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端胃切除术后的消化道重建 被引量:6
1
作者 何子锐 郑民华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2年第1期74-76,共3页
随着胃癌诊断技术的进步,位于胃上部的早期胃癌检出率不断提高。根据日本胃癌学会2002年《日本胃癌治疗指南》,位于胃上部的Ⅰa期及直径〈2 cm的Ⅰb期早期胃癌可作为行近端胃切除术的适应证。全胃切除术曾因其良好的安全性及根治性被广... 随着胃癌诊断技术的进步,位于胃上部的早期胃癌检出率不断提高。根据日本胃癌学会2002年《日本胃癌治疗指南》,位于胃上部的Ⅰa期及直径〈2 cm的Ⅰb期早期胃癌可作为行近端胃切除术的适应证。全胃切除术曾因其良好的安全性及根治性被广泛接受,但全胃切除使胃泌素、胃酸和胃蛋白酶等分泌功能消失,影响消化功能,导致病人长期营养不良。近期的一系列研究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近端胃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 腹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R4/MyD88/NF-κB通路激活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董峰 马君俊 +2 位作者 张鲁阳 蔡正昊 何子锐 《中国医刊》 CAS 2019年第4期385-388,共4页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通路激活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通路激活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就诊的胃癌患者53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同期体检的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集胃癌患者的胃癌及其癌旁组织,PCR法测定TLR4、MyD88、NF-κB mRNA的表达;采集胃癌患者和对照组的外周血标本,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 19-9)和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含量。分析TLR4、MyD88、NF-κB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以及AFP、CA 19-9、CEA等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织中的TLR4、MyD88和NF-κB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肿瘤≥3cm、中低分化、TNMⅣ期和有淋巴转移的胃癌组织中TLR4、MyD88和NF-κB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肿瘤<3cm、高分化、TNMⅢb期和无淋巴转移的胃癌组织(P<0.05)。胃癌患者血清AFP、CA 19-9和CE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胃癌组织中TLR4、MyD88和NF-κB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胃癌患者癌组织中TLR4/MyD88/NF-κB通路被激活,且与临床病理特征及血清肿瘤标志物含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TOLL样受体4 髓样分化因子88 核转录因子-ΚB 血清肿瘤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和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李佑 何子锐 +9 位作者 胡伟国 马君俊 冯波 李健文 陆爱国 蒋渝 郑民华 王明亮 朱正纲 臧潞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4年第4期317-322,共6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和进展期胃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2004年2月至201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外科收治的209例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胃癌病人的临床和手术资料。结果: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术170...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和进展期胃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2004年2月至201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外科收治的209例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胃癌病人的临床和手术资料。结果: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术170例,近端胃切除术9例,全胃切除术30例;腹腔镜下D1+α淋巴结清扫37例,D1+β淋巴结清扫32例,D2淋巴结清扫140例。手术时间为(218.3±54.4)min,术中出血量为(201.2±188.1)mL。手术近、远端切缘距离为(4.5±2.0)cm和(4.6±2.1)cm,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9.1±9.7)枚。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获取数分别为(16.4±8.4)枚和(21.9±10.2)枚。25例(11.9%)病人发生吻合口漏、腹腔内出血、小肠梗阻等并发症。根据术后病理分期:ⅠA期病人100例(47.8%),ⅠB期病人21例(10.0%),ⅡA期病人8例(3.8%),ⅡB期病人31例(14.8%),ⅢA期病人13例(6.2%),ⅢB期病人18例(8.7%),ⅢC期病人18例(8.7%),中位随访时间31(2-60)个月,死亡率15.8%(33/209),肿瘤复发率16.3%(34/209),病人5年总体生存率80.9%,5年无病生存率79.6%。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与早期胃癌一样安全可行,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能达到肿瘤根治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腹腔镜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与开腹根治术对进展期胃癌患者免疫及应激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9
4
作者 孙小飞 何子锐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2期2721-2723,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开腹胃癌根治术对进展期胃癌患者机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腹腔镜组(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和开腹组(开腹胃癌根治术);分别采集两组术前1d及术后1、3... 目的:探讨腹腔镜、开腹胃癌根治术对进展期胃癌患者机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腹腔镜组(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和开腹组(开腹胃癌根治术);分别采集两组术前1d及术后1、3、5d清晨空腹静脉血,离心提取血清,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计算CD4^+/CD8^+值。结果:两组术前CRP、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明显上升,术后3、5d逐渐降低,腹腔镜组术后3、5d时CRP、IL-6水平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术前两组CD4^+、CD8^+、CD4^+/CD8^+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d CD4^+上升至峰值,CD8^+、CD4^+/CD8^+下降至最低,术后3、5d各项指标逐渐恢复,腹腔镜组上述指标恢复优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具有对机体应激反应及免疫抑制影响小等显著优势,应优先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 开腹胃癌根治术 进展期胃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ras基因突变与微卫星不稳定性结肠癌患者病理分期及生存率的关系 被引量:5
5
作者 董峰 薛佩 +2 位作者 赵轩 吴超 何子锐 《中国医药》 2021年第10期1485-1488,共4页
目的探讨K-ras基因突变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结肠癌患者病理分期及生存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进行结肠癌外科手术的120例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采... 目的探讨K-ras基因突变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结肠癌患者病理分期及生存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进行结肠癌外科手术的120例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肠癌组织中MSI变化情况。出院后随访2年,观察K-ras基因突变与MSI患者临床特征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120例结肠癌患者中MSI 36例,微卫星稳定(MSS) 84例,MSI患者K-ras基因突变型比例明显低于MSS患者[33.3%(12/36)比60.7%(5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6例MSI患者中高频MSI(MSI-H) 10例,低频MSI(MSI-L) 26例。MSI-H患者K-ras基因突变型比例明显低于MSI-L患者[2/10比38.5%(1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SI结肠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与TNM分期Ⅲ~Ⅳ期及癌胚抗原表达升高相关(均P <0.05)。K-ras基因野生型与突变型MSI患者随访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I结肠癌患者存在K-ras基因突变,与患者TNM分期Ⅲ~Ⅳ期及癌胚抗原表达升高相关,对患者生存率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微卫星不稳定性 K-RAS基因 TNM分期 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修补治疗耻骨上疝的经验 被引量:3
6
作者 乐飞 郝晓晖 +6 位作者 李健文 王文瑞 孙晶 何子锐 薛佩 冯波 郑民华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8年第4期333-336,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修补治疗耻骨上疝的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16年12月我科接受腹腔镜耻骨上疝修补术的90例病人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90例病人中89例完成腹腔镜耻骨上疝修补术,... 目的:探讨腹腔镜修补治疗耻骨上疝的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16年12月我科接受腹腔镜耻骨上疝修补术的90例病人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90例病人中89例完成腹腔镜耻骨上疝修补术,1例因严重粘连中转为开放Onlay修补。其中经腹腹膜前修补术(TAPP)7例,腹腔内补片修补术(IPOM)6例,经腹部分腹膜前修补术(TAPE)76例。疝缺损平均长径为(12.54±5.72)(2~30)cm,疝缺损平均面积为(92.98±62.09)(4~360)cm2。补片平均面积为(311.24±112.89)(80~600)cm2。平均手术时间为(54.04±16.60)(25~110)min。平均住院时间为(5.53±3.61)(1~33)d。术后使用镇痛药比例为8.99%(8/89)。术后复发4例,复发率为4.49%(4/89)。89例病人的中位随访时间为72(13~161)个月。结论:TAPP适用于治疗原发性耻骨上疝和腹膜较完整的小切口疝。TAPE是腹腔镜修补耻骨上疝的合理、安全且有效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耻骨上疝 腹腔镜修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干扰DNMT1基因慢病毒载体构建及其对结肠癌SW620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董峰 马君俊 +2 位作者 何子锐 张鲁阳 洪希周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年第23期2303-2307,共5页
目的构建干扰DNMT1基因的慢病毒并感染结肠癌SW620细胞株,观察其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合成DNMT1 shRNA寡核苷酸链,与p CDH-CMV-MCS-EF1-cop GFP连接构建重组慢病毒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进行病毒包装。包装后的病毒感染SW620细胞... 目的构建干扰DNMT1基因的慢病毒并感染结肠癌SW620细胞株,观察其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合成DNMT1 shRNA寡核苷酸链,与p CDH-CMV-MCS-EF1-cop GFP连接构建重组慢病毒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进行病毒包装。包装后的病毒感染SW620细胞,分为3组:Lentivirus-DNMT1组(LV-DNMT1)、Lentivirus-vector组(LV-vector)、空白对照组(Blank)。采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DNMT1及T-cadherin表达,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Transwell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结果成功构建了靶向干扰DNMT1的慢病毒载体。与LV-vector组和Blank组比较,LV-DNMT1组DNMT1 mRNA(0.49±0.09)和蛋白(0.39±0.11)表达显著下调(P<0.05),而T-cadherin mRNA(0.74±0.12)和蛋白(0.69±0.13)表达显著上调(P<0.05)。与LV-vector组和Blank组比较,LV-DNMT1组第12 h、24 h、36 h、48 h、72 h时的OD(570)值降低(P<0.05),细胞总凋亡率(26.06%)增加(P<0.05),穿膜细胞数目[(21.33±8.02)个]和细胞迁移距离[(303.27±47.58)μm]减少(P<0.05)。结论 DNMT1慢病毒载体可有效敲减DNMT1表达和上调T-cadherin表达,抑制SW620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降低其侵袭、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甲基转移酶1 慢病毒 结肠癌 生物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直肠双吻合术吻合口不同加固方式对吻合口漏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蒋天宇 刘海山 +9 位作者 马君俊 臧潞 陆爱国 董峰 冯波 宗雅萍 孙晶 何子锐 洪希周 郑民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50-956,共7页
目的·研究腹腔镜直肠双吻合术吻合口不同加固方式对吻合口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7月—2018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胃肠外科(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收治的接受腹腔镜下直肠双吻合术的患者资料,根据吻... 目的·研究腹腔镜直肠双吻合术吻合口不同加固方式对吻合口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7月—2018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胃肠外科(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收治的接受腹腔镜下直肠双吻合术的患者资料,根据吻合口加固方式的不同分为间断缝合加固组(n=41)、连续缝合加固组(n=41)、不加固组(对照组,n=42),比较3组术中和术后的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24例患者,间断缝合加固组、连续缝合加固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胃肠道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流质时间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例被诊断为吻合口漏。间断缝合加固组、连续缝合加固组的严重吻合口漏发生率较对照组低。间断缝合加固组吻合口漏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为31(19~42)d,连续缝合加固组为41(37~43)d,均低于对照组的64(54~74)d。间断缝合加固组的平均治疗费用为(71142.6±2849.3)元,连续缝合加固组为(71360.1±2072.3)元,均少于对照组的(91386.0±9151.7)元。结论·腹腔镜直肠双吻合术后,应用间断缝合法和连续缝合法加固吻合口能够降低严重吻合口漏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未增加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吻合口漏 直肠癌 双吻合技术 加固缝合 腹腔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完整系膜切除术经尾侧-中间联合入路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32
9
作者 刘海山 蔡正昊 +10 位作者 马君俊 孙晶 何子锐 臧潞 董峰 冯波 宗雅萍 薛佩 张鲁阳 陆爱国 郑民华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3期211-216,共6页
目的 :比较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完整系膜切除术(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 CME)经尾侧-中间联合入路(简称尾侧联合入路)与传统中间入路(简称中间入路)在手术学、肿瘤学等方面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6月收治的68例右半结... 目的 :比较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完整系膜切除术(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 CME)经尾侧-中间联合入路(简称尾侧联合入路)与传统中间入路(简称中间入路)在手术学、肿瘤学等方面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6月收治的68例右半结肠癌病人。根据手术入路分为尾侧联合入路组37例及中间入路组31例。采用West分级系统评估比较两组的CME完成质量以及手术安全性、术后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结果:病人均经CME完成质量评估。尾侧联合入路组CME完成率为86.5%,中间入路组CME完成率为80.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尾侧联合入路组腹腔镜下解剖时间较中间入路缩短[(62.70±12.22) min比(70.39±11.98) min,P=0.01]。两组病人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及远期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右半结肠癌CME,经尾侧联合入路可缩短腹腔镜下解剖时间,CME完成质量、安全性、预后两种手术入路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结肠完整系膜切除术 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 尾侧-中间联合入路 传统中间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腹股沟疝合并子宫圆韧带囊肿的临床特点和腹腔镜治疗策略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金东 王晨星 +5 位作者 李健文 郝晓晖 冯波 乐飞 何子锐 薛佩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1期69-73,共5页
目的:探讨女性腹股沟疝合并子宫圆韧带囊肿的临床特点和腹腔镜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本院外科收治的63例女性腹股沟疝合并子宫圆韧带囊肿病人的临床资料,并与412例女性腹股沟疝非囊肿病人进行同期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女性腹股沟疝合并子宫圆韧带囊肿的临床特点和腹腔镜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本院外科收治的63例女性腹股沟疝合并子宫圆韧带囊肿病人的临床资料,并与412例女性腹股沟疝非囊肿病人进行同期对照研究。结果:女性腹股沟疝合并子宫圆韧带囊肿以青年多见,疝类型以斜疝为主(87.3%)。术式选择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术(TAPP)(93.7%)多于腹腔镜全腹膜外修补术(6.3%)。囊肿组和非囊肿组的子宫圆韧带保留率分别为34.9%和4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6)。<45岁青年女性子宫圆韧带保留率(47.1%)低于非囊肿组(8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囊肿组和非囊肿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第1天视觉模拟疼痛量表、术后血清肿、尿潴留、复发、2周内恢复非限制性活动人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腹股沟疝合并子宫圆韧带囊肿以青年多见。TAPP可探查并明确诊断。绝大多数子宫圆韧带囊肿都可在疝修补的同时切除。合并囊肿时保留子宫圆韧带的难度相对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腹股沟疝 子宫圆韧带囊肿 腹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胰瘘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1
作者 塔斯肯·巴合提 李树春 +4 位作者 何子锐 薛佩 马君俊 臧潞 郑民华 《腹部外科》 2021年第3期203-206,215,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通外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完成的290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病人的各级胰瘘发生率,对病人一般临床病理信息和术中、术后资料进行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通外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完成的290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病人的各级胰瘘发生率,对病人一般临床病理信息和术中、术后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胰瘘总发生率为22.8%(66/290),其中生化瘘发生率为21.4%(62/290),B级胰瘘发生率为1.4%(4/290),无C级胰瘘病例。分析提示B级胰瘘组病例的体质量指数(BMI)显著高于无胰瘘及生化瘘组病例[(28.7±1.0)kg/m^(2)、(23.1±3.3)kg/m^(2)、(23.1±2.9)kg/m^(2),P<0.05];B级胰瘘组病例的新辅助化疗比例显著高于无胰瘘及生化瘘组病例(75.0%、9.8%、3.2%,P<0.05);B级胰瘘组病例的腹部手术史比例显著高于无胰瘘及生化瘘组病例(75.0%、23.2%、21.0%,P<0.05);B级胰瘘组病例的清扫淋巴结阳性数显著高于无胰瘘及生化瘘组病例[(13.7±9.2)枚、(4.9±7.6)枚、(5.1±7.2)枚,P<0.05];B级胰瘘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显著高于无胰瘘及生化瘘组病例[(280.0±21.6)min、(195.3±47.9)min、(201.9±44.7)min,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B级、C级胰瘘发生率低,对BMI高、有腹部手术史、有新辅助化疗史、阳性淋巴结数目多和手术时间长的病例,应警惕B级胰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术后胰瘘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手术策略治疗初始可切除型胃癌肝转移患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力 高云鹤 +20 位作者 臧潞 薛侃 柯彬 商亮 唐兆庆 余江 梁延锐 何子锐 郑华龙 黄华 熊建平 何中原 李佶阳 卢婷婷 宋奇赢 刘诗贺 陈亚文 唐云 梁寒 乔治 陈凛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0-378,共9页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治疗策略对初始可切除型胃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胃癌肝转移全国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数据库中28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初始可切除型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男性23...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治疗策略对初始可切除型胃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胃癌肝转移全国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数据库中28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初始可切除型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男性231例,女性51例,年龄[M(IQR)]61(14)岁(范围:27~80岁)。根据外科治疗决策将患者分为根治组和姑息组。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治疗组的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差异。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各种因素的HR,通过多因素分析控制混杂因素,评估不同手术策略对初始可切除型胃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并描述定量资料与预后间的详细关系。引入X-tile作为辅助工具,确定定量资料在患者生存分析中的关键阈值。最后应用分层分析筛选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的潜在获益人群。结果(1)282例患者中,根治组118例,均完成原发灶和转移灶的R0切除或局部物理治疗;姑息组164例,包括胃原发肿瘤和肝转移瘤姑息性切除52例,仅胃原发肿瘤的根治性切除56例,胃原发肿瘤的姑息性切除45例,肝转移瘤姑息性治疗11例。两组患者的肝转移瘤位置和数目有明显差异(P值均<0.05)。(2)282例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期为22.7个月(95%CI:17.8~27.6个月),1年和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5.4%和35.6%。根治组和姑息组患者的1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8.3%和63.1%,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2.2%和29.9%(P=0.254)。与其他手术方案相比,仅行姑息性胃癌切除术的患者预后最差(HR=1.98,95%CI:1.21~3.24,P=0.006)。(3)胃原发肿瘤最大径是独立预后因素(HR=2.01,95%CI:1.45~2.79,P<0.01),肿瘤越大,HR越高。(4)根治性治疗较姑息性治疗,在高-中分化肿瘤(HR=2.84,95%CI:1.49~5.41,P=0.001)和肝转移瘤位于左半肝(HR=2.06,95%CI:1.19~3.57,P=0.010)的患者中可以取得更好的预后。结论在初始可切除型胃癌肝转移患者中,与姑息性治疗相比,根治性治疗并未改善患者的整体预后。在肿瘤高-中分化以及肝转移瘤位于左半肝的患者中,根治性治疗相对于姑息性治疗可能改善患者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肿瘤转移 手术治疗 胃癌肝转移 预后
原文传递
初始可切除型胃癌肝转移不同治疗方式预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力 高云鹤 +20 位作者 商亮 唐兆庆 薛侃 余江 梁延锐 何子锐 柯彬 郑华龙 黄华 熊建平 何中原 李佶阳 卢婷婷 宋奇赢 刘诗贺 郗洪庆 唐云 乔治 梁寒 季加孚 陈凛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24,共11页
目的探讨初始可切除型胃癌肝转移(GCLM)不同治疗方式的预后情况,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GCLM诊疗全国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数据库中327例初始可切除型GCLM患者... 目的探讨初始可切除型胃癌肝转移(GCLM)不同治疗方式的预后情况,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GCLM诊疗全国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数据库中327例初始可切除型GCLM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67例,女60例;年龄为61(54,68)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别行根治性手术联合系统治疗、姑息性手术联合系统治疗、单纯系统治疗。观察指标:(1)不同治疗方式患者临床特征情况。(2)不同治疗方式患者预后情况。(3)初始可切除型GCLM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4)根治性手术联合系统治疗和姑息性手术联合系统治疗潜在获益人群筛选。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倾向评分匹配按1∶1最近邻匹配法匹配,卡钳值为0.1。采用森林图筛选不同手术联合系统治疗的潜在获益人群。结果 (1)不同治疗方式患者临床特征情况。327例患者中,行根治性手术联合系统治疗118例,行姑息性手术联合系统治疗164例,行单纯系统治疗45例;3者吸烟、饮酒、胃原发肿瘤部位和肿瘤最大径、肝转移肿瘤部位、转移时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治疗方式患者预后情况。327例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9.9个月(95%可信区间为14.9~24.9个月),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1.3%、32.7%。行根治性手术联合系统治疗、姑息性手术联合系统治疗、单纯系统治疗患者的1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8.3%、63.1%、30.6%,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1.1%、29.9%、11.9%,3者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46,P<0.05)。进一步分析,行根治性手术联合系统治疗和单纯系统治疗患者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风险比=0.40,95%可信区间为0.26~0.61,P<0.05);行姑息性手术联合系统治疗和单纯系统治疗患者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风险比=0.47,95%可信区间为0.32~0.71,P<0.05)。(3)初始可切除型GCLM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胃原发肿瘤越大、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肝转移肿瘤越大、肝转移肿瘤数目为多发是影响初始可切除型GCL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1.20,1.70,1.20,2.06,95%可信区间为1.14~1.27,1.25~2.31,1.04~1.42,1.45~2.92,P<0.05);免疫或靶向治疗、根治性手术联合系统治疗、姑息性手术联合系统治疗是影响初始可切除型GCLM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风险比=0.60,0.39,0.46,95%可信区间为0.42~0.87,0.25~0.60,0.30~0.70,P<0.05)。(4)根治性手术联合系统治疗和姑息性手术联合系统治疗潜在获益人群筛选。森林图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程度为高-中分化、肝转移肿瘤部位为左半肝患者行根治性手术联合系统治疗总生存率均优于行姑息性手术联合系统治疗(风险比=0.21,0.42,95%可信区间为0.09~0.48,0.23~0.78,P<0.05)。结论与行单纯系统治疗比较,行根治性手术联合系统治疗或姑息性手术联合系统治疗可以改善初始可切除型GCLM患者预后。胃原发肿瘤越大、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肝转移肿瘤越大、肝转移肿瘤数目为多发是影响初始可切除型GCL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免疫或靶向治疗、根治性手术联合系统治疗、姑息性手术联合系统治疗是影响初始可切除型GCLM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肝转移 手术治疗 系统治疗 预后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3D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3
14
作者 何子锐 臧潞 +1 位作者 马君俊 郑民华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04-807,共4页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及推广,结直肠癌根治术已实现微创化。术者在熟练应用新技术的同时,对手术图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3D腹腔镜应运而生,提供了更立体的视野,使血管、神经、淋巴结及外科层面解剖更为真实,有助于术中辨认和操作,...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及推广,结直肠癌根治术已实现微创化。术者在熟练应用新技术的同时,对手术图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3D腹腔镜应运而生,提供了更立体的视野,使血管、神经、淋巴结及外科层面解剖更为真实,有助于术中辨认和操作,从而降低手术难度,缩短学习曲线。但3D腹腔镜手术也并非尽善尽美。笔者相信随着新技术的完善,3D腹腔镜在结直肠微创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根治术 微创外科 腹腔镜检查 3D技术
原文传递
外科治疗123例克罗恩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何子锐 蒋天宇 +5 位作者 孙菁 顾于蓓 施咏梅 唐永华 钟捷 郑民华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71-676,共6页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克罗恩病的疗效,以及外科手术干预的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123例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变类型、病变部位、临...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克罗恩病的疗效,以及外科手术干预的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123例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变类型、病变部位、临床表现、手术方式、术前炎症和营养指标、术后消化道功能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和处理情况。依据《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北京)》中克罗恩病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根据蒙特利尔分型进行克罗恩病分型,采用Clavien-Dindo标准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分级。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3例患者中,蒙特利尔分型为确诊年龄≤16岁(A1型)2例(1.6%),确诊年龄为17~40岁(A2型)66例(53.7%),确诊年龄>40岁(A3型)55例(44.7%);病变部位为回肠末端(L1)型52例(42.3%),结肠(L2)型20例(16.3%),回结肠(L3)型51例(41.5%);疾病行为为非狭窄非穿透(B1)型4例(3.3%),狭窄(B2)型87例(70.7%),穿透(B3)型32例(26.0%)。18例(14.6%)患者因完全性肠梗阻(10例)、消化道穿孔(5例)、消化道出血(2例)和直肠膀胱瘘合并感染性休克(1例)接受急诊手术,105例(85.4%)患者因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接受择期手术治疗;行传统开腹手术51例(41.5%),腹腔镜手术72例(58.5%);19例(15.4%)患者接受临时性或永久性消化道造口手术。急诊手术患者术前的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择期手术患者[(39.23±24.13)mg/L比(11.48±2.68)mg/L],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低于择期手术患者[(29.90±10.60)g/L比(38.38±8.30)g/L、(146.00±125.49)mg/L比(209.06±61.19)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9.603、8.754、7.111,P均<0.01)。共23例(18.7%)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术后腹腔内出血1例,接受再次手术探查,评估为Clavien-DindoⅢ级并发症;术后吻合口漏4例;术后麻痹性肠梗阻6例;手术部位感染11例,均评估为Clavien-DindoⅡ级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未观察到术中严重并发症,以及术中死亡或住院期间死亡病例,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为(3.2±1.4)d,开放流质饮食时间为(5.8±0.8)d,住院天数为(18.0±14.1)d,术后住院天数为(11.2±8.8)d。结论克罗恩病的治疗应强调多学科协作的概念,外科手术治疗能够有效地控制并发症发生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应在围手术期全程治疗、多学科参与、积极调节内环境的前提下审慎地把握手术时机,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和方式,并针对炎症性肠病的手术难点进行规范化、针对性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HN病 外科治疗 腹腔镜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腹腔镜手术消化道重建方式的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何子锐 臧潞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27-1132,共6页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已成为上消化道肿瘤中发病率上升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且远处转移率高,预后较差。其特殊的发病部位及上皮来源,决定了其临床特点的异质性,以及不同的手术策略。得益于近年来胃癌保功能手术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使我们在...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已成为上消化道肿瘤中发病率上升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且远处转移率高,预后较差。其特殊的发病部位及上皮来源,决定了其临床特点的异质性,以及不同的手术策略。得益于近年来胃癌保功能手术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使我们在面对不同肿瘤部位时拥有更多的吻合方式选择。本文作者将结合个人经验,介绍并探讨不同分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行腹腔镜下手术的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现状及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食管胃接合处 消化道重建 腹腔镜
原文传递
腹腔镜辅助腹白线重建术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5
17
作者 乐飞 郝晓辉 +5 位作者 李健文 王晨星 冯波 何子锐 薛佩 郑民华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22-1126,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腹白线重建术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14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腹腔镜辅助腹白线重建术...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腹白线重建术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14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腹腔镜辅助腹白线重建术。观察指标:(1)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远期并发症及腹直肌分离和脐疝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9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结果:(1)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辅助腹白线重建术,8例合并脐疝,脐疝缺损面积为(6±3)x2,均予缝合关闭。14例患者使用补片面积为(214±26)x2,手术时间为(74±14)min,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3.7±0.6)分,均未使用镇痛药物,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为(3.3±0.7)d,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为(4.1±1.2)d。(2)随访情况:14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7 个月(5个月,21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手术切口渗液于术后第10天至门诊复诊,经门诊换药2周后切口愈合;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无腹直肌分离和脐疝复发患者。结论:腹腔镜辅助腹白线重建术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分离 产后 腹白线重建术 补片修补术 腹腔镜检查 并发症 复发
原文传递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7
18
作者 张鲁阳 臧潞 +3 位作者 马君俊 董峰 何子锐 郑民华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86-891,共6页
目的针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对于肠系膜下动脉(IMA)处理方式的不同,探讨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LCA)、低位结扎IMA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1月期间上海瑞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103例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 目的针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对于肠系膜下动脉(IMA)处理方式的不同,探讨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LCA)、低位结扎IMA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1月期间上海瑞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103例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保留左结肠血管61例(低位结扎组),不保留左结肠血管42例(高位结扎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无术中或术后死亡病例,术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或麻醉相关并发症。术中高位结扎组42例中有4例(9.5%)出现结肠残端缺血性改变,追加切除部分结肠;而低位结扎组无一例出现结肠残端缺血性改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5)。高位结扎组与低位结扎组清扫淋巴结数分别为(16.1±6.8)枚和(15.5±7.2)枚;清扫肠系膜下血管根部淋巴结分别为(4.2±1.7)枚和(4.3±1.7)枚,其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9.5% (4/42)和4.9%(3/61);肿瘤下切缘分别为(2.8±1.7)cm和(2.2±1.4)c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排气时间以及住院天数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5 (2.0~ 10.0)月,均为无出现远期并发症及局部复发情况。结论低位结扎IMA可使近端结肠和吻合口获得更好的血供,并可以完成与高位结扎同样彻底的淋巴结清扫,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腹腔镜手术 肠系膜下动脉 左结肠动脉
原文传递
3D与2D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术者主观感受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42
19
作者 马君俊 洪希周 +6 位作者 何子锐 臧潞 董峰 陆爱国 冯波 潘睿俊 郑民华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92-896,共5页
目的比较3D与2D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手术医师的主观感受。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3D与2D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主刀医师、第一助手和扶镜手在术后2h内完成针对手术医... 目的比较3D与2D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手术医师的主观感受。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3D与2D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主刀医师、第一助手和扶镜手在术后2h内完成针对手术医师的主观问卷调查表。将手术医师分为3D腹腔镜组和2D腹腔镜组,3D腹腔镜组手术医师采用3D腹腔镜及4方向镜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2D腹腔镜组手术医师采用2D腹腔镜及可转换30。镜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主观感受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连续运动视觉差,双眼聚焦差异度,2D或3D像素稳定度,视野、视角操控协调度,视觉自由度,3D无效区,影像生成力,不同分辨率下调控光线发射能力,画面快速更新率,光亮度,分辨率,纵深感,颜色分辨率。观察指标:(1)总体比较3D与2D腹腔镜组手术医师对腹腔镜的主观感受评分。(2)分别比较3D与2D腹腔镜组主刀医师、第一助手及扶镜手对腹腔镜的主观感受评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元±s表示,比较采用£检验。结果筛选出有效问卷调查表85份,其中3D腹腔镜组为53份(主刀医师、第一助手和扶镜手分别为16、21、16份),2D腹腔镜组32份(主刀医师、第一助手和扶镜手分别为10、12、10份)。(1)两组手术医师对腹腔镜的主观感受评分总体比较:3D腹腔镜组手术医师双眼疲劳度,双眼聚焦差异度,视野、视角操控协调度,纵深感评分分别为(4.3±0.8)分,(4.5±0.7)分、(4.2±0.8)分、(4.4±0.7)分,2D腹腔镜组分别为(4.6±0.5)分、(4.9±0.7)分、(4.7±O.6)分、(3.9±0.8)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899,3.493,2.458,-2.872,P〈0.05)。(2)两组主刀医师对腹腔镜的主观感受评分比较:3D腹腔镜组主刀医师双眼聚焦差异度,视野、视角操控协调度,颜色分辨率评分分别为(4.4±0.7)分、(3.9±0.8)分、(4.6±O.6)分,2D腹腔镜组分别为(5.0±0.0)分、(4.6±0.7)分、(5.0±0.0)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26,2.423,1.901,P〈0.05)。(3)两组第一助手对腹腔镜的主观感受评分比较:3D腹腔镜组第一助手双眼聚焦差异度、空间定向感、纵深感评分分别为(4.4±O.7)分、(4.7±0.6)分、(4.4±0.7)分,2D腹腔镜组分别为(4.8±0.4)分、(4.1±0.4)分、(3.8±1.1)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40,-2.062,-1.868,P〈O.05)。(4)两组扶镜手对腹腔镜的主观感受评分比较:3D腹腔镜组扶镜手双眼聚焦差异度,视野、视角操控协调度评分分别为(4.6±0.6)分、(4.4±0.7)分,2D腹腔镜组分别为(5.0±0.0)分、(4.9±0.3)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01,1.891,P〈0.05)。结论结直肠癌根治术中3D腹腔镜其手术操作与2D腹腔镜相似,虽在双眼疲劳度、眩晕感方面较2D腹腔镜欠佳,但可提供良好的三维视野,加强手术立体感、纵深感,协助辨认解剖结构、层次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外科手术 腹腔镜检查 3D技术 2D技术
原文传递
腹腔镜关闭盆底腹膜的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 被引量:28
20
作者 周乐其 严夏霖 +10 位作者 冯波 苏浩 何子锐 张森 马君俊 孙晶 薛佩 李健文 陆爱国 王明亮 郑民华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68-772,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关闭盆底腹膜的腹会阴联合切除术(LARP-PPC)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13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81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关闭盆底腹膜的腹会阴联合切除术(LARP-PPC)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13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81例,女51例;平均年龄为62岁,年龄范围为45~83岁。132例患者中,60例行LARP-PPC,设为LARP-PPC组;72例行传统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术(LARP),设为LARP组。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3)术后并发症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结果(1)手术及术后情况: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LARP-PPC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饮水时间分别为(163±45)min、168mL(85~280mL)、2d(1~5d)、3d(2~6d);LARP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55±39)min、160mL(100~305mL)、3d(1~7d)、4d(2~7d),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13,Z=-1.623,-1.468,-0.321,P>0.05)。LARP-PPC组和LARP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6d(11~21d)和19d(14~2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88,P<0.05)。LARP-PPC组患者关闭盆底腹膜时间为(13±3)min。(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LARP-PPC组患者标本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肿瘤直径,肿瘤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分别为(18±4)cm,(16±5)枚,(3.7±1.4)cm,10、34、16例;LARP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8±4)cm,(16±5)枚,(3.9±1.5)cm,13、41、18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79,0.390,0.703,Z=-0.267,P>0.05)。(3)术后并发症情况:LARP-PPC组患者术后发生会阴切口感染、会阴切口延迟愈合分别为2例、1例;LARP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2例、10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137,6.400,P<0.05)。LARP-PPC组患者术后发生肠梗阻、会阴疝分别为1例、0;LARP组患者上述指标为8例、6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RP-PPC组和LARP组患者发生术后尿路感染分别为2例和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RP-PPC治疗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能显著降低患者术后会阴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减少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低位直肠癌 腹会阴联合切除术 会阴相关并发症 关闭盆底腹膜 腹腔镜检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