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胆汤治疗对冠脉搭桥术后抑郁症氧化应激及BDNF和Ghrelin水平及睡眠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倪良春 宗良 +2 位作者 李祥 程前进 姚碧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8-41,共4页
目的 探讨温胆汤治疗对冠脉搭桥术后抑郁症患者氧化应激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和胃饥饿素(Ghrelin)水平及睡眠的影响。方法 选取冠脉搭桥术后抑郁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5例... 目的 探讨温胆汤治疗对冠脉搭桥术后抑郁症患者氧化应激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和胃饥饿素(Ghrelin)水平及睡眠的影响。方法 选取冠脉搭桥术后抑郁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5例,口服盐酸舍曲林片治疗,实验组在上述治疗干预基础上给予温胆汤治疗,治疗时间均为12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评估抑郁情况,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评估睡眠情况,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丙二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血浆一氧化氮及内皮素-1、血清BDNF和Ghrelin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前的HAMD和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降低(P<0.001),实验组治疗后评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两组治疗前的丙二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血浆一氧化氮及内皮素-1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丙二醛及内皮素-1降低(P<0.001),实验组治疗后丙二醛及内皮素-1水平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一氧化氮升高,实验组治疗后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一氧化氮水平升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两组治疗前的血清BDNF和Ghreli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升高(P<0.001),实验组治疗后升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两组治疗前的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评分升高(P<0.001),实验组治疗后评分升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结论 温胆汤治疗冠脉搭桥术后抑郁症临床效果显著,可调节患者氧化应激及BDNF和Ghrelin水平,改善抑郁症状及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胆汤 抑郁症 冠脉搭桥术 氧化应激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胃饥饿素 睡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房间隔缺损三种不同手术方式临床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倪良春 乔衍礼 +4 位作者 郑善光 陈国庆 安国营 王为新 刘迎龙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370-372,共3页
目的:通过正中开胸、右胸前外侧切口、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的临床对比,研究不同方式房间隔缺损修补的优缺点。方法:选取2007年7月至2010年6月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131例,根据手术切口的不同,分为正中开胸组63例、右胸切口组37例、... 目的:通过正中开胸、右胸前外侧切口、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的临床对比,研究不同方式房间隔缺损修补的优缺点。方法:选取2007年7月至2010年6月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131例,根据手术切口的不同,分为正中开胸组63例、右胸切口组37例、胸腔镜组31例,比较不同组间住院相关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引流量及住院费用等。结果:住院时间、胸管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住ICU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胸前外侧切口、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与传统正中开胸手术比较各具优缺点,同样安全有效,但对于成人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住院时间短、手术创伤小、不横断胸骨及切口美观,符合现代健康理念,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胸腔镜手术 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先天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辅助二尖瓣成形术3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倪良春 乔衍礼 +4 位作者 陈国庆 郑善光 安国营 王为新 马林峰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681-684,共4页
目的:总结胸腔镜辅助二尖瓣成形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手术要点,探讨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于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开展胸腔镜辅助二尖瓣成形术34例,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23~ 64岁,平均(42±17)岁,平均体质量(57.5... 目的:总结胸腔镜辅助二尖瓣成形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手术要点,探讨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于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开展胸腔镜辅助二尖瓣成形术34例,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23~ 64岁,平均(42±17)岁,平均体质量(57.5±14.5)kg.瓣膜退行性病变25例,先天性二尖瓣病变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4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关闭不全(中-重度)1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重度2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右股动脉插供血管,右股静脉和(或)上腔静脉插引血管建立体外循环.顺行灌注保护心肌,经右侧胸壁小切口(4 ~5 cm)+两孔法在胸腔镜下完成心脏手术.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且与传统开胸组相比较,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短,术后胸腔引流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输血量少.术后早期超声心动图检查二尖瓣反流面积:无反流或轻微反流(<1.0cm2)19例,轻度反流(1.0~4.0 cm2)12例,中度反流(4.0 ~8.0 cm2)2例.随访3~ 18个月,随访30例,随访率90.9%,随访示左心房内径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比术前均明显缩小.结论:胸腔镜辅助二尖瓣成形术临床效果满意,创伤小,美容效果好,符合现代健康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辅助 微创 二尖瓣成形术 周围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SAHS严重程度与CABG后新发心房颤动关联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倪良春 仇杰 +4 位作者 刘高利 李祥 刘宏生 文淑娟 姚碧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7年第6期693-695,699,共4页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新发心房颤动(AF)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CABG治疗且伴有OSAHS患者90例(观察组),同时采用1:3配对选取行CABG不伴有OSAHS患...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新发心房颤动(AF)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CABG治疗且伴有OSAHS患者90例(观察组),同时采用1:3配对选取行CABG不伴有OSAHS患者27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新发AF比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新发AF比例为38.89%,明显升高,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生化指标及心脏超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和血浆粘度分别为(110.54±21.40)U/L、(12.41±4.50)U/L、(10.82±1.63)m Pa·s、(18.91±3.06)m Pa·s和(2.41±0.32)m Pa·s,均较高(P均<0.05)。重度OSAHS患者术后新发AF的比例为76.19%,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OSAHS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OSAHS是CABG术后新发AF的危险因素(OR=1.085和3.071,P均<0.05)。结论 OSAHS是CABG术后新发AF的危险因素;且OSAHS严重程度越高,其发生AF的比例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弓分支优先技术在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治疗中的有效性 被引量:2
5
作者 倪良春 仇杰 +3 位作者 郭晓珂 宗良 程前进 李祥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2年第19期2025-2028,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治疗中应用主动脉弓分支优先技术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60例,依据手术程序分为主动脉弓分支优先技术重建的孙氏... 目的探讨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治疗中应用主动脉弓分支优先技术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60例,依据手术程序分为主动脉弓分支优先技术重建的孙氏手术程序组(分支优先组)、经典孙氏手术程序组(经典手术组)两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二次开胸、气管切开、术后透析情况、生活质量、满意度。结果分支优先组患者的心肺转流时间、心肌阻断时间、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恢复清醒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经典手术组,术后24 h引流量明显低于经典手术组,术中最低鼻咽温度和术中血浆输注量均明显高于经典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停循环或选择性脑灌注时间、术中红细胞输注量、术中血小板输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支优先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明显低于经典手术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分支优先组患者的疼痛、疲乏、精神、睡眠、食欲、日常生活评分均明显高于经典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支优先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0.00%,明显高于经典手术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治疗中应用主动脉弓分支优先技术重建的孙氏手术程序较经典孙氏手术程序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经典孙氏手术程序 主动脉弓分支优先技术 并发症 生活质量 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肺损伤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祥 姚碧 +3 位作者 倪良春 李庆臣 马黎明 刘高利 《医学综述》 2016年第9期1851-1854,共4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肺损伤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诊的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肺损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肺损伤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诊的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肺损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之上采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前临床情况、炎性细胞因子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低于对照组[(13±5)ng/L比(26±13)ng/L;(44±14)ng/L比(66±26)ng/L;(10±3)ng/L比(26±11)ng/L],且均低于治疗前[(68±23)ng/L、(96±16)ng/L、(42±1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30/30),高于对照组的7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肺损伤的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 肺损伤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炎性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肺动脉瓣疏通术初期治疗危重婴幼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 被引量:6
7
作者 郑善光 乔衍礼 +4 位作者 倪良春 陈国庆 安国营 王为新 马林峰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551-553,共3页
目的:探讨低龄危重婴幼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及危重肺动脉瓣狭窄的初期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共对10例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及2例危重肺动脉瓣狭窄婴幼儿患者,施行经胸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单纯肺动脉... 目的:探讨低龄危重婴幼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及危重肺动脉瓣狭窄的初期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共对10例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及2例危重肺动脉瓣狭窄婴幼儿患者,施行经胸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单纯肺动脉瓣疏通术(改良Brock术)治疗,术中保留动脉导管未闭,三尖瓣反流未做处理.患儿年龄2~9个月,体质量4.3 ~10kg,平均6.4kg.所有患者均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及房间隔缺损或者卵圆孔未闭,术前患者末梢血氧饱和度62% ~ 73%,平均69%.结果:本组围术期死亡1例(8.3%),死亡原因为术后持续低氧血症,其余11例术后均缺氧状态改善,经皮血氧饱和度上升至84%~93%,平均89%.术后测得肺动脉瓣跨瓣压差为11~ 28mmHg(1mmHg =0.133kPa),平均15.6mmHg,术后随访11例,PDA均闭合,三尖瓣反流由术前大量转为少量或者消失.结论:作为危重婴幼儿的初期治疗,对于发绀严重,生长发育差,不能耐受体外循环的危重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及危重肺动脉瓣狭窄患儿,Brock术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肺动脉瓣疏通术 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 肺动脉瓣狭窄 心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结合MRI扫描诊断左侧蝶骨嵴脑膜瘤的临床价值及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彦辉 倪良春 +4 位作者 李永霞 朱来敏 王唯伟 姜鑫 胡喜斌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2年第17期1894-1897,共4页
目的观察CT结合MRI扫描诊断左侧蝶骨嵴脑膜瘤(SWM)的临床价值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左侧SW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行CT、MRI扫描诊断,对比单一CT(对照组)与CT结合MRI... 目的观察CT结合MRI扫描诊断左侧蝶骨嵴脑膜瘤(SWM)的临床价值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左侧SW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行CT、MRI扫描诊断,对比单一CT(对照组)与CT结合MRI扫描(观察组)对肿瘤形状、位置、水肿程度的检出情况,总结影像学特征。结果两组的扁平状肿瘤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哑铃状、前颅窝、中颅窝及后颅窝的检出率为10.00%、31.11%、16.67%、8.8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22%、11.11%、3.33%、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混杂密度、略高密度及高密度检出率为24.44%、23.33%、41.1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2.22%、8.89%、24.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轻度水肿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度、重度水肿检出率为36.67%、30.00%,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21.11%、16.67%),无水肿检出率为11.11%,明显低于对照组(34.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结合MRI扫描应用于左侧SWM诊断,能够对患者肿瘤形态学特点、临床表现予以清晰的显示,反映出水肿严重程度,可为治疗疾病定性诊断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可靠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侧蝶骨嵴脑膜瘤 CT MRI 诊断价值 影像学特征 水肿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2
9
作者 程前进 徐向明 +4 位作者 侯文明 李祥 倪良春 完颜红心 褚衍林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456-456,共1页
关键词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 外科治疗 症状 诊断 病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祥 宗良 +3 位作者 倪良春 姚碧 刘朝亮 刘斌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1年第6期526-529,共4页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安全性及围术期管理。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山东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CABG手术的年龄≥75岁患者112例,其中男性83例,女性29例,年龄75~89(77.2±1.9)岁,根据不同的手术方...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安全性及围术期管理。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山东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CABG手术的年龄≥75岁患者112例,其中男性83例,女性29例,年龄75~89(77.2±1.9)岁,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体外循环)和观察组(非体外循环),对两组患者的术前、围术期并发症及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术前情况、手术时间、桥血管数和病死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24h引流量(338.7±82.5)ml和围术期输血量(279.1±67.2)ml均低于对照组的(579.1±132.7)ml及(338.7±82.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机辅助时间(9.4±3.7)h和ICU停留时间(43.6±11.9)h较对照组的(20.2±6.1)h和(78.4±17.8)h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发生心律失常8例(12.70%)和14例(28.57%)、肾功能不全4例(6.35%)和9例(18.37%)、肺部感染11例(17.46%)和14例(28.57%)、卒中2例(3.17%)和4例(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患者行CABG安全有效,非体外循环CABG输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更利于患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心病 高龄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5例成人法洛四联症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2
11
作者 安国营 乔衍礼 +4 位作者 陈国庆 郑善光 倪良春 王为新 马林峰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390-394,共5页
目的:总结成人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的外科治疗经验,分析影响远期预后的因素。方法:2006年02月至2012年10月,共有65例成人TOF患者接受外科根治手术,其中男性30例,女性35例,年龄16~54岁,平均(26.70±10.50)岁,体质量3... 目的:总结成人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的外科治疗经验,分析影响远期预后的因素。方法:2006年02月至2012年10月,共有65例成人TOF患者接受外科根治手术,其中男性30例,女性35例,年龄16~54岁,平均(26.70±10.50)岁,体质量35~65kg,平均(43.70±8.40)kg,术前血氧饱和度65%~95%,平均(75.40±12.60)%,血红蛋白135~247g/L,平均(164.30±35.10)g/L。术前经超声心动图、双源CT心脏大血管成像(CTA)确诊。均经胸骨正中切口,低温体外循环下行TOF根治术,42例行右心室流出道补片加宽,23例采用跨瓣环补片加宽肺动脉和右心室流出道,其中2例合并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合并三尖瓣狭窄行三尖瓣置换术。结果:体外循环时间70~162min,平均(94.60±25.3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6~94min,平均(53.40±20.50)min,手术时间153~264min,平均(210.60±38.70)min。该组患者死亡2例,病死率3.1%,均死于多脏器衰竭。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7例(10.8%);6例出现灌注肺(9.2%),4例行体肺侧枝栓塞术;再次气管插管3例(4.6%),气管切开2例(3.1%);二次开胸止血4例(6.2%);胸腔积液12例(18.5%);心律失常8例(12.3%)。随访60例,随访时间6~63个月,平均(23.70±8.20)个月,4例术后6个月发现室间隔缺损残余漏(6.2%),2例行二次手术,其中1例开胸行修补手术,另1例行封堵术。肺动脉瓣跨瓣压差>40 mmHg(1mmHg=0.133kPa)4例,重度肺动脉瓣反流3例,三尖瓣中度反流2例。1例术后18个月出现频发室性早搏。60例患者心功能(NYHA)均恢复至I^II级,无晚期死亡。结论:成人TOF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可降低并发症并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洛四联症 外科治疗 远期疗效 并发症 成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祥 姚碧 +2 位作者 李庆臣 倪良春 刘高利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2期46-47,共2页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外伤性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13例,动脉瘤位于降主动脉,动脉瘤直径18.2-65.7 mm,均行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结果术中经血管腔内植入覆膜支架后,主动脉破口被立即隔绝,...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外伤性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13例,动脉瘤位于降主动脉,动脉瘤直径18.2-65.7 mm,均行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结果术中经血管腔内植入覆膜支架后,主动脉破口被立即隔绝,无内漏、截瘫等并发症,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3-35个月,除1例失访外,其余12例随访结果良好,支架无狭窄、移位、内漏等并发症。结论应用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手术创伤小、近期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主动脉 外伤 血管腔内修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骼化游离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体会
13
作者 李祥 姚碧 +3 位作者 宗良 倪良春 程前进 刘朝亮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第17期2940-2941,2952,共3页
目的:总结骨骼化游离乳内动脉(IMA)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近中期结果及经验。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20年3月在我院心脏外科行单纯性CABG的132例患者,采用骨骼化游离技术获取IMA。结果:132例患者共获取IMA 146支,左侧乳内动脉(LI... 目的:总结骨骼化游离乳内动脉(IMA)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近中期结果及经验。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20年3月在我院心脏外科行单纯性CABG的132例患者,采用骨骼化游离技术获取IMA。结果:132例患者共获取IMA 146支,左侧乳内动脉(LIMA)132支,右侧乳内动脉(RIMA)14支。其中LIMA全部与左前降支吻合;RIMA与右冠状动脉、对角支、回旋支吻合。全组无院内死亡。并发症6例(4.5%),其中轻度脑卒中2例,肺部感染3例,胸骨骨蜡排异反应1例,全组无胸骨感染、哆开。术后30d及1年随访,IMA通畅率分别为100.0%和98.3%。结论:骨骼化游离IMA应用于CABG安全有效,近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化乳内动脉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诊断及外科治疗(附9例报告)
14
作者 程前进 徐向明 +3 位作者 李祥 倪良春 完颜红心 褚衍林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8期906-907,共2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冠状动脉瘘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3年1月~2006年10月我科共治疗冠状动脉瘘9例,男5例,女4例,年龄2~14岁。右冠状动脉右室瘘2例,双冠状动脉右室瘘2例,左冠状动脉左室瘘、右冠状动脉右房瘘、左冠状动脉右... 目的:探讨先天性冠状动脉瘘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3年1月~2006年10月我科共治疗冠状动脉瘘9例,男5例,女4例,年龄2~14岁。右冠状动脉右室瘘2例,双冠状动脉右室瘘2例,左冠状动脉左室瘘、右冠状动脉右房瘘、左冠状动脉右房瘘及左冠状动脉主肺动脉瘘各1例,冠状动脉右室瘘合并单冠畸形1例。合并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各1例。本组9例均在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合并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同时矫治。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心脏杂音均消失,症状缓解。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安全有效的方法,一旦确诊,主张尽早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 冠状动脉瘘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血脂水平及1年转归情况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倪良春 郭晓珂 +2 位作者 宗良 段晨曦 程前进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1031-1034,1041,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患者血脂水平及1年转归情况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患者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大剂量组(53例)采用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患者血脂水平及1年转归情况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患者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大剂量组(53例)采用20 mg/d的瑞舒伐他汀治疗,小剂量组(53例)采用10 mg/d的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血脂水平[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1年后随访情况[复发、再入院、死亡、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不良反应(肝损伤、肌酸激酶升高、胃肠道反应、皮疹)。结果大剂量组总有效率为94.34%(50/53),高于小剂量组77.36%(41/53)(P<0.05);治疗后两组TC、TG、LDL-C水平均降低、HDL-C水平均升高(均P<0.05),且大剂量组TC、TG、LDL-C水平均低于小剂量组、HDL-C水平高于小剂量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LVDD、LAD均降低,LVEF均升高(均P<0.05),且大剂量组LVDD、LAD低于小剂量组,LVEF高于小剂量组(均P<0.05);1年后随访,大剂量组复发率为7.55%(4/53)、再入院率为5.66%(3/53),均低于小剂量组[26.42%(14/53)、20.75%(11/53)](均P<0.05),两组病死率、MACE、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应用大剂量的瑞舒伐他汀能够有效降低血脂水平,改善心功能,且用药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脂
原文传递
右胸前第3肋间小切口心脏瓣膜手术129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倪良春 乔衍礼 +3 位作者 陈国庆 马林峰 安国营 王为新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5期515-517,共3页
目的总结右胸前第3肋间小切口瓣膜置换/成形术的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行右胸前第3肋间小切口心脏瓣膜手术12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7例、女72例,年龄23~65(42±17)岁。瓣膜病变患者股动静脉插管建立... 目的总结右胸前第3肋间小切口瓣膜置换/成形术的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行右胸前第3肋间小切口心脏瓣膜手术12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7例、女72例,年龄23~65(42±17)岁。瓣膜病变患者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右胸前第3肋间小切口行瓣置换/成形术,其中行二尖瓣置换术49例,二尖瓣成形术2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33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26例。结果 12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切口长度5~7 cm,无感染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10~14 d,均痊愈出院。随访1~30个月,患者心功能改善,无死亡病例。结论右胸前第3肋间小切口行瓣膜手术安全可靠,创伤小并具有美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胸前第3肋间切口 瓣膜置换术 微创 周围体外循环
原文传递
完全电视胸腔镜下心脏手术108例 被引量:10
17
作者 乔衍礼 倪良春 +4 位作者 郑善光 陈国庆 安国营 王为新 程云阁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07-208,共2页
自2000年程云阁等在国内开展首例完全电视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以来,电视胸腔镜技术逐渐应用到心脏外科领域。从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我们在电视胸腔镜下完成心脏手术108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电视胸腔镜技术 心脏手术 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外科领域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体会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祥 宗良 +4 位作者 倪良春 姚碧 刘朝亮 程前进 赵永亮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72-775,共4页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联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冠心病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的经验,探讨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0年3月我院37例冠心病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ABG与CEA手术的临床资料。冠状动...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联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冠心病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的经验,探讨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0年3月我院37例冠心病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ABG与CEA手术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主干病变9例,其余均为冠状动脉3支病变;合并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70%)25例,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12例。观察其围术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及其他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进行门诊随访。结果:CABG同期行CEA 29例,分期手术8例,所有患者均行单侧CEA。围术期无死亡,无心肌梗死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1例术后3 d出现脑卒中,经康复治疗后左侧肢体肌力3级。术后随访37例,随访率100%,随访10~8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新发脑梗死,无精神意识障碍、认知改变。结论:CABG联合CEA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冠心病 颈动脉狭窄
原文传递
右腋下小切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270例 被引量:12
19
作者 乔衍礼 安国营 +4 位作者 张洪宇 郑善光 陈国庆 倪良春 刘迎龙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565-566,共2页
目的总结右腋下小切口在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采用右腋下小切口经第4肋间进胸,在体外循环下施行心内畸形矫治手术2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2例,女138例;年龄3... 目的总结右腋下小切口在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采用右腋下小切口经第4肋间进胸,在体外循环下施行心内畸形矫治手术2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2例,女138例;年龄3个月~9岁(3.0±1.6)岁,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132例,房间隔缺损(ASD)修补术50例,ASD修补术+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PAPVC)矫治术12例,部分型房室管畸形(PECD)矫治术15例,VSD+ASD修补术26例,法洛四联症根治术35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二次开胸止血,平均住院时间9 d,平均住ICU 1.6 d。发生右肺不张3例,右侧气胸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Ⅱ°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6个月,随访期间3例VSD术后发生小于2 mm的残余漏,其余患者恢复良好。结论对具有该术式适应证的患者经右腋下小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有安全可靠、创伤小、美观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右腋下小切口 心内直视手术
原文传递
去分支技术联合腔内修复治疗复杂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祥 姚碧 +3 位作者 倪良春 李庆臣 马黎明 刘高利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14期58-61,共4页
目的研究去分支技术联合腔内修复技术治疗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43例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研究。给予所有患者一般治疗,然后再给予去分支技术联合腔内修... 目的研究去分支技术联合腔内修复技术治疗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43例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研究。给予所有患者一般治疗,然后再给予去分支技术联合腔内修复治疗。观察患者在术中的情况,包括死亡情况、病死率、住院时间,在术后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对患者的随访情况进行统计,主要包括并发症和死亡情况。结果 43例患者在住院期间的病死率为4.65%(2/43),住院时间为(18.32±8.2)d。在术后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所有患者中没有肾功能不全、偏瘫、截瘫现象出现,在3年期间总的死亡率为4.65%(2/43),其总体死亡率较低。结论去分支技术联合腔内修复技术治疗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其疗效良好,明显提高了患者的近、中期生存率,有利于患者预后,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去分支技术 腔内修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