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羊种布鲁氏菌复方新诺明耐药株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1
作者 杨晓雯 宁文晴 +3 位作者 周师众 袁雅琴 侯雪新 丁家波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65-1472,共8页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已分离获得布鲁氏菌复方新诺明耐药株,快速检测样品中是否含有耐药株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目前国内外尚无布鲁氏菌复方新诺明耐药株的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羊种布鲁氏菌复方新诺明耐受株的快速检测方法。...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已分离获得布鲁氏菌复方新诺明耐药株,快速检测样品中是否含有耐药株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目前国内外尚无布鲁氏菌复方新诺明耐药株的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羊种布鲁氏菌复方新诺明耐受株的快速检测方法。基于前期的研究筛选最小抑菌浓度较高的我国羊种布鲁氏菌分离株,利用基因组测序分析全基因组SNPs并筛选SNPs位点,利用MGB探针建立荧光定量检测羊种布鲁氏菌复方新诺明耐药株。研究发现,羊种布鲁氏菌2型标准株可作为耐药株分析的参考株,且64个SNPs和InDels为耐药株特有;12个突变位点可用于建立耐药株快速检测方法;利用染色体1中2014308位点的A/G多态性建立荧光定量检测方法特异性良好,最低能检测2×10^(1)CFU菌量,可用于临床样品是否含有复方新诺明耐药株的检测。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羊种布鲁氏菌复方新诺明耐药株的荧光定量检测方法,为我国布病耐药株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种布鲁氏菌 复方新诺明 全基因组SNPs MGB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不同地区健康猪猪链球菌检出率调查 被引量:16
2
作者 纪少博 白雪梅 +4 位作者 刘凯 刘志杰 侯雪新 郑翰 李振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23-426,共4页
目的了解我国不同地区健康猪猪链球菌的检出率,评估猪链球菌感染风险。方法分别从不同地区采集正常屠宰猪或活体采集猪咽拭子,经选择性培养基增菌培养,用PCR的方法进行猪链球菌特异的16SrRNA、gapdh以及cps1j、cps2j、cps7h、cps9h、mrp... 目的了解我国不同地区健康猪猪链球菌的检出率,评估猪链球菌感染风险。方法分别从不同地区采集正常屠宰猪或活体采集猪咽拭子,经选择性培养基增菌培养,用PCR的方法进行猪链球菌特异的16SrRNA、gapdh以及cps1j、cps2j、cps7h、cps9h、mrp、ef和sly的检测。结果共采集337份咽拭子标本。猪链球菌的检出率为93.8%(316/337)。316份阳性标本中,毒力基因mrp、ef、sly的检出率分别为29.4%,70.3%,83.9%,血清2型为优势血清型61.4%(194/316)。结论高致病性猪链球菌的检出率很高,可能的猪链球菌感染风险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链球菌 毒力基因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屎肠球菌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金东 于波 +5 位作者 叶长芸 刘凯 侯雪新 孙渭歌 徐建国 李振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51-555,共5页
目的建立屎肠球菌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方法根据屎肠球菌的ddl基因设计TaqMan荧光定量PCR特异的引物及探针,在多种常见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中检测其特异性;将目的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中建立标准曲线,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稳定性... 目的建立屎肠球菌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方法根据屎肠球菌的ddl基因设计TaqMan荧光定量PCR特异的引物及探针,在多种常见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中检测其特异性;将目的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中建立标准曲线,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稳定性;使用腹水模拟标本验证方法的应用性。结果在特异性评价中,除了阳性对照外其余菌株均未见特异性扩增曲线。建立屎肠球菌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的标准曲线,确定本方法对质粒标准品的检测下限为20copy/管。通过对1.0×107、1.0×105和1.0×1033个浓度质粒标准品的重复检测,确定屎肠球菌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组内变异系数为1.90%~3.91%;组间变异系数为1.52%~1.69%。应用屎肠球菌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含菌量为1.6×100~1.6×108cfu/mL浓度梯度的腹水模拟标本进行检测,其检测灵敏度为1.6×102cfu/mL。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屎肠球菌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屎肠球菌 TaqMan荧光定量PCR 标准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鉴定诺卡菌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的建立 被引量:8
4
作者 孙渭歌 侯雪新 +5 位作者 徐帅 孙丽娜 赵利利 张景山 杨海燕 李振军 《微生物与感染》 2014年第2期107-111,共5页
为快速准确鉴定诺卡菌,首先设计针对诺卡菌rpoB、secA1、16S rRNA基因的引物,利用单重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测序验证引物的特异度,建立多重PCR鉴定系统,在同一反应体系和条件下对44株诺卡菌标准株、44株临床分离株和7株对照株进行扩增。... 为快速准确鉴定诺卡菌,首先设计针对诺卡菌rpoB、secA1、16S rRNA基因的引物,利用单重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测序验证引物的特异度,建立多重PCR鉴定系统,在同一反应体系和条件下对44株诺卡菌标准株、44株临床分离株和7株对照株进行扩增。结果显示,利用单对引物对其中2株诺卡菌(标准株DSM43003、临床株CDC 51)进行扩增,出现的条带均为与目的片段长度一致的单一条带,经测序并经基本局部比对搜索工具(BLAST)验证扩增片段为目的基因。建立的多重PCR结果显示,44株诺卡菌标准株中有43株(97.7%)、44株临床分离株中有42株(95.5%)rpoB、secA1、16S rRNA这3条片段均显示,7株对照株均未显示条带。结果提示,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特异度好,适用于诺卡菌的快速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卡菌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非防控埃博拉病毒病暴发和流行的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李振军 侯雪新 徐帅 《微生物与感染》 2015年第1期8-12,共5页
埃博拉出血热自1976年首次暴发以来,其高致死率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2014年的埃博拉病毒病疫情已造成6800多人死亡。其暴发流行既有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因素,也与西非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现状及应对措施密切相关。因此,综合分... 埃博拉出血热自1976年首次暴发以来,其高致死率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2014年的埃博拉病毒病疫情已造成6800多人死亡。其暴发流行既有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因素,也与西非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现状及应对措施密切相关。因此,综合分析造成流行的因素,有利于尽快控制疫情的迅速蔓延。目前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国际社会给予了积极帮助,国际社会与西非本国防控力量的有效结合将在更短的时间内控制疫情,并为我国做好埃博拉病毒病疫情的相关防控提供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博拉病毒病 暴发 流行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隆、表达和纯化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巴西诺卡菌P61蛋白
6
作者 吉兴照 唐璐 +5 位作者 侯雪新 孙丽娜 韦超 徐帅 司晨琛 李振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0-263,共4页
目的构建巴西诺卡菌P61基因原核重组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P61蛋白,为P61蛋白的进一步相关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通过基因合成的方法合成P61基因,将其插入到质粒pET30a(+)载体并导入BL21大肠杆菌,应用IPTG进行诱导... 目的构建巴西诺卡菌P61基因原核重组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P61蛋白,为P61蛋白的进一步相关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通过基因合成的方法合成P61基因,将其插入到质粒pET30a(+)载体并导入BL21大肠杆菌,应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通过Western Blot对表达产物进行分析。应用过氧化氢酶检测试剂盒检测其过氧化氢酶活性。结果 P61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表达,且具有较高的过氧化氢酶活性,能被感染巴西诺卡菌的小鼠血清识别。结论成功构建了巴西诺卡菌P61蛋白的原核表达质粒,并能在原核表达宿主E.coli BL21中进行高效表达,且表达产物具有过氧化氢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61 过氧化氢酶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菌(毒)种保藏管理平台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姜孟楠 侯雪新 +6 位作者 王衍海 马春涛 刘梦莹 赵元元 曹旭东 李梦童 魏强 《中国医学装备》 2022年第10期148-152,共5页
目的: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菌(毒)种保藏管理平台,提高菌(毒)种全流程与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能力。方法:采用浏览器与服务器(B/S)架构设计,设置感知层、网络层、服务层和应用层的4层架构,由软件系统、智能终端和射频标签组成基于物联网... 目的: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菌(毒)种保藏管理平台,提高菌(毒)种全流程与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能力。方法:采用浏览器与服务器(B/S)架构设计,设置感知层、网络层、服务层和应用层的4层架构,由软件系统、智能终端和射频标签组成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菌(毒)种保藏管理平台,实现菌(毒)种保藏管理过程中人员、设备、材料、方法及环境的全方位和多元素集成式监控管理。结果:菌(毒)种保藏管理平台根据实际业务需求,结合系统模块设计及配套智能终端,具有菌(毒)种或样本信息批量导入(出)、快速交接核查、存储孔级定位、入(出)库操作联动和管理数据溯源等核心功能,在菌(毒)种或样本多种交接场景完成实物与信息的快速核查速度可达50支/s。结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菌(毒)种保藏管理平台,能够实现菌(毒)种保藏管理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功能升级,为确保生物资源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毒)种 物联网(IoT) 射频识别技术(RFID) 信息化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HF RFID技术在病原微生物保藏管理中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姜孟楠 侯雪新 +3 位作者 刘梦莹 赵元元 曹旭东 魏强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21年第4期90-95,共6页
分析病原微生物保藏管理过程中人工管理遇到的资源存储、管理和查找以及在保藏信息的准确性、实时性、完整性上难以保障等诸多问题,通过UHF RFID标签技术,将信息化、智能化的保藏管理模式引入新时代的病原微生物保藏管理工作中,并介绍... 分析病原微生物保藏管理过程中人工管理遇到的资源存储、管理和查找以及在保藏信息的准确性、实时性、完整性上难以保障等诸多问题,通过UHF RFID标签技术,将信息化、智能化的保藏管理模式引入新时代的病原微生物保藏管理工作中,并介绍该技术的难点、解决方案以及在中国疾控中心保藏中心的研究与应用价值。通过该新技术的推广使用,为未来形成全国统一标准的生物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微生物 资源保藏 RFID 生物安全 资源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体系框架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晶 陈震 +10 位作者 李思思 陆兵 赵四清 王荣 曹国庆 王卫 马春涛 侯雪新 王衍海 赵赤鸿 武桂珍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4-299,共6页
制定和实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是实现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科学化、效率化、规范化管理和运行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体系框架,主要包... 制定和实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是实现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科学化、效率化、规范化管理和运行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体系框架,主要包含基础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行业应用4个部分,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化工作提供参考,助力我国生物安全事业的规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安全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标准体系 构建研究
原文传递
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中间隔序列的噬菌体来源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侯雪新 杜鹏程 李振军 《疾病监测》 CAS 2015年第5期358-360,共3页
目的发现在现有的全基因组测序完成的原核生物中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系统中间隔序列分布规律以及间隔序列中噬菌体来源情况。方法整理现有CRISPR数据库中2762株细菌基因组中的CRISPR系统和其中的间隔序列数据,整理Ge... 目的发现在现有的全基因组测序完成的原核生物中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系统中间隔序列分布规律以及间隔序列中噬菌体来源情况。方法整理现有CRISPR数据库中2762株细菌基因组中的CRISPR系统和其中的间隔序列数据,整理Gen Bank数据库中发表的1444个噬菌体基因组数据。利用BLASTN软件对间隔序列数据与噬菌体基因组进行相似性比较,计数资料比较使用χ2检验。结果在2762个细菌基因组中整理出1940个基因组存在确定或可能的CRISPR结构和90 096条间隔序列,多数基因组具有1~50条间隔序列(1414/1940,72.9%),间隔序列数量〉250条的仅有58个基因组(58/1940,3.0%)。其中古细菌13株(13/150,8.6%),真细菌45株(45/261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98,P〈0.01)。相似性比较结果共发现245个细菌基因组的1055条间隔序列,成功比对上363个噬菌体,比对成功率仅为0.12%。结论细菌基因组中的CRISPR系统中间隔序列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古细菌基因组中CRISPR系统存在更多的间隔序列。相似性比较中噬菌体来源的间隔序列所占比例低,提示与细菌和噬菌体基因组发现较少相关,进一步深入研究可以大幅度提高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 间隔序列 噬菌体 原核生物
原文传递
布鲁氏菌种及种内部分生物型快速PCR鉴定方法的建立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振军 侯雪新 +2 位作者 孙渭歌 贾雪 田国忠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3-137,共5页
目的建立一步法PCR快速鉴定布鲁氏菌种及种内部分生物型。方法设计6对引物,建立一步法PCR反应,将布鲁氏菌6个种和种内某些生物型进行鉴定,应用该方法检测了27株布鲁氏菌参考菌株和239株临床分离的布鲁氏菌,并与生物学分型方法进行... 目的建立一步法PCR快速鉴定布鲁氏菌种及种内部分生物型。方法设计6对引物,建立一步法PCR反应,将布鲁氏菌6个种和种内某些生物型进行鉴定,应用该方法检测了27株布鲁氏菌参考菌株和239株临床分离的布鲁氏菌,并与生物学分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通过一步法PCR能够将待检菌株准确的鉴定到布鲁氏菌种,对于猪种可以定位到生物型和疫苗株;对于牛种可以鉴定到牛种生物型1、3、4与2、5、6、7、9两组生物型;对于羊种可以鉴定到1与2、3两组生物型和羊种疫苗株。生物学分型方法和PCR方法准确鉴定到种水平的符合率分别为98.33%和100%。结论一步法PCR是一种快速、特异、简便而低费用的鉴定布鲁氏菌种的分子分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聚合酶链反应 鉴定
原文传递
53例诺卡菌感染病例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22
12
作者 谢祎 侯雪新 +3 位作者 徐帅 张景山 刘爱忠 李振军 《疾病监测》 CAS 2015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的探讨诺卡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及诊断、治疗、预后。方法检索1998-2013年国内医学数据库所报道的53例诺卡菌感染病例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既往患病的诺卡菌病例为研究组,既往体健的诺卡菌病例为... 目的探讨诺卡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及诊断、治疗、预后。方法检索1998-2013年国内医学数据库所报道的53例诺卡菌感染病例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既往患病的诺卡菌病例为研究组,既往体健的诺卡菌病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53例诺卡菌病例中,31例存在基础疾病。研究组与对照组临床表现除凹陷性水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2,P<0.05),其他无统计学意义。药敏试验结果提示菌株对复方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TMP-SMX)、阿米卡星、米诺环素等敏感。两组病例间死亡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6,P<0.05)。结论诺卡菌感染部位多见于肺,其临床特点无明显异质性,预后存在明显异质性,复方磺胺甲恶唑仍然是治疗诺卡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临床上对于可疑病例应及早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卡菌 病例报告 病例分析
原文传递
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体系创建及其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创新应用
13
作者 武桂珍 高福 +13 位作者 魏强 刘军 张勇 耿文清 曹国庆 李振军 韩俊 赵赤鸿 侯雪新 王荣 刘志坚 魏秋生 张小京 《中国科技成果》 2024年第10期59-60,共2页
本项目历经15年,实现了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零"的突破,创建实验室生物安全"三位一体"关键技术体系和生物安全实验室"全生命期"建设关键技术集成平台,实现了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域关键技术"零"的突... 本项目历经15年,实现了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零"的突破,创建实验室生物安全"三位一体"关键技术体系和生物安全实验室"全生命期"建设关键技术集成平台,实现了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域关键技术"零"的突破.创建实验室生物安全"全方位"量化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安全实验室 实验室生物安全 疫情防控 关键技术体系 创新应用 关键技术集成 三位一体 体系创建
原文传递
非O157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分离株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金东 赵爱兰 +6 位作者 白向宁 孟琼 于波 袁雪娇 熊衍文 侯雪新 李振军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03-506,共4页
目的对国内不同宿主来源的非O157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分离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以初步建立中国非O157STEC菌株的基础数据库,了解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参照PulseNet非O157STEC的PFGE实验方法对76株非O157STE... 目的对国内不同宿主来源的非O157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分离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以初步建立中国非O157STEC菌株的基础数据库,了解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参照PulseNet非O157STEC的PFGE实验方法对76株非O157STEC分离株进行分析,并使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结果在PulseNet推荐的电泳参数和内切酶XbaI情况下,菌株酶切片段分布均匀,条带易于识别。76株非O157STEC分离株产生62种PFGE带型,初步聚类为A-M13个群,不同来源菌株的PFGE带型分布广泛,但均具有某些优势的PFGE聚类群。结论国内不同来源的非O157STEC呈高度多态性,PulseNet推荐的PFGE电泳参数和内切酶XbaI适用于中国非O157STEC菌株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O157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 脉冲场凝胶电泳 分子分型
原文传递
生物安全培训问题分析及系统培训方法建立的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郑玉红 侯雪新 李振军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5年第6期760-762,共3页
生物安全培训是有效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保障手段之一,但随着生物安全管理不断深入,传统培训形式和内容已很难达到应有的培训效果。本研究通过对过去3年传统生物安全培训中存在问题的总结,借鉴国际标准化培训流程,从课程设置... 生物安全培训是有效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保障手段之一,但随着生物安全管理不断深入,传统培训形式和内容已很难达到应有的培训效果。本研究通过对过去3年传统生物安全培训中存在问题的总结,借鉴国际标准化培训流程,从课程设置、培训形式、培训考核方式及持续改进等方面进行调整,在本单位建立一套系统的生物安全培训方法。经过一年的实施,大幅提高人员对培训的参与程度和生物安全培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安全培训 标准化 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重要外来入侵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2023版) 被引量:1
16
作者 梁莹 徐烨 +16 位作者 殷颖璇 李学荣 茅范贞 戴洋 李泓运 李超 马德龙 周若冰 韦晓慧 王晓旭 冀好强 岳玉娟 侯雪新 李明慧 李振军 蔡慧玲 刘起勇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9-136,144,共9页
目的研究制定外来有害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及时预警、有效防范其入侵我国。方法通过查阅文献专著、网络数据库和已公布名录,选取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威胁农业和生态安全的外来媒介和病原生物,通过适生区预测和多指标综合评估体系评估其... 目的研究制定外来有害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及时预警、有效防范其入侵我国。方法通过查阅文献专著、网络数据库和已公布名录,选取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威胁农业和生态安全的外来媒介和病原生物,通过适生区预测和多指标综合评估体系评估其入侵中国的风险,将可能发生入侵事件的候选物种纳入名录。结果304个物种(亚种、株)(为方便描述,以下统称种)被筛选纳入中国外来入侵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包括69种媒介生物和235种病原生物。其中,275个物种入侵可能性较大(47种媒介生物和228种病原生物)。结论此名录可作为防范外来媒介和病原生物入侵我国的预警名录,为相关部门制定防范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入侵物种 媒介生物 病原生物 名录
原文传递
SARS-CoV-2感染与非感染人群血清1-10 ku蛋白质组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磊 张炳华 +4 位作者 杨文涛 秦天 侯雪新 王冀涛 肖迪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15-1121,1128,共8页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人群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后非SARS-CoV-2感染人群血清的差异蛋白质组,从蛋白水平发现SARS-CoV-2感染人群1-10 ku的特异性血清生物标志物,并确定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后非SARS-CoV-2感染人群...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人群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后非SARS-CoV-2感染人群血清的差异蛋白质组,从蛋白水平发现SARS-CoV-2感染人群1-10 ku的特异性血清生物标志物,并确定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后非SARS-CoV-2感染人群1-10 ku血清蛋白表达的差异性。方法采集166例新冠肺炎爆发前非SARS-CoV-2感染人群血清、245例新冠肺炎爆发后非SARS-CoV-2感染人群血清及228例SARS-CoV-2感染人群血清,每组血清标本分为3份进行预混,形成3组生物学重复,弱阳离子磁珠富集后使用非标记蛋白质组定量技术对富集得到的1-10 ku小分子蛋白或多肽进行非标定量分析。结果蛋白质组学定量分析得到332个蛋白。差异分析显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后非SARS-CoV-2感染人群血清蛋白组分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RS-CoV-2感染人群血清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后非SARS-CoV-2感染人群血清相比,筛选到差异蛋白49个(上调表达蛋白20个,下调表达蛋白29个),其中19个差异蛋白已作为癌症、心脑血管等其他疾病的诊断或者预后生物标志物。IPA经典信号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蛋白显著富集到LXR/RXR途径、FXR/RXR途径、急性期反应信号传导、补体系统、巨噬细胞IL-12信号传导与产生、凝血系统、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信号传导等通路。IPA疾病功能分析显示,差异蛋白富集到细胞妥协、炎症反应、传染性疾病、蛋白合成等。在血液中检测到PEBP4、SH3BGRL3基因产物,以及GNPTG、THBS1、HSPG2、MAN1A1、LGALS3BP、CLSTN1、IGFALS、PCOLCE、PGLYRP2、PRG4、QSOX1、SPARC、ATRN 13个未曾报道的与SARS-CoV-2感染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结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后非SARS-CoV-2感染人群血清1-10 ku蛋白组分无显著不同,而SARS-CoV-2感染人群血清与非SARS-CoV-2感染人群血清相比存在多个差异蛋白,为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致病机制和治疗靶点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 差异蛋白质组 SARS-CoV-2 COVID-19 生物标志物
原文传递
临床分离株收集、保藏及资源化研究
18
作者 鲁辛辛 赵建玉 +7 位作者 张韶娅 王玫 周倩倩 隋文君 李振军 侯雪新 魏强 姜孟楠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76-1081,共6页
菌株资源化工程属微生物领域的基础建设,西方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率先建立了经典的微生物资源化方法,不断完善的保藏体系、物种注释技术以及全球共享机制,实现了生物资源的扩充和储备。丰富的模式菌株、标准菌株及生产菌株保持了科学研... 菌株资源化工程属微生物领域的基础建设,西方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率先建立了经典的微生物资源化方法,不断完善的保藏体系、物种注释技术以及全球共享机制,实现了生物资源的扩充和储备。丰富的模式菌株、标准菌株及生产菌株保持了科学研究、生物经济(如抗菌药物、疫苗、检测试剂研发及标准制定等)及国家安全上的优势。但我国对其战略性认识不足,从顶层设计到资金投入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称。本文借鉴世界微生物菌种保藏联合会和世界生物数据中心(隶属WFCC)的做法,以临床新种/株收集为目的,对分离株鉴定、保存及上传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分离株 保藏 资源化措施
原文传递
鼻疽诺卡菌菌体蛋白的免疫蛋白质组学研究
19
作者 徐帅 侯雪新 +7 位作者 孙丽娜 张景山 吉兴照 唐璐 韦超 李和桥 王雪冰 李振军 《疾病监测》 CAS 2018年第4期294-299,共6页
目的通过鉴别鼻疽诺卡菌菌体蛋白中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为筛选鼻疽诺卡菌特异诊断抗原提供线索。方法提取鼻疽诺卡菌菌体蛋白进行双向电泳,结合免疫印迹法筛选与抗鼻疽诺卡菌兔血清发生免疫反应的蛋白点。结果在鼻疽诺卡菌菌体蛋白的免... 目的通过鉴别鼻疽诺卡菌菌体蛋白中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为筛选鼻疽诺卡菌特异诊断抗原提供线索。方法提取鼻疽诺卡菌菌体蛋白进行双向电泳,结合免疫印迹法筛选与抗鼻疽诺卡菌兔血清发生免疫反应的蛋白点。结果在鼻疽诺卡菌菌体蛋白的免疫杂交膜上,共发现9个具有抗原活性的蛋白,其中8个可在考马斯蓝染色胶上找到匹配点,通过介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成功鉴定8个蛋白,全部定位于胞内。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鼻疽诺卡菌免疫蛋白质组学方法,在鼻疽诺卡菌菌体蛋白中发现新的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可作为鼻疽诺卡菌特异性诊断候选抗原,用于诊断试剂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疽诺卡菌 菌体蛋白 免疫蛋白质组学
原文传递
鼻疽诺卡菌感染小鼠足垫后组织病理变化以及细胞因子分泌情况的初步研究
20
作者 吉兴照 侯雪新 +6 位作者 孙丽娜 谭晓罗 司晨琛 徐帅 唐璐 韦超 李振军 《疾病监测》 CAS 2017年第3期195-199,共5页
目的了解鼻疽诺卡菌感染动物模型小鼠足垫后不同时间的组织病理进展变化以及细胞因子分泌情况,为鼻疽诺卡菌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对数生长期的鼻疽诺卡菌注射于小鼠足垫,建立感染模型。将感染1、3、7、14 d后小鼠分别脱臼处死... 目的了解鼻疽诺卡菌感染动物模型小鼠足垫后不同时间的组织病理进展变化以及细胞因子分泌情况,为鼻疽诺卡菌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对数生长期的鼻疽诺卡菌注射于小鼠足垫,建立感染模型。将感染1、3、7、14 d后小鼠分别脱臼处死,用手术刀片切取感染小鼠的足垫,制备切片,应用HE染色观察组织不同时间的病理变化,通过免疫组化研究感染过程中IL-6、IL-12、IFN-γ、TNF表达分泌情况。结果通过HE染色观察到感染后第1天中性粒细胞浸润,炎症形成;感染后第3天中性粒细胞脓肿形成,进入急性感染时期;感染后第7天肌肉组织间大量肌纤维母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感染转入慢性感染时期;感染后第14天肌肉组织间大量肌纤维母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见局灶小脓肿,周围见片状增生的泡沫样巨噬细胞,进入感染修复期。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炎症形成时期,组织中的IL-6和TNF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性感染期,组织中仅可见TNF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慢性感染期,组织中IL-6、IL-12、IFN-γ和TNF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修复期,组织中的IL-6、IFN-γ和TNF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疽诺卡菌感染小鼠足垫后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周期,在感染第3天开始进入急性感染时期,感染后第7天转入慢性感染时期,感染后第14天进入组织修复期,并且IL-6、IFN-γ、TNF参与了炎症反应,尤其是IL-6表达量最高,主要促进Th0向Th1和Th17亚群分化,激活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NK细胞等,增强其吞噬和杀伤功能,以杀伤胞内鼻疽诺卡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疽诺卡菌 HE染色 免疫组化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