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痰二氧化碳嗜纤维菌致口腔癌患者血流感染一例并文献复习
1
作者 安政远 谭茂刚 +5 位作者 母文浪 鲁旭 何琴 余孟飞 李明哲 陈泽慧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4期2089-2093,共5页
一例中年男性口腔恶性肿瘤行TP方案化疗两个疗程后,出现粒细胞严重缺乏。患者因确诊右侧口咽恶性肿瘤1+个月、腹痛1 d于急诊科就诊,体查右下牙龈磨牙后可见一红色糜烂面,局部可见一病变,表面粗糙,边界欠清。1 d前患者口服秋水仙碱后出... 一例中年男性口腔恶性肿瘤行TP方案化疗两个疗程后,出现粒细胞严重缺乏。患者因确诊右侧口咽恶性肿瘤1+个月、腹痛1 d于急诊科就诊,体查右下牙龈磨牙后可见一红色糜烂面,局部可见一病变,表面粗糙,边界欠清。1 d前患者口服秋水仙碱后出现上腹疼痛,呈烧灼样痛,伴腹泻。患者既往无特殊病史,有吸烟饮酒史。患者恶性肿瘤伴严重粒缺处于免疫缺陷状态,需警惕严重血流感染并发症,入院当日立即予以抽血培养两套送检,并经验性给予头孢他啶抗感染治疗,但患者次日经两次积极抢救后无效最终死亡。入院2 d后血培养报阳,最终证实是由生痰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引起的血流感染。结合文献复习及分析,笔者发现生痰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引起患者血流感染临床少见,这类患者的处置关键在于早期辨别这种病原微生物,积极寻找感染源,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痰二氧化碳嗜纤维菌 血流感染 口腔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西苏木素对MRSA丙氨酸消旋酶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2
作者 黎瑞 陈泽慧 +3 位作者 周小仙 余孟飞 杨智芳 李明哲 《合肥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47-52,61,共7页
目的 探讨巴西苏木素(BN)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丙氨酸消旋酶(Alr)的抑制作用。方法 PCR扩增MRSA丙氨酸消旋酶基因Alr,通过使用酶切和连接技术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Alr,然后将其转化至E.coil BL21(DE3)中,利用IPTG诱导表... 目的 探讨巴西苏木素(BN)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丙氨酸消旋酶(Alr)的抑制作用。方法 PCR扩增MRSA丙氨酸消旋酶基因Alr,通过使用酶切和连接技术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Alr,然后将其转化至E.coil BL21(DE3)中,利用IPTG诱导表达Alr,并通过镍离子亲和层析法进行纯化;试验分为对照组MOCK(不作任何处理)、不同浓度BN组(8、16、32、64μg/mL),分别测定不同浓度BN对Alr活性的影响;通过细胞热位移分析(CETSA)实验测定BN对Alr蛋白热稳定性的影响;利用软件AutoDock Vina将BN与Alr进行分子对接,预测两者之间的结合模式。结果 成功诱导表达纯化Alr蛋白,且其具备将L-丙氨酸外消旋为D-丙氨酸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BN均能够抑制Alr的活性,其中在64μg/mL BN作用下,抑制率达到50%(P<0.0001)。CETSA实验结果显示,在55.9~59.5℃下BN处理后的Alr蛋白热稳定性明显高于Mock组(P<0.0001)。分子对接结果显示BN与Alr之间的结合能为-8.0 kcal/mol,与Alr活性位点内的Gly221、Phe169、Arg219、Ser204、Ile222和Tyr43形成氢键,与其活性位点通道的Ile352、Tyr354形成π-π键及疏水作用,与Asn203形成疏水作用。结论 BN对Alr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可能是因为BN与Alr蛋白活性位点处的结合能力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西苏木素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丙氨酸消旋酶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余孟飞 周小仙 +4 位作者 陈泽慧 陈安林 陈先恋 刘清亮 左静 《海南医学》 CAS 2022年第15期1962-1966,共5页
目的分析我院近3年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产生及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合肥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9—2021年烧伤患者送检标本分离菌株,采用VITEK MS质谱仪和VITEK-2 Compact全... 目的分析我院近3年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产生及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合肥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9—2021年烧伤患者送检标本分离菌株,采用VITEK MS质谱仪和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使用WHONET 5.6和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标本种类、菌种类型及主要病原菌药敏结果。结果共检出病原菌213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103株(51.6%),革兰阴性菌1033株(48.4%),病原菌来源于创面分泌物86.3%,静脉血5.7%,脓液3.1%。检出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6.9%)、铜绿假单胞菌(9.2%)和大肠埃希菌(8.6%)。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39.8%,MRSA对庆大霉素、氟喹诺酮类和利福平抗菌药物耐药率<20%,对克林霉素及红霉素耐药率达80.0%左右;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为10.5%、8.6%、27.5%;未检出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菌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耐药率2019年及2021年均小于30.0%,2020年达40.7%;对头孢吡肟、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耐药率在10.0%左右,其中亚胺培南,由1.8%上升至9.4%。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在2019年均未出现耐药菌株,2020耐药率均为1.9%,2021年分别为9.9%、1.4%、1.4%;环丙沙星耐药率2019—2021年分别为44.7%、56.4%、67.6%。结论我院近3年烧伤患者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来自创面分泌物,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且多重耐药严重;定期密切监测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变迁是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控制耐药菌发展的有效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耐药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西苏木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葡萄黄质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4
作者 周永雯 陈泽慧 +5 位作者 周小仙 杨智芳 余孟飞 刘和兰 黎瑞 李明哲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2-657,共6页
目的 探究巴西苏木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葡萄黄质(STX)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基于转录组学数据,分析巴西苏木素作用于MRSA后编码STX合成的操纵子crtOPQMN基因变化情况;将不同浓度巴西苏木素(16、32、64μg/ml)与MRSA... 目的 探究巴西苏木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葡萄黄质(STX)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基于转录组学数据,分析巴西苏木素作用于MRSA后编码STX合成的操纵子crtOPQMN基因变化情况;将不同浓度巴西苏木素(16、32、64μg/ml)与MRSA共培养:转平板观察菌落、离心沉淀观察菌体颜色变化及酶标仪检测STX含量;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STX合成中主要影响颜色的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光谱定量检测STX代谢中间产物变化情况;过氧化氢敏感性试验观察抑菌圈大小及存活菌数量;全血杀伤试验观察存活菌数量。结果 调控STX生成的操纵子基因表达均下调,其中主要影响颜色的基因crtM和crtN分别为-6.542479954、-6.107726632;随药物浓度增加,平板菌落及菌沉淀黄色变浅变白,STX含量减少,其中64μg/ml药物对STX抑制率最大,达50%;qRT-PCR结果显示随药物浓度增加crtM和crtN表达量下降;光谱定量结果显示STX代谢中间产物含量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减少;过氧化氢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随药物浓度增大,抑菌圈直径增大,存活菌数量减低(P<0.05);全血杀伤试验结果显示随药物浓度增大,存活菌数量减低(P<0.05)。结论 巴西苏木素通过抑制crtM和crtN的表达减少MRSASTX生成;巴西苏木素抑制STX后可降低细菌抗氧化及抗宿主免疫杀伤能力,为开发新型抗毒力药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西苏木素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葡萄黄质 crt M基因 crt N基因 抗氧化 抗杀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