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换热管内安装转子的PIV实验 被引量:4
1
作者 何立臣 关昌峰 +3 位作者 张崇文 何长江 贺建芸 阎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755-4759,共5页
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对安装'洁能芯'转子的换热管及光管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换热管内速度场及湍动能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与光管相比,换热管内安装'洁能芯'转子后,流场发生了改变,轴向速度分布由近抛物线形变... 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对安装'洁能芯'转子的换热管及光管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换热管内速度场及湍动能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与光管相比,换热管内安装'洁能芯'转子后,流场发生了改变,轴向速度分布由近抛物线形变为近M形分布;径向速度在管中心轴线两侧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比光管高出一个数量级,并且出现正负交替变化,即速度方向在不断地改变;作为最能体现'洁能芯'转子强化换热效果的指标,湍动能有了显著的提高,说明了'洁能芯'转子具有很好的强化传热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图像测速 转子 流场 湍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比例大小径转子组合的强化传热实验 被引量:1
2
作者 何立臣 关昌峰 +3 位作者 何长江 张崇文 贺建芸 阎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873-2877,共5页
以甘油水溶液为管程流体,水为壳程流体,对外径22mm和外径19mm相间排列的转子组合的换热管进行了强化传热及阻力特性实验研究。为保证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光管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将外径22mm转子和外径19mm转子... 以甘油水溶液为管程流体,水为壳程流体,对外径22mm和外径19mm相间排列的转子组合的换热管进行了强化传热及阻力特性实验研究。为保证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光管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将外径22mm转子和外径19mm转子以1︰1进行相间排列的方案的Nu和PEC(综合评价因子)高于将两种转子以2︰2进行相间排列的方案,又高于将两者以3︰3进行相间排列的方案,其Nu比外径全19mm方案高出19.17%~34%,PEC值达到了1.78~2.37,说明将两种转子相间排列的越频繁,其换热效果就越好;尽管3种方案的阻力系数与外径全22mm 方案相差不大,但是从工业大批量应用节省材料、节约成本的角度来说,将大小径转子相间排列还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转子组合 相间排列 综合评价因子P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导程转子组合的强化传热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何立臣 阎华 +3 位作者 周寅鹏 何长江 张震 贺建芸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51-55,共5页
以质量分数60%甘油水溶液为管程流体,将导程100 mm和400 mm的转子进行交错排列,对内置该组合转子的换热管进行了强化传热及阻力特性实验研究。为了保证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实验开始之前进行了光管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导... 以质量分数60%甘油水溶液为管程流体,将导程100 mm和400 mm的转子进行交错排列,对内置该组合转子的换热管进行了强化传热及阻力特性实验研究。为了保证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实验开始之前进行了光管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导程交错2-6和导程交错1-3的2种方案的综合强化传热效果好,该2种方案的综合评价因子PEC值在1.4—1.8之间,而导程交错4-12的综合强化传热效果比较差,PEC值在1.3—1.6之间,不及导程全400 mm的PEC值,说明为了获得较好的综合强化传热效果,必须将大导程转子数量控制在小导程转子强旋流范围内,否则只会起到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程交错 转子组合 综合评价因子P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内组合转子转动特性实验 被引量:1
4
作者 何立臣 杨卫民 +2 位作者 关昌峰 阎华 刘由之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604-3609,共6页
管内组合转子的转动特性是研究其强化传热及防垢阻垢特性的重要基础。为此,本文搭建转速测定实验台,采用光电式转速测定装置对螺旋两叶片转子、大导程螺旋两叶片转子、小外径螺旋两叶片转子及螺旋三叶片转子在管内不同流量条件下以及不... 管内组合转子的转动特性是研究其强化传热及防垢阻垢特性的重要基础。为此,本文搭建转速测定实验台,采用光电式转速测定装置对螺旋两叶片转子、大导程螺旋两叶片转子、小外径螺旋两叶片转子及螺旋三叶片转子在管内不同流量条件下以及不同轴向位置处的转速进行了测量,分析了转子的转动特性。测量结果表明:转子转速是由转子在管内所处轴向位置、管内流量、转子的导程、转子的外径以及转子的叶片数等因素共同决定的;转子转速均随管内流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且近似地呈线性变化;转子转速均沿管轴向的深入而递减;转子导程越大,转子转速越低;转子外径越小,转子转速越低;转子叶片数的增多只能在管前端很小的范围内使转速增大。最后,获得了4种转子在管内不同流量条件下以及不同轴向位置处的转速拟合关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组合转子 转动特性 拟合关联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叉排列不同外径转子的强化传热实验研究
5
作者 何立臣 关昌峰 +1 位作者 阎华 杨卫民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2-94,98,共4页
将外径22mm和外径19mm两种转子以3:1、2:1、1:1三种比例方式交叉排列,并对其进行了强化传热及阻力特性实验研究。为保证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光管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交叉排列方案2:1的努塞尔数Nu最高,其强化传热综... 将外径22mm和外径19mm两种转子以3:1、2:1、1:1三种比例方式交叉排列,并对其进行了强化传热及阻力特性实验研究。为保证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光管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交叉排列方案2:1的努塞尔数Nu最高,其强化传热综合评价因子PEC值与外径全22mm方案基本相同;而交叉排列方案3:1与方案1:1之间的Nu和PEC值相差不大,但也明显高出外径全19mm方案,这说明将两种不同外径的转子交叉排列具有很好的综合强化传热效果。单纯就这两种外径转子而言,将其以2:1的比例方式排列得到的综合强化传热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径 交叉排列 转子 综合评价因子P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叶片转子强化管抗污垢性能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6
作者 张震 关昌峰 +4 位作者 何长江 何立臣 丁玉梅 阎华 杨卫民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562-2568,共7页
采用流场分析软件FLUENT模拟研究了光管及内置螺旋叶片转子强化管的抗污垢性能,得到了换热管轴向以及径向颗粒污垢体积分数分布,并研究了颗粒直径对强化管抗污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相同条件下的光管相比,强化管管内沉积的污垢... 采用流场分析软件FLUENT模拟研究了光管及内置螺旋叶片转子强化管的抗污垢性能,得到了换热管轴向以及径向颗粒污垢体积分数分布,并研究了颗粒直径对强化管抗污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相同条件下的光管相比,强化管管内沉积的污垢明显减少,并且由于颗粒自身重力影响,换热管底部沉积的污垢体积分数高于换热管顶部;此外,随着颗粒污垢直径的增大,轴向方向上强化管底部的颗粒污垢体积分数有所增加,强化管顶部的颗粒污垢体积分数有所减小;径向方向上颗粒直径对强化管近壁区域的颗粒污垢体积分数的影响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叶片转子 颗粒 污垢 直径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置左右旋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强化传热实验 被引量:3
7
作者 何长江 关昌峰 +3 位作者 张震 何立臣 王峰 阎华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10-1414,共5页
在传热及阻力特性实验装置上对内置左右旋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的传热及阻力特性进行实验。换热实验管段是由2 m长的外管(φ57 mm×3.5 mm)和内管(φ25 mm×0.5 mm)组成的套管。实验结果表明,内置左右旋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的努塞... 在传热及阻力特性实验装置上对内置左右旋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的传热及阻力特性进行实验。换热实验管段是由2 m长的外管(φ57 mm×3.5 mm)和内管(φ25 mm×0.5 mm)组成的套管。实验结果表明,内置左右旋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的努塞尔数(Nu)约是光管的2.5倍,阻力系数(f)约是光管的2倍;间距比为2的内置左右旋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的Nu最大,间距比为3的次之,间距比为1的最小;间距比为1的内置左右旋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的f最大,间距比为2的次之,间距比为3的最小;间距比为3的内置左右旋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的综合性能最高,间距比为2的次之,间距比为1的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传热 换热器 左右旋螺旋叶片转子 努塞尔特数 阻力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转子强化传热及阻垢装置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何长江 杨斯博 +3 位作者 张震 何立臣 阎华 杨卫民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970-1973,1978,共5页
针对组合转子强化传热及阻垢装置在某石化企业冷却器中运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装置转子的叶片磨损量以及转子的轴向长度进行测量分析得出,转子经过17个月的运转,最大径向减少量为1.1mm,占转子外径11.6%,若认为每年的磨损量相同,... 针对组合转子强化传热及阻垢装置在某石化企业冷却器中运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装置转子的叶片磨损量以及转子的轴向长度进行测量分析得出,转子经过17个月的运转,最大径向减少量为1.1mm,占转子外径11.6%,若认为每年的磨损量相同,那么组合转子有效使用年限远远超过5年。转子轴向长度方向最大磨损量为0.315mm,占总长度的0.9%,在一定的条件下,轴向磨损基本可忽略。装置运行后转子表面存在少量污垢,但其未对装置运行的稳定性造成影响。装置运行后换热器无新增漏管的报告,故装置未对换热管造成严重的损害。由于现场安装不够规范以及挂件未能与换热管固定在一起,有部分装置的出水端挂件脱出换热管并倾倒,封头的安装也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针对挂件倾倒问题本文给出了解决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器 组合转子 稳定性 强化传热 阻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置开孔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强化传热实验 被引量:3
9
作者 何长江 关昌峰 +3 位作者 张震 何立臣 阎华 杨卫民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189-3193,共5页
以60%甘油水溶液为管程介质,对内置不同孔径开孔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过渡区传热和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对光管性能进行了实验验证,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同时,对比分析了转子开孔孔径对其强化传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内置S=0... 以60%甘油水溶液为管程介质,对内置不同孔径开孔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过渡区传热和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对光管性能进行了实验验证,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同时,对比分析了转子开孔孔径对其强化传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内置S=0.375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努塞尔数比内置S=0以及S=0.25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的努塞尔数分别高出9.5%和21%左右,阻力系数高出9%左右。而对于综合性能而言,内置S=0.375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的综合评价因子大于内置S=0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的综合评价因子,内置S=0.25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综合评价因子最小。综上可得,较大直径的开孔能提高转子的综合性能,但是较小直径的开孔反而会减弱转子的强化传热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 孔径比 努塞尔数 阻力系数 综合评价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元组合转子管式太阳能动态集热器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晗 杨卫民 +2 位作者 何立臣 贾雨川 阎华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7-180,共4页
针对管式太阳能集热器集热效率低的问题,提出将太阳能光热利用与植物培养相结合的太阳能综合利用新方法——光热农业,并设计动态集热器,搭建单元组合转子管式太阳能动态集热实验台。以贮水温度变化、瞬时效率和平均效率作为检测指标,对... 针对管式太阳能集热器集热效率低的问题,提出将太阳能光热利用与植物培养相结合的太阳能综合利用新方法——光热农业,并设计动态集热器,搭建单元组合转子管式太阳能动态集热实验台。以贮水温度变化、瞬时效率和平均效率作为检测指标,对比单元组合转子对管式动态集热器光热转换过程的影响,同时比较流速、转子结构和转子颜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低流阻黑色转子组在各个方面都展现出优异的性能,光热转换效率在转子作用下大幅度提高,其中平均效率比光管组高32.63%;与同结构的两叶片转子比较发现,黑色转子性能优于透明转子;不同结构的转子比较发现,低流阻转子优于两叶片转子。同时组合转子无需外加动力、自清洁,在光热农业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综合利用 动态集热器 单元组合转子 场协同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位置转子组对组合转子强化传热性能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长江 关昌峰 +3 位作者 张震 何立臣 杨卫民 阎华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0-34,48,共6页
以质量分数60%甘油水溶液为管程介质,每组转子对组合转子传热和阻力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对光管性能进行了实验验证,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加装L1,L3,L5型组合转子换热管的努塞尔数分别为加装L0型组合转子换热管... 以质量分数60%甘油水溶液为管程介质,每组转子对组合转子传热和阻力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对光管性能进行了实验验证,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加装L1,L3,L5型组合转子换热管的努塞尔数分别为加装L0型组合转子换热管努塞尔数的0.82倍、0.87倍以及0.73倍左右,阻力系数为0.88倍、0.9倍以及0.9倍左右。而对于综合评价因子PEC而言,加装L3型组合转子换热管的PEC大于加装L1型组合转子换热管的PEC,加装L5型组合转子换热管PEC最小。由此可得,相较于第1组转子,第5组转子对组合转子传热性能的影响最大,第3组转子的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转子 努塞尔数 阻力系数 综合评价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置组合转子新型管式光生物反应器及微藻光暗周期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贾雨川 阎华 +4 位作者 关昌峰 杨卫民 何立臣 杨优生 杨忠民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68-170,共3页
针对传统管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存在的附壁现象、光衰减现象以及光暗循环频率低等问题,设计了内置组合转子新型管式光生物反应器。以小球藻为培养对象,BG11为培养基,以光密度作为检测指标,比较了新型管式光生物反应器和锥形瓶静态培养对于... 针对传统管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存在的附壁现象、光衰减现象以及光暗循环频率低等问题,设计了内置组合转子新型管式光生物反应器。以小球藻为培养对象,BG11为培养基,以光密度作为检测指标,比较了新型管式光生物反应器和锥形瓶静态培养对于微藻生长的影响。同时也分别比较了在不同光暗循环周期下(L∶D=18∶6和L∶D=24∶1),新型管式光生物反应器和锥形瓶静态培养对于微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扩大培养10倍之后,光暗周期为L∶D=18∶6的对照组最终OD值、比生长速率均要大于L∶D=24∶1的对照组,其中新型反应器中最终OD值高出17.1%,比生长速率高出0.66%,锥形瓶中最终OD值高出13.63%,比生长速率高出6.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生物反应器 小球藻 组合转子 光暗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动式动态混合器固液混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优生 丁玉梅 +3 位作者 何立臣 阎华 贾雨川 杨卫民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0-94,共5页
为了更精确地描述固体颗粒在随动式动态混合器中的分布,在研究管内颗粒分布情况时引入电荷耦合元件(CCD)图像测量系统。采用内置低流阻螺旋转子探讨有无内置低流阻螺旋转子、不同固体颗粒密度、不同连续相流体流速对管路固液混合效果的... 为了更精确地描述固体颗粒在随动式动态混合器中的分布,在研究管内颗粒分布情况时引入电荷耦合元件(CCD)图像测量系统。采用内置低流阻螺旋转子探讨有无内置低流阻螺旋转子、不同固体颗粒密度、不同连续相流体流速对管路固液混合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管内加入低流阻螺旋转子后,密度与水接近的固态颗粒的混合效果较光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连续相流体速度为1 m/s时,管内加入低流阻螺旋转子后,密度与水接近的固态颗粒混合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动式动态混合器 螺旋转子 颗粒分布 固液两相 混合实验 电荷耦合元件(CC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冰模拟月壤水资源提取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何立臣 王超 姚伟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20年第5期511-518,共8页
地外水资源不仅可以确保人类在地外的生存,还能够通过光化学反应分解生成H2为火箭补给燃料,是原位资源利用的关键物质资源。文章首先对地外水资源的探测情况以及提取方法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然后基于提出的水资源提取新方法搭建了含冰模... 地外水资源不仅可以确保人类在地外的生存,还能够通过光化学反应分解生成H2为火箭补给燃料,是原位资源利用的关键物质资源。文章首先对地外水资源的探测情况以及提取方法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然后基于提出的水资源提取新方法搭建了含冰模拟月壤水提取实验装置,并以CUG-1A模拟月壤为原料开展了初步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初始含冰量10%、初始温度-15℃的含冰模拟月壤,在500 W加热功率下,1 h之后收集到的冷凝水量为15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资源利用 地外水资源提取 含冰模拟月壤 相变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冷却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何立臣 洪元 +1 位作者 杨立明 迟百宏 《航天器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6-325,共10页
有源相控阵天线的小型化、高集成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散热挑战,天线阵面的高热功耗和高热流密度已成为制约天线电性能的瓶颈。文章对国内外公开报道的相控阵天线冷却技术研究进展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综述,总结相控阵天线常用冷却方法的优... 有源相控阵天线的小型化、高集成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散热挑战,天线阵面的高热功耗和高热流密度已成为制约天线电性能的瓶颈。文章对国内外公开报道的相控阵天线冷却技术研究进展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综述,总结相控阵天线常用冷却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并对相控阵天线冷却方法的选择进行分析,以期为相控阵天线热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源相控阵天线 天线架构 冷却 微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研303在北安垦区最佳密度试验简报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国庆 江绍明 +1 位作者 何立臣 何佳伦 《中国糖料》 1999年第1期28-28,共1页
北安农场管理局位于黑龙江省中、北部,这里土质肥沃,生态气候适于甜菜生长。为鉴定出适合于当地甜菜种植的适宜密度,我们于1998年在北安市进行了甜研303品种不同栽培密度小区试验,结果简报如下。1材料与方法试验在北安市进... 北安农场管理局位于黑龙江省中、北部,这里土质肥沃,生态气候适于甜菜生长。为鉴定出适合于当地甜菜种植的适宜密度,我们于1998年在北安市进行了甜研303品种不同栽培密度小区试验,结果简报如下。1材料与方法试验在北安市进行,试验地为实行5年以上轮作的黑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研303 甜菜 品种 栽培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菜立枯病的药剂防治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俊卿 万德军 +3 位作者 何立臣 钟刚 王革 王喜军 《现代化农业》 1994年第11期6-7,共2页
甜菜立枯病的药剂防治吴俊卿,万德军,何立臣,钟刚,王革,王喜军(黑龙江省赵光糖厂)甜菜生枯病是世界性病害,是影响甜菜保苗的重要限制因素,尤其在气温低、肥力和整地较差的地块发生更为严重,一般罹病率在20%~40%,个别... 甜菜立枯病的药剂防治吴俊卿,万德军,何立臣,钟刚,王革,王喜军(黑龙江省赵光糖厂)甜菜生枯病是世界性病害,是影响甜菜保苗的重要限制因素,尤其在气温低、肥力和整地较差的地块发生更为严重,一般罹病率在20%~40%,个别严重年份高达60%~80%,造成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 立枯病 病害 药剂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剂拌种防治甜菜立枯病试验简报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庆福 吴俊清 +3 位作者 潘起程 何立臣 李致诚 孙永清 《中国甜菜》 1991年第3期37-38,共2页
立枯病是世界性甜菜病害,是影响甜菜保苗的重要限制因素。尤其在气温低、肥力低、整地又较差的地块发生更为严重,一般罹病率在20%~40%,个别严重年份高达60%~80%,生产上造成缺苗、断条甚致毁种。目前,对甜菜立枯病的防治必须以农... 立枯病是世界性甜菜病害,是影响甜菜保苗的重要限制因素。尤其在气温低、肥力低、整地又较差的地块发生更为严重,一般罹病率在20%~40%,个别严重年份高达60%~80%,生产上造成缺苗、断条甚致毁种。目前,对甜菜立枯病的防治必须以农业栽培措施为主辅以农药防治的综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 立枯病 药剂样种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甜菜保藏技术降低原料成本
19
作者 李艳丽 潘启程 +5 位作者 万德军 何立臣 常江明 付贵 杨吉祥 王庆福 《中国甜菜》 1994年第3期56-57,共2页
改进甜菜保藏技术降低原料成本李艳丽,潘启程,万德军,何立臣常江明,付贵,杨吉祥,王庆福(黑龙江省赵光糖厂)为了降低甜菜制糖的生产成本,除了在原料收、运、贮过程中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外,保藏期间的保藏管理工作是降低原料成... 改进甜菜保藏技术降低原料成本李艳丽,潘启程,万德军,何立臣常江明,付贵,杨吉祥,王庆福(黑龙江省赵光糖厂)为了降低甜菜制糖的生产成本,除了在原料收、运、贮过程中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外,保藏期间的保藏管理工作是降低原料成本的重要一环。赵光糖厂1991年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 保藏 制糖原料 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置转子圆管内液体流动的PIV测量 被引量:3
20
作者 何立臣 关昌峰 +3 位作者 贺建芸 何长江 阎华 杨卫民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58-762,共5页
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对安装三叶片转子的圆管、安装两叶片转子的圆管及光管进行实验研究,获得了换热管内流场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圆管内安装小导程三叶片转子的轴向速度沿径向的分布与圆管内安装两叶片转子差异不明显,均呈近M型分布,... 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对安装三叶片转子的圆管、安装两叶片转子的圆管及光管进行实验研究,获得了换热管内流场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圆管内安装小导程三叶片转子的轴向速度沿径向的分布与圆管内安装两叶片转子差异不明显,均呈近M型分布,但径向速度沿径向的分布明显大于两叶片转子,且湍动能沿径向的分布也高于两叶片转子.以湍动能的衰减长度作为表征单个转子的作用范围量,在管内放置单个转子后,湍动能逐渐衰减,并在经过约10 mm距离后稳定在一恒定值附近,因此,认为洁能芯转子的作用范围长度为10 mm,这对工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图像测速 转子 湍动能 流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