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双版纳州192例艾滋病患者HAART后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何有云 路国强 +3 位作者 黄兆惠 玉娥涛 朱旭艳 张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3495-3496,共2页
目的:了解西双版纳州艾滋病患者高活性抗逆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al therapy,HAART)治疗后CD4+T细胞检测在治疗前、后及不同治疗时段的变化特点。方法:采集静脉抗凝血,应用流式细胞计数仪和三标TruCOUNT荧光标记单克隆抗... 目的:了解西双版纳州艾滋病患者高活性抗逆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al therapy,HAART)治疗后CD4+T细胞检测在治疗前、后及不同治疗时段的变化特点。方法:采集静脉抗凝血,应用流式细胞计数仪和三标TruCOUNT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试剂盒(CD4+/CD8+/CD3+)进行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同时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微球进行仪器的测试及其全血质控品做室内质控。比较HAART治疗前、后的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对所有在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比较治疗6个月时与治疗3个月时、治疗9个月时与治疗6个月时、治疗12个月时与治疗9个月时CD4+T淋巴细胞值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抗病毒治以后,192例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增高,最低23个/μL,最高917个/μL,平均增高(213.59±69.51)个/μL。与治疗基线CD4+T淋巴细胞数相比,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时CD4+T淋巴细胞数均有增加,平均增加值分别为120.95、49.86、6.12、5.92个。经统计学分析,治疗3个月时与治疗基线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加显著,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他3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特别是在治疗的头3个月增幅尤为显著,但随着抗病毒治疗时间的延长,CD4+T淋巴细胞数的增加趋于平缓。CD4+T淋巴细胞检测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对符合治疗条件的患者应及早进行规范抗病毒治疗,要抓住有利时机,尽可能早治疗,促进和加快免疫重建,减轻症状,延长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淋巴细胞亚群 HAART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印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及其分型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何有云 路国强 +3 位作者 黄兆惠 秦颖 姚瑶 罗幔 《内蒙古中医药》 2012年第9期76-77,共2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抗原表型特征,并评价Hp抗原表型分型对上消化道疾病的临床诊治意义。方法:以确诊感染Hp的162例胃肠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免疫印迹法检测Hp抗体谱,分析相应的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抗原表型特征,并评价Hp抗原表型分型对上消化道疾病的临床诊治意义。方法:以确诊感染Hp的162例胃肠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免疫印迹法检测Hp抗体谱,分析相应的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空泡毒素(VacA)、尿素酶(Urease)、鞭毛蛋白(Flagellin)及可溶性Hp抗原(S-HP)表达情况。结果:在I型Hp现症感染患者中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Ⅱ型患者(P<0.05);I型在胃癌组中感染率高于慢性胃炎组(P<0.05)。结论:应用免疫印迹法可一次性检测Hp抗体谱,并进行Hp分型有利于临床对上消化道疾病病情的判断和治疗;免疫印迹法是一种特异、敏感、可靠的确诊Hp感染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印迹法 幽门螺杆菌 免疫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DS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CD4+、CD8+T淋巴细胞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何有云 路国强 +3 位作者 黄兆惠 玉娥涛 朱旭艳 张丽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9年第10期74-75,共2页
目的:通过对AIDS患者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后CD4+、CD8+计数和CD4+/CD8+比值的变化特点,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20例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患者,采集静脉抗凝血,应用流式细胞计数仪进行CD4+、CD8+计数及CD4+/CD8+比值检测。结果:CD... 目的:通过对AIDS患者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后CD4+、CD8+计数和CD4+/CD8+比值的变化特点,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20例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患者,采集静脉抗凝血,应用流式细胞计数仪进行CD4+、CD8+计数及CD4+/CD8+比值检测。结果:CD4+T淋巴细胞值均<100×106/L,CD4+/CD8+均<1;其中50~100×106/L之间者6例(A组),<50×106/L者14例(B组);CD4+、CD8+计数和CD4+/CD8+分别为32.7±69.9、469.8±112.4和0.13±0.12。20例患者A组治疗后死亡一例,死亡率5%;B组死亡10例,死亡率50%。结论:CD4+、CD4+/CD8+与临床进程明显正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是AIDS患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为AIDS的主要致死病因之一。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于早发现,及时诊断、规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感染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隐球菌性脑膜炎 CD4+、CD8+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740例HIV抗体金标法初筛检测的结果分析
4
作者 何有云 路国强 +1 位作者 黄兆惠 玉娥涛 《华夏医学》 CAS 2009年第4期685-686,共2页
目的:探讨11740例样本H IV抗体金标法初筛检测结果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金标法即免疫胶体金(硒)技术(D IGFA)检测方法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 IV 1/2)。两种不同厂家生产的筛查试剂检测结果均成阳性或一阴一阳反应的,则送西双版纳州CD... 目的:探讨11740例样本H IV抗体金标法初筛检测结果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金标法即免疫胶体金(硒)技术(D IGFA)检测方法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 IV 1/2)。两种不同厂家生产的筛查试剂检测结果均成阳性或一阴一阳反应的,则送西双版纳州CDC中心确证实验室进行确认试验。结果:11740例样本中,H IV抗体初筛可疑病例81例,占0.69%;其中确证阳性病例53例,阴性病例28例;阳性率0.45%(53/11740)。结论:金标法检测H IV抗体具有简便、快速、无需仪器、无交叉污染等特点,同时节省了检测时间,也符合H IV抗体初筛要求。可适用于临床紧急用血、急诊术前的筛查需求;又能有效防范经血传播疾病,促进医务人员加强自我保护,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抗体 快速胶体金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的临床应用
5
作者 何有云 路国强 黄兆惠 《云南医药》 CAS 2000年第1期58-59,共2页
关键词 脑脊液 细胞学诊断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血致医疗纠纷后医疗机构举证不利原因分析与对策 被引量:2
6
作者 路国强 许广芳 +1 位作者 何有云 申红英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08年第3期277-278,共2页
目的探讨输血导致医疗纠纷后医疗机构举证不利因素的原因和对策。方法通过对国家血液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解读,结合医疗机构在临床治疗工作中的实际进行分析。结果医疗机构存在:(1)客观因素:现阶段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规范涉及... 目的探讨输血导致医疗纠纷后医疗机构举证不利因素的原因和对策。方法通过对国家血液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解读,结合医疗机构在临床治疗工作中的实际进行分析。结果医疗机构存在:(1)客观因素:现阶段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规范涉及不全面而导致医院举证困难;(2)主观因素:医疗机构自身未严格按照国家各项法律、法规、条例、规范执行而导致举证困难。结论通过行政主管部门对国家法律、法规、规范、条例中未涉及的方面进行细化和补充;建立和完善输血的社会保险机制,制定临床输血的各项质量管理目标,加强医疗机构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力度和合理用血的管理,最大限度减少输血纠纷,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举证倒置 医疗纠纷 法律法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鲜冰冻血浆滥用的原因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路国强 何有云 《云南医药》 CAS 2006年第6期571-573,共3页
关键词 新鲜冰冻血浆 凝血因子 输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6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陈曙明 何有云 《智慧健康》 2019年第5期9-11,共3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特点,为临床规范、正确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各类临床标本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VITEK2-compact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鉴定和药...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特点,为临床规范、正确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各类临床标本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VITEK2-compact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筛查。用WHONET5.6软件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在3年中分离到86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MRSA菌株110株,每年的数量分别是251、274和340株。菌株主要分布在门诊部、儿科耳鼻喉科和ICU,MRSA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药敏实验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对青霉素耐药率为91.09%,红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复方新诺明、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48.2%、35.38%、22.89%、17.46%和12.72%。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在逐年增多,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逐年增强,MRSA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提示临床医生与院感部门务必高度重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与临床分布,主动实施细菌培养,了解分析SAU及MRSA的耐药性,更好地合理选用抗生素,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菌株产生,预防和控制MRSA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药性 MR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9683例傣族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黄光惠 汤国宁 +2 位作者 彭红 何有云 陈志军 《江西医学检验》 2001年第1期52-52,共1页
关键词 傣族 乙型肝炎 HBV感染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存前去除全血中的白细胞的临床应用探讨
10
作者 路国强 何有云 +1 位作者 申红英 胡建红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 CAS 2003年第16期117-118,共2页
目的:为了探讨库存前去除全血中的白细胞即少白细胞的红细胞在输血过程及输血后发生输血反应的状况及输注效果。方法:采用手工制备离心去白膜法。采全血1560袋(每袋300ml)去除其中自细胞为A组;1560袋(每袋300ml)全血为B组;将A、B两... 目的:为了探讨库存前去除全血中的白细胞即少白细胞的红细胞在输血过程及输血后发生输血反应的状况及输注效果。方法:采用手工制备离心去白膜法。采全血1560袋(每袋300ml)去除其中自细胞为A组;1560袋(每袋300ml)全血为B组;将A、B两组在有效期内随机输注有2次以上输血史的受血者。同时观察全血与少白细胞的红细胞(各60例)输血前后红细胞参数的变化。结果:A、B两组共计3120份血液输血反应率34人(1.1%),1560份全血反应率26人(1.7%),明显高于少白细胞的红细胞8例(O.5%);全血发热患者14例(0.9%)也高于少白细胞的红细胞4例(0.3%)。全血与少白细胞的红细胞输前、输后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O.05(t检验)。结论:少白细胞的红细胞能降低输血反应及其它相关性疾病,同时不会降低疗效而应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血 白细胞 临床应用 人类白细胞抗原 输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蛋白原和D-Ⅱ聚体含量变化在心肌梗塞中的应用
11
作者 汤国宁 何有云 彭红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04年第1期49-50,共2页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 (Fg)和D—Ⅱ聚体(D -dimer)浓度变化在心肌梗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纤维蛋白原 (Fg)定量采用CA530型血凝仪 ,D—Ⅱ聚体定量采用AU560型全自动生化仪 ,其结果与患者和对照组水平做对比分析。结果:AMI患者溶栓前Fg...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 (Fg)和D—Ⅱ聚体(D -dimer)浓度变化在心肌梗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纤维蛋白原 (Fg)定量采用CA530型血凝仪 ,D—Ⅱ聚体定量采用AU560型全自动生化仪 ,其结果与患者和对照组水平做对比分析。结果:AMI患者溶栓前Fg浓度为4.42±0.36(g/L)、D -dimer浓度2.48±0.92(ug/ml)及阳性百分率为68.6 %。溶栓期 ,Fg浓度1.32±0.18(g/L)、D -dimer浓度4.16±0.89(ug/ml)及阳性百分率为86.8% ;恢复期 ,Fg浓度2.73±0.24(g/L)、D -dimer浓度1.18±0.62(ug/ml)及阳性百分率43.3 %。各值与对照组Fg浓度2.95±0.48(g/L)、D -dimer浓度0.29±0.23(ug/ml)及阳性百分率5.0% ,有显著性差异 (P<0.01)。结论 :血浆Fg浓度和D -dimer浓度及阳性百分率水平升高是AMI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与AMI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在溶栓治疗监测中纤维蛋白原浓度和D -Ⅱ聚体浓度及阳性百分率变化成为重要的临床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D-Ⅱ聚体 浓度变化 心肌梗塞 溶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州成分输血的现状及临床应用评价
12
作者 路国强 何有云 +1 位作者 申红英 胡建红 《大理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临床应用的情况及效果。方法:通过使用进口冷冻离心机,用物理方法手工制备浓缩红细胞、晶体盐红细胞 (统称 RBC)、浓缩血小板 (PC)、新鲜冰冻血浆 (FFP)等成分。结果: 1999年临床成分输用率 26.6%,其中 RBC、 ...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临床应用的情况及效果。方法:通过使用进口冷冻离心机,用物理方法手工制备浓缩红细胞、晶体盐红细胞 (统称 RBC)、浓缩血小板 (PC)、新鲜冰冻血浆 (FFP)等成分。结果: 1999年临床成分输用率 26.6%,其中 RBC、 FFP、 PC各占 19.4%、 5.3%、 1.9%,输血反应率由 1998年使用全血的 7‰降至 1999年全血及成分用量的 3.5‰。全血与 RBC输后 1h测定 Hb值无显著差异 (P>0.05), 47U pc治疗 7例血小板 (PLT)低于 30× 109/ L的患者,输后 1h PLT计数均不同程度增高。结论:血液成分因其浓度高而纯,能提高疗效,降低输血反应率及一血多用,减少血液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分输血 红细胞 血浆 血小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406例输血患者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路国强 何有云 +2 位作者 申红英 玉罕但 何杨玲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3313-3314,共2页
目的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各类输血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方法对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2007年1月-2013年12月发生的输血反应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2 406例输血患者中,发生输血反应111例,总反应率为0.89%,其中输注血浆反... 目的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各类输血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方法对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2007年1月-2013年12月发生的输血反应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2 406例输血患者中,发生输血反应111例,总反应率为0.89%,其中输注血浆反应率为1.16%,红细胞悬液反应率为0.81%,血小板、冷沉淀及自体输血无输血反应发生。输血反应类型以过敏性反应居多,占70.27%,非溶血性发热性反应次之,占24.32%,其他反应占5.41%。结论输血反应主要以过敏性输血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为主,科学合理用血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自体全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