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山国史杂考
被引量:5
- 1
-
-
作者
何直刚
-
出处
《河北学刊》
1985年第3期75-80,共6页
-
文摘
战国时期建国于今河北省境内的中山国,由一九七九年平山中山国王墓葬和文物的出土,又以它惊人的艺术成就和文化瑰宝,震动了世界,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围绕中山国历史和文化等问题,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不少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现将个人之见整理出来,以祈正于同行诸家。 中山非鲜虞辨 凡是研究中山国历史的学者,都感到中山的族性问题,是研究中应当首先解决而又难于解决的一个问题。由于这是一个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误解或偏见,固难于就问题本身而求得解决,必须待于对有关问题的澄清。我认为对中山国史的全部误解,都源出于对它早期活动地方的错误判断,只要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辩明,其它一系列的问题都可迎刃而解,不过由于传统习惯,还得申述一下中山非鲜虞继续的问题。 中山为鲜虞继续说,最早见于《史记》注。该书《赵世家》:“中山武公初立”。《索隐》曰:“中山,古鲜虞国,姬姓也。”又《乐毅传》:“中山复国”。《正义》曰:“鲜虞子重更得国”。自此以后,中山为鲜虞的继续说,就为多数学者所接受。近来力主此说,并利用平山出土的新资料加以阐发的是李学勤、李零同志,他们在《中山三器与中山史若干问题》一文中,认为战国时中山是春秋鲜虞的继续,并说中山王墓发现的?
-
关键词
中山
杂考
灵寿
国史
狄族
公元前
太行山
魏国
崇山
魏文侯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中山非鲜虞辨
被引量:4
- 2
-
-
作者
何直刚
-
出处
《河北学刊》
1987年第4期82-85,共4页
-
文摘
中山和鲜虞的关系,是长期争论不决的历史问题之一.直到今天,学术界仍然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认为战国中山就是春秋鲜虞的继续;一说两者既非一国,也非一姓(族).根本不相连续.可是两者又都认为春秋的鲜虞又名中山.个人在拙稿《中山国史杂考》 中已提出鲜虞自是鲜虞,中山自是中山,两者除在地理上有继承原因外,在族姓、国统和名称等方面都没有相因相承的关系.现再就此问题,作进一步的辨析.
-
关键词
中山
狄族
公元前
白狄
族姓
部落
太行山
晋国
东阳
六卿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中山三铭与中山史考辩
被引量:3
- 3
-
-
作者
何直刚
-
出处
《文物春秋》
1992年第2期22-25,共4页
-
文摘
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国墓葬发掘出土后,我曾经习作一文,对三件铜器铭文和中山国的历史,作了一点粗浅的考查。近来,又反复研读诸家的大作,受益不小,同时也感到有些问题不敢轻易附合众议,故将原稿修改,删去已经解决的问题,将几点不同意见,祈正于诸家。 (一)三器铭文的问题 中山国一号墓葬出土的王(?)鼎、王(?)壶和(妾子)(次虫)壶三件铜器,共有铭文一千余字,史料价值较大,经各家的考释,已经基本弄通。今只就几处文字,谈谈个人意见。 (1)王(?)壶十行至十二行:余智(知)其忠谤(信)旃,而(讠傅)(专)赁(任)之邦,氏(是)(?)(以)游夕(钦)(饣人)(食),宁又(心皿)(有)(?)(堕)焬(易)。
-
关键词
铜器铭文
墓葬发掘
鲜虞
中山国
战国时期
考辩
中行氏
中山王
侯度
春秋时期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G2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藏品分类略说——附述三系三段分类法
被引量:6
- 4
-
-
作者
何直刚
-
出处
《中国博物馆》
1986年第3期79-83,共5页
-
文摘
博物馆藏品能不能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分类办法,目前还有着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博物馆藏品门类繁多,品种复杂,要求作统一科学的分类,是不大可能的,只能各馆根据本身的情况采取适合的办法分类.另一种意见认为: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博物馆学研究的进展。
-
关键词
博物馆藏品
博物馆学
博物馆事业
三系
分类号
长兵器
登记号
检索方便
建筑构件
二段
-
分类号
G2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司马迁生于景帝中元五年之一证
被引量:1
- 5
-
-
作者
何直刚
-
出处
《河北学刊》
1982年第4期144-145,共2页
-
文摘
司马迁的生年问题,历来有着许多不同的说法,不过正如郑鹤声先生指出的那样,有些是“没有什么根据随便说的,只有根据张守(竹卩)或司马贞两说推算而得的,较为可靠。” 张守(竹卩)的说法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五年而当太初元年”下,《正义》曰:“按迁年四十二岁。” 司马贞之说见同书“迁为太史令”下,《索隐》引《博物志》曰:“太史令茂陵是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也。” 两说正好相差十年,如《正义》是对的,则《索隐》误三十八为二十八:如《索隐》是对的,则《正义》误三十二为四十二。都只是一个数目字之差,出现差错的可能性相等,又无其它可靠的材料以资依据。因此在共同都认为“只有两说较为可靠”的前提下,又有从张、从司马氏之争。王同维、
-
关键词
司马迁
汉景帝
中元
诸侯王
司马贞
淮南
索隐
汉书
建元六年
太史令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中山国史杂考(二)
被引量:1
- 6
-
-
作者
何直刚
-
出处
《文物春秋》
1991年第3期27-28,共2页
-
文摘
近年来,颇感欲深入研究中山国历史,必须首先廓清既缺略又常被误解、讹传和妄改的有关文献记载。现已有同志在这方面作出了不少的可喜成果,为拾柴助燃,爰将昔日有关的笔记,整理成是稿,以供参考。
-
关键词
杂考
中山国
棘蒲
魏牟
射鱼
鲜虞
《战国策》
庆都
赵将
专文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G2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中山金器刻辞再推敲
被引量:1
- 7
-
-
作者
何直刚
-
出处
《文物春秋》
1990年第3期53-65,共2页
-
文摘
战国中山国王墓出土大量的金器刻辞,经有关专家的考证研究,除少数文字外,已经基本弄通。个人在研读中,仍觉个别文字,值得再作推敲。 一、蒦 《王(?)鼎》四至六行:蒦其汋(溺)於人旃,宁汋(溺)於渊。”各家读蒦为与或获。按当从字读获为佳。此为盍之假借。盍为疑词。《国语·吴语》:“盍亦鉴于人,无鉴于水。”文法结构与此都很相似。 二、形 《王(?)鼎》三十七至三十八行:“天其又(?)(形)于兹厥邦。”各家都释(?)为刑,谓为“成也”或“径也”。按此字右部从犬,同中山金文中其它从刀的刑字,显然有别,当作形字。见也,《国语·越语》:“天因人,圣人因天,人自生之,天地形之,圣人因而成之。”又云:“天地未形,而先为之征。”注曰:“形、见也。见其吉凶之象。”“天其又形于兹厥邦”、即天又现吉象于兹厥邦,与上文“天降休命于朕邦”的思想,完全一致。
-
关键词
刻辞
天其
考证研究
疑词
吉象
右部
见其
十三行
为吏之道
睡虎地秦简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G2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长沮桀溺解诂
- 8
-
-
作者
何直刚
-
出处
《东岳论丛》
1985年第2期59-59,共1页
-
文摘
《论语·微子》篇:“长沮桀溺耦而耕,使子路问津焉”。郑注曰:“长沮桀溺、隐者也”。(见刘宝楠《论语正义》,下未注的引文均同)金履祥在《论语集注考证》中说:“子路问津,一时何自识其姓名,谅以其物色名之,如荷蒉晨门、荷蓧丈人之类,盖二人耦耕于田,其一人长而沮洳,一人桀然高大而涂足,因以名之。”金氏“以其物色名之”的论断是颇有见识的,但他对长沮桀溺的解释又不免出于臆测,难以置信。按沮字当即锄字的异形,锄与鉏同,沮、鉏都从且字得音,古音同属之部,所以鉏、沮和且三字,在古代文献中常常通用不分,如春秋时齐人犁鉏(见《史记》),又作犁且(《韩非子》),鉏麑,《左传》、《汉书》作鉏麑、或鉏麛,《吕氏春秋》却作鉏麛,
-
关键词
论语
解诂
韩非子
吕氏春秋
左传
引文
郑注
史记
姓名
齐人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定县40号汉墓出土竹简简介
被引量:25
- 9
-
-
作者
何直刚
刘世枢
-
机构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
-
出处
《文物》
1981年第8期11-13,共3页
-
文摘
1973年,河北省定县40号汉墓出土了大批竹简。由于该墓早年被盗被焚,竹简遭到扰乱,并已炭化成块,残碎严重,完整的竹简很少。简上的字迹,察辨十分困难。当时曾得到原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成员张政烺、顾铁符、李学勤、于豪亮等同志的帮助,将揭拼后整理出的部分竹简作了释读。
-
关键词
竹简
定县
简文
马王堆帛书
大戴礼记
汉墓
整理工
论语
后整理
简介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儒家者言》略说
被引量:21
- 10
-
-
作者
何直刚
-
出处
《文物》
1981年第8期20-22,共3页
-
文摘
(一) 定县八角廊汉墓出土的《儒家者言》共二十七章。除四章佚文外,其余二十三章,在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十多种著作中,都可以找到和它部分相同或类似的记载。从竹简形制和书写的情况来看,这部分简均长11.5、宽0.8厘米,厚薄也基本一致;
-
关键词
儒家
孔子家语
吕氏春秋
先秦
简文
正子
子贡
佚文
西汉时期
刘向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河北邢台南郊西汉墓
被引量:32
- 11
-
-
作者
何直刚
-
机构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
-
出处
《考古》
1980年第5期403-405,485-486,共5页
-
文摘
1978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在邢台市南郊北陈村搜集到文物多件,为了查明这批文物的来源和价值,我们又到现场作了调查,并对原墓葬重新进行了清理。一、墓葬概况墓葬位于邢台南郊北陈村南,紧靠七里河北岸,三座封土大墓东西一字毗连,各距数十米,此墓位在最西边。长方形竖穴墓,四壁平砖砌墙,砖长36、宽18、厚8厘米。地面平砖铺成人字形。木板盖顶,墓口四周均有木灰痕迹。墓室东西长7.05、南北宽2.
-
关键词
西汉墓
邢台市
墓葬
文物
河北省
图版
七里河
砖砌墙
竖穴墓
大理石
-
分类号
K8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鹿传霖《日记》中所述光绪之死
被引量:3
- 12
-
-
作者
何直刚
-
出处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7年第2期93-94,共2页
-
文摘
鹿传霖(1836——1910年)字滋轩,河北省定兴县人,进士出身,曾任陕西巡抚、四川总督。一九○○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领兵护慈禧太后逃奔西安,授两广总督,升军机大臣,回京后,兼督政务大臣。一九○九年(宣统元年)
-
关键词
慈禧太后
军机大臣
八国联军
宣统元年
日记
总督
陕西
摄政王
四川
巡抚
-
分类号
G269.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928.74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
-
题名“仆赁五年”解
- 13
-
-
作者
何直刚
-
出处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4-14,共1页
-
文摘
河北平山出土的《中山王 鼎》铭称:“昔者吴人并 (越), 人 (攸)敩(效)仆恁(赁)五年,复吴克,并之至于今。”诸家释 为修、敩为敬,仆为备,恁为信、为任或保,读为“越人修教备信(任、保),五年复吴”。
-
关键词
中国史
研究
发展
历史
-
分类号
K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赵鞅誓师辞解
- 14
-
-
作者
何直刚
-
出处
《中国史研究》
1980年第3期166-166,共1页
-
文摘
赵鞅誓师辞中“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土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左传·哀公二年》),是史学界经常用来说明春秋时期解放奴隶的主要材料。凡是引用这条材料的同志,都按过去的解释,认为赵鞅宣布的是只要战胜了敌人,凡参加战争的人员,都按他们的等级地位给予不同的赏赐和免除奴隶的身分。
-
关键词
鞅
春秋时期
史学界
大夫
材料
奴隶
左传
-
分类号
K22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河北景县北魏高氏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48
- 15
-
-
作者
何直刚
-
机构
河北省文管处
-
出处
《文物》
1979年第3期17-31,共15页
-
文摘
一、墓群概况和发掘经过景县高氏墓群,位于城南十五公里的野林庄和北屯公社一带。当地群众称之为"高氏祖坟"或"皇姑陵力,相传有墓近百座之多(图一)。历年来,农民在打井和农田基本建设时,经常发现古代墓葬。目前地上仍存大封土墓十六座,其中最大的封土高30米。
-
关键词
长命
北魏
墓志
河北
墓葬
农田基本建设
出土器物
镇墓兽
丧葬制度
风帽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俑名试说
被引量:3
- 16
-
-
作者
何直刚
-
出处
《文物》
1965年第5期50-51,共2页
-
文摘
《考古》和《文物》上曾有一些报告、图录、报导文章,把古代墓葬中出上的动物一类的"明器",称作马俑、牛俑、羊俑、鸡俑、狗俑、猪俑、骆驼俑……或总名之为动物俑或兽类俑。我认为这样的称呼动物类"明器",是不太恰当的。
-
关键词
明器
古代文献
动物类
文物
对偶
孔子
孟子
墓葬
称呼
兽类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望都汉墓年代及墓主人考订
被引量:3
- 17
-
-
作者
何直刚
-
出处
《考古》
1959年第4期197-200,共4页
-
文摘
1954和1955年,河北省文管会在望都清理了两座有壁画的汉墓,收获极为丰富,其中出土的珍贵文物对我们研究汉代人民的社会生活和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是要对两墓出土文物进行科学研究,首先必须确定它的年代和墓主人身份,过去曾有人在这方面进行过考莅工作,从已发表的文章来看,似乎多数人巳同意这是东汉宦官孙程及其养子的墓了。当我在河北博物馆参观河北省出土文物展览时,又有机会看到望都二号墓出土的文物。由于从二号墓出土材料得到的启示,我觉得对这两座墓的年代与墓主人身份,都有重新考订的必要。
-
关键词
墓主
汉墓
河北省
东汉
年代
后汉书
壁画
出土文物
汉代
科学研究
-
分类号
K8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保定市发现一批元代瓷器
被引量:21
- 18
-
-
作者
赵巨川
何直刚
-
机构
河北省博物馆
-
出处
《文物》
1965年第2期17-18,22+58-60,共6页
-
文摘
一九六四年五月十一日,保定市建筑公司第一工程处第二工程队在本市永华路南小学的建筑施工过程中挖地基时,在深约一米处发现一批古代青花瓷器。
-
关键词
元代瓷器
保定市
元代青花瓷器
出土
图版
发现
施工过程
蓝釉
花釉
宝石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