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源融合降水实况产品在日照市暴雨过程中的适用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候启 师春香 +1 位作者 盛春岩 冯勇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4年第1期56-63,共8页
为评估融合降水实况产品在日照市的适用性,以日照市气象和水文降水观测数据为检验源,对2019—2021年5—10月和2022年5—7月融合降水数据以及发生在该时段内的25次暴雨过程进行评估检验。结果表明:(1)融合降水和观测降水空间分布一致性较... 为评估融合降水实况产品在日照市的适用性,以日照市气象和水文降水观测数据为检验源,对2019—2021年5—10月和2022年5—7月融合降水数据以及发生在该时段内的25次暴雨过程进行评估检验。结果表明:(1)融合降水和观测降水空间分布一致性较好,融合降水产品可以在无降水观测地区提供参考。(2)融合降水和观测降水时间序列一致性较好,相关系数在0.9以上,长序列评估的均方根误差各月均在1.0 mm以内。平均值误差和均方根误差长序列评估结果均随着小时雨强的增大而增大。(3)融合降水存在对暴雨过程降水量和短时强降水的低估,两者差值随着小时雨强的增大而增大,当融合降水大于或小于观测降水时,两者差值较小或较大;在对暴雨极值点评估中融合降水较观测降水偏小,极值差异多在±20 mm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降水产品 适用性 独立检验 日照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60年山东省5—8月高温热浪变化特征分析
2
作者 候启 赵玉洁 陈小苏 《陕西气象》 2024年第2期30-37,共8页
基于1960—2020年山东省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高温热浪等级国家标准,分析了近60年山东省高温热浪日数、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对各月干、湿型热浪强度和区域性热浪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高温热浪日数和强度均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基于1960—2020年山东省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高温热浪等级国家标准,分析了近60年山东省高温热浪日数、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对各月干、湿型热浪强度和区域性热浪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高温热浪日数和强度均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热浪临界温度和日数表现为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陆、由丘陵向平原逐渐增高/多,鲁西南和鲁西北地区年均热浪日数较多,鲁中山区和半岛南部沿海地区较少;年际变化总体呈增多趋势,其中鲁中和鲁南地区增多趋势最明显;年均热浪强度以轻度为主,鲁南地区年均热浪强度最高。山东省热浪主要发生在6、7月,5、6月以干型和轻度热浪为主,7、8月以湿型和中等强度以上热浪为主;区域性高温热浪在6月中旬和7月下旬发生频次最高,更大影响范围的区域性热浪则出现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热浪强度 海陆差异 时空特征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甘肃河西地区干热风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候启 张勃 +1 位作者 何航 李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2-171,共10页
基于1960-2017年甘肃河西及其周边23个气象台站6-7月逐日气象资料和小麦干热风灾害等级国家气象行业标准,分析了河西地区干热风发生时段内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干热风的影响。研究表明:(1)气候资源变化特征上,干热风发生时段内气温明... 基于1960-2017年甘肃河西及其周边23个气象台站6-7月逐日气象资料和小麦干热风灾害等级国家气象行业标准,分析了河西地区干热风发生时段内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干热风的影响。研究表明:(1)气候资源变化特征上,干热风发生时段内气温明显升高,相对湿度先升高后降低;中部地区升温幅度和相对湿度变化最大,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敏感。(2)发生特征上,干热风发生日数先缓慢减少后迅速增多;2000年后干热风影响范围扩大,大面积干热风事件明显增多。(3)与各要素对应关系上,干热风日数的小波系数与气温和潜在蒸散量的小波系数多为正对应,与相对湿度多为负对应,此对应关系在21世纪后较为明显,日数与潜在蒸散量的对应关系最好。(4)发生条件上,日最高气温达到32℃时,河西西北部发生干热风的可能性最大,风险概率由北向南逐渐降低;14:00(北京时)相对湿度≤30%时,河西安敦盆地及鼎新、民勤发生干热风的可能性最大,风险概率由低海拔向高海拔站点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河西地区 干热风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冬小麦晚霜冻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马尚谦 张勃 +6 位作者 唐敏 魏怀东 何航 魏堃 候启 李帅 杨梅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5-113,共9页
为掌握气候持续变暖背景下淮河流域晚霜冻害的变化规律,基于1960-2016年61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地面0cm最低气温数据,计算霜冻频次、强度和变异系数,构建霜冻害危险指数,分析了淮河流域冬小麦生长季晚霜冻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57年中晚霜... 为掌握气候持续变暖背景下淮河流域晚霜冻害的变化规律,基于1960-2016年61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地面0cm最低气温数据,计算霜冻频次、强度和变异系数,构建霜冻害危险指数,分析了淮河流域冬小麦生长季晚霜冻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57年中晚霜冻出现在3月11日至4月15日,整体呈提前趋势,速率达到-2.49d·年-1(P<0.05),晚霜冻的提前结束使冬小麦灌浆停滞和籽粒发芽力丧失的风险降低。(2)在冬小麦生长季延长的背景下,57年中轻度、中度、重度晚霜冻的频次都呈现减少趋势,变化倾向率分别为-9.14次·年-1(P<0.01)、-1.17次·年-1(P>0.05)、-5.81次·年-1(P<0.01)。年代变化上,重霜冻在灌浆至成熟阶段的频次在1980s上升趋势最显著,倾向率为6.73次·年-1(P<0.05)。1961-1990年中霜冻在拔节期的频次增加趋势最显著,倾向率为1.80次·年-1(P<0.05);1981-2010年重霜冻在拔节期的频次减少趋势最显著,倾向率为-3.46次·年-1(P<0.01)。(3)冬小麦晚霜冻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空间分异较大,呈不同分布模式。以开始拔节的日期为起点,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在拔节后(1~5d)所占面积百分比最大,分别达到0.63%、80.68%。中风险区在抽穗至开花阶段(12~15d)面积百分比最大(81.68%),较低风险区在灌浆至成熟阶段(16~57d)占比最大(57.49%)。不同程度的晚霜冻频次在不同的时间段减少速率不同,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空间分布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生长期 晚霜冻 淮河流域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格点数据的中国喜凉作物有效积温区划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帅 张勃 +2 位作者 何航 候启 马彬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36-1143,共8页
为了解全球升温背景下中国农业热量资源的变化,基于格点数据使用5日滑动平均、最小二乘法、多元回归插值法、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对中国≥5℃有效积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5℃有效积温整体呈升高趋势。南北方升高速率不一致... 为了解全球升温背景下中国农业热量资源的变化,基于格点数据使用5日滑动平均、最小二乘法、多元回归插值法、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对中国≥5℃有效积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5℃有效积温整体呈升高趋势。南北方升高速率不一致,以秦岭为界,南方地区有效积温升幅较大;北方地区升幅相对较小,但不排除个别地区如塔里木盆地及阿拉善高原升幅较大;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升幅最小;秦岭及大巴山等地有效积温表现出下降趋势。(2)中国东部地区各有效积温界限北界均有北移趋势,4000℃·d积温等值线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北移最明显(向北最大移动1.6纬距),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有效积温界限呈外扩趋势。(3)≥5℃有效积温起始日期多分布在3、4月份,持续时间6个月及以下的格点占比最多;自20世纪80年代后,起始时间有明显提前趋势,持续时间有延长趋势。(4)REOF将≥5℃有效积温分为8个区域,其中Ⅰ、Ⅱ区为第一模态正负2个高值区,Ⅳ、Ⅴ区为第三模态正负2个高值区,第Ⅶ、Ⅷ区是具有相同特征的区域,且第Ⅰ、Ⅲ、Ⅳ、Ⅷ区及第Ⅱ区东中部与中国综合农业区划结果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积温 经验正交函数(EOF)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 全球变暖停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山西省有效积温时空演变的影响
6
作者 候启 李帅 +1 位作者 赵玉洁 崔广署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32期138-144,共7页
为了解气候变化对山西省农作物种植的影响,本文基于1961—2016年气温格点数据,利用Mann-Kendall趋势/突变检验、变异系数和多元回归插值法对山西省≥5℃、≥10℃有效积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61—2016年≥5℃和≥10℃有效积温均呈... 为了解气候变化对山西省农作物种植的影响,本文基于1961—2016年气温格点数据,利用Mann-Kendall趋势/突变检验、变异系数和多元回归插值法对山西省≥5℃、≥10℃有效积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61—2016年≥5℃和≥10℃有效积温均呈明显的升高趋势,有效积温升温较快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北部和地势较低的谷地、盆地,由东北向西南呈带状分布。(2)≥5℃和≥10℃有效积温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自南向北逐渐减少的趋势,且其在空间分布上受海拔影响较大。≥5℃有效积温在适宜作物生长的积温范围分布面积更大,在大多数地区更适宜喜凉作物的种植。(3)≥5℃和≥10℃有效积温均在1997年发生突变,突变后积温界限北界向高纬和高海拔地区移动。(4)≥5℃和≥10℃有效积温初始日期多呈提前趋势,结束日期多为推后趋势;积温持续日期增长,这种趋势在山西省南部及河谷、盆地地区更为明显;有效积温初始日期变异系数均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大,汾河谷地有效积温初始日期变率较大;结束日期的变异系数较小,分布更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积温 热量资源 变化特征 多元回归插值 对比分析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多年河西地区干热风事件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候启 张勃 +2 位作者 何航 马彬 马尚谦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03-411,共9页
为探究全球变化背景下河西地区干热风事件的变化趋势和影响范围,根据河西地区春小麦国家气象行业标准,基于河西地区13个气象站1960—2017年6、7月的逐日最高气温和14:00相对湿度,分析干热风事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除海拔较高地... 为探究全球变化背景下河西地区干热风事件的变化趋势和影响范围,根据河西地区春小麦国家气象行业标准,基于河西地区13个气象站1960—2017年6、7月的逐日最高气温和14:00相对湿度,分析干热风事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除海拔较高地区没有干热风事件发生外,其余地区均呈现增加趋势,且增长幅度有明显差异。在2000年之后重度干热风增加更为显著,干热风发生强度迅速增强。各年代干热风发生高值区未发生明显变动,发生天数却有明显变化。②河西地区干热风空间分布为西多东少,北多南少。较低海拔地区达到干热风年型标准的年份较多。③一次干热风过程所波及的站点和持续时间增多和延长,干热风发生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更高纬度和更高海拔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风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年型等级 河西地区
原文传递
基于格点数据的中国1961-2016年≥5℃、≥10℃有效积温时空演变 被引量:21
8
作者 李帅 张勃 +2 位作者 马彬 候启 何航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16-1227,共12页
为了解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种植区域的影响,基于5日滑动平均、累积距平、MK检验、多元回归插值方法,选用格点数据对中国农业热量资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10℃有效积温整体呈上升趋势,且≥5℃整体升幅更为显著,两者升幅均表现... 为了解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种植区域的影响,基于5日滑动平均、累积距平、MK检验、多元回归插值方法,选用格点数据对中国农业热量资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10℃有效积温整体呈上升趋势,且≥5℃整体升幅更为显著,两者升幅均表现为南方地区最大,北方次之,青藏高原最小,秦巴山区积温呈现下降现象。(2)在空间分布上,≥5℃、≥10℃有效积温整体表现出自南向北随纬度更替变化的地带性分布和自东向西随海拔变化的阶梯状分布,东、中部地区受纬度影响明显,西部地区受海拔影响强于纬度。适宜喜凉作物种植的区域远大于喜温作物的适宜种植面积。(3)≥5℃、≥10℃有效积温均在1997年发生突变,突变后≥5℃、≥10℃各积温带界线呈现向北、向高海拔移动的趋势,积温整体升高。南方地区≥5℃、≥10℃积温增幅整体大于北方,青藏高原及高山山区增幅最小,秦岭地区积温增幅为负。(4)≥5℃、≥10℃有效积温初始日(结束日)整体呈提前(推迟)现象,且多数格点提前(推迟)日数在0~10 d以内,持续时间在突变后整体延长。青藏高原≥5℃、≥10℃积温初始日(结束日)提前(推迟)天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积温 热量资源 多元回归插值 突变 中国
原文传递
近30a河东地区极端气温时空变化 被引量:12
9
作者 焦文慧 张勃 +2 位作者 黄涛 马尚谦 候启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66-1477,共12页
利用61个气象站1988-2017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检验、滑动t以及相关分析方法,对河东地区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河东地区近30 a日最高气温的极大(小)值、日... 利用61个气象站1988-2017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检验、滑动t以及相关分析方法,对河东地区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河东地区近30 a日最高气温的极大(小)值、日最低气温的极大(小)值、年平均最高(低)气温、夏日日数、热夜日数、暖昼(夜)日数、气温日较差、暖日持续日数、生物生长季呈现增大(加)趋势,霜冻日数、冰冻日数、冷昼(夜)日数、冷日持续日数呈现减小(少)趋势;②暖指数的变暖幅度大于冷指数,昼指数的变暖幅度大于夜指数,陇东高原地区变暖幅度最大,甘南高原地区变暖幅度最小;③多数指数的突变点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和21世纪初期;④多数极端气温指数与经度和海拔高度显著相关,河东地区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与区域性增暖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 冷(暖)指数 时空变化 河东地区 甘肃
原文传递
1960-2015年淮河流域异常初、终霜日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0
10
作者 马尚谦 张勃 +6 位作者 杨文义 杨梅 魏堃 李帅 何航 候启 魏怀东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59-373,共15页
农作物生长关键期发生的异常初、终霜日,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损失。准确了解并掌握异常初、终霜日在淮河流域的变化规律及成因,有利于做好霜冻预报服务工作,减轻霜冻灾害的影响,对保障国家粮食稳产、高产、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基于淮河... 农作物生长关键期发生的异常初、终霜日,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损失。准确了解并掌握异常初、终霜日在淮河流域的变化规律及成因,有利于做好霜冻预报服务工作,减轻霜冻灾害的影响,对保障国家粮食稳产、高产、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基于淮河流域1960-2015年61个气象站点逐日地面0 cm最低气温资料,采用标准差计算了初、终霜日的稳定性,使用概率密度函数定义了异常初、终霜日,利用IDW插值方法反映气候态转变前后异常初、终霜日稳定性和频率,同时利用线性倾向估计、M-K、滑动t检验和累计距平法得到气温的变化趋势及突变年份,相关系数法用来分析环流指数、气温、初霜日、终霜日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淮河流域近56年来平均气温以0.18℃·10 a-1(P<0.01)的速率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并且在1993年发生突变,气候态的转型促进了初霜日的推迟和终霜日的提前。(2)气候态的转变导致初、终霜日的稳定性降低,初、终霜日稳定性随经、纬度的增加而变好,初霜日稳定性随海拔升高而变好,终霜日稳定性随海拔升高而变化不显著,终霜日稳定性好于初霜日稳定性。(3)偏早初霜日频率>偏晚终霜日频率>特早初霜日频率>特晚终霜日频率,且在气候态转型后,异常初、终霜日的频率趋于降低,稳定在0~20%之间,异常初霜日发生频率整体高于异常终霜日,气候变暖对初霜日的影响大于终霜日。(4)异常初、终霜日频率时空分布差异显著,高频年代分别为1970s和1960s,低频年代为2000s。随着气候的转变,虽然异常初、终霜日频率逐步趋于稳定且处于低频趋势,但是气候转变促进了淮河流域东南部和南部的特早初霜日频率增加,南部偏早初霜日发生频率范围增加。东北部的偏晚初霜日发生频率增加,同时东南部的特晚终霜日发生频率也明显增加。(5)北半球9月极涡面积越小,淮河流域初霜日越迟(R=-0.41,P<0.01)。10月副高面积增加,初霜日推迟(R=0.39,P<0.01);2月极涡面积减小,终霜日提前(R=0.29,P<0.05)。4月副高面积增大,终霜日提前(R=-0.15,P>0.05),并且在1990年后提前趋势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学 淮河流域 气候变暖 异常初、终霜日 频率
原文传递
1982—2015年中国北方生长季NDVI变化及其对气温极值的响应 被引量:8
11
作者 何航 张勃 +3 位作者 候启 李帅 马彬 马尚谦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4-253,共10页
基于GIMMS NDVI 3g v1. 0数据集和日值气象数据,结合极端气温指数,辅以极点对称模态分解、趋势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中国北方生长季植被覆盖及极端气温的变化特征,研究植被覆盖对气温极值的响应状况。结果表... 基于GIMMS NDVI 3g v1. 0数据集和日值气象数据,结合极端气温指数,辅以极点对称模态分解、趋势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中国北方生长季植被覆盖及极端气温的变化特征,研究植被覆盖对气温极值的响应状况。结果表明:①1982-2015年中国北方生长季NDVI以0. 002·(10a)^-1的速率上升(P <0. 05),ESMD(极点对称模态分解方法)显示生长季NDVI波动上升;针叶林、灌丛、荒漠植被、草地以及栽培植被呈增长趋势,栽培植被增速最快,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高山植被呈不显著减少趋势。②空间上,NDVI显著增加区域超过全区的33%,主要分布在天山、塔里木盆地北部、祁连山、陇南山区、黄土高原、河套平原、吕梁山和太行山、大别山以及辽西丘陵地区;显著下降区域仅占12%,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③极端气温指数中,除TNmean(日最低气温平均值)和TNn(日最低气温极低值)呈上升趋势外,其余冷极值指数均呈下降趋势;所有暖极值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他指数中,DTR(气温日较差)呈减小趋势,GSL(生长季日数)呈增加趋势。④中国北方NDVI与极端气温指数的相关性表明,冷极值指数中NDVI与FD0(霜冻日数)、TN10p(冷夜日数)、TX10p(冷昼日数)呈显著负相关(P <0.05),与TNmean呈显著正相关(P <0.01);NDVI与所有暖极值指数呈正相关,与TR20(热夜日数)、TXmean(日最高气温平均值)、TX90p(暖昼日数)以及TN90p(暖夜日数)存在显著相关性(P <0. 05);NDVI与GSL呈显著正相关(P <0.05)。⑤天山、塔里木盆地北缘、祁连山区、河套平原、黄土高原、太行山和吕梁山区等NDVI显著增加区域对极端气温指数的响应强烈。NDVI显著增加区主要对FD0、TNmean、TN90p、GSL等指数响应较强。NDVI显著减少区域对指数的响应各异,主要与SU25(夏季日数)呈显著负相关(P <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季 GIMMS NDVI 3g v1.0数据集 时空变化 极端气温指数 响应 中国北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