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渍害胁迫时期和持续时间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刘杨 石春林 +3 位作者 刘晓宇 宣守丽 骆宗强 侍永乐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9-245,共7页
为研究渍害胁迫时期和持续时间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定量化影响,以扬麦13号为供试品种,在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开展不同渍害胁迫持续时间(0、5、10和15d)的盆栽试验,观测不同渍害胁迫处理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 为研究渍害胁迫时期和持续时间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定量化影响,以扬麦13号为供试品种,在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开展不同渍害胁迫持续时间(0、5、10和15d)的盆栽试验,观测不同渍害胁迫处理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发生渍害胁迫均可导致小麦减产,且随渍害胁迫时间的延长,小麦产量下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渍害胁迫造成的减产呈现为孕穗期>拔节期>灌浆期,渍害胁迫每增加1天,孕穗期、拔节期和灌浆期小麦单株产量分别下降0.79、0.59和0.48g,表明孕穗期是小麦渍害胁迫的敏感期。此外,不同生育时期渍害胁迫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拔节期渍害胁迫同时降低小麦株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但主要通过降低小麦穗粒数造成产量下降;灌浆期渍害胁迫对小麦株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较小,主要通过降低千粒重造成小麦产量下降;孕穗期处于小麦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阶段,此时发生渍害胁迫,对小麦株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大于灌浆期,对千粒重的影响大于拔节期,因此,孕穗期渍害胁迫造成小麦减产最严重。为预防渍害胁迫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应在孕穗期前后密切关注天气状况,在田间及时开沟排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渍害胁迫时间 产量 生育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数分裂期高温对水稻穗粒数影响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石春林 骆宗强 +6 位作者 江敏 侍永乐 李映雪 宣守丽 刘杨 杨沈斌 于庚康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58-664,共7页
【目的】穗粒数是水稻产量构成因子之一。为明确减数分裂期高温对水稻穗粒数的可能影响,构建其定量估算模型,【方法】于2014-2015年以两优培九和南粳45为供试材料,于减数分裂期设置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高温处理,以自然无高温环境为对照... 【目的】穗粒数是水稻产量构成因子之一。为明确减数分裂期高温对水稻穗粒数的可能影响,构建其定量估算模型,【方法】于2014-2015年以两优培九和南粳45为供试材料,于减数分裂期设置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高温处理,以自然无高温环境为对照,分析了减数分裂期不同高温强度和高温持续时间对穗粒数的影响,建立了减数分裂期高温与穗粒数的定量关系,最后根据温度日变化特征,构建了自然环境下的减数分裂期高温对穗粒数的定量影响算法。【结果】减数分裂期高温对穗粒数的影响程度与高温强度、持续时间有关。同样高温条件下,穗粒数随高温持续天数增加呈指数减少;日相对穗粒数随温度增加而减少,可用二次曲线进行描述。穗粒数对高温敏感的终止时间大约为抽穗前5 d。利用2015年试验资料对上述模型进行了检验,两优培九和南粳45穗粒数模拟值的相对均方根差为0.094和0.085,说明模型可很好地模拟减数期高温对穗粒数的影响。【结论】对完善高温对水稻生长过程的定量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减数分裂期 高温 穗粒数 定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地区春季湿渍害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侍永乐 石春林 +3 位作者 李映雪 刘杨 宣守丽 魏秀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2-355,共4页
春季湿渍害是江淮地区越冬作物生长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利用1961—2010年江苏省与安徽省155个县站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江淮地区春季湿渍害平均持续时间、平均发生次数、春季湿渍害过程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及不同灾害等级发生次数的时空... 春季湿渍害是江淮地区越冬作物生长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利用1961—2010年江苏省与安徽省155个县站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江淮地区春季湿渍害平均持续时间、平均发生次数、春季湿渍害过程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及不同灾害等级发生次数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春季湿渍害平均发生次数、过程的平均持续时间和累积降水量3个指标均呈随纬度降低而增加的特征;江淮地区春季湿渍害过程平均持续时间无明显的年际变化,但春季湿渍害过程发生次数呈减少趋势,而其累积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轻度湿害(4~6 d)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57.3%,中度湿害(7~9 d)占25.5%,重度湿害(≥10 d)最少,约占17.2%。总体看出,江苏、安徽2省轻度湿渍灾害次数在波动减少,中度、重度湿渍灾害次数总体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 春季 湿渍害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不同生育期不同持续时间遮阴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杨 石春林 +3 位作者 宣守丽 魏秀芳 骆宗强 侍永乐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2-65,共4页
选取扬麦13作为供试小麦品种,在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设置4种不同遮阴持续时间(0、5、10、15 d)的盆栽试验,模拟不同遮阴处理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2年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生育期遮阴均导致小麦产量下降,且随遮阴时间延长... 选取扬麦13作为供试小麦品种,在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设置4种不同遮阴持续时间(0、5、10、15 d)的盆栽试验,模拟不同遮阴处理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2年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生育期遮阴均导致小麦产量下降,且随遮阴时间延长,不同生育期小麦产量均显著下降。下降幅度呈现为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遮阴每增加1 d,产量分别下降1.53、1.30、1.16 g/株,表明拔节期是小麦阴害胁迫的敏感期。遮阴在不同生育期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拔节期和孕穗期遮阴主要通过降低小麦穗粒数造成产量下降;灌浆期遮阴对小麦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较小,主要通过降低千粒质量造成小麦产量下降。说明遮阴造成小麦减产与小麦所处生育阶段密切相关,在评估阴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时,应考虑小麦所处生育期对产量及其构成影响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遮阴 产量构成 不同生育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育期渍水寡照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刘杨 石春林 +3 位作者 宣守丽 魏秀芳 骆宗强 侍永乐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4-127,共4页
连阴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生产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渍水(渍害)和寡照(阴害)2种胁迫作用,是造成该地区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为定量研究渍水和寡照及其协同作用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本研究选取该地区常见的小麦品种宁麦13和扬麦13号,... 连阴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生产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渍水(渍害)和寡照(阴害)2种胁迫作用,是造成该地区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为定量研究渍水和寡照及其协同作用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本研究选取该地区常见的小麦品种宁麦13和扬麦13号,在拔节期和灌浆期,设置对照、渍水、寡照和渍水+寡照4种处理,以及3种不同胁迫持续时间(5、10、15 d)的盆栽试验,观测不同处理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发生胁迫作用情况下,扬麦13号的产量高于宁麦13。拔节期宁麦13对渍水和寡照的耐受性要高于扬麦13号,灌浆期宁麦13和扬麦13号对渍水和寡照的耐受性相近。此外,拔节期不同胁迫对小麦造成的减产呈现为渍水>渍水+寡照>寡照,表明寡照在拔节期对渍水胁迫存在补偿作用,而灌浆期不同胁迫对小麦造成的减产呈现为渍水+寡照>渍水>寡照,表明灌浆期寡照对渍水胁迫存在叠加作用。结果表明,连阴雨造成小麦减产与小麦所处生育期有关,建立小麦生长模型渍害和阴害模块时,应考虑小麦所处生育期对其产量构成影响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渍水 寡照 产量构成
全文增补中
巢湖地区土壤相对湿度气象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侍永乐 章超 靳青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期218-222,232,共6页
[目的]描述气象影响因子与土壤相对湿度的关系,预测巢湖地区逐旬10~100 cm土壤相对湿度,定量评估土壤旱涝情况。[方法]通过分析巢湖地区各层土壤相对湿度逐月分布特征,讨论各气象影响因子与土壤相对湿度的相关关系,并分别基于多元线性... [目的]描述气象影响因子与土壤相对湿度的关系,预测巢湖地区逐旬10~100 cm土壤相对湿度,定量评估土壤旱涝情况。[方法]通过分析巢湖地区各层土壤相对湿度逐月分布特征,讨论各气象影响因子与土壤相对湿度的相关关系,并分别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和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预测模型。[结果]气象因子和土壤相对湿度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从大到小分别为蒸发量、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降水量。随着土层的深入,两者的相关系数和显著程度呈下降趋势。[结论]2种方法均能较好地预测出巢湖地区各层土壤相对湿度逐旬动态变化,可为了解巢湖地区籼稻主生长周期内的土壤相对湿度变化提供依据,为该地区作物旱涝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土壤相对湿度 多元线性回归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山黄山地区雷暴变化特征及其规律分析
7
作者 褚荣浩 李萌 +5 位作者 姚叶青 侍永乐 杨彬 王传辉 张永红 慕建利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2年第3期11-21,共11页
以华山和黄山两个典型山岳型地区为例,分别选取其周边气象站点,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对应站点雷暴变化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华山和黄山周边站点年平均雷暴日数总体呈现山区的多、平原的少、南部的较多的分布特征。华山和... 以华山和黄山两个典型山岳型地区为例,分别选取其周边气象站点,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对应站点雷暴变化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华山和黄山周边站点年平均雷暴日数总体呈现山区的多、平原的少、南部的较多的分布特征。华山和黄山周边站点雷暴日数均呈明显减少趋势。其中,华山周边站点雷暴日数在2000年之后减少速率明显加快,而黄山周边站点雷暴日数在2000年以后总体呈现略微的增加趋势。黄山周边站点雷暴突变年份较华山周边站点的突变年份(2000年之后)均有所提前。华山周边站点逐月雷暴日数呈“单峰型”变化特征,黄山周边站点逐月雷暴日数总体呈“双峰型”变化特征。华山逐时雷暴峰值出现在1317时,而屯溪站和黄山站逐时雷暴次数峰值出现在15时。就初始雷暴出现时间而言,华山站的要早于周边其他站点的;黄山站处于群山之中,特征并不明显。华山和黄山周边站点持续时间不超过1 h的雷暴所占比率约占总量的80%左右,其中持续时间越长的雷暴,其对应所占比率越小。华山和黄山周边站点雷暴发生在SW方向的次数最多。此外,山区雷暴易于本地生成,其他地区雷暴主要为移入型。各站点雷暴方位未发生转变的频率最高,随着转变角度绝对值的增大,其转变的频率越小。各站点雷暴均有向偏南方向转移的趋势,且山区站点和平原站点转移趋势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岳型地区 华山和黄山 雷暴特征 持续时间 方位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