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智能手机在监测腰椎术后患者远程康复训练依从性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侯景义 汤毅勇 +3 位作者 李玉希 王鹏 杨睿 沈慧勇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8年第3期140-145,共6页
目的评价智能手机对腰椎术后患者远程康复训练依从性的判断效力。方法选取28例腰椎手术3个月以上的异地患者,患者在有视频监控的康复室中通过智能手机客户端进行远程康复训练。康复计划由15个小节组成,每小节训练完成后患者需点击相应... 目的评价智能手机对腰椎术后患者远程康复训练依从性的判断效力。方法选取28例腰椎手术3个月以上的异地患者,患者在有视频监控的康复室中通过智能手机客户端进行远程康复训练。康复计划由15个小节组成,每小节训练完成后患者需点击相应按钮进行反馈,两次点击之间的时间为患者单节训练的实际时间(Ta),视频时长为单节训练的理论时间(Tt),计算二者的时间差Td(Ta–Tt)及时差比Tr([Ta–Tt)/Tt]。同期康复医生通过查阅监控视频对每节患者的依从性进行评判,然后评价智能手机Td和Tr值对患者依从性的判断效力。结果共收集420小节有效信息,其中依从组327个小节、非依从组93个小节。非依从组Td、Tr值显著高于依从组(P <0.05)。其中Td值可以更好地判断患者的依从性(P <0.05),AUROC值为0.976(95%CI,0.955~0.997);当诊断界值为7 s时,敏感度为0.964(95%CI,0.932~0.981),特异度为0.981(95%CI,0.921~1.000)。40岁以下、40岁及以上两个年龄亚组T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智能手机可用于监测腰椎术后患者远程康复训练依从性,应用Td可取得良好的判断效力,且其不受年龄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手机 腰椎手术 远程医学 康复 依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性Bankart损伤合并肩袖损伤的病例特点和关节镜治疗策略 被引量:24
2
作者 杨睿 陈仲 +6 位作者 邓海权 宋斌 欧阳毅 侯景义 谭伟权 周云烽 李卫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03-707,共5页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应用带线锚钉技术同期修复骨性Bankart损伤合并肩袖损伤的手术策略和术后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5年1月共收治18例同时合并骨性Bankant损伤和肩袖损伤的患者,其中女性8例,男性10例,患者平均年龄57.9岁(40~72...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应用带线锚钉技术同期修复骨性Bankart损伤合并肩袖损伤的手术策略和术后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5年1月共收治18例同时合并骨性Bankant损伤和肩袖损伤的患者,其中女性8例,男性10例,患者平均年龄57.9岁(40~72岁)。患者均有外伤性肩关节前脱位病史,11例急诊复位后因再脱位就医,7例因存在持续肩关节疼痛就医。18例患者均通过MRI结合X线和三维CT确诊同时存在全层肩袖损伤和骨性Bankart损伤。所有患者均于关节镜下一期修复两种损伤,手术中采用带线锚钉先固定骨性Bankart损伤,再用单排锚钉修复撕裂肩袖。结果:18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2.5个月(12~38个月)。术后3月、6月随访肩关节前屈上举和体侧外旋活动度较健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侧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侧vs健侧ASES肩关节评分为91.6±6.7分vs 93.6±4.8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为89.9±6.8分vs 92.0±7.9分,Rowe评分为89.3±7.1 vs 91.1±6.7,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外展肌力双侧无显著性差异,VAS疼痛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1.4±1.1 vs 6.2±1.9)。随访过程中1例患者曾出现半脱位,3例出现术后僵硬,经肌力和功能训练后改善,无感染、再脱位等并发症。结论:肩关节脱位同时存在骨性Bankart损伤和肩袖撕裂时,全关节镜下修复骨性Bankart损伤后再修复肩袖损伤,治疗全面,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肩关节 骨性Bankart损伤 肩袖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科见习教学中应用改良LBL-PBL-LBL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叶记超 侯景义 +1 位作者 李登 李涛 《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使用调查问卷和考试成绩评价改良LBLPBL-LBL教学模式对于骨科临床见习的教学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参加临床见习的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共118名,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lecture... 目的使用调查问卷和考试成绩评价改良LBLPBL-LBL教学模式对于骨科临床见习的教学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参加临床见习的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共118名,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研究组使用改良LBL-PBL-LBL教学模式。综合评教问卷和考试成绩来评价改良LBL-PBL-LBL教学模式对骨科临床见习的教学效果。结果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教学效果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考试成绩方面,研究组学生的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试的分数也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LBL-PBL-LBL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显著改善骨科临床见习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可以在骨科临床见习教学中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 骨科 教学模式 临床见习 学习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酚酸B抑制氧化应激引起骨髓间质干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卢碧燕 童秀珍 +2 位作者 邓宇斌 吴洪福 侯景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75-480,共6页
目的:观察丹酚酸B(Sal B)对氧化应激介导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大鼠BMSCs培养鉴定后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氧化应激组、低浓度Sal B+H2O2组、中浓度Sal B+H2O2组和高浓度Sal B+H2O2组。应用MTT、流式... 目的:观察丹酚酸B(Sal B)对氧化应激介导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大鼠BMSCs培养鉴定后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氧化应激组、低浓度Sal B+H2O2组、中浓度Sal B+H2O2组和高浓度Sal B+H2O2组。应用MTT、流式细胞仪(FCM)及Hoechst标记的方法检测Sal B对氧化应激介导的细胞活性下降以及凋亡效应的影响;通过DCF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过氧化氢及Sal B对细胞内活性氧生成的影响;用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检测p-ERK1/2表达情况。结果:MTT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Sal B共处理BMSCs 24 h能够提高氧化应激情况下的细胞活性,其中中浓度组的作用更为明显。Hoechst标记以及FCM检测的结果表明:10μmol/L Sal B处理能够提高细胞活性,减少凋亡数。正常组细胞的DCF阳性细胞率为28.7%±8.1%,经500μmol/L H2O2刺激24 h后,阳性细胞数急剧上升,高达86.9%±12.4%。而10μmol/L Sal B处理组的上升不明显,仅有42.1%±10.8%。由此可见,Sal B处理可以减少细胞内活性氧的生成;细胞在氧化应激的条件下p-ERK1/2在15 min内开始上调,持续120 min。而这种上调经10μmol/L Sal B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同时Sal B可以降低细胞基础的p-ERK1/2表达。结论:Sal B增强BMSCs抗氧化应激能力从而减少H2O2刺激引起的细胞凋亡,其保护机制可能与参与调节凋亡相关信号通路MEK/ERK1/2和抑制细胞内活性氧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B 骨髓间质干细胞 氧化性应激 活性氧簇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ngo-1及其在脊髓损伤神经再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吴洪福 侯景义 邓宇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7-70,共4页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可导致损伤部位神经元死亡,轴突变性和脱髓鞘等,促进神经轴突再生,再建损伤轴突与其支配靶器官联系,引导脊髓功能恢复对SCI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损伤神经再生 脊髓损伤 神经轴突再生 脊髓功能恢复 轴突变性 神经元死亡 损伤部位 脱髓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膜外腔镜治疗化脓性腰椎间盘炎1例 被引量:4
6
作者 唐勇 黄健 +9 位作者 刘浩 叶记超 侯景义 马梦君 蔡兆鹏 高梁斌 黄霖 王鹏 陈铿 沈慧勇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6年第2期170-172,共3页
化脓性腰椎间盘炎(pyogenic spondylodiscitis)是指椎间盘、软骨终板及相邻椎体的感染性病变。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炎的方法主要包括前路和后路两种。前路手术的优势包括直视下病灶清创,能够充分清除坏死组织,有效保护腰椎前方大血管等... 化脓性腰椎间盘炎(pyogenic spondylodiscitis)是指椎间盘、软骨终板及相邻椎体的感染性病变。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炎的方法主要包括前路和后路两种。前路手术的优势包括直视下病灶清创,能够充分清除坏死组织,有效保护腰椎前方大血管等重要结构,同时后柱完整性的保留有利于脊柱术后稳定性。但前路手术的缺点是创伤较大,并发症发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腹腔镜 腹膜外 化脓性腰椎间盘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对边H形缝合治疗外侧半月板后根部Forke & Petersen Ⅱ型损伤疗效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卫平 宋斌 +4 位作者 杨睿 陈仲 侯景义 周云烽 欧阳毅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33-336,共4页
目的:探讨边对边H形缝合治疗外侧半月板后根部Forke&PetersenⅡ型损伤的手术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我科自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对28例外侧半月板后根部Forke&PetersenⅡ型损伤患者采用关节镜下边对边H形全内缝合进行修补,同时... 目的:探讨边对边H形缝合治疗外侧半月板后根部Forke&PetersenⅡ型损伤的手术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我科自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对28例外侧半月板后根部Forke&PetersenⅡ型损伤患者采用关节镜下边对边H形全内缝合进行修补,同时处理其他损伤。以末次随访MRI检查及二次关节镜检评估其愈合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评价其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6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5~36个月,平均24个月,所有患膝关节活动度正常,Lysholm评分由术前59±5.3分提高到94.4±2.8分(t=35.07,P=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末次随访MRI提示外侧半月板根部断裂部位愈合,连续性完整;13例患者在术后6~10个月(平均8个月)进行了二次关节镜检,提示均完全愈合,未见明显损伤,半月板张力良好。结论:边对边H形全内缝合技术可用于治疗外侧半月板后根部Forke&Peters-enⅡ型损伤,具有创伤小、二次镜检愈合率高等优点,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半月板 关节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踝关节镜下前方入路联合双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前后联合撞击综合征 被引量:11
8
作者 宋斌 周云烽 +4 位作者 李卫平 杨睿 陈仲 侯景义 谭伟权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16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通过踝关节前方入路联合双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前后联合撞击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8例踝关节前后联合撞击综合征患者采用踝关节镜下前方入路联合双后外侧入路对前后踝骨赘进行同时清理,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 目的探讨通过踝关节前方入路联合双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前后联合撞击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8例踝关节前后联合撞击综合征患者采用踝关节镜下前方入路联合双后外侧入路对前后踝骨赘进行同时清理,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后足-踝评分法对患者行评分。结果关节镜下证实18例患者均存在前方骨性撞击,距骨后方骨赘5例,距后三角骨损伤13例,17例患者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2-22个月,平均随访16个月。AOFAS评分从术前的(48.6±13.4)分,提高至随访结束时的(90.3±5.6)分,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4,P=0.00)。所有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均达正常,术后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表现,切口一期愈合。结论关节镜下采用前方入路联合跗骨窦入路及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前后联合撞击综合征,术中无须转换体位及增加后内侧入路,可获得良好的踝关节前后视野,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获得了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踝关节前后撞击综合征 关节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溢气型集流伞试验特性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侯景义 李启清 《石油仪器》 2007年第6期57-59,101,共3页
在油田生产过程中,由于油井产出气的影响,涡轮流量计测得的产量要比井口量大很多。这是困扰环空测井的一个难题。文章提出了采用溢气型集流伞,在井下对气液进行分离,使流量的测量更加符合实际产量。该技术在多相流实验室中进行了实验,... 在油田生产过程中,由于油井产出气的影响,涡轮流量计测得的产量要比井口量大很多。这是困扰环空测井的一个难题。文章提出了采用溢气型集流伞,在井下对气液进行分离,使流量的测量更加符合实际产量。该技术在多相流实验室中进行了实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流量计 油井 溢气型集流 多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flex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孟庆奇 侯景义 +2 位作者 叶继超 王敏 李斯明 《青岛医药卫生》 2015年第2期94-97,共4页
目的对Coflex棘突间固定系统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进行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采用Coflex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患者36例,随访时间2年。通过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Prolo评分... 目的对Coflex棘突间固定系统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进行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采用Coflex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患者36例,随访时间2年。通过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Prolo评分来评价其临床疗效,通过影像学中手术阶段前凸角及手术相邻阶段椎间盘的高度的测量分析其对手术阶段的稳定性和活动度及相邻阶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结果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患者的腰痛评分、下肢痛评分、JOA评分及Prolo功能评分的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各时间点数据分析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影像学测量所得前凸角在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邻阶段椎间隙高度变化在术前及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oflex棘突间固定可有效地缓解因椎管狭窄造成的腰部及下肢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手术及住院时间。在保留脊柱活动度及降低邻近阶段椎间盘退变方面效果良好,有较好的安全性,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flex棘突间固定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间盘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sT-fix技术联合外-内缝合系统治疗膝半月板损伤疗效评估
11
作者 陈仲 李卫平 +4 位作者 杨睿 朱梦迪 宋斌 侯景义 谭伟权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4年第5期549-553,共5页
目的评价内缝合FasT-fix技术联合外-内缝合系统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利用关节镜下FasT-fix技术联合外-内缝合系统治疗膝半月板损伤83例。术后跟踪随访,通过MRI检查评估愈合情况,术前-... 目的评价内缝合FasT-fix技术联合外-内缝合系统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利用关节镜下FasT-fix技术联合外-内缝合系统治疗膝半月板损伤83例。术后跟踪随访,通过MRI检查评估愈合情况,术前-术后Lysholm评分评估关节功能,探讨手术方式有效性。结果 83例均获得随访并进行MRI复查,最长26个月,最短6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复查MRI提示59例完全愈合,16例部分愈合,8例未愈合。所有患膝关节活动度正常,平均Lysholm评分由术前46.3±20.8提高到93.5±4.6分(t=19.2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下全内缝合FasT-fix技术联合外-内缝合系统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半月板损伤 FAST-FIX 外-内缝合 修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轴线相位法找水仪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淑华 王俊 +1 位作者 杨金山 侯景义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3-94,100,共3页
应用同轴线相位法找水仪进行11井次测井,测井资料和解释分析表明:该仪器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分辨出高、低含水率层,提供可靠的测井资料;现场重复测井的含水率误差在±5%以内的复测点占71.4%;与其它测井仪器相比,该仪器测量精度高,... 应用同轴线相位法找水仪进行11井次测井,测井资料和解释分析表明:该仪器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分辨出高、低含水率层,提供可靠的测井资料;现场重复测井的含水率误差在±5%以内的复测点占71.4%;与其它测井仪器相比,该仪器测量精度高,应用范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率 同轴线相位法找水仪 产出剖面 生产测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H-Loop无结双排技术与缝线桥技术修复L型肩袖撕裂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一韬 孟晨阳 +4 位作者 龙毅 李成 张晋铭 侯景义 杨睿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970-978,共9页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H-Loop无结双排技术与缝线桥技术修复L型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至2021年12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接受关节镜下修复L型肩袖损伤的患者58例。采用关节镜下H-Loop无结双排技术16例,男8例、女8例...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H-Loop无结双排技术与缝线桥技术修复L型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至2021年12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接受关节镜下修复L型肩袖损伤的患者58例。采用关节镜下H-Loop无结双排技术16例,男8例、女8例,年龄(63.69±8.78)岁(范围50~74岁);采用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61.02±7.02)岁(范围50~73岁)。观察指标包括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简单肩关节功能检查(simple shoulder test,SST)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肌力。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H-Loop组患者随访时间为(12.81±0.98)个月,缝线桥组为(13.29±0.94)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优势手、术前症状时间、撕裂形状、撕裂大小和肱二头肌长头腱切断等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Loop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7.50±16.02)min,较缝线桥组的(76.67±13.19)min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4,P=0.031);锚钉数量(2.00±0)个,较缝线桥组的(4.14±0.35)个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73,P<0.001)。H-Loop组和缝线桥组ASES评术前分别为(57.44±15.91)分和(58.21±16.58)分,术后1年提高至(92.00±4.41)分和(87.71±6.19)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439,P<0.001;F=72.511,P<0.001);UCLA评分术前分别为(20.63±3.79)分和(20.83±5.78)分,术后1年提高至(31.56±3.65)分和(30.36±4.71)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788,P<0.001;F=50.043,P<0.001);Constant-Murley评分术前分别为(68.50±15.31)分和(66.21±16.51)分,术后1年提高至(87.5±8.70)分和(86.33±9.14)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33,P<0.001;F=30.173,P<0.001);SST评分术前分别为(6.38±3.76)分和(6.55±3.31)分,术后1年提高至(9.06±2.59)分和(9.17±2.45)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47,P<0.001;F=11.096,P<0.001)。H-Loop组和缝线桥组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分别从术前158.75°±21.25°和139.29°±45.12°,提高至术后1年的178.75°±47.07°和179.76°±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4,P=0.002;t=5.877,P<0.001);肩关节外展活动度分别从术前145°±45.46°和135.24°±47.07°,提高至术后1年的178.75°±3.42°和179.76°±1.5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952,P=0.001;t=6.185,P<0.001)。H-Loop组和缝线桥组肩关节肌力分别从术前(53.36±25.21)N和(43.31±24.49)N,提高至术后1年的(73.69±24.09)N和(61.8±30.07)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16,P<0.001;t=5.623,P<0.001)。术后1年H-Loop组ASES评分为(92.00±4.41)分高于缝线桥组的(87.71±6.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9,P=0.014);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SST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Loop无结双排技术能获得良好的早期疗效;与传统缝线桥技术相比,术后早期的ASES评分较高,同时具有手术时间短、锚钉应用少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旋套损伤 关节镜检查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无结技术
原文传递
肩关节特殊体查试验对肩胛下肌腱撕裂诊断的价值
14
作者 崔德栋 周敏 +3 位作者 周传海 龙毅 侯景义 杨睿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24年第1期14-20,共7页
目的探讨肩关节特殊体查试验在肩胛下肌腱撕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以肩袖损伤为诊断入院行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211例患者,术前分别行肩关节特殊体查试验:抬离试验、压腹试验、熊抱试验、内旋迟滞... 目的探讨肩关节特殊体查试验在肩胛下肌腱撕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以肩袖损伤为诊断入院行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211例患者,术前分别行肩关节特殊体查试验:抬离试验、压腹试验、熊抱试验、内旋迟滞试验。以术中关节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通过对比分析四项体查试验诊断肩胛下肌腱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ROC曲线下面积等。结果经关节镜检查证实,211例患者中有108例肩胛下肌腱完整,72例肩胛下肌腱部分撕裂(Lafossa I型),31例全层撕裂(Lafossa II-V型)。对Lafossa I-V型损伤,各项体查试验的敏感性为熊抱试验(81.6%)>抬离试验(71.8%)>压腹试验(68.0%)>内旋迟滞试验(48.5%),特异性为内旋迟滞试验(71.3%)>熊抱试验(63.0%)>抬离试验(50.0%)>压腹试验(46.3%),ROC曲线下面积为熊抱试验(0.609)>抬离试验(0.573)>压腹试验(0.568)>内旋迟滞试验(0.538)。对Lafossa II-V型损伤,各项体查试验的敏感性为熊抱试验(93.5%)>压腹试验(80.6%)>抬离试验(77.4%)>内旋迟滞试验(45.2%),特异性为内旋迟滞试验(62.8%)>抬离试验(57.8%)>熊抱试验(47.2%)>压腹试验(42.3%)。ROC曲线下面积为熊抱试验(0.682)>抬离试验(0.644)>内旋迟滞试验(0.599)>压腹试验(0.571)。上述各项试验并不具备区分肩胛下肌腱部分撕裂和全层撕裂的能力(P>0.05)。联合试验可提高特殊体查试验的敏感性(84.5%)和ROC曲线下面积(0.723)。结论在纳入研究的四项肩关节特殊体查试验中,熊抱试验具有最高的诊断效能,特别是肩胛下肌腱全层撕裂的病例。同时也建议行四项体查试验联合检查,以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尽管如此,肩胛下肌腱撕裂仍有漏诊,尤其是部分撕裂。因此,为了防止肩胛下肌腱撕裂的漏诊,在关节镜手术过程中必须对肩胛下肌腱仔细探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下肌腱撕裂 体查试验 诊断 评价
原文传递
Internal—brace TM联合Brostrom改良修补术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 被引量:17
15
作者 宋斌 周云烽 +6 位作者 陈娜 李卫平 宋卫东 陈仲 杨睿 侯景义 欧阳毅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8-262,共5页
目的探讨Internal—brace TM联合Brostrom改良修补术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手术方法及近期手术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17例(17踝)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4~3... 目的探讨Internal—brace TM联合Brostrom改良修补术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手术方法及近期手术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17例(17踝)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4~36岁,平均31.8岁。左踝6例,右踝11例。患者均行Internal—brace TM联合Brostrom改良修补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切口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行前抽屉试验及侧方应力试验检查踝关节稳定性。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手术时间45~84min,平均64.5min,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伤表现,切口I期愈合。2周即开始完全负重。17例均获随访1—6个月,平均3.5个月。末次随访前抽屉试验及侧方应力试验均为阴性。背伸活动度、跖屈活动度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OFAS踝-后足评分从术前(36.2±13.4)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91.2±6.7)分(P〈0.01);优15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结论Internal—brace TM联合Brostrom改良修补术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利于切口愈合和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随访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损伤 关节不稳定性 关节镜 距腓前韧带
原文传递
踝关节镜下前方联合跗骨窦入路及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前后联合撞击综合征 被引量:16
16
作者 宋斌 李卫平 +3 位作者 陈仲 杨睿 侯景义 谭伟权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85-1088,共4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前方人路联合跗骨窦入路及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前后联合撞击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12例踝关节前后联合撞击综合征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17—65岁,平均45岁。左踝9例,右踝... 目的探讨踝关节前方人路联合跗骨窦入路及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前后联合撞击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12例踝关节前后联合撞击综合征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17—65岁,平均45岁。左踝9例,右踝3例。8例有明确踝关节外伤史,其中急性扭伤5例,慢性扭伤3例,另外4例无明确外伤史。采用踝关节镜下前方入路联合跗骨窦入路及后外侧人路,同时清理前后踝骨赘,术中未采用俯卧位及增加后内侧入路。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后足-踝评分评估踝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45~80min,平均62min。关节镜下证实12例均存在前方骨性撞击,其中距骨后方骨赘3例,距后三角骨损伤9例。12例均获随访10—18个月,平均14个月。ACFAS评分从术前的(34.4±12.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1.4±6.5)分(t=14.607,P〈0.01)。所有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均达正常,术后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表现,切口均Ⅰ期愈合。结论关节镜下采用前方入路联合跗骨窦入路及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前后联合撞击综合征,术中可获得良好的踝关节前后视野,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损伤 关节镜检查 撞击
原文传递
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谭伟权 李卫平 +3 位作者 宋斌 杨睿 陈仲 侯景义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66-669,共4页
半月板根部即内、外侧半月板在胫骨平台髁间区域的附着点,分为前根和后根,将半月板牢固地固定于胫骨平台,其完整性对维持半月板的功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半月板 根部 外侧 治疗 损伤 胫骨平台
原文传递
FasT-Fix技术治疗膝关节半月板Ⅲ度水平撕裂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仲 李卫平 +3 位作者 宋斌 杨睿 谭伟权 侯景义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1-244,共4页
目的 探讨使用FasT-Fix技术治疗膝半月板水平Ⅲ度撕裂的有效性.方法 2010年6月—2013年6月在关节镜下使用FasT-Fix技术对12例半月板水平Ⅲ度撕裂患者进行垂直褥式缝合,其中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34.7岁.所有患者合并前交叉韧带(ACL)断... 目的 探讨使用FasT-Fix技术治疗膝半月板水平Ⅲ度撕裂的有效性.方法 2010年6月—2013年6月在关节镜下使用FasT-Fix技术对12例半月板水平Ⅲ度撕裂患者进行垂直褥式缝合,其中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34.7岁.所有患者合并前交叉韧带(ACL)断裂,术前Lysholm评分为(64.9±9.4)分.关节镜下先修补半月板,并重建ACL.术后6~18个月(平均12个月)二次镜检评估半月板愈合情况,并进行门诊随访Lysholm评分.结果 12例患者均获12~36个月(平均26个月)随访.二次镜检提示半月板完全愈合9例,不完全愈合3例,不愈合0例;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为(93.4±5.0)分.结论 使用FasT-Fix技术垂直褥式缝合半月板水平Ⅲ度撕裂同时重建ACL,能最大限度保留水平撕裂半月板,具有创伤小、易操作、疗效肯定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损伤 半月板 胫骨 关节镜检查
原文传递
膝骨关节炎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及免疫抑制能力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睿 欧阳毅 +5 位作者 陈仲 宋斌 侯景义 邓海权 谭伟权 李卫平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2016年第3期51-56,共6页
目的观察骨关节炎(OA)患者膝关节滑膜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SMSCs)多向分化能力以及免疫抑制能力。方法无菌环境下通过关节镜取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10例OA患者膝关节滑膜组织,分离培养出SMSCs,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通过成骨... 目的观察骨关节炎(OA)患者膝关节滑膜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SMSCs)多向分化能力以及免疫抑制能力。方法无菌环境下通过关节镜取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10例OA患者膝关节滑膜组织,分离培养出SMSCs,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通过成骨、成软骨和成脂肪诱导分化培养基对SMSCs诱导分化,于诱导第21天分别行茜素红、甲苯胺蓝和油红O染色。将SMSCs和CD3、CD28抗体刺激后的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进行共培养,通过流式细胞术对PBMC的增殖率进行检测,组间比较通过方差分析总体差异后再通过Bonferroni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OA患者SMSCs第3天开始进入对数增长期,第7天细胞增殖进入平台期。SMSCs经过成骨、成软骨和成脂肪诱导分化后,茜素红、甲苯胺蓝和油红O染色均为阳性。SMSCs和CD3、CD28抗体刺激后的PBMC进行共培养5 d后,阴性对照组PBMC增殖率为(3.8±0.4)%,几乎不增殖,阳性对照组PBMC增殖率为(80.9±8.1)%,实验组PBMC的增殖率为(52.3±5.1)%,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97,P<0.01)。结论 OA患者SMSCs同样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和免疫抑制能力,可作为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滑膜 间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免疫抑制法
原文传递
肘关节镜序贯性建立前方三入路技术治疗顽固性网球肘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睿 汤毅勇 +5 位作者 侯景义 李卫平 黎清悦 于萌蕾 李方奇 张琮达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19年第2期107-114,共8页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序贯性建立肘关节前方三入路的方法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28例关节镜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的病例,均采用序贯性建立肘关节前方三入...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序贯性建立肘关节前方三入路的方法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28例关节镜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的病例,均采用序贯性建立肘关节前方三入路的方法,镜下彻底清除桡侧腕短伸肌腱(extensor carpi radialis brevis,ECRB)病变的腱性组织,同时清理ECRB止点处肱骨外上髁.通过对比术前、术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肌力评分以及简版上肢功能评估(quick-disabilities of arm,shoulder and hand,Quick-DASH)评分,结合末次随访的满意度,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28例患者均获得12~38个月的随访,临床结果显示患者VAS(夜间痛及活动痛)、肌力评分、Quick-DASH评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合满意度评分末次随访得分为优的患者18例,得分为良的患者6例,优良率为85.7%.所有患者无肘关节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通过序贯性建立肘关节前方三入路的方法,关节镜下可以彻底清除ECRB的病变组织,同时可以清理局部肱骨外上髁,是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网球肘 桡侧腕短伸肌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