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生微粉对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影响研究
1
作者 左俊卿 刘小艳 +6 位作者 姚武 佘安明 房霆宸 朱敏涛 王磊 袁靖 陈逸群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8-92,共5页
采用混凝土平板开裂试验、干缩试验研究了再生微粉对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影响,并结合扫描电镜分析了再生微粉对混凝土微观结构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再生微粉掺合料能延缓混凝土开裂时间,减小开裂数量,降低混凝土开裂程度。混凝土平板开... 采用混凝土平板开裂试验、干缩试验研究了再生微粉对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影响,并结合扫描电镜分析了再生微粉对混凝土微观结构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再生微粉掺合料能延缓混凝土开裂时间,减小开裂数量,降低混凝土开裂程度。混凝土平板开裂模式表现为离平板四周越近,裂缝分布越密集;离平板四周越远,裂缝越少,但长度越大。再生微粉能有效降低混凝土干燥收缩变形,这主要与再生微粉能密实混凝土微观结构,降低混凝土孔洞,提高水泥石与骨料界面接合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微粉 混凝土 开裂 收缩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生产生命周期评价新分配方法的研究
2
作者 李正泽 秦琳依 +2 位作者 王思哲 郭晓潞 佘安明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69-1176,共8页
生命周期评价(LCA)中分配方法的不统一导致行业内LCA报告的通用性较差.本文提出了决策驱动力及主动/被动环境影响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基于cut-off规则(CO法)并参考系统扩展(SE)法中“避免过程”思想,提出了协同处置分配(CD)法,并且对某水... 生命周期评价(LCA)中分配方法的不统一导致行业内LCA报告的通用性较差.本文提出了决策驱动力及主动/被动环境影响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基于cut-off规则(CO法)并参考系统扩展(SE)法中“避免过程”思想,提出了协同处置分配(CD)法,并且对某水泥厂进行了一系列以分配方法为变量的LCA研究.结果表明:从熟料方面入手能更高效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替代原料方面入手可以更高效地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消耗以及粉尘的排放;传统分配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采用替代原料的环境效益,CD法相比于传统分配方法能够为水泥厂提供更显著且更有针对性的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 生命周期评价 协同处置 分配方法 环境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场核磁共振低温测孔技术表征硬化水泥浆体孔结构 被引量:17
3
作者 佘安明 马坤 +1 位作者 王中平 姚武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16-920,共5页
采用低场核磁共振低温测孔技术表征了硬化水泥浆体的孔结构,探讨了水灰比、龄期及掺和料对其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灰比的增大,硬化水泥浆体的毛细孔含量增大,凝胶孔占比逐渐降低,加权平均孔径逐渐增大;龄期延长使凝胶孔占比逐... 采用低场核磁共振低温测孔技术表征了硬化水泥浆体的孔结构,探讨了水灰比、龄期及掺和料对其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灰比的增大,硬化水泥浆体的毛细孔含量增大,凝胶孔占比逐渐降低,加权平均孔径逐渐增大;龄期延长使凝胶孔占比逐渐增大,加权平均孔径逐渐降低;纳米CaCO3主要增加40 nm左右毛细孔的量,粉煤灰则主要增加60 nm左右毛细孔的量,活性更强的硅灰则有更强的细化孔径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场核磁共振 低温测孔技术 水泥 孔结构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燥大温差条件下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佘安明 水中和 王树和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8年第4期485-488,共4页
采用显微硬度仪和扫描电镜,对比研究了干燥大温差气候条件和标准养护条件下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结构和形态.研究表明:干燥大温差环境使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宽度增加,显微硬度降低,过渡区水化产物结构疏松,孔隙率高,与骨料的粘结减弱,有明... 采用显微硬度仪和扫描电镜,对比研究了干燥大温差气候条件和标准养护条件下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结构和形态.研究表明:干燥大温差环境使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宽度增加,显微硬度降低,过渡区水化产物结构疏松,孔隙率高,与骨料的粘结减弱,有明显的微裂缝产生.界面过渡区的劣化是造成混凝土宏观性能下降的内在原因之一.因此,又分析了界面过渡区劣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差 混凝土 界面过渡区 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沸石负载TiO_2光催化水泥基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佘安明 叶瑾雯 +1 位作者 姚武 楚文海 《新型建筑材料》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0-53,71,共5页
光催化技术在污水处理方面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和环境友好等特点,是近年来环境领域重点开发的新技术。以钛酸四丁酯为前驱体,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TiO_2溶胶,采用浸润法制备TiO_2/沸石光催化剂,采用XRD表征光催化剂的化学组成。将TiO_2/... 光催化技术在污水处理方面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和环境友好等特点,是近年来环境领域重点开发的新技术。以钛酸四丁酯为前驱体,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TiO_2溶胶,采用浸润法制备TiO_2/沸石光催化剂,采用XRD表征光催化剂的化学组成。将TiO_2/沸石光催化剂均匀洒布于水泥基材料上制备光催化水泥基材料,并研究其光催化性能。研究煅烧温度、TiO_2负载量、p H值对亚甲基蓝降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煅烧温度为200℃时,制备的TiO_2光催化性能最佳;TiO_2负载量越高,亚甲基蓝溶液p H值越低,光催化效率越好;沸石负载TiO_2后两者相结合产生了协同效应,起到了"超叠加"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光催化降解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水泥基材料 二氧化钛 沸石 降解 亚甲基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冷气候区多场耦合条件下屋面保温材料热工性能的演变 被引量:3
6
作者 王中平 相瑞 +1 位作者 孙杰 佘安明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89-895,共7页
为研究建筑屋面保温关键材料在多场耦合作用下热工性能的演变,以寒冷气候区为背景,在温度、湿度和应力耦合作用下,对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RPUF)和真空绝热板(VIP)的热工性能进行试验.研究表明:在寒冷气候区,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导热系... 为研究建筑屋面保温关键材料在多场耦合作用下热工性能的演变,以寒冷气候区为背景,在温度、湿度和应力耦合作用下,对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RPUF)和真空绝热板(VIP)的热工性能进行试验.研究表明:在寒冷气候区,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导热系数随循环次数增加而逐渐变大,导热性能下降,有附加应力时,多场耦合作用会加快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老化;真空绝热板的导热系数随循环次数增加而缓慢增大,多场耦合作用会轻微加快真空绝热板的老化,但附加应力对真空绝热板的老化几乎没有影响.采用三维数字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表面和横截面的微观结构,发现在多场耦合作用下聚氨酯泡孔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保温材料热工性能演变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场耦合 寒冷气候区 导热系数 聚氨酯 真空绝热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缩剂和PVA纤维对超轻水泥复合材料收缩开裂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王俊颜 庄云芳 +2 位作者 刘菲凡 佘安明 张敏红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44-750,共7页
研究了减缩剂和聚乙烯醇(PVA)纤维对超轻水泥复合材料(ULCC)收缩开裂行为的影响,测试了ULCC的基本力学性能、四点弯曲性能、自由收缩以及圆环约束条件下的开裂行为.结果表明:减缩剂可以明显降低ULCC的自由收缩,纤维对ULCC的自由收缩基... 研究了减缩剂和聚乙烯醇(PVA)纤维对超轻水泥复合材料(ULCC)收缩开裂行为的影响,测试了ULCC的基本力学性能、四点弯曲性能、自由收缩以及圆环约束条件下的开裂行为.结果表明:减缩剂可以明显降低ULCC的自由收缩,纤维对ULCC的自由收缩基本没有影响;由于纤维对裂纹的抑制作用,掺入PVA纤维可以比减缩剂更有效地控制ULCC的裂缝宽度,推迟首次开裂时间,其中以掺入6%减缩剂和长度12 mm细PVA纤维的效果最佳;弯曲试验中小挠度下的残余弯曲强度与纤维增强ULCC的早期最大裂缝宽度之间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轻水泥复合材料 收缩开裂 PVA纤维 减缩剂 弯曲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子核磁共振技术研究水泥早期水化过程 被引量:12
8
作者 佘安明 姚武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76-379,共4页
用低场质子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新拌水泥浆体中水的纵向弛豫时间T1的初始分布、加权平均值和总信号量随水化时间的变化及其与早期水化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初始水化时,T1分布呈2个峰,其中主峰代表填充在水泥颗粒间的水,而次峰表示絮凝结... 用低场质子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新拌水泥浆体中水的纵向弛豫时间T1的初始分布、加权平均值和总信号量随水化时间的变化及其与早期水化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初始水化时,T1分布呈2个峰,其中主峰代表填充在水泥颗粒间的水,而次峰表示絮凝结构中的水;T1加权平均值随水化时间的增长呈下降趋势,且其变化趋势与水化过程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依次划分为初始期、诱导期、加速期和稳定期这4个阶段;T1的弛豫信号总量对应于浆体中的物理结合水量,其相对量随水化时间不断降低,反映了水化反应中物理结合水转变为化学结合水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纵向弛豫时间 水泥 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olution of distribution and content of water in cement paste by 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被引量:12
9
作者 佘安明 姚武 袁万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4期1109-1114,共6页
The 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as a nondestructive and noninvasive technique,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water distribution and content in cement paste with different water-to-cement ratio (w/c r... The 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as a nondestructive and noninvasive technique,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water distribution and content in cement paste with different water-to-cement ratio (w/c ratio) during early and later hydration stages. From the water distribution spectrum deduced from relaxation time distribution in past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water fills in the capillary pores at initial period, and then diffuses to the mesopores and gel pores in hydration products with the hydration proceeding. The decrease of peak area in water distribution spectrum reflect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physically bound water to chemically bound water. In addition, based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relaxation time and pore size, the relative content changes of water in various states and constrained in different types of pores were also measure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it is influenced by the formation of pore system and the original water-to-cement ratio in the paste. Consequently,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capillary water is dropped to less than 2% in the paste with low w/c ratio of 0.3 when being hydrated for 1 d, while the contents are still 16% and 36% in the pastes with w/c ratios of 0.4 and 0.5,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ment water DISTRIBUTION water-to-cement ratio POR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拌混凝土单位含水量测定新技术 被引量:2
10
作者 佘安明 水中和 《国外建材科技》 2007年第4期61-63,共3页
介绍了一种测定新拌混凝土单位水量的新技术。文中介绍了该方法的测定原理和单位水量的推算公式,并用检测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检测效果。
关键词 混凝土 单位水量测定 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itu Monitoring of Hydration Kinetics of Cement Pastes by Low-field NMR 被引量:2
11
作者 佘安明 姚武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10年第4期692-695,共4页
Low field NMR technique was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hydration of cement pastes with different water to cement ratios or addition of superplasticizer. As a nondestructive method, this technique can be used to monito... Low field NMR technique was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hydration of cement pastes with different water to cement ratios or addition of superplasticizer. As a nondestructive method, this technique can be used to monitor the hydration kinetics process by following the changes of longitudinal relaxation time (T1) of water constrained in the paste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1 distributions of water in the fresh paste normally exhibite bimodal distribution, where the large peak is corresponding to the free water while the small one is contributed by the water stored in the flocculations. Time dependence of the weighted average T1 has a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hydration process and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i e, initial period, dormant period, accelerated period and steady period. The hydration mechanism of each stage was describ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ement chemistry. In addition, the total signal intensity, which is proportional to the content of the physically bound water in the samples, decrease successively during the hydration reflecting the consumption of physically bound water by hydration rea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MENT hydration kinetics low field NMR relaxation tim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场耦合循环作用下屋面保温材料耐候性能 被引量:26
12
作者 丁杨 周双喜 +2 位作者 王中平 黄神恩 佘安明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38-644,650,共8页
对聚氨酯板、泡沫混凝土板和真空绝热板分别展开冻融、湿热、干湿、高低温和多场耦合循环作用下的耐候性能试验,并结合荷载和湿度等因素对屋面保温复合材料及部品的传热规律和施工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泡沫混凝土板和聚氨酯板在耐候... 对聚氨酯板、泡沫混凝土板和真空绝热板分别展开冻融、湿热、干湿、高低温和多场耦合循环作用下的耐候性能试验,并结合荷载和湿度等因素对屋面保温复合材料及部品的传热规律和施工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泡沫混凝土板和聚氨酯板在耐候性能试验中质量损失率较大,导热系数随时间延长逐渐上升;而真空绝热板在表面阻隔膜不被刺穿的情况下,其导热系数和质量损失率无显著变化.模拟计算的结果表明:当考虑结构变形时,部品底部温度增长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温材料 导热系数 耐候性试验 热湿固耦合 防水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碳酸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3
作者 佘安明 徐玉敬 《混凝土世界》 2016年第10期53-56,共4页
纳米碳酸钙是具有一定活性、价格低廉的纳米材料,在混凝土材料中的应用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阐述了纳米碳酸钙在混凝土材料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对混凝土工作性、水化、力学及耐久性的影响,并对纳米碳酸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前景进... 纳米碳酸钙是具有一定活性、价格低廉的纳米材料,在混凝土材料中的应用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阐述了纳米碳酸钙在混凝土材料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对混凝土工作性、水化、力学及耐久性的影响,并对纳米碳酸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碳酸钙 混凝土 改性 水化 耐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屋面保温材料性能演变及部品节能优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杰 王中平 +2 位作者 佘安明 丁杨 谭永强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11-616,625,共7页
在夏热冬暖和夏热冬冷2个典型气候区,对关键材料聚氨酯板和真空绝热板进行多场耦合下的热工性能演变试验,在探究关键材料老化机制的同时,采用COMSOL仿真模拟辅助技术,来提高屋面系统部品的保温隔热性能.试验表明:夏热冬冷气候区冻融循... 在夏热冬暖和夏热冬冷2个典型气候区,对关键材料聚氨酯板和真空绝热板进行多场耦合下的热工性能演变试验,在探究关键材料老化机制的同时,采用COMSOL仿真模拟辅助技术,来提高屋面系统部品的保温隔热性能.试验表明:夏热冬冷气候区冻融循环对聚氨酯板绝热性能的破坏程度大于夏热冬暖气候区下湿热老化的侵蚀程度;大部品构件方式为屋面隔热系统中的最佳拼接形式;通过聚氨酯板和真空绝热板的复合优化使得部品综合传热系数降为0.137W/(m^2·K),使用保温级别更高的关键材料后,部品传热系数可降至0.065W/(m^2·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屋面系统 多场耦合 典型气候区 仿真模拟 传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石粉制备高强再生混凝土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郝亚利 丁扬飞 +2 位作者 姚武 佘安明 罗宇 《新型建筑材料》 2023年第1期8-11,40,共5页
提出了一种在100%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下,利用废弃石粉制备高强再生混凝土方法,探讨了废弃石粉在制备高强再生混凝土方面的应用潜力。研究发现,废弃石粉在再生混凝土基体中可以充分发挥成核效应和填充效应,进而改善再生混凝土强度不足和界... 提出了一种在100%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下,利用废弃石粉制备高强再生混凝土方法,探讨了废弃石粉在制备高强再生混凝土方面的应用潜力。研究发现,废弃石粉在再生混凝土基体中可以充分发挥成核效应和填充效应,进而改善再生混凝土强度不足和界面过渡区薄弱的缺点。制备的高强再生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可达到75.6 MPa,符合C60混凝土强度等级的要求。同时,用废弃石粉取代10%水泥砂浆制备的高强再生混凝土可降低成本4.6%。这对提高高强再生混凝土的综合经济效益、发挥绿色节能优势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石粉 高强再生混凝土 抗压强度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全生命周期方法评价以市政污泥为原料的水泥的环境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正泽 李刚 +2 位作者 郭晓潞 刘卓霖 佘安明 《水泥》 CAS 2023年第2期25-28,共4页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对以市政污泥为原料的水泥整个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和对比分析。选定了气候变化(GWP)、环境酸化(AP)、非生物资源消耗(ADP)、富营养化(EP)、可吸入无机物(RI)以及光化学臭氧合成(POFP)6种环境影响类...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对以市政污泥为原料的水泥整个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和对比分析。选定了气候变化(GWP)、环境酸化(AP)、非生物资源消耗(ADP)、富营养化(EP)、可吸入无机物(RI)以及光化学臭氧合成(POFP)6种环境影响类型作为评价指标。经过LCA计算得出,水泥熟料生产中掺入5%的市政污泥,可以使水泥生产过程的六种环境影响得到不同程度的降低,GWP、ADP、AP、EP、RI和POFP分别降低0.75%,14.45%,9.04%,0.44%,3.23%,6.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周期评价 市政污泥 水泥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的掺石灰石粉再生混凝土环境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刚 郭晓潞 佘安明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23年第12期79-82,88,共5页
用石灰石粉部分取代水泥制备了再生混凝土(LP-RAC),并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通过计算LP-RAC全生命周期(生产阶段、使用阶段、废弃阶段)产生的9种污染气体量(CO_(2)、CO、NO_(x)、SO_(2)、CH_(4)、N_(2)O、NH_(3)、PM10、NMVOC)及其... 用石灰石粉部分取代水泥制备了再生混凝土(LP-RAC),并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通过计算LP-RAC全生命周期(生产阶段、使用阶段、废弃阶段)产生的9种污染气体量(CO_(2)、CO、NO_(x)、SO_(2)、CH_(4)、N_(2)O、NH_(3)、PM10、NMVOC)及其对6种环境影响类型[气候变化潜值(GWP)、环境酸化潜值(AP)、非生物资源消耗潜值(ADP)、富营养化潜值(EP)、可吸入无机物(RI)、光化学臭氧合成潜值(POFP)]的“贡献率”,评价了LP-RAC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LP-RAC的生产阶段对6种环境影响类型的“贡献率”均最大;在LP-RAC的生产阶段,水泥生产环节对GWP和RI的“贡献率”最大,直接排放环节对AP、EP和POFP的“贡献率”最大,河砂开采环节对ADP的“贡献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石粉 再生混凝土 生命周期评价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煤矸石和粉煤灰为混合材的水泥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18
作者 李正泽 李刚 +2 位作者 郭晓潞 刘卓霖 佘安明 《水泥技术》 2023年第6期86-89,94,共5页
采用LCA(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比研究了广州某水泥厂采用煤矸石和粉煤灰作混合材前后,分别生产的P·O42.5R水泥和P·Ⅱ42.5R水泥在整个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选定气候变化(GWP)、环境酸化(AP)、非生物资... 采用LCA(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比研究了广州某水泥厂采用煤矸石和粉煤灰作混合材前后,分别生产的P·O42.5R水泥和P·Ⅱ42.5R水泥在整个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选定气候变化(GWP)、环境酸化(AP)、非生物资源消耗(ADP)、富营养化(EP)、可吸入无机物(RI)以及光化学臭氧合成(POFP)6种环境影响类型指标作为评价指标。经过LCA计算得出,在水泥粉磨过程中加入3.34%的煤矸石和3.32%的粉煤灰,对水泥生产过程的六种环境影响类型指标均有降低作用,GWP、ADP、AP、EP、RI和POFP分别降低8.52%、9.18%、9.09%、8.68%、8.88%和8.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周期评价 煤矸石 粉煤灰 水泥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前反馈质量控制技术在汉宜公路加铺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水中和 刘松 +2 位作者 刘道斌 玄东兴 佘安明 《公路》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8-31,共4页
采用水泥混凝土成分分析仪(W ater-checker)、新拌水泥混凝土快速测定仪(F resh concrete tester)、水泥混凝土成熟度测定仪(M aturity m eter),跟踪检测汉宜高速公路路面加铺工程中新拌水泥混凝土的初始性能,预测水泥混凝土的后期性能... 采用水泥混凝土成分分析仪(W ater-checker)、新拌水泥混凝土快速测定仪(F resh concrete tester)、水泥混凝土成熟度测定仪(M aturity m eter),跟踪检测汉宜高速公路路面加铺工程中新拌水泥混凝土的初始性能,预测水泥混凝土的后期性能,并对比分析了传统的质量控制方法。结果表明:事前反馈质量控制技术与传统的质量控制方法相关性良好;该技术为水泥混凝土工程质量超前预报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 新拌水泥混凝土 事前反馈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水泥浆体中可蒸发水的1H核磁共振弛豫特征及状态演变 被引量:34
20
作者 姚武 佘安明 杨培强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602-1606,共5页
利用低场质子核磁共振方法研究了硬化水泥浆体中可蒸发水的横向弛豫特征及其状态演变。结果表明:随着龄期的增长,可蒸发水的弛豫时间分布逐渐趋向于短弛豫时间,主峰平均弛豫时间降低,凝胶水相对含量不断增大,毛细水含量降低。由于浆体... 利用低场质子核磁共振方法研究了硬化水泥浆体中可蒸发水的横向弛豫特征及其状态演变。结果表明:随着龄期的增长,可蒸发水的弛豫时间分布逐渐趋向于短弛豫时间,主峰平均弛豫时间降低,凝胶水相对含量不断增大,毛细水含量降低。由于浆体内部水化产物的填充使得孔结构细化,可蒸发水集中在小孔隙中,并主要以凝胶水的形式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浆体 可蒸发水 核磁共振 弛豫时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