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胆红素测定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
作者 赖丽芝 李薇 +6 位作者 王德胜 曾江美 何康成 王义烔 陈自励 陈就好 郑晓辉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2685-2687,共3页
目的研究经皮胆红素测定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探讨经皮胆红素监测方法对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黄疸新生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60例黄疸新生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患儿均为汉族,胎龄28-42周,出生体重750-4 000 g,应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分... 目的研究经皮胆红素测定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探讨经皮胆红素监测方法对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黄疸新生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60例黄疸新生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患儿均为汉族,胎龄28-42周,出生体重750-4 000 g,应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分别于目测发现皮肤黄疸时,以及24 h与48 h后监测前额眉心处皮肤胆红素(TcB)水平,同时抽血测定血清胆红素(TsB),对两种测定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在胆红素水平、不同胎龄及不同出生体重方面,TcB均与TsB呈正相关(r=0.398-0.832,P〈0.05)。胎龄〉33周的新生儿TcB与TsB的相关性更好,出生体重大的新生儿TcB与TsB的相关性更好。(2)TcB、TsB分别与监测时间呈正相关,出生体重750-1 500 g和-2 000 g的TsB与监测时间的相关性更好。结论一般情况下TcB可代替TsB进行动态监测。但对早产儿以及(极)低出生体重儿,最好同时检测TsB以进一步明确胆红素值。另外对于〈2 000 g的低出生体重儿,用TcB进行动态监测黄疸可能更加准确地反映病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疸 经皮测胆红素 血清胆红素测定 婴儿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幅整合脑电图评分系统在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德胜 赖丽芝 +1 位作者 蒋新华 何康成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5年第22期50-53,共4页
目的:研究振幅整合脑电图(a EEG)评分系统在早产儿临床脑损伤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胎龄27~36周脑损伤早产儿(脑损伤组)于生后48 h内行a EEG描记,利用a EEG评分系统分析背景波连续性、睡眠觉醒周期、下边界振幅及波谱... 目的:研究振幅整合脑电图(a EEG)评分系统在早产儿临床脑损伤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胎龄27~36周脑损伤早产儿(脑损伤组)于生后48 h内行a EEG描记,利用a EEG评分系统分析背景波连续性、睡眠觉醒周期、下边界振幅及波谱带宽度,四参数分值相加得总分,用相应孕周早产儿总分平均值减去原始分得校正后总分,以消除不同胎龄所致差异,并与40例无脑损伤早产儿(对照组)作比较。校正后总分越高,提示a EEG异常程度越重。结果:脑损伤组a EEG校正后总分为(0.82±1.14)分,高于对照组(0.23±1.0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7~36周早产儿出生早期a EEG评分可反映脑功能的改变,对早产儿脑损伤具有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幅整合脑电图 脑损伤 早产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达唑仑与苯巴比妥钠治疗新生儿惊厥持续状态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9
3
作者 何康成 胡泽华 +4 位作者 陈艳玲 黄小霞 钟顺平 陈葵带 李薇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12期1911-1912,共2页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与苯巴比妥钠治疗新生儿惊厥持续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新生儿惊厥持续状态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患儿实施苯巴比妥钠进行治疗,实验组30例患儿实施咪达唑仑进行治疗,对...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与苯巴比妥钠治疗新生儿惊厥持续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新生儿惊厥持续状态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患儿实施苯巴比妥钠进行治疗,实验组30例患儿实施咪达唑仑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新生儿惊厥持续状态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恢复评分、平均动脉压、持续惊厥缓解时间、治疗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新生儿惊厥持续状态实施咪达唑仑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苯巴比妥钠,安全性高,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达唑仑 苯巴比妥钠 新生儿惊厥 持续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时多次蓝光疗法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2
4
作者 何康成 胡泽华 +4 位作者 陈艳玲 黄小霞 钟顺平 陈葵带 李薇 《临床医学工程》 2018年第12期1589-1590,共2页
目的观察短时多次蓝光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6例黄疸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的出生时间分为两组。对照组63例给予连续蓝光疗法治疗,观察组63例给予短时多次蓝光疗法治疗,观察... 目的观察短时多次蓝光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6例黄疸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的出生时间分为两组。对照组63例给予连续蓝光疗法治疗,观察组63例给予短时多次蓝光疗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7.9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短时多次蓝光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优于连续蓝光疗法,有助于提高治愈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多次蓝光疗法 新生儿黄疸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氨溴索加盐酸丙卡特罗在小儿肺炎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8
5
作者 洪玉玲 陈海平 +2 位作者 何康成 曾江美 黄国伟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6年第6期109-111,共3页
目的:观察盐酸氨溴索加盐酸丙卡特罗在小儿肺炎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7月本院儿科小儿肺炎患儿9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住院编号法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46例与常规对症组46例。常规对症组给予常规肺炎对症干预;联合用... 目的:观察盐酸氨溴索加盐酸丙卡特罗在小儿肺炎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7月本院儿科小儿肺炎患儿9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住院编号法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46例与常规对症组46例。常规对症组给予常规肺炎对症干预;联合用药组在常规肺炎对症干预同时予以盐酸氨溴索加盐酸丙卡特罗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体征消退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对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咳痰、发热、喘息、肺部啰音消退时间均短于常规对症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肺炎对症干预基础上,应用盐酸氨溴索加盐酸丙卡特罗治疗小儿肺炎效果良好,可促进临床体征消退,改善患儿症状,且用药安全性高,不会对小儿带来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氨溴索 盐酸丙卡特罗 小儿肺炎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手足口病儿童脑脊液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胡泽华 林树林 +3 位作者 黄玲玲 农凤秋 何康成 李薇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2931-2933,共3页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儿童脑脊液(CSF)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重症手足口病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组)和30例对照组儿童CSF中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19+、CD16+或CD56+)的绝对值。结果重...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儿童脑脊液(CSF)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重症手足口病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组)和30例对照组儿童CSF中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19+、CD16+或CD56+)的绝对值。结果重症手足口病组CSF中CD3+、CD3+CD4+、CD3+CD8+绝对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CD19+绝对值低于对照组(P<0.05),CD3+CD4+/CD3+CD8+、CD16+或CD5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手足口病儿童CSF中细胞免疫发生改变,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在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手足口病 流式细胞术 淋巴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14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胡泽华 黄玲玲 +1 位作者 何康成 梁木华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20期73-75,82,共4页
目的探讨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47例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患儿病例资料。结果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占全部住院肠炎患儿的6.8%,轮状病毒为最常见的病原体(44.2%),12~23月龄(46.9%... 目的探讨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47例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患儿病例资料。结果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占全部住院肠炎患儿的6.8%,轮状病毒为最常见的病原体(44.2%),12~23月龄(46.9%)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冬春季(70.7%)高发,易发生在主要由祖父母照看(61.9%)及居住在市郊、农村(72.8%)的儿童;单次病程中惊厥发作次数以1~2次(80.3%)最为多见,绝大多数发作≤5min(83.0%),以全面发作(56.4%)为主。结论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大多数病例预后良好,少数病例有患儿有转化为癫痫的可能,需随访至少18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度胃肠炎 婴幼儿 良性惊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乳口腔免疫疗法联合母乳喂养对住院早产儿体质量增长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赖丽芝 李薇 何康成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年第6期785-787,共3页
目的探析早产儿初乳口腔免疫疗法联合母乳喂养对体质量增长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出生的76例早产儿选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配方奶喂养,观察组给予母乳喂养联合初乳口... 目的探析早产儿初乳口腔免疫疗法联合母乳喂养对体质量增长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出生的76例早产儿选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配方奶喂养,观察组给予母乳喂养联合初乳口腔免疫疗法,统计比较两组喂养状况、生长发育状况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肠内营养时间、肠外营养时间、奶量达到120 ml/(kg·d)时间分别为(5.27±0.89)h、(16.91±3.15)d、(15.65±2.29)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7.14±1.03)h、(23.06±3.43)d、(22.56±2.79)d(t=8.47、8.14、11.80,均P<0.05)。观察组头围增长速率、体质量增长速率分别为(0.96±0.11)cm/周、(11.66±1.19)g/周,均显著大于对照组的(0.80±0.10)cm/周、(9.53±1.14)g/周(t=6.63、7.97,均P<0.05),而两组身长增长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53%,对照组31.58%(χ2=5.07,P<0.05)。结论早产儿初乳口腔免疫疗法联合母乳喂养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早产儿喂养状况与生长发育状况,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初乳口腔免疫疗法 母乳喂养 体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市845例儿童过敏性疾病过敏原构成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钟顺平 李薇 +2 位作者 郭锦均 陈淼浦 何康成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8年第5期703-705,共3页
目的:对东莞市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的过敏原构成进行调查分析,为综合预防、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运用MEDIWISS"敏筛"定量过敏原检测系统,对就诊于某院的956例疑似过敏性疾病的儿童进行过敏原定量检测。结果:956例疑... 目的:对东莞市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的过敏原构成进行调查分析,为综合预防、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运用MEDIWISS"敏筛"定量过敏原检测系统,对就诊于某院的956例疑似过敏性疾病的儿童进行过敏原定量检测。结果:956例疑似过敏性疾病儿童中,845例儿童血清特异性IgE抗体为阳性,阳性率为88.4%;经统计,主要的过敏性疾病是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过敏性咳嗽、急慢性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男童和女童患儿的过敏性疾病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患儿过敏原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组患儿过敏原主要为食物性过敏原(牛奶鸡蛋),学龄前期和学龄期组患儿主要的过敏原为吸入性过敏原(宠物皮毛、真菌类)。结论:检测血清中的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有助于明确过敏原,为儿童过敏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过敏性疾病 过敏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惊厥患者苯巴比妥规范治疗及管理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艳玲 李薇 +3 位作者 陈葵带 王义烔 何康成 欧树婵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3期84-86,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惊厥患者苯巴比妥规范治疗及管理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0例新生儿惊厥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及苯巴比妥抗惊厥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特点及转归。结果50例患者病因... 目的探讨新生儿惊厥患者苯巴比妥规范治疗及管理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0例新生儿惊厥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及苯巴比妥抗惊厥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特点及转归。结果50例患者病因分别为HIE[58.0%(29/50)]、ICH[18.0%(9/50)]、低血糖[8.0%(4/50)]、低钙血症[6.0%(3/50)]、脑膜炎[10.0%(5/50)],以HIE为主(χ^2=4.556,P=0.033)。惊厥发作于出生后24h内31例。惊厥发作特点依次为微小型发作33例,阵挛发作6例,强直-阵挛型4例,肌阵挛型4例,强直发作3例。50例患者药物起效时间和惊厥停止时间分别为(15.75±5.47)min、(21.38±3.96)min。经治疗显效41例,有效5例,2例无效,2例重症HIE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中微小型发作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非微小型发作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3,P=0.039)。结论新生儿惊厥的主要病因为HIE,主要发作特点为微小型发作,微小型发作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发作患者。苯巴比妥可作为抗惊厥治疗首选药物,可获满意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巴比妥 新生儿惊厥 缺氧缺血性脑病 抗惊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ST技术与INSURE技术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艳玲 陈葵带 +4 位作者 李薇 王义烔 何康成 黄国伟 刘建娴 《中国处方药》 2020年第6期184-186,共3页
目的探讨在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nCPAP)下经喉镜直视将细血管导管置于气管内并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factant therapy,MIST)与气管插管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后拔除气管导管改为nCPAP治疗技术(intubation-s... 目的探讨在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nCPAP)下经喉镜直视将细血管导管置于气管内并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factant therapy,MIST)与气管插管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后拔除气管导管改为nCPAP治疗技术(intubation-surfactant-extubation,INSURE)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患儿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18年3月~2019年6月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52例胎龄30~36周诊断为RDS的早产儿随机分为MIST组(27例)和INSURE组(25例),处理方式同上述。比较分析MIST组和INSURE组的疗效及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48 h后,MIST组和INSURE组总有效率均较高,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组操作过程中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和心动过缓的比例均低于INSUR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ST技术是治疗早产儿RDS的一种安全有效且操作简便的给药方法,对于临床评估暂不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RDS患儿,均可考虑采用MIST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肺表面活性物质 MIST技术 INSURE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心肌酶谱检测和心电图检查于新生儿窒息中的评估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义烔 李朝霞 +3 位作者 李夏萌 李薇 陈葵带 何康成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1期88-89,共2页
目的分析血清心肌酶谱检测和心电图检查于新生儿窒息中的评估价值。方法对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3例窒息新生儿资料加以探究,设为实验组,并根据窒息程度不同分为2组,其中重度窒息(33例)设为实验A组,轻度窒息(30例)设为实验B组... 目的分析血清心肌酶谱检测和心电图检查于新生儿窒息中的评估价值。方法对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3例窒息新生儿资料加以探究,设为实验组,并根据窒息程度不同分为2组,其中重度窒息(33例)设为实验A组,轻度窒息(30例)设为实验B组;另选取同期健康新生儿63例设为对照组;均行血清心肌酶谱检测与心电图检查,比对各组血清心肌酶谱水平及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实验A、B组CK-MB[(376.52±117.24)U/L、(89.34±10.27)]U/L、LDH[(1243.67±214.36)U/L、(622.34±261.74)]U/L等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实验A组各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实验B组(P<0.05);实验A组心电图异常率(81.82%)显著高于实验B组(43.33%)与对照组(0)(P<0.05)。结论新生儿心肌酶谱水平的提高与心电图ST-T改变均可反映出心肌受损严重程度,通过检测窒息新生儿心肌酶谱与检查心电图变化,对其心肌损害早期诊疗及预后评估均具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心肌酶谱 心电图检查 新生儿窒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贴锡箔法”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
13
作者 车翠微 李薇 +2 位作者 赖丽芝 何康成 陈燕梅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第21期85-88,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贴锡箔法"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10月于广东省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的黄疸新生儿2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30例。两组均采用蓝光照射,对照组采... 目的探讨采用"贴锡箔法"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10月于广东省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的黄疸新生儿2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30例。两组均采用蓝光照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蓝光照射时采用"贴锡箔法",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护理前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排便、胎便转黄,睡眠时间,观察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排便、胎便转黄时间低于对照组,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95.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贴锡箔法"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 蓝光治疗 贴锡箔法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足口病患儿心肌酶及心电图改变临床分析
14
作者 黄小霞 李薇 +2 位作者 李曼莎 陈艳玲 何康成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1期91-92,共2页
目的探析手足口病患儿心肌酶及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40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观察组,4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检测患者的心肌酶中的肌酸激酶(CK)、a-羟丁酸脱氢酶(HBDH)、谷草转氨酶(AST)、... 目的探析手足口病患儿心肌酶及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40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观察组,4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检测患者的心肌酶中的肌酸激酶(CK)、a-羟丁酸脱氢酶(HBDH)、谷草转氨酶(AST)、磷酸激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同时均进行心电图检查,统计心电图异常例数,观察治疗前后心肌酶及心电图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心酶升高及心电图异常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者心肌酶变化较为明显,治疗后比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57.5%)远远高于治疗后(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存在心肌损害隐患,临床应及时采取心肌酶和心电图检查,早日发现治疗,避免患儿病情发展,危及生命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心肌酶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胆红素监测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薇 陈就好 +6 位作者 赖丽芝 曾江美 王德胜 何康成 王义炯 刘晓萍 陈自励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1671-1672,共2页
目的研究一种能应用于新生儿黄疸光疗时的经皮胆红素监测方法。方法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纳入56例高胆红素血症的无并发症的新生儿,按《实用新生儿学》的光疗标准进行光疗,在其前额眉心处贴一圆形小锡箔片(直径1.5cm)彻底阻断... 目的研究一种能应用于新生儿黄疸光疗时的经皮胆红素监测方法。方法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纳入56例高胆红素血症的无并发症的新生儿,按《实用新生儿学》的光疗标准进行光疗,在其前额眉心处贴一圆形小锡箔片(直径1.5cm)彻底阻断光线,采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分别在光疗时6h、12h、24h、36h和48h测定遮盖处皮肤胆红素(TcBc)水平和邻近暴露处皮肤胆红素(TcBe)水平,在各时间点监测TcBc和TcBe的同时,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SB)水平。采用方差分析对开始光疗后不同时间点的TcBc、TcBe、TSB进行比较分析,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再进一步行LSD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并对开始光疗后TcBc和TSB的下降趋势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开始光疗后6h、12h、24h、36h、48h的TcBe、TcBc、TSB均呈线性下降,但变化趋势不同,光疗后各时间点的TcBe数值均显著低于TSB或TcBc(P均〈0.001);而光疗后各时间点的TcBc则均与TSB接近(P均〉0.05),二者相关性良好(r=0.71,P〈0.01)。结论贴锡箔法经皮胆红素测定可作为光疗时血清TSB监测的替代方法,可减少采血次数和减轻患儿痛苦,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疸 光疗 经皮胆红素测定 锡箔 婴儿 新生
原文传递
妊娠期糖尿病胎鼠心脏T-同源盒转录因子表达研究
16
作者 李薇 郑晓辉 +7 位作者 陈艳玲 陈淼浦 赖丽芝 王德胜 何康成 陈冬萍 陈就好 柳国胜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270-274,共5页
目的探讨T-同源盒转录因子5(TBX-5)在母鼠妊娠糖尿病(GDM)胎鼠心脏中的分布、表达规律及其在胎鼠心脏发育异常中的作用。方法将成年SD雌鼠随机分成GDM组和对照组,通过阴道涂片确定怀孕后分别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及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 目的探讨T-同源盒转录因子5(TBX-5)在母鼠妊娠糖尿病(GDM)胎鼠心脏中的分布、表达规律及其在胎鼠心脏发育异常中的作用。方法将成年SD雌鼠随机分成GDM组和对照组,通过阴道涂片确定怀孕后分别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及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PBS)制备GDM模型,于孕0、3、6、9、12、15、19天对母鼠进行尾静脉采血测血糖,并分别于孕后第12、15、19天进行胎鼠心脏取材,HE染色观察心脏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TBX-5的表达并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GDM组胎鼠出现液化吸收胎、死胎、畸心胎的例数增多(P<0.01)。在大体观及高倍镜下,GDM组12、15、19天胎鼠心脏发育异常比例多于对照组(P<0.01)。在正常对照组及GDM组各亚组中,TBX-5均在第12天时表达最强,明显高于15、19天(P<0.01)。TBX-5在15天及19天时的表达无明显差别(P>0.05)。孕12、15、19天GDM组TBX-5在心肌细胞表达显著增强,与相应时间点的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 TBX-5蛋白在妊娠糖尿病母鼠孕12、15、19天三个观察点胎鼠心脏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提示其过度表达可能与妊娠期糖尿病致胎鼠心脏畸形的发生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妊娠 基因 同源盒 心脏发育缺陷
原文传递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特点及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蔡岳鞠 瞿柳红 +21 位作者 李薇 冯雪 马丽亚 杨冰岩 王萍 唐娟 袁伟明 李雁彬 陈晓文 张喆 赵宁 黄晓虹 陶莉 魏谋 苏衡 邓伟驰 何康成 王义桐 冯晋兴 高镝 黄艳 周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4-29,共6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收集广东省6家医院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NEC患儿资料,对早产儿和足月儿、早发型与晚发型NEC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收集广东省6家医院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NEC患儿资料,对早产儿和足月儿、早发型与晚发型NEC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共有449例符合入选标准患儿,病死率为23.6%(106/449例),其中早产儿组为24.6%(58/238例),足月儿组为22.7%(48/211例),早发型组为22.1%(45/204例),晚发型组为24.3%(57/235例);早产儿NEC发病时间中位数为出生后11 d,足月儿NEC为出生后6 d;足月儿NEC更多表现为腹胀(52.1%比42.0%,χ^2=4.597,P=0.032)、呕吐(36.5%比17.2%,χ^2=21.428,P=0.000)、血便(30.3%比21.4%,χ^2=4.653,P=0.031),症状明显,而早产儿NEC初期则主要表现为喂养不耐受(21.0%比12.8%,χ^2=5.309,P=0.021);足月儿早发型NEC组中病例大多为双胎或多胎(9.4%比1.1%,χ^2=6.226,P=0.013),并且手术治疗率更高(41.0%比27.0%,χ^2=4.395,P=0.036),足月儿早发型NEC发生前母乳喂养率低于晚发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5%比32.6%,χ^2=9.500,P=0.002);早产儿早发型NEC组病例的出生胎龄以及出生体质量均较晚发型大[(33.8±2.5)周比(32.2±2.8)周,t=4.261,P=0.000]、[(2.1±0.5) kg比(1.7±0.5) kg,t=4.619,P=0.000],住院天数少于晚发型(18 d比26.5 d,t=4.735,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足月儿NEC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为休克、腹膜炎及脓毒症;早产儿NEC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为小于胎龄儿、肺出血、休克、肠穿孔、脓毒症;足月儿早发型NEC组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为休克,晚发型组为休克、腹膜炎;早产儿早发型NEC组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为休克、脓毒症,晚发型组为肺出血、休克、肠穿孔、脓毒症。结论与早产儿比较,足月儿NEC的发病时间更早,临床表现更典型;早期识别并处理休克、腹膜炎、肠穿孔、脓毒症及肺出血可降低新生儿NEC预后不良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婴儿 新生 临床特点 预后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脑损伤早产儿神经功能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何康成 胡泽华 +4 位作者 陈艳玲 黄小霞 钟顺平 陈葵带 李薇 《中国实用医刊》 2019年第6期122-123,共2页
目的探讨脑损伤早产儿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患儿神经功能、脑干听觉诱发的影响。方法将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132例脑损伤早产儿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对... 目的探讨脑损伤早产儿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患儿神经功能、脑干听觉诱发的影响。方法将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132例脑损伤早产儿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EPO,在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评估脑损伤早产儿的智力发育情况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情况,同时记录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脑损伤早产儿治疗后智力发育指数(MDI)及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均高于治疗前,但观察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潜伏期及峰间期均较治疗前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存在脑损伤的早产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EPO可以促进早产儿神经功能发育,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 脑损伤 早产儿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原文传递
2005-2014年广东省部分地区足月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特点及变化 被引量:11
19
作者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中心研究协作组 荣箫 +23 位作者 蔡岳鞠 王萍 唐娟 袁伟明 李雁彬 陈晓文 张喆 赵宁 黄晓虹 陶莉 魏谋 苏衡 周伟 瞿柳红 邓伟驰 李薇 何康成 王义炯 冯雪 冯晋兴 高镝 马丽亚 黄艳 杨冰岩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 CAS 2018年第5期329-333,共5页
目的探讨2005—2014年广东省部分地区足月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临床特点及变化。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广东省6家医院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Bell′s分期Ⅱ期及以上NEC患儿... 目的探讨2005—2014年广东省部分地区足月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临床特点及变化。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广东省6家医院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Bell′s分期Ⅱ期及以上NEC患儿资料,分析前后五年(2005—2009年和2010—2014年)足月儿NEC的临床特点及变化,并与同期早产儿NEC进行比较。结果研究期间符合入选标准的足月儿NEC共365例(2005—2009年119例,2010—2014年246例),早产儿NEC共455例。2010—2014年足月儿NEC病例男婴比例、出生体重、入院日龄及病死率均低于2005—2009年[59.3%比76.5%,(3 010±595) g比(3 155±495) g,4(2,9) d比6(3,16) d,5.3%比16.8%],基础疾病中可疑感染/败血症比例和早发型NEC比例高于2005—2009年(31.7%比20.2%,62.6%比5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儿NEC常见死因为感染性休克(65.0%)、败血症(55.0%)。与早产儿NEC比较,足月儿NEC主要基础疾病为感染/败血症(27.9%),发病时间多在生后7 d内(58.6%),早产儿NEC主要基础疾病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1.0%),发病时间多在生后7 d以后(64.8%);发病时临床表现均以腹胀、呕吐、便血为主,但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比例更高(23.1%比12.6%),足月儿NEC Bell′s Ⅲ期比例及病死率低于早产儿(21.9%比31.2%,9.0%比1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05—2014年广东省部分地区足月新生儿NEC病例中女婴比例有上升趋势,基础疾病中感染和败血症比例有所升高。与早产儿NEC相比,足月儿NEC发病时间多在生后7 d内,临床表现较典型,发展至Bell′s Ⅲ期的严重病例较少,病死率较低,常见死因为感染性休克和败血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结肠炎 坏死性 疾病特征 足月分娩 婴儿 早产
原文传递
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C-反应蛋白水平在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10
20
作者 钟顺平 李薇 +2 位作者 陈艳玲 何康成 洪玉玲 《现代医学》 2018年第6期638-641,共4页
目的: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C-反应蛋白水平在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具有高风险脑损伤的早产儿90例,均进行振幅整合脑电图监测及C-反应蛋白水平监测,并根据磁共振成像分成脑损伤组(52例)及非脑损伤组(38... 目的: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C-反应蛋白水平在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具有高风险脑损伤的早产儿90例,均进行振幅整合脑电图监测及C-反应蛋白水平监测,并根据磁共振成像分成脑损伤组(52例)及非脑损伤组(38例)。统计并分析振幅整合脑电图、C-反应蛋白及两者联用在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振幅整合脑电图、C-反应蛋白及两者联用在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中的灵敏度分别为82.69%、71.15%、92.30%,特异度分别为73.28%、84.21%、68.42%。两者联用可以显著增加灵敏度(P<0.05),且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04。结论:C-反应蛋白水平的监测可以作为振幅整合脑电图监测早产儿早期脑损伤的补充,两者的联合可以明显提高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幅整合脑电图 C-反应蛋白 早产儿 脑损伤 早期诊断 灵敏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