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文化互释中的郭沫若早期诗学 被引量:3
1
作者 伍世昭 李江山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9-66,共8页
本文在谈论郭沫若早期诗学时 ,坚持文化互释的立场 ,乃基于“五四”时期中西两种文化在郭沫若那里遇合激荡、消解化合的事实。文章认为如此方能逼近对象的真相 :其“自我表现”说、“无目的”论、“人格冲动”说、文学的“功利性”等诗... 本文在谈论郭沫若早期诗学时 ,坚持文化互释的立场 ,乃基于“五四”时期中西两种文化在郭沫若那里遇合激荡、消解化合的事实。文章认为如此方能逼近对象的真相 :其“自我表现”说、“无目的”论、“人格冲动”说、文学的“功利性”等诗学话语建构就建基于中西文化的比照参证之上 ;中国当代诗学建设亦能由此得到某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化 中国文化 郭沫若 早期诗学 诗学话语 “自我表现”说 “无目的”论 “人格冲动”说 功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性”的表达——评曾志平长篇小说《六如轩》 被引量:2
2
作者 伍世昭 雪弟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4-97,共4页
曾志平的长篇小说《六如轩》无论在艺术抑或思想上均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其最有探讨价值的,乃是叙事艺术上的时间性的表达。这一时间性的表达,主要表现在叙述次序的巧妙设置、叙述速度的有效控制和实叙、复叙手段的合理运用等方面,不仅... 曾志平的长篇小说《六如轩》无论在艺术抑或思想上均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其最有探讨价值的,乃是叙事艺术上的时间性的表达。这一时间性的表达,主要表现在叙述次序的巧妙设置、叙述速度的有效控制和实叙、复叙手段的合理运用等方面,不仅使叙述富有变化,增强了小说的审美引力,而且获得了时间的纵深感和小说人物生命存在的厚重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志平 《六如轩》 时间性 叙述次序 叙述速度 叙述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中的形式批评 被引量:1
3
作者 伍世昭 李江山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55-157,共3页
关键词 文学理论批评 形式批评 20世纪 中国 “五四”时期 语言形式 《人间词话》 文学本质 文学形式 概念范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论 被引量:1
4
作者 伍世昭 李江山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3期37-44,共8页
笔者针对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中有关价值取向的整体考察阙如的现状,立足于文学价值论立场,以代表性理论批评家及其代表性理论观点、概念、范畴为指引,结合时代因素,对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中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进行了全方位的... 笔者针对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中有关价值取向的整体考察阙如的现状,立足于文学价值论立场,以代表性理论批评家及其代表性理论观点、概念、范畴为指引,结合时代因素,对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中的语言形式价值取向进行了全方位的整体考察,用意不仅在于弄清这一价值取向的来龙去脉、理论之内在逻辑关系,为学界的深入探讨提供逻辑起点和理论框架,而且期望在此基础上引发人们对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文学理论批评 语言形式价值取向 文学“独立价值” 形式批评方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早期哲学思想新说 被引量:5
5
作者 伍世昭 《郭沫若学刊》 2001年第3期13-23,共11页
郭沫若早期哲学思想既不是“泛神论”,也不是“生之哲学”,而是中西哲学思想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唯自我论”,“唯自我论”的基本内容为“我”即“力”即“神”即“宇宙意志”,这一哲学思想的形成是由郭沫若所身处的时代最终决定的。
关键词 泛神论 生之哲学 唯自我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 被引量:3
6
作者 伍世昭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1-75,共5页
文章根据郭沫若早期诗学建构的实际 ,提出了“现代心灵诗学”的新看法 ,在此基础上抓住情感论这一核心对郭沫若早期具代表性的诗学话语及其内在联系进行了必要的探讨 ,同时又对郭沫若早期诗学中一些客观存在而又较易引起歧见的问题 。
关键词 郭沫若 心灵诗学 诗学话语 情感论 “目的性” “唯美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价值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 被引量:1
7
作者 伍世昭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5-139,共5页
文章运用文学价值学、美国文学理论家阿布拉姆斯艺术四要素和刘若愚艺术过程四阶段理论,结合中国20世纪历史文化境遇和西方文化、诗学的影响,对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的社会政治意识、精神启蒙、审美感悟、语言形式、学理认知诸价值取... 文章运用文学价值学、美国文学理论家阿布拉姆斯艺术四要素和刘若愚艺术过程四阶段理论,结合中国20世纪历史文化境遇和西方文化、诗学的影响,对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的社会政治意识、精神启蒙、审美感悟、语言形式、学理认知诸价值取向及其相互关系作了总体考察,为学界深入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价值取向问题提供了逻辑起点和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价值论 20世纪 中国 文学理论批评 价值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观精神”与“感性的活动”——论胡风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观表现价值趋赴 被引量:1
8
作者 伍世昭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61-65,共5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胡风的文学理论批评表现出较为鲜明的主观表现价值趋赴。其特点是在创作论上强调"主观精神"的"源泉"作用,而又不否认"主观精神"与现实生活的联结。在他看来,创作主体之主观精神的发扬...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胡风的文学理论批评表现出较为鲜明的主观表现价值趋赴。其特点是在创作论上强调"主观精神"的"源泉"作用,而又不否认"主观精神"与现实生活的联结。在他看来,创作主体之主观精神的发扬,还和作家与对象作为"感性的活动"紧密联系着。"主客观的融合"是胡风每言必称的一个观点,而"融合"的前提则是创作主体主观精神的充分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风 文学理论批评 主观表现价值趋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早期诗学与西方文艺美学思潮(二题) 被引量:1
9
作者 伍世昭 《惠州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34-39,共6页
文章运用比较诗学的方法,对郭沫若早期诗学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论和柏格森生命美学的影响/接受关系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郭沫若早期对这两种思潮的接受都不是照单全收的,由于时代(现实)与文化传统的制约,再加上西方不同思潮的交叉影响... 文章运用比较诗学的方法,对郭沫若早期诗学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论和柏格森生命美学的影响/接受关系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郭沫若早期对这两种思潮的接受都不是照单全收的,由于时代(现实)与文化传统的制约,再加上西方不同思潮的交叉影响,这两种思潮在郭沫若那里均已发生了这样那样的改变,这种改变隐含了诗学建构的某些规律性现象。文章以郭沫若早期对上述两种思潮的接受为个案,探讨的其实是一种新型诗学何以建构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早期诗学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论 柏格森生命美学 比较诗学 诗学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审美感悟价值取向论
10
作者 伍世昭 陈爱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4-109,共6页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审美感悟价值取向是一种从文学作品本身看取其价值存在,强调文学的审美特质而形成的价值趋赴。它在20世纪大致经历了世纪初的萌生、“五四”时期的建设、1930-1940年代的深入、新时期的发展等四个历史阶段。感性...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审美感悟价值取向是一种从文学作品本身看取其价值存在,强调文学的审美特质而形成的价值趋赴。它在20世纪大致经历了世纪初的萌生、“五四”时期的建设、1930-1940年代的深入、新时期的发展等四个历史阶段。感性形式、审美意蕴、批评模式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其知识话语结构。它对文学审美之维的探求,深化了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对文学本体的思考,但也存在忽视审美意蕴的开掘、以美学的研究代替文学审美特性的把握、理论建构的西化倾向等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批评 审美感悟价值取向 反思与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农村生活的抒情诗——评吴振尧长篇小说《人日》
11
作者 伍世昭 徐威 《创作与评论》 CSSCI 2013年第12期58-62,共5页
吴振尧的长篇小说《人日》以南粤海边小镇平海为背景,运用诗化、象征、暗示、意识流、内心独白等创作手法,讲述了林家两代人建设新农村的生活故事,弥漫着浓郁的抒情气氛。小说在情节演进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民俗故事,为我们绘制了一... 吴振尧的长篇小说《人日》以南粤海边小镇平海为背景,运用诗化、象征、暗示、意识流、内心独白等创作手法,讲述了林家两代人建设新农村的生活故事,弥漫着浓郁的抒情气氛。小说在情节演进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民俗故事,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巨大而生动的民俗画卷。与此同时,小说集中表现了新时期农村建设的发展和遇到的问题,深入探讨了新时期农村人的心态变化,以锋利的语言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进行了深刻批判,用带着饱满情感和形而上哲思的文字呼吁改变我们认知与把握世界的方式,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小说 抒情诗 农村生活 民俗故事 创作手法 内心独白 生活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性的艺术传达——评申平动物小小说
12
作者 伍世昭 邓春燕 《创作与评论》 CSSCI 2012年第9期92-95,共4页
在小小说百花园中,申平的动物小小说可谓别具一格,它不仅拓宽了小小说表现领域,而且在立意和艺术表现上也有着新的突破。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学术界还缺乏对申平动物小小说做真正深入系统的研究,因而其思想内涵与审美意义还远没... 在小小说百花园中,申平的动物小小说可谓别具一格,它不仅拓宽了小小说表现领域,而且在立意和艺术表现上也有着新的突破。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学术界还缺乏对申平动物小小说做真正深入系统的研究,因而其思想内涵与审美意义还远没得到揭示与里现。本文的写作可以说就是这种系统研究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小说 动物 艺术传达 人性 系统研究 别具一格 表现领域 艺术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文化互阐中的“无目的”论——郭沫若早期诗学话语简论
13
作者 伍世昭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5-81,共7页
该文坚持中西文化互阐的立场,揭示郭沫若早期诗学话语建构的真相:其“无目的”论诗学话语的建构就奠基在中西文化的比照参证之中。郭沫若在倡导文艺“无目的”的同时,并不反对文艺的功利性,有时甚至不惜夸大文艺的社会作用,看起来两相矛... 该文坚持中西文化互阐的立场,揭示郭沫若早期诗学话语建构的真相:其“无目的”论诗学话语的建构就奠基在中西文化的比照参证之中。郭沫若在倡导文艺“无目的”的同时,并不反对文艺的功利性,有时甚至不惜夸大文艺的社会作用,看起来两相矛盾,但实际上是郭沫若以“人格”为中介,强调个性人格的自然流露与社会性的自然转化,既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又不忽视文艺的特殊规律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无目的"论 文化互阐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诗学话语 人格 社会性 文艺规律 文艺 功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人者,撄人心者也”——鲁迅早期文论心灵表现价值趋赴
14
作者 伍世昭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4-58,共5页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心灵表现价值取向的开启者这一事实,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注意。鲁迅的文学理论批评价值选择既符合一般意义上的心灵表现论,又有着时代和其个人特征。这充分表现在他关于文艺的发生、文艺的职能和创作主...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心灵表现价值取向的开启者这一事实,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注意。鲁迅的文学理论批评价值选择既符合一般意义上的心灵表现论,又有着时代和其个人特征。这充分表现在他关于文艺的发生、文艺的职能和创作主体的系列看法上。由鲁迅所开启的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心灵表现价值取向,是对作为文学创作得以实现的创作主体一维的敞亮与确证,隐含了诗学话语建构的一般规律,同时又存在着学理性不足、忽视艺术形式与主体心灵的内在联结等理论建构上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文学理论 心灵表现 价值趋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性经验的诗学指向及其凝定——王国维“境界”论生成的创作实践缘由
15
作者 伍世昭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5-114,共10页
王国维"境界"论诗学的生成,隐含着重要的创作实践缘由。《人间词话》与《人间词》的内在联系当是对"境界"的标举与追求;《人间词》甲、乙稿序可以说既是对《人间词》创作的总结,也为《人间词话》理论观点的形成提... 王国维"境界"论诗学的生成,隐含着重要的创作实践缘由。《人间词话》与《人间词》的内在联系当是对"境界"的标举与追求;《人间词》甲、乙稿序可以说既是对《人间词》创作的总结,也为《人间词话》理论观点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准备;王国维的"境界"说还离不开王氏对前人创作实践成果的发现及感悟。王国维的诗学话语与创作实践之间亦存在着某种悖反的情况,这也是在探讨王国维诗学话语形成时需引起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境界”论诗学 创作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新文学观念及其相互关系试析
16
作者 伍世昭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114-118,共5页
本文从美国文艺理论家阿布拉姆斯的艺术四要素理论中得到启发,概括出理论批评家观照文学的多种不同相位,并根据这不同的相位,分析了“五四”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观念 艺术四要素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担当与审美超越——评张道华长篇小说《走出废墟的姐妹》
17
作者 伍世昭 《创作与评论》 CSSCI 2012年第4期90-92,117,共4页
张道华的新著《走出废墟的姐妹》是他继《夜幕较量》、《非常绑票》、《资本谎言》等著名公安题材长篇小说之后出版的首部非公安题材长篇力作。该著以打工者张小雪、小学生张小雨姐妹为主人公,对“5.12”大地震那场旷世劫难以及人们... 张道华的新著《走出废墟的姐妹》是他继《夜幕较量》、《非常绑票》、《资本谎言》等著名公安题材长篇小说之后出版的首部非公安题材长篇力作。该著以打工者张小雪、小学生张小雨姐妹为主人公,对“5.12”大地震那场旷世劫难以及人们在抗击灾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和人性光辉,作了摄人心魄的真实再现,无论在题材选择、思想蕴含还是在艺术表现上,都有独到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小说 审美超越 废墟 “5.12”大地震 文学 公安题材 真实再现 题材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灵的回响
18
作者 伍世昭 《理论与创作》 CSSCI 2011年第1期116-118,共3页
有人称小说为"心灵的世界"①,其实散文与诗尤其如此。因为散文与诗很多时候是可以直接见出主体心灵的,而小说则常常要从叙事的背后去寻找。《王敦权散文集》涵盖散文文类中的多种亚文类,既有记人、写事、抒情散文,也有游记、杂文、随... 有人称小说为"心灵的世界"①,其实散文与诗尤其如此。因为散文与诗很多时候是可以直接见出主体心灵的,而小说则常常要从叙事的背后去寻找。《王敦权散文集》涵盖散文文类中的多种亚文类,既有记人、写事、抒情散文,也有游记、杂文、随感,还有融诗与散文为一体的散文诗,甚至更有一些难以归类的其他篇目,如"物语"系列、《多了一本》等。其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应该是那些追怀性从而涉及心灵深处的记忆的篇章。其魅力与三个字有关,那就是恋、趣、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灵 散文集 散文诗 抒情散文 小说 文类 叙事 记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0年代文化语境中的诗歌边缘化
19
作者 伍世昭 《惠州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51-55,共5页
文章从当今诗歌所处的文化语境和文化语境下的诗歌写作与批评态度入手,对90年代的诗歌边缘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90年代的文化语境促成了读者大众与写作者在拒绝“诗性”上的合谋,读者大众在远离诗歌而去的同时,写作者的诗歌态度... 文章从当今诗歌所处的文化语境和文化语境下的诗歌写作与批评态度入手,对90年代的诗歌边缘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90年代的文化语境促成了读者大众与写作者在拒绝“诗性”上的合谋,读者大众在远离诗歌而去的同时,写作者的诗歌态度也发生了畸变;诗歌写作的反诗化与诗歌批评的庸俗化,是当今诗坛的两道灰色景观。文章认为坚执文化对抗立场,实现文化超越,不仅是文化颓败时代诗歌应肩负的使命,同时也是诗歌救助自己的最后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年代 诗歌 边缘化 出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研究的新开拓──评刘泰隆《历史的高峰》
20
作者 伍世昭 《惠州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110-114,共5页
关键词 鲁迅研究史 桂林文化城 鲁迅杂文 毛泽东 鲁迅旧体诗 新开拓 鲁迅思想 研究方法 《阿Q正传》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