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BOX1下调对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肿瘤免疫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张红英 侯令密 +3 位作者 杨建平 唐林红 李娜 贾捷登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148-155,共8页
目的:探讨γ丁酰甜菜碱羟化酶基因(BBOX1)下调对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肿瘤免疫相关性。方法:通过TCGA数据及GTEx数据库探究BBOX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BcGenExMiner v 4.5数据库和免疫组化方法分析BBOX1表达水平与病理学特征的... 目的:探讨γ丁酰甜菜碱羟化酶基因(BBOX1)下调对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肿瘤免疫相关性。方法:通过TCGA数据及GTEx数据库探究BBOX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BcGenExMiner v 4.5数据库和免疫组化方法分析BBOX1表达水平与病理学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预测BBOX1在乳腺癌中的预后作用,cancerSEA数据库评估BBOX1在乳腺癌单细胞中的功能。Metascape数据库分析GO富集和KEGG信号通路。TISIDB数据库分析乳腺癌内肿瘤趋化因子及肿瘤免疫学细胞浸润相关性。结果:BBOX1在乳腺癌中高表达,且表达水平与肿瘤免疫微环境形成有关。预后分析显示,BBOX1高表达提示更差的无病生存期(RFS)和总生存期(OS)。单细胞功能分析显示,BBOX1表达在乳腺癌中主要与血管生成、DNA修复、上皮间质转化、侵袭、分化及干细胞特性相关。结论:乳腺癌组织中BBOX1异常高表达,且预示乳腺癌不良预后,并与乳腺癌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形成存在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γ丁酰甜菜碱羟化酶 肿瘤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RD7蛋白新型小分子抑制剂Lasiodin激活NRF2/EGR1通路诱导三阴乳腺癌铁死亡
2
作者 李雪 苏小涵 +7 位作者 曾姣 梁婷婷 屈鹏 刘俊 王雅丽 侯令密 郭晓兰 梁骑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2-471,共10页
目的探讨StAR相关脂质转移结构域包含7(STARD7)在三阴乳腺癌(TNB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高通量筛选STARD7的小分子抑制剂,研究其小分子抑制剂对TNBC的影响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生物信息学分析STARD7在各亚型乳腺癌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StAR相关脂质转移结构域包含7(STARD7)在三阴乳腺癌(TNB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高通量筛选STARD7的小分子抑制剂,研究其小分子抑制剂对TNBC的影响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生物信息学分析STARD7在各亚型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预后的相关性。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细胞系以及临床TNBC样本中STARD7的表达情况。以STARD7为靶点,通过分子对接、体外蛋白纯化和体外分子互作实验,筛选并鉴定STARD7的小分子抑制剂。CCK8测定对照组(DMSO组)及1、2、5、10、20μmol/L浓度Lasiodin处理24 h后的TNBC细胞的存活率,确定最佳药物作用浓度。台盼蓝和YO-PRO-1染色测定各组细胞死亡率,Westernblot测定各组凋亡、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RT-q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测定NRF2、HO-1、KEAP1、EGR1的mRNA和蛋白表达。构建TNBC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紫杉醇组(10 mg/kg)和Lasiodin组(10 mg/kg),分别处理后测定肿瘤体积、裸鼠体重,HE染色评价生物安全性。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体外实验表明STARD7在TNBC组织及细胞中高表达,且与患者预后负相关(P<0.05);高通量筛选并鉴定出Lasiodin是STARD7的小分子抑制剂;Lasiodin对STARD7的抑制可能通过调控下游NRF2/EGR1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促使TNBC细胞发生铁死亡,同时伴有凋亡和坏死。体内实验证明Lasiodin能够抑制肿瘤生长(P<0.05),且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STARD7可能在TNBC的进展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Lasiodin为其小分子抑制剂,提示STARD7和Lasiodin分别可能成为治疗TNBC的潜在靶点和新型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RD7 毛栲利素 三阴乳腺癌 分子对接 小分子抑制剂 铁死亡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针穿刺、粗针穿刺及两者联合诊断甲状腺结节的前瞻性对比研究
3
作者 陈芳 赵小波 +2 位作者 侯令密 高砚春 陈虹羽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1030-1035,共6页
目的:对比研究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FNA)、粗针穿刺(CNB)和粗细针穿刺结合(FNA+CNB)对同一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105例甲状腺结节患者(112个结节)作为研究对象,对每个结节同时行超声引导下细针(FNA)和粗针(CNB)穿刺,分别比较FN... 目的:对比研究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FNA)、粗针穿刺(CNB)和粗细针穿刺结合(FNA+CNB)对同一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105例甲状腺结节患者(112个结节)作为研究对象,对每个结节同时行超声引导下细针(FNA)和粗针(CNB)穿刺,分别比较FNA、CNB、FNA+CNB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能;根据超声特征(结节最大径、粗大钙化、纵横比、囊实性)进行分组,比较FNA、CNB的诊断准确度。结果:剔除14个穿刺失败结节后,剩余98个结节进入研究,FNA、CNB取材成功率分别为89.4%、97.3%(P<0.05)。FNA、CNB、FNA+CNB诊断甲状腺结节的敏感度分别为93.1%、75.9%、100%,FNA、FNA+CNB优于CNB(P<0.05);特异度分别为60%、90%、57.5%,CNB优于FNA、FNA+CNB(P<0.0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72%、100%,FNA+CNB优于CNB(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NB曲线下面积(AUC)大于FNA(0.829 vs.0.766,P<0.05)。亚组分析中,对于直径<0.5 cm的结节,CNB诊断特异度高于FNA(100%vs.50%,P=0.014),FNA诊断敏感度高于CNB(93.3%vs.46.7%,P=0.033)。结节大小和纵横比可能会影响CNB的诊断结果,直径≥0.5 cm敏感度更高,纵横比≤1准确度更高(P<0.05);结节囊实性可能会影响FNA诊断结果,实性结节准确度更高(P<0.05)。结论:CNB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检出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但直径<0.5cm的结节使用FNA具有更高的敏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粗针穿刺 穿刺 超声 细针穿刺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术后Ⅰ期乳房再造中腔镜与开放假体重建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任黎蕾 赵小波 +3 位作者 高砚春 侯令密 林帅 黄红莉 《西部医学》 2024年第5期707-712,共6页
目的比较腔镜下乳房切除术后即刻植入物重建与开放手术的并发症与满意度相关分析。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2年5月本院收治早期乳腺癌接受术后乳房即刻重建的患者96例,分为腔镜手术组36例,开放手术组60例。采用行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 目的比较腔镜下乳房切除术后即刻植入物重建与开放手术的并发症与满意度相关分析。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2年5月本院收治早期乳腺癌接受术后乳房即刻重建的患者96例,分为腔镜手术组36例,开放手术组60例。采用行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肿瘤位置、手术方式、组织学分级、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放疗、是否保留乳头乳晕、有无并发症、是否局部复发及满意度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经非参数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分级、肿瘤位置、新辅助化疗、是否保留乳头乳晕的构成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手术方式、辅助化疗、辅助放疗、术后并发症与局部复发在不同组别之间经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因素Logistic回归中行前哨淋巴结活检、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新辅助化疗治疗、辅助放疗治疗、保留乳头乳晕与即刻乳房重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腋窝淋巴结清扫、假体体积、高血压、保留乳头乳晕是并发症发生率的相对独立的影响因素。结论单孔充气法腔镜辅助乳房皮下切除假体植入Ⅰ期乳房重建对于符合条件的乳腺癌安全可行,具有创口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及相关风险可控,获得较好的根治效果和乳房形态,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度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房植入物 腔镜乳房切除手术 术后并发症 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20、低氧诱导因子1α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方玲玉 胡璟骅 +8 位作者 文俊峰 韩诗琪 王雅丽 蒲卢兰 李静佳 杨懿 邓世山 侯令密 周方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270-2276,共7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泛素特异性蛋白酶20(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s 20,USP20)、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α)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方法用于检测USP20与HIF-α阳性细胞的表达变化以及...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泛素特异性蛋白酶20(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s 20,USP20)、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α)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方法用于检测USP20与HIF-α阳性细胞的表达变化以及细胞定位,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shRNA-USP20慢病毒转染乳腺癌MDA-MB-231细胞构建乳腺癌MDA-MB-231 USP20过表达细胞系,siRNA-USP20构建乳腺癌MDA-MB-231USP20敲减细胞系,通过荧光定量PCR与Westem blot检测USP20基因及蛋白的过表达和敲减水平,并观察过表达以及敲减USP20前后HIF-α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USP20与HIF-α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62%(55/79)和46.83%(37/79),而在邻近相对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均为阴性,与邻近相对正常组织相比,乳腺癌组织中USP20与HIF-α阳性表达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USP20与HIF-α阳性表达均主要在乳腺癌组织细胞质中,少量在细胞核;且乳腺组织中USP20表达与HIF-1α表达呈正相关(P<0.01);过表达USP20后HIF-α的mRNA的表达不变,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敲减USP20后HIF-αmRNA表达轻微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乳腺癌中USP20和HIF-α表达均显著增加,且呈正相关关系,过表达USP20后HIF-α蛋白表达显著增加,敲减USP20后HIF-α蛋白表达显著降低,USP20可能通过影响HIF-α的表达进而促进乳腺癌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20 低氧诱导因子1Α 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美国FAERS数据库的乳腺癌患者使用阿贝西利不良事件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苏小涵 曾姣 +3 位作者 李雪 刘礼鑫 侯令密 李金穗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5期580-586,共7页
目的 分析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的乳腺癌患者使用阿贝西利的药品不良事件(ADE),为乳腺癌患者合理使用阿贝西利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FAERS 2017年10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乳腺癌患者使用阿贝西利相关的... 目的 分析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的乳腺癌患者使用阿贝西利的药品不良事件(ADE),为乳腺癌患者合理使用阿贝西利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FAERS 2017年10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乳腺癌患者使用阿贝西利相关的ADE,按《监管活动医学词典》(medical dictionary for regulatoryactivities,MedDRA)、系统-器官分类(system organ class,SOC)和首选术语(preferred term,PT)进行分类,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eporting odds ratio,ROR)、比例报告比值法(proportional reporting ratio,PRR)、贝叶斯置信区间神经传播网络法(bayesian confidence interval neural propagation network method,BCPNN)和多重伽马-泊松收缩估计法(multi-item gamma poisson shrinker,MGPS)挖掘并分析可疑风险信号。结果 排除重复后,检索时段中使用阿贝西利的ADE共5 579份,通过筛选分析,共计得到46个有效信号,主要涉及16个SOC。发生频次前3位ADE分别为腹泻、药物无效和脱水;信号强度前3位ADE分别为治疗反应丧失、乳品不耐受和皮下气肿。此外,还发现说明书未提及的肾小管坏死、肾损伤、睡眠障碍(失眠型)、纵隔积气、多形性红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19个可疑信号需给予关注。结论 在使用该药时,除密切观察患者可能出现说明书提及的ADE外,还应针对可能会出现的肾小管坏死、肾损伤等说明书中未提及的ADE进行重点监测,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贝西利 乳腺癌 药品不良反应 FAERS 主动监测 用药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髓样癌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的分析
7
作者 谭巧 苏小涵 +1 位作者 侯令密 黎君彦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15期2767-2776,共10页
目的:探讨和比较乳腺髓样癌(medullary breast carcinoma, MBC)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 ID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SEER数据库以及真实世界多中心(包括:四川省三家医院)2000年至2018... 目的:探讨和比较乳腺髓样癌(medullary breast carcinoma, MBC)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 ID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SEER数据库以及真实世界多中心(包括:四川省三家医院)2000年至2018年诊断为MBC和IDC的患者资料,对比分析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差异。结果:MBC与IDC患者相比,发病年龄更小、肿瘤直径更大、组织学分级更高、三阴型占比更多、TNM分期更晚、预后更好;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T分期、N分期、M分期、TNM分期、是否手术、手术方式、是否放疗及化疗与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具有相关性;发病年龄、种族、肿瘤大小、T分期、N分期、M分期、TNM分期、是否手术、手术方式及是否放疗与乳腺癌特异性生存率(breast cancer-specific survival, BCSS)具有相关性。多因素Cox模型校正后显示,发病年龄、T分期、N分期、M分期、肿瘤大小、是否手术及是否化疗是OS、BCSS的独立预后因素。MBC患者的10年OS和10年BCSS分别为83.0%和91.8%,与IDC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SM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SEER数据还是真实世界多中心临床数据,MBC患者的OS、BCSS均较IDC患者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BC较IDC更具侵袭性,预后却更好;排除混杂变量影响后,SEER数据分析显示MBC预后仍较IDC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预后更好的原因是MBC的独特病理类型及规范化诊疗,因此临床上更应该注重规范化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髓样癌 浸润性导管癌 预后 SE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ER数据库构建和验证男性乳腺癌预后模型
8
作者 苏小涵 谭巧 +2 位作者 曾姣 程攀科 侯令密 《医学新知》 CAS 2024年第6期611-621,共11页
目的探究男性乳腺癌(male breast cancer,MBC)患者的预后因素,构建MBC患者生存预后列线图并预测3年和5年生存率。方法纳入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癌症登记数据库的MBC患者,同时纳入... 目的探究男性乳腺癌(male breast cancer,MBC)患者的预后因素,构建MBC患者生存预后列线图并预测3年和5年生存率。方法纳入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癌症登记数据库的MBC患者,同时纳入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遂宁市中心医院和德阳市人民医院的MBC患者,获取患者完整的临床基线资料及生存信息。以SEER数据库中患者数据作为训练集,3家医院中的患者数据作为验证集,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相关的独立预后因素,并构建预测MBC患者3年及5年生存率的列线图,运用校准曲线、一致性指数(CI)、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决策分析曲线来评估模型的准确程度和实际应用价值。结果共纳入3387名MBC患者,其中训练集3307例,验证集80例。通过对训练集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后发现,诊断年龄、组织学分级、T分期、N分期、M分期、孕激素受体状态、手术、化疗和放疗是影响MBC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将这些因素纳入并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训练集CI为0.711,验证集CI为0.787。训练集中,3年OS的AUC为0.744,5年OS的AUC为0.720;验证集中,3年OS的AUC为0.835,5年OS的AUC为0.858。ROC曲线表明模型区分能力较好,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性能良好,决策分析曲线表明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结论开发的列线图为预测MBC患者的预后提供了一种可靠且实用的方法,有助于个性化治疗决策,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乳腺癌 列线图 SEER数据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黄地鼠胰腺癌模型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侯令密 汪建国 +4 位作者 幸天勇 敬保迁 杨正伟 张小明 邓世山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6期3646-3649,共4页
目的对金黄地鼠胰腺癌模型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探讨胰腺癌的发病机制并寻找胰腺癌相关生物学标志物。方法提取10例金黄地鼠胰腺癌模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总蛋白,使用二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DE)进行蛋白分离、PDQuest7.0软件分析获... 目的对金黄地鼠胰腺癌模型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探讨胰腺癌的发病机制并寻找胰腺癌相关生物学标志物。方法提取10例金黄地鼠胰腺癌模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总蛋白,使用二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DE)进行蛋白分离、PDQuest7.0软件分析获得差异蛋白质,进行质谱(MALDI-TOF/TOF MS)鉴定。结果获得12种差异蛋白质:其中5种蛋白质,包括肌动蛋白、α-烯醇(化)酶、膜联蛋白A4(Annexin A4)、角蛋白8、胸腺嘧啶核苷激酶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4倍);另外7种蛋白质,包括蛋白酶体α1亚单位、羧肽酶B1、核糖体蛋白P1、磷脂酶A2、铁蛋白、连接蛋白3、脑磷脂结合蛋白在胰腺癌旁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4倍)。结论 Annexin A4、连接蛋白3、α-烯醇(化)酶、羧肽酶B1、核糖体蛋白P1等可能与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有关;核糖体蛋白P1、蛋白酶体α1亚单位与肿瘤细胞的蛋白质生物合成及降解异常有关;脑磷脂结合蛋白可能与肿瘤细胞膜的构建和重塑有关;Annexin A4与蛋白酶体α1亚单位可能是胰腺癌诊断与治疗相关的生物学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蛋白质组学 生物学标记 膜联蛋白A4 地鼠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ER数据库乳腺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侯令密 谢少利 +5 位作者 邓世山 苏小涵 向乐朗 杨雅涵 杨宏伟 陈茂山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16-21,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SEER数据库的乳腺肉瘤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因素。方法:提取SEER数据库1 061例诊断为乳腺肉瘤患者的数据,分析人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的差异,通过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预后,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 目的:探讨基于SEER数据库的乳腺肉瘤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因素。方法:提取SEER数据库1 061例诊断为乳腺肉瘤患者的数据,分析人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的差异,通过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预后,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相关预后因素。结果:1 061例患者中,中位随访66个月(IQR:31~108个月),死亡118例(11.12%),其中乳腺肉瘤相关死亡73例(6.88%)。多因素校正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患者较≤55岁患者的肿瘤特异生存(TSS)(HR=1.65,95%CI:1.03~2.64,P=0.036)和总生存(OS)(HR=2.43,95%CI:1.68~3.53,P<0.001)差;黑种人较白种人的TSS(HR=2.49,95%CI:1.36~4.59,P=0.003)和OS(HR=2.04,95%CI:1.24~3.37,P=0.005)差;肿瘤>5 cm的较≤2 cm患者OS(HR=1.64,95%CI:1.08~248,P=0.020)差;乳房全切较保乳可以提高TSS(HR=0.40,95%CI:0.23~0.71)和OS(HR=0.43,95%CI:0.28~0.67,P<0.001);化疗可降低TSS(HR=2.40,95%CI:1.06~5.44,P=0.036)。结论:乳腺肉瘤患者年龄、种族、肿瘤大小、手术方式、化疗与预后相关,乳腺全切优于保乳,化疗及积极的腋窝淋巴结清扫不能为患者带来明确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肉瘤 SEER数据库 病理特征 预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金消结胶囊联合他莫昔芬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侯令密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22期598-599,共2页
目的:对比红金消结胶囊与他莫昔芬单用及联合应用治疗乳腺增生症的效果。方法将180例乳腺增生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分别给予红金消结胶囊、他莫昔芬及二者联用口服治疗,临床观察疗效。结果红金消结胶囊联合他莫昔芬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 目的:对比红金消结胶囊与他莫昔芬单用及联合应用治疗乳腺增生症的效果。方法将180例乳腺增生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分别给予红金消结胶囊、他莫昔芬及二者联用口服治疗,临床观察疗效。结果红金消结胶囊联合他莫昔芬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红金消结胶囊联合他莫昔芬治疗组中,年龄>40岁的患者疗效更为显著。结论红金消结胶囊联合他莫昔芬使用安全有效,是治疗乳腺增生较好的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增生症 他莫昔芬 红金消结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超声造影鉴别诊断乳腺癌及乳腺炎引起的腋窝淋巴结增大的价值 被引量:26
12
作者 刘健 曾凌青 +3 位作者 赵小波 高砚春 侯令密 谢婷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62-665,共4页
目的评价经皮超声造影鉴别肿瘤转移性和炎性腋窝淋巴结的价值。资料与方法临床高度疑似原发性乳腺癌或乳腺炎的40例患者,乳房内均可触及肿块并伴有腋窝淋巴结增大,常规超声观察腋窝淋巴结的大小、纵横比及回声特点;然后在肿块周边皮下... 目的评价经皮超声造影鉴别肿瘤转移性和炎性腋窝淋巴结的价值。资料与方法临床高度疑似原发性乳腺癌或乳腺炎的40例患者,乳房内均可触及肿块并伴有腋窝淋巴结增大,常规超声观察腋窝淋巴结的大小、纵横比及回声特点;然后在肿块周边皮下注入超声造影剂SonoVue,采用超声造影成像观察同侧腋窝淋巴结的位置及增强情况,记录腋窝淋巴结的开始增强时间及增强特点;根据病理结果比较乳腺癌和乳腺炎引起的腋窝淋巴结造影情况。结果 40例患者共检测到41枚前哨淋巴结(SLN),其中13例检出的19枚SLN表现为快速、均匀的高增强,病理检查证实为淋巴结内炎症细胞浸润;其余27例患者中,5例SLN未显示,22例淋巴结内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灌注缺损区,缺损区始终不增强,病理检查证实淋巴结内见癌转移,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乳腺癌组SLN开始显影时间为(8.27±2.19)min,明显长于乳腺炎组的(2.46±0.4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转移性淋巴结纵横比多小于2,而炎性淋巴结纵横比多大于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腺肿块周围皮下注射SonoVue可以使SLN成像,经皮淋巴超声造影对鉴别诊断肿瘤转移性和炎性增大的腋窝淋巴结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腺炎 超声检查 乳房 造影剂 淋巴结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142007例乳腺癌诊断时婚姻状态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9
13
作者 陈茂山 李芳芳 +3 位作者 杨宏伟 樊莉 侯令密 杨光伦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67-1572,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诊断时的婚姻状态与乳腺癌特异生存(breast cancer specific survival,BCSS)的关系。方法:提取美国癌症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the 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2010年至2014年病理诊断为浸润... 目的:探讨乳腺癌诊断时的婚姻状态与乳腺癌特异生存(breast cancer specific survival,BCSS)的关系。方法:提取美国癌症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the 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2010年至2014年病理诊断为浸润性乳腺癌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诊断时婚姻状态(已婚、未婚、离婚、分居和丧偶)与BCSS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婚姻状态对乳腺癌及不同亚型患者BCSS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42007例患者,中位随访28个月(IQR:2~59个月),乳腺癌特异死亡6685例。不同婚姻状态患者间的年龄、肿瘤分期、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2,HER2)、分子分型及手术、化疗、放疗分布不均衡(P<0.001)。多因素Cox风险模型分析显示,相比已婚患者,未婚(HR=1.26,95%CI=1.18~1.35,P<0.001)、离婚(HR=1.11,95%CI=1.07~1.16,P<0.001)、分居(HR=1.18,95%CI=1.16~1.20,P<0.001)和丧偶(HR=1.10,95%CI=1.03~1.18,P<0.001)是乳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根据分子分型进行亚组分析,分居不影响HR-/HER2+、HR+/HER2+和HR-/HER2-患者的预后(P>0.05),离婚不影响HR-/HER2-患者的预后(P>0.05)。经年龄段校正,未婚是各年龄段乳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离婚是60~69岁年龄段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HR=1.18,95%CI=1.10~1.27,P<0.001);分居影响49岁以下及60~69岁年龄段患者的预后(P<0.05);丧偶是≥70岁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HR=1.10,95%CI=1.07~1.13,P<0.001)。结论:诊断时婚姻状态与乳腺癌预后显著相关,未婚、离婚、分居和丧偶是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婚姻状态对不同年龄段及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不甚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婚姻状态 预后 SEER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369-3p靶向MMP14调节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侵袭、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小清 王金莲 +3 位作者 林帅 侯令密 谢少利 青晓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2576-2581,共6页
目的:探究miR-369-3p通过靶向调控MMP14表达,对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侵袭、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人乳头状甲状腺癌B-CPAP细胞分为B-CPAP组、mimic-NC组、miR-369-3p mimic组、pLV-MMP14组、mimic+pLV-MMP14组... 目的:探究miR-369-3p通过靶向调控MMP14表达,对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侵袭、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人乳头状甲状腺癌B-CPAP细胞分为B-CPAP组、mimic-NC组、miR-369-3p mimic组、pLV-MMP14组、mimic+pLV-MMP14组,mimic-NC组细胞转染阴性对照mimic(mimic-NC),miR-369-3p mimic组细胞转染miR-369-3p mimic,pLV-MMP14组细胞转染MMP14过表达慢病毒,mimic+pLV-MMP14组共转染miR-369-3p mimic和MMP14过表达慢病毒,RT-PCR检测miR-369-3p和MMP14基因表达水平,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miR-369-3p和MMP14的靶向关系,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划痕法检测细胞迁移,Western blot检测MMP14、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Twist、EGFR、p-ERK1/2、VEGF、MMP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B-CPAP组比较,miR-369-3p mimic组miR-369-3p表达水平升高,MMP14基因表达水平降低。同时在荧光素酶报告实验中,与MMP14 WT组比较,MMP14 WT+miR-369-3p mimic组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降低。同时,与B-CPAP组比较,miR-369-3p mimic组侵袭和迁移能力显著降低,并且MMP14、N-cadherin、Vimentin、Twist、EGFR、p-ERK1/2、VEGF、MMP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LV-MMP14组侵袭和迁移能力显著升高,并且MMP14、N-cadherin、Vimentin、Twist、EGFR、p-ERK1/2、VEGF、MMP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与pLV-MMP14组比较,mimic+pLV-MMP14组侵袭和迁移能力显著降低,同时MMP14、N-cadherin、Vimentin、Twist、EGFR、p-ERK1/2、VEGF、MMP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论:miR-369-3p可通过沉默MMP14,阻断EGFR-ERK信号通路使VEGF、MMP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进而抑制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的侵袭、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 miR-369-3p MMP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及抗凝血酶Ⅲ活性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15
作者 梁骑 李君安 +6 位作者 邓健康 侯令密 何丽娟 何灿 罗靖 王东生 郭晓兰 《中国医药》 2020年第6期890-893,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和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水平的变化及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选取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70例(观察组)及同期收治的乳腺良性疾病患者70例(对照组),比...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和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水平的变化及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选取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70例(观察组)及同期收治的乳腺良性疾病患者70例(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血浆FIB、D-二聚体和AT-Ⅲ活性水平,以及不同临床TNM分期、T分期、N分期各指标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4.62±0.80)g/L比(3.39±0.73)g/L、(0.59±0.16)mg/L比(0.34±0.13)mg/L],而AT-Ⅲ活性低于对照组[(80±12)%比(96±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乳腺癌患者TNM分期越高,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越高,AT-Ⅲ活性越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乳腺癌患者T分期和N分期越高,血浆FIB水平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T分期和N分期乳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AT-Ⅲ活性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TNM分期越高,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越高,AT-Ⅲ活性越低,监测乳腺癌患者血浆FIB、D-二聚体和AT-Ⅲ活性有助于对患者病情与预后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抗凝血酶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中泛素蛋白连接酶E3A与泛素特异性蛋白酶25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荣欣欣 黄红梅 +6 位作者 李静佳 侯令密 刘家有 李金穗 谢少利 杨懿 邓世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7-32,共6页
目的探讨泛素蛋白连接酶E3A(ubiquitin protein ligase E3A,UBE3A)与泛素特异性蛋白酶25(ubiquitin specific protease 25,USP25)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分析UBE3A与USP25在乳腺癌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中的关系。... 目的探讨泛素蛋白连接酶E3A(ubiquitin protein ligase E3A,UBE3A)与泛素特异性蛋白酶25(ubiquitin specific protease 25,USP25)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分析UBE3A与USP25在乳腺癌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50例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相对正常组织石蜡标本中UBE3A与USP25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它们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shRNA-UBE3A慢病毒转染乳腺癌MCF-7细胞,通过荧光定量PCR与Western Blot检测UBE3A基因及蛋白的敲减水平,然后观察敲减UBE3A后USP25的表达水平。结果UBE3A与USP25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72%,而在邻近相对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均为阴性,两者在乳腺癌组织与相对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UBE3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01)、Ki-67的表达(P<0.001)相关,USP25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P=0.046)、淋巴结转移(P=0.041)、Ki-67的表达(P=0.029)相关;shRNA-UBE3A慢病毒转染乳腺癌MCF-7细胞后,UBE3A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01),且敲减UBE3A后USP25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01)。结论UBE3A与USP25和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相关,在乳腺癌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中UBE3A与USP25功能作用明显增强且保持动态平衡,它们可能共同作用促进乳腺癌的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泛素蛋白连接酶E3A(UBE3A)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25(USP25) 增殖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腺病的超声造影图像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苟凌云 刘健 +4 位作者 李琳 刘刚 侯令密 高砚春 谢婷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4年第4期361-365,共5页
目的分析乳腺腺病的超声造影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腺病女性患者的超声造影资料,年龄26~51岁,平均年龄41岁。患者术前以常规超声检查或触诊发现乳腺肿块入院,应用超声造影剂观察并分析肿块的... 目的分析乳腺腺病的超声造影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腺病女性患者的超声造影资料,年龄26~51岁,平均年龄41岁。患者术前以常规超声检查或触诊发现乳腺肿块入院,应用超声造影剂观察并分析肿块的超声造影特征。结果超声造影表现:①40个病灶不均匀部分或整体增强,18个病灶均匀增强;②40个病灶(40/58,69.0%)为稍高增强或等增强,9个病灶(9/58,15.5%)为高增强,9个病灶(9/58,15.5%)为低增强;③41个病灶(41/58,70.7%)边界欠清晰,无包膜,与周围背景乳腺组织具有一定的延续性,8个病灶(8/58,13.8%)边界较清晰,6个病灶(6/58,10.3%)在增强后其体积较常规超声显示明显增大,边界欠清晰,3个病灶(3/58,5.2%)边界似呈毛刺状,无规律性;④时间强度曲线以慢进型(25/58,43.1%)和同进同出型(20/58,34.5%)为主,另13个病灶表现为快进型(13/58,22.4%)。结论乳腺腺病的超声造影图像有一定特征,在实际的诊断中,超声工作者应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最合适的检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腺病 超声造影 影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炎性病变超声造影图像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安绍宇 刘健 +3 位作者 谢婷 赵小波 高砚春 侯令密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2年第2期134-135,共2页
乳腺炎性病变,特别是肉芽肿性乳腺炎,常被误诊为乳腺癌。提高乳腺癌与乳腺炎性病变的鉴别能力,可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手段。超声造影技术作为一种增强传统超声显像的新技术,对乳腺局灶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然而其在... 乳腺炎性病变,特别是肉芽肿性乳腺炎,常被误诊为乳腺癌。提高乳腺癌与乳腺炎性病变的鉴别能力,可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手段。超声造影技术作为一种增强传统超声显像的新技术,对乳腺局灶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然而其在乳腺局灶性炎性病变的应用却为数较少。本组就3例乳腺局灶性炎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表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性乳腺炎 超声造影技术 炎性病变 图像分析 局灶性病变 超声造影表现 良恶性鉴别 鉴别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超声与乳管镜诊断病理性乳头溢液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袁红梅 刘健 +4 位作者 顾鹏 任敏 熊斌 侯令密 刘晓玲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26-1229,共4页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和乳管镜对病理性乳头溢液的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122例(146侧病变)病理性乳头溢液患者,全部行高频超声和乳管镜检查,以病理诊断为标准,对比分析两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146侧病变中,恶性病变8侧,超声均诊断...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和乳管镜对病理性乳头溢液的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122例(146侧病变)病理性乳头溢液患者,全部行高频超声和乳管镜检查,以病理诊断为标准,对比分析两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146侧病变中,恶性病变8侧,超声均诊断正确,乳管镜诊断7侧,漏诊1侧;良性病变138侧,超声正确诊断108侧,乳管镜正确诊断116侧;高频超声和乳管镜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9.45%(116/146)、84.25%(123/1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3,P>0.05)。高频超声联合乳管镜检查准确率为95.89%(140/146),与单独高频超声或乳管镜检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0,P<0.01)。结论高频超声与乳管镜对病理性乳头溢液均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超声对伴乳腺导管扩张的乳头溢液有很好的定性、定位诊断价值,且无创,可作为乳头溢液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对超声检查未发现病因者,必要时再结合乳管镜检查,以减少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管镜 超声检查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金消结胶囊联合他莫昔芬治疗绝经后妇女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7
20
作者 青晓 侯令密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6-376,共1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7月—2011年4月本院乳腺外科门诊95例绝经后女性,均诊断为乳腺增生症,按门诊单双号分成2组(均获患者本人同意):治疗组55例,年龄48~65岁,平均年龄56.5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31个月;
关键词 乳腺增生症 红金消结胶囊 治疗组 绝经后妇女 疗效观察 他莫昔芬 临床 外科门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