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安全视角下的气候变化问题
1
作者 黄晶 仲平 何霄嘉 《阅江学刊》 2025年第1期61-69,172,共10页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非传统安全挑战,国际社会和学界对气候变化与安全问题的认知持续深化,媒体与公众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已被视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气候变化安全问题高度复杂且具有两重性,包括气候变化自身引发的安全问题和人类应...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非传统安全挑战,国际社会和学界对气候变化与安全问题的认知持续深化,媒体与公众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已被视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气候变化安全问题高度复杂且具有两重性,包括气候变化自身引发的安全问题和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措施导致的安全问题。应审慎区分内外因素:对外,避免气候问题“泛安全化”导致的减排压力与政治风险,妥善应对气候变化安全问题;对内,将气候变化的影响纳入总体国家安全框架,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应对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的安全威胁。鉴于其复杂性,亟待加强气候变化安全风险识别、评估与预警机制研究,构建有效的管理机制,有序实施适应战略,提升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安全风险的防范与应急能力,确保国家长期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国家安全 泛安全化 气候适应 气候临界点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氧化沉降过氧化氢对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转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秦俊豪 王希 +2 位作者 范凯青 王运基 何霄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0724-10733,共10页
过氧化氢(H_(2)O_(2))作为自然大气湿沉降的主要氧化性物质,输入湿地系统后会发生原位Fenton反应,其产生的强氧化自由基对湿地“碳汇”功能影响却较少受到关注。利用室内模拟实验,探究了自然大气氧化性沉降H_(2)O_(2)输入对碳含量差异... 过氧化氢(H_(2)O_(2))作为自然大气湿沉降的主要氧化性物质,输入湿地系统后会发生原位Fenton反应,其产生的强氧化自由基对湿地“碳汇”功能影响却较少受到关注。利用室内模拟实验,探究了自然大气氧化性沉降H_(2)O_(2)输入对碳含量差异湿地土壤有机碳转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揭示其引发的原位Fenton反应对湿地“碳汇”功能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外源H_(2)O_(2)的输入显著促进了湿地土壤有机碳的转化降解,土壤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E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显著降低(P<0.05),尤其在湿地土壤碳含量较高时效果更显著。与此同时,通过连续3个月的温室气体监测发现,自然H_(2)O_(2)沉降处理组中显著促进了湿地系统中CH_(4)、N_(2)O累积排放总量(P<0.05),而CO_(2)累积排放总量略有上升,但差异不显著(P>0.05)。这表明自然大气氧化性沉降H_(2)O_(2)的输入不仅促进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还导致了温室气体的释放,特别是CH_(4)和N_(2)O的增加。总体而言,自然大气氧化沉降H_(2)O_(2)的输入对湿地土壤中有机碳的分解起到催化作用,增加了土壤中碳循环的速率,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动态产生了影响。这一过程的理解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湿地土壤碳循环的机制,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氧化性沉降 过氧化氢 温室气体排放 湿地 有机碳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红娜 杨珍珍 何霄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209-5221,共13页
梳理了国内外AMR风险评估的发展历程,系统综述了风险评估通用流程及常用方法.在政府机构层面,由于均缺乏关键的变量数据,目前只能针对特定的耐药菌或者耐药基因利用模型获取关键数据开展以定性为主的风险评估.在科学研究层面,AMR的风险... 梳理了国内外AMR风险评估的发展历程,系统综述了风险评估通用流程及常用方法.在政府机构层面,由于均缺乏关键的变量数据,目前只能针对特定的耐药菌或者耐药基因利用模型获取关键数据开展以定性为主的风险评估.在科学研究层面,AMR的风险评估不断完善,从分别针对单一的耐药菌、可移动遗传元件、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等发展到对其共现性的关注,再细化到基于耐药菌和耐药基因等权重的综合评估.基于上述分析,总结了目前AMR风险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剂量-效应模型、基因型对照、监测数据获取缺乏等挑战,以期为中国AMR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 定性风险评估 定量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有机质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对短期植被更替的响应
4
作者 沈亚婷 张巍 何霄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520-4529,共10页
采集我国北京和云南地区约10a植被更替的0~110cm典型土壤剖面样品,分析土壤中有机碳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_(org))、有机碳含量、有机碳碳密度、土壤有机质O/C和土壤有机质C/N等指标的垂向分布特征,探究了不同深度土壤对植被更替的... 采集我国北京和云南地区约10a植被更替的0~110cm典型土壤剖面样品,分析土壤中有机碳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_(org))、有机碳含量、有机碳碳密度、土壤有机质O/C和土壤有机质C/N等指标的垂向分布特征,探究了不同深度土壤对植被更替的响应,以揭示土壤有机质的垂直分布特征和稳定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δ^(13)C_(org)在不同地区和深度之间存在差异,北京和云南的深层土壤剖面中的土壤δ^(13)C_(org)随深度的变化规律相反,植被更替影响不同深度土壤的δ^(13)C_(org)改变率,北京地区土壤剖面在发生植被更替后,随着土壤深度增加,δ^(13)C_(org)改变率逐渐减小;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有机碳碳密度、土壤有机质极性和土壤有机质C/N的垂直分布的特征及其对植被更替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典型剖面表现出植被更替可增加深层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有机质极性的特征.表明在我国不同纬度、不同覆盖植被、不同土壤理化性质影响下,土壤有机质特性呈现出与分布深度和短期植被更替密切相关的规律性,或可为揭示植被更替与碳循环间的动态变化模型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更替 土壤有机质 稳定碳同位素比值 土壤剖面 碳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喀斯特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74
5
作者 何霄嘉 王磊 +4 位作者 柯兵 岳跃民 王克林 曹建华 熊康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6577-6585,共9页
喀斯特生态系统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以高强度农业活动为主,人地矛盾尖锐、石漠化严重,是我国最大面积的连片贫困区。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等的持续支持下,我国围绕喀斯特区生态修复与石漠化治理,系统开展了... 喀斯特生态系统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以高强度农业活动为主,人地矛盾尖锐、石漠化严重,是我国最大面积的连片贫困区。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等的持续支持下,我国围绕喀斯特区生态修复与石漠化治理,系统开展了喀斯特生态保护与修复基础理论、技术研发、产业示范等研究,在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理、石漠化治理技术与模式、生态治理助力脱贫攻坚、喀斯特景观资源保护、喀斯特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突出进展,引领了国际喀斯特学科发展。面对当前石漠化治理过程中产生的治理成效巩固困难、缺乏可持续性等新问题,未来喀斯特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应以增强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为导向,加强生态恢复过程机理与机制研究,提升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提高生态恢复质量、巩固扶贫成果,实现石漠化治理的提质与增效,为“美丽中国”战略的贯彻实施及全球喀斯特地貌分布区所属国家的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 生态修复 治理技术 生态系统服务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影响及其适应对策 被引量:15
6
作者 何霄嘉 张九天 +2 位作者 仉天宇 仲平 王文涛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4-91,共8页
近30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6 mm/a,高于全球均值,未来上升趋势还将持续。海平面上升已经并将持续造成海水淹没范围扩大、加剧海洋灾害威胁、破坏典型生态系统健康,对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这包括海... 近30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6 mm/a,高于全球均值,未来上升趋势还将持续。海平面上升已经并将持续造成海水淹没范围扩大、加剧海洋灾害威胁、破坏典型生态系统健康,对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这包括海洋灾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海平面上升加大沿海地区的气候脆弱性和未来面临多因素叠加的风险。此外,海平面上升对我国国土安全造成的威胁不容忽视。为此,建议急需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规划,全面做好海平面上升的适应工作,尤其是解决好沿海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三个问题,即"海平面上升与沿海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海平面上升与维护海洋权益的关系问题"以及"海平面上升与近岸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相关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规划评估与研究、标准规范与工程建设、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等方面持续推进提高并加以完善。这既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上升 沿海地区 适应对策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对气候变化损失与危害国际机制对中国相关工作的启示 被引量:3
7
作者 何霄嘉 马欣 +3 位作者 李玉娥 王文涛 刘硕 高清竹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18,共5页
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与危害已经威胁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多边框架下减缓与适应工作进展缓慢,应对气候变化损失与危害国际机制作为潜在的直接解决方案日益引起科学界和决策者的重视。本文回顾了气候变化损失与危害国际机制的由来,深... 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与危害已经威胁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多边框架下减缓与适应工作进展缓慢,应对气候变化损失与危害国际机制作为潜在的直接解决方案日益引起科学界和决策者的重视。本文回顾了气候变化损失与危害国际机制的由来,深入分析了气候变化损失与危害国际机制的内涵,梳理出国内应对气候变化损失与危害相关工作的现状,主要包括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社会捐助制度和自然灾害保险。总结出其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损失与危害工作的启示,并提出国内应对气候变化损失与危害工作的对策与建议:构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损失与损害框架系统,建立国内应对气候变化损失与危害相关的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救灾捐赠体系和农业灾害保险等的整合机制;充分利用气候变化损失与危害机制中的保险工具,重点发展巨灾类保险产品的研究与开发,适度增加政府的引导和财政支持力度,不断扩大气候灾害保险的覆盖度和受益度;加强国内重点区域和领域的气候变化风险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预估、灾前预警、灾中救助和灾后恢复等机制,有效降低重点区域和领域的气候灾害风险;开展气候变化损失与危害机制的科学基础研究,加强损失与危害评估理论、方法和数据获取等方面的研究;警惕气候变化损失与危害机制带来的出资压力,明确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定位,不能承担与发达国家"具有同等能力"的责任,并制定损失与危害机制谈判中"污染者付费"责任的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损失与危害 国内工作 启示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高原寒区水质影响机理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4
8
作者 何霄嘉 许伟宁 +2 位作者 翁白莎 秦天玲 严登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0-74,82,共6页
气候变化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水环境质量,而识别气候变化对水质的影响机理是气候变化影响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针对气候变化敏感的高原寒区,通过研究相关参考文献,系统综述了气候变化对水质的总体影响、高寒流域水量水质演变机理... 气候变化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水环境质量,而识别气候变化对水质的影响机理是气候变化影响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针对气候变化敏感的高原寒区,通过研究相关参考文献,系统综述了气候变化对水质的总体影响、高寒流域水量水质演变机理与数值模拟、纳木错流域水量水质演变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气候变化对高原寒区水质影响机理研究方面亟待加强的科研项目和主要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质影响 影响机理 高原寒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植被变化与水文循环响应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7
9
作者 何霄嘉 王国庆 鲍振鑫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6年第2期1-5,共5页
变化环境下观测的水文循环要素发生了显著性的趋势性变化,气候、植被与水文循环过程的相互影响及响应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前沿科学问题。系统综述了气候变化与水文循环、植被变化与水文过程,气候驱动下植被变化及其水文响应方面的研... 变化环境下观测的水文循环要素发生了显著性的趋势性变化,气候、植被与水文循环过程的相互影响及响应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前沿科学问题。系统综述了气候变化与水文循环、植被变化与水文过程,气候驱动下植被变化及其水文响应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气候、植被变化及水文循环响应中亟待加强的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植被变化 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纸污泥有机改性制备磨浆助剂的方法 被引量:4
10
作者 何霄嘉 吴绍祖 +1 位作者 付东康 倪晋仁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79-384,共6页
为实现造纸污泥的资源化处理,探索以其为原料制备高附加值产品——磨浆助剂的方法,即将造纸污泥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再进行碱化反应、醚化反应以及中和、洗涤等后处理。反应条件为m(造纸污泥)∶m(氢氧化钠)∶m(氯乙酸钠)=0.9∶0.8∶1.15;... 为实现造纸污泥的资源化处理,探索以其为原料制备高附加值产品——磨浆助剂的方法,即将造纸污泥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再进行碱化反应、醚化反应以及中和、洗涤等后处理。反应条件为m(造纸污泥)∶m(氢氧化钠)∶m(氯乙酸钠)=0.9∶0.8∶1.15;碱化温度为40℃,90min;醚化温度为60℃;醚化时间为3h。对有机改性产物进行了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光学显微和扫描电镜分析和表征。对改性产物作磨浆助剂进行了应用性评价:在相同磨浆游离度的情况下,可以明显降低磨浆能耗;改性物在相同磨浆功率的情况下,可以大幅度提升成纸内聚力。该方法生产成本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纸污泥 有机改性 磨浆助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科技进展与新需求 被引量:3
11
作者 何霄嘉 郑大玮 许吟隆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17年第2期58-65,共8页
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之一,科技进步与创新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支撑。本文对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科技领域的进展进行了回顾,总结了我国在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科技发展成果和成效,最后分析了新形势下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科技... 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之一,科技进步与创新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支撑。本文对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科技领域的进展进行了回顾,总结了我国在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科技发展成果和成效,最后分析了新形势下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科技发展面临的三大新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气候变化政策 科技发展 适应气候变化科技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水资源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何霄嘉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4-48,共5页
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河水资源量显著减小、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的问题,分析黄河流域气候变化态势,量化评估了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影响的程度,分析了未来流域水资源供需形势,识别了流域水资源安全状况。将水资源常规调配... 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河水资源量显著减小、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的问题,分析黄河流域气候变化态势,量化评估了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影响的程度,分析了未来流域水资源供需形势,识别了流域水资源安全状况。将水资源常规调配与应急管理相结合,从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开展高效利用、合理配置、优化调度、加强保护、广泛开源、适时调水、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提升水资源管理能力和调控水平的策略措施,为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有序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方向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资源 影响 适应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国应对气候变化管理机构框架初探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霄嘉 许伟宁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17年第4期56-64,共9页
德国是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发达国家之一,近年来在应对气候变化管理方面做了很多有益尝试。本文首先构建出德国应对气候变化管理机构框架,包括总体协调、法规政策、执行与管理、研究机构、咨询评估5个层次,并且分析了框架中涉及... 德国是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发达国家之一,近年来在应对气候变化管理方面做了很多有益尝试。本文首先构建出德国应对气候变化管理机构框架,包括总体协调、法规政策、执行与管理、研究机构、咨询评估5个层次,并且分析了框架中涉及的联邦环境部、联邦教研部、德国经济部等5个管理机构的职能分工与协作关系,最后提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强化相关工作统筹、促进气候政策主流化等建议,以期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气候变化 管理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制度建设与政策发展方向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霄嘉 张雪艳 马欣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7年第1期40-45,共6页
在气候变化的挑战下,我国同时面临“发展型”和“增量型”适应的发展需求。建立强有力的适应气候变化制度,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政策,是当前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回顾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制度和政策的建立与发展历程,从完善... 在气候变化的挑战下,我国同时面临“发展型”和“增量型”适应的发展需求。建立强有力的适应气候变化制度,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政策,是当前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回顾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制度和政策的建立与发展历程,从完善制度安排、适应政策主流化、提供资源支持、加强监管、强化风险防范与分担机制、建立适应技术标准体系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加强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制度建设与政策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制度 政策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造纸污泥对铬形态分布的影响和固定效果评价
15
作者 何霄嘉 许伟宁 焦文涛 《有色金属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2-106,共5页
造纸污泥作为一种工业固体废弃物添加到重金属铬污染的土壤后会对铬形态产生影响,从而起到固定铬的效果。通过土壤培养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了造纸污泥对土壤中铬形态转化的影响,将造纸污泥添加比例和添加时间作为影响因素,用生物有效性... 造纸污泥作为一种工业固体废弃物添加到重金属铬污染的土壤后会对铬形态产生影响,从而起到固定铬的效果。通过土壤培养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了造纸污泥对土壤中铬形态转化的影响,将造纸污泥添加比例和添加时间作为影响因素,用生物有效性和作物铬吸收量作为定量参数,评价了造纸污泥修复铬污染土壤的效果。结果表明,添加造纸污泥使土壤中碳酸盐结合态铬含量减少,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铬含量增加,说明造纸污泥对土壤中铬起到了固定作用。添加比例为SP3(M污泥∶M土壤=4∶9)时固定效果最佳,固定处理35 d后各形态铬基本达到稳定。添加造纸污泥提高了油菜的干重(地上4.6倍,地下6.5倍),减少了铬在油菜中的吸收和积累,降低了铬对油菜的生物有效性(地上降幅64.55%,地下降幅44.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纸污泥 生物有效性 重金属污染土壤 固定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风险加剧,适应气候变化需求迫切 被引量:2
16
作者 何霄嘉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3年第8期12-17,共6页
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有效的适应气候变化措施有助于巩固减排成果,缓解气候变化风险对发展成就的限制,进而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 气候变化风险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适应气候变化 碳中和 有力支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气候变化机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7
作者 何霄嘉 许吟隆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16年第12期62-66,共5页
本文首先通过政府阃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回顾适应科学机理的国际研究进程,然后通过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回顾国内关于适应机理研究的进展,结合国内外适应气候变化的需求,对未来适应机理研究创新进行展望,认为未来适应气候变化... 本文首先通过政府阃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回顾适应科学机理的国际研究进程,然后通过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回顾国内关于适应机理研究的进展,结合国内外适应气候变化的需求,对未来适应机理研究创新进行展望,认为未来适应气候变化机理研究应以方法学创新引领理论创新,以实验资料积累支撑理论创新,加强边缘交叉、综合集成创新,集中优势资源实现理论研究的重点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适应机理 集成创新 理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川加剧消融对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影响及其适应对策 被引量:55
18
作者 张九天 何霄嘉 +2 位作者 上官冬辉 钟方雷 刘时银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48-854,共7页
西北干旱区是我国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核心区.冰川是西北干旱区的"固体水库",高山冰雪融水一直是当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水源,是该地区独特的绿洲经济的命脉.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西北干旱区冰... 西北干旱区是我国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核心区.冰川是西北干旱区的"固体水库",高山冰雪融水一直是当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水源,是该地区独特的绿洲经济的命脉.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西北干旱区冰川加剧消融退缩,冰川数量和规模均呈减少趋势.未来冰川将进一步萎缩,冰川融水对河流补给将有显著变化.冰川加剧消融已严重影响到该地区水资源变化格局、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稳定,对现有水资源管理与灾害防治等对策与措施提出巨大挑战.应采取从转变经济发展用水和管理理念,到提高适应冰川消融的水利建设、加强防灾与预测技术研究等方面的积极探索适应对策,以应对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川加剧消融给西北地区带来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加剧消融 气候变暖影响 适应对策 西北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全球视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被引量:49
19
作者 孙新章 王兰英 +4 位作者 姜艺 贾莉 秦媛 何霄嘉 姚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12,共4页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绿色经济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西方发达国家积极制定和实施促进绿色经济的政策措施,全球可持续发展进入以绿色经济为主驱动力的新阶段。在国际上大力推崇绿色经济的同时,中国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并在2012年党的&...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绿色经济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西方发达国家积极制定和实施促进绿色经济的政策措施,全球可持续发展进入以绿色经济为主驱动力的新阶段。在国际上大力推崇绿色经济的同时,中国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并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其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决策,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过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我国进入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的前沿创造了条件,标志着"中国式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全面形成。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当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大国的双重身份所带来的"双重压力"、西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趋势、我国自身绿色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并正面临"中等收入困境"等国内外因素,以全球视野进行谋划和布局。从当前来看可考虑采取如下四个思路:①积极参与"里约+20"后续行动、2015年后联合国发展议程等国际可持续发展进程,努力成为各方借重的关键角色,维护并拓展国际发展空间;②科学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路线图,统筹协调绿色转型、绿色转移和新兴绿色产业发展,使生态文明建设与"中等收入困境"的破解协同实现;③着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创新,提高科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和引领作用;④不断创新经济社会管理机制,把全面推行绿色GDP作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抓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可持续发展 绿色经济 里约+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框架研究 被引量:48
20
作者 刘燕华 钱凤魁 +4 位作者 王文涛 葛全胜 马翠梅 张九天 何霄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共6页
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重要方面,适应则更为现实和迫切,而适应技术的正确选择与表述是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关键内容。本研究以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农业、林业、水资源、海岸带、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等领域为对象,在分析各领域... 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重要方面,适应则更为现实和迫切,而适应技术的正确选择与表述是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关键内容。本研究以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农业、林业、水资源、海岸带、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等领域为对象,在分析各领域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危害及其适应技术响应基础上,初步总结归纳出11项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表达方式,主要包括预警、工程研发、动态监测、评估、灾害防控、适应空间、适应长效性、模型分析、重大工程、行业标准和规范以及社会影响与宣传等类型的技术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选择框架,对各领域适应技术进行初步归类;最后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类型适应技术选择的基本操作步骤。研究结果可以为未来适应技术清单的统一归类和选择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影响 适应技术 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