工草地土壤全磷含量、Ca-P含... 在北方农牧交错带,选择种植4年的多年生人工草地,即扁穗冰草、草地雀麦、无芒雀麦、羊草和紫花苜蓿草地,研究了人工种草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种草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接近天然草地水平,而人工草地土壤全磷含量、Ca-P含量显著低于天然草地,且速效磷含量均在3 mg/kg以下。人工草地土壤无机磷占全磷的比例显著低于天然草地,且人工草地土壤O-P无法检测出含量(除扁穗冰草草地)。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速效磷含量与土壤各形态无机磷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在磷素较低的石灰性土壤中,各形态无机磷都是植物所需磷素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人工草地 土壤 无机磷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垦草原与种植紫花苜蓿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郭彦军 倪郁 +1 位作者 韩建国 韩龙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8-92,共5页
研究了北方农牧交错带开垦天然草地和退耕地种植紫花苜蓿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区土壤速效磷含量整体偏低,均在4 mg/kg以下,C/P比超过4000。草原开垦后,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降低,速效磷含量无显著变化,无机磷占全磷的比例... 研究了北方农牧交错带开垦天然草地和退耕地种植紫花苜蓿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区土壤速效磷含量整体偏低,均在4 mg/kg以下,C/P比超过4000。草原开垦后,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降低,速效磷含量无显著变化,无机磷占全磷的比例提高。退耕地种植紫花苜蓿4 a后,除典型草原试验区10-20 cm土层全磷含量显著下降外,其余土壤全磷含量无显著变化,无机磷占全磷的比例降低。试验区土壤速效磷含量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Ca2-P和Ca8-P含量无显著相关关系,表明速效磷含量主要来源于有机磷的矿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草地 紫花苜蓿 速效磷 无机磷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