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丙酮酸钙对小鼠力竭运动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郭宇 宫德正 +7 位作者 吕国枫 李晓 崔黎黎 魏铭 胡竟尧 任天禄 王波 刘丽红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145-147,161,共4页
[目的]探讨补充3周丙酮酸钙对于小鼠力竭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安静对照组、运动对照组、丙酮酸钙组、运动丙酮酸钙组。给药组每天灌胃给予600 mg/(kg.d)的丙酮酸钙共3周。3周末进行力竭运动实验,测各... [目的]探讨补充3周丙酮酸钙对于小鼠力竭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安静对照组、运动对照组、丙酮酸钙组、运动丙酮酸钙组。给药组每天灌胃给予600 mg/(kg.d)的丙酮酸钙共3周。3周末进行力竭运动实验,测各组运动至力竭时间,并取右侧腓肠肌组织和肝脏组织分别测肌糖原、肝糖原。[结果]与运动对照组(106.85±24.66)min比较,运动给药组(166.95±31.18)min鼠运动至力竭时间明显延长,运动能力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运动前丙酮酸钙组肌糖原、肝糖原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明显高于安静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运动力竭后各组肌糖原、肝糖原含量没有明显差异。与运动对照组比较,运动给药组SOD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运动对照组肝脏丙二醛(MDA)的含量均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运动给药组MDA含量明显低于运动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血清钙浓度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补充3周丙酮酸钙能明显提高小鼠力竭运动能力,其可能的原因是提高运动前肌糖原和肝糖原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酸钙 运动能力 肌/肝糖原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酮酸钙对小鼠力竭运动后抗氧化损伤作用的机制 被引量:5
2
作者 崔黎黎 宫德正 +6 位作者 李晓 吕国枫 魏铭 郭宇 胡竟尧 任天禄 刘丽红 《中国康复》 2009年第3期147-148,共2页
目的:探讨补充3周丙酮酸钙对于小鼠力竭后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组)、运动对照组(Ec组)、丙酮酸钙组(P组)、运动丙酮酸钙组(Ep组)各10只,C及Ec组小鼠每天灌服10%阿拉伯胶溶液,P及Ep组每天给予... 目的:探讨补充3周丙酮酸钙对于小鼠力竭后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组)、运动对照组(Ec组)、丙酮酸钙组(P组)、运动丙酮酸钙组(Ep组)各10只,C及Ec组小鼠每天灌服10%阿拉伯胶溶液,P及Ep组每天给予600mg/kg的丙酮酸钙灌胃,共3周。3周末时各组大鼠均进行力竭运动实验,检测肝脏组织中过氧化氢(H2O2)和谷胱甘肽(GSH)的含量、ATP酶活力。结果:与Ec组比较,Ep组小鼠运动至力竭时间明显延长,运动能力显著提高(106.9±24.7min、167.0±31.2min,P<0.01)。Ep组GSH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5)。运动力竭后Ec组和Ep组H2O2含量明显高于C、P组,Ep组低于Ec组(P<0.01)。结论:补充丙酮酸钙能明显提高小鼠力竭运动能力和抗氧化损伤能力,其可能原因是提高GSH抗氧化能力及抵抗部分ATP酶的失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酸钙 运动能力 谷胱甘肽 过氧化氢 ATP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气管切开术在重症颅脑外伤和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任天禄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21期65-68,共4页
目的:分析早期气管切开术在重症颅脑外伤和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1年2月六盘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按照盲选抽签法分为研究组(34例)和常规组(34例)。常规组进行常... 目的:分析早期气管切开术在重症颅脑外伤和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1年2月六盘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按照盲选抽签法分为研究组(34例)和常规组(34例)。常规组进行常规脑外伤和脑出血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气管切开术,观察和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06%)比常规组(82.35%)高(P<0.05)。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常规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59.68±6.43)分]比研究组[(30.54±3.98)分]高(P<0.05)。研究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2.94%)比常规组(20.59%)低,P<0.05。结论:对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实施早期气管切开术的效果较好,能够改善其神经功能,降低其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外伤 早期气管切开术 脑出血 肺部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优势 被引量:1
4
作者 任天禄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20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时间段在2021年7月-2022年7月于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医院就诊治疗的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共50例。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两组,... 目的:探讨分析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时间段在2021年7月-2022年7月于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医院就诊治疗的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共50例。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5例。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神经介入栓塞治疗,试验组25例患者在发病至入院共24h之内给予神经介入栓塞治疗,而对照组的25例患者在发病至入院的24h之后给予神经介入栓塞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对两组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神经介入栓塞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00%,对照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8.00%,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在进行神经介入栓塞治疗前,进行NIHSS评分,两组患者的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在进行神经介入栓塞治疗1周后进行NIHSS评分,试验组患者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实施早期的神经介入栓塞治疗后,可以明显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对患者的预后较好,可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神经介入栓塞 老年 颅内动脉瘤破裂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准大骨瓣开颅术联合高压氧对老年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炎症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21
5
作者 潘文 王振强 +2 位作者 高原 任天禄 蒋世禄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5986-5989,共4页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联合高压氧对老年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STBI)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炎症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STBI所致老年颅内出血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行常规大骨瓣开颅术,观察组行标准...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联合高压氧对老年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STBI)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炎症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STBI所致老年颅内出血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行常规大骨瓣开颅术,观察组行标准大骨瓣开颅术联合高压氧治疗,对比两组术后1 w、1个月脑血流量(CBF)、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容量(CBV)等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并对比两组入院时及术后5 d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4、IL-2、降钙素原(PCT)等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变化;同时检测两组入院时、术后5 d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转铁蛋白(TRE)、前白蛋白(PA)等蛋白代谢指标和脑氧摄取率(CEO_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_2)等脑代谢指标。结果两组均有3例抢救无效,抢救成功率均为91.43%(32/35)。观察组术后1 w及1个月CBF、CBV、TTP、MTT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CBF、CBV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TP、MT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5 d,观察组血清中TNF-α、IL-2、PCT水平明显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IL-4水平明显上升,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血清中IL-2水平较入院时明显下降(P<0.05),但TNF-α、IL-4、PCT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5 d,两组TRE、PA水平明显低于入院时(P<0.05);RBP、CEO_2、SVO_2水平明显高于入院时(P<0.05),且观察组RBP、TRE、PA、CEO_2、SVO_2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术联合高压氧治疗老年STBI能有效控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血供,加快脑组织恢复及改善脑代谢和蛋白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大骨瓣开颅术 高压氧 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 血流动力学 炎症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辅助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31
6
作者 潘文 王振强 +2 位作者 高原 任天禄 蒋世禄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6162-6164,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辅助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疗效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选取106例CS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8例,对照组48例,两组均给予钻孔引流术治疗,观察组在引流术基础上口服高...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辅助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疗效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选取106例CS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8例,对照组48例,两组均给予钻孔引流术治疗,观察组在引流术基础上口服高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40 mg,1次/d;对照组口服低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CSS)评分、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IL)-6水平、不良反应情况及复发率。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9.7%)显著高于对照组(72.9%)(P<0.05)。治疗前两组ADL、C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两组ADL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CS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hsCRP、IL-6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两组血清hs-CRP、IL-6水平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复发率(14.6%)明显高于观察组(3.6%,P<0.05)。结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辅助钻孔引流术能显著提高CSDH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复发率低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慢性硬膜下血肿 钻孔引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与脊柱外科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7
作者 丁毅 刘亚 +1 位作者 席琪琦 任天禄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6期54-54,56,共2页
分析神经外科与脊柱外科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从本院抽取60例椎管内肿瘤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手术,观察组进行神经外科与脊柱外科手术,对比不同治疗方式所取得的临床疗效。... 分析神经外科与脊柱外科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从本院抽取60例椎管内肿瘤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手术,观察组进行神经外科与脊柱外科手术,对比不同治疗方式所取得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60.00%,在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得到的患者认可。结论:对椎管内肿瘤患者进行治疗时,经过神经外科与脊柱外科手术应用,有利于改善相关手术指标,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脊柱外科 手术 椎管内肿瘤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D-二聚体水平与脑梗死溶栓后超急性期出血转化及脑损伤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王广益 孙良颖 +3 位作者 宋明辉 任天禄 刘春 张婷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0年第7期618-623,共6页
目的了解血清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D-二聚体与脑梗死溶栓后超急性期出血转化及脑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六盘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外科及重症监护病房行溶栓治疗的160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 目的了解血清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D-二聚体与脑梗死溶栓后超急性期出血转化及脑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六盘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外科及重症监护病房行溶栓治疗的160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静脉溶栓后发生超急性期出血转化者29例(发生组)、无出血转化者131例(未发生组);前循环脑梗死者132例,后循环脑梗死者28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溶栓后超急性期发生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溶栓后次日晨血清CTRP-3、D-二聚体对溶栓后超急性期发生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血清CTRP-3、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脑损伤的相关性。结果发生组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梗死灶直径≥5 cm占比、心房颤动占比、血清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未发生组[(18.6±2.2)比(14.0±2.1)分,69.0%(20/29)比39.7%(52/131),72.4%(21/29)比44.3%(58/131),(3.02±0.31)比(2.24±0.23)mg/L],血清CTRP-3水平低于未发生组[(251.3±26.9)比(285.7±29.2)μg/L],发病至治疗时间长于未发生组[(4.61±0.43)比(2.96±0.52)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62,P<0.01;χ^2=8.22,P<0.01;χ^2=7.52,P<0.01;t=15.44,P<0.01;t=5.82,P<0.01;t=15.9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OR=1.69,95%CI:1.02~2.15,P<0.01)、梗死灶直径>5 cm占比(OR=3.73,95%CI:1.96~5.10,P<0.01)、心房颤动(OR=2.14,95%CI:1.25~2.96,P<0.01)、发病至治疗时间(OR=3.44,95%CI:1.85~5.02,P<0.01)、血清D-二聚体(OR=2.37,95%CI:1.56~3.30,P<0.01)、血清CTRP-3(OR=2.90,95%CI:1.91~4.25,P<0.01)均为脑梗死溶栓后超急性期发生脑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以CTRP-3为262.58μg/L、D-二聚体为2.96 mg/L为界值,对脑梗死溶栓后超急性期发生出血转化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3、0.796,两者联合的AUC为0.823。28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为(18.7±2.1)分,Rankin修订量表(mRS)评分为(3.8±0.5)分,132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分别为(14.0±1.9)分和(3.2±0.6)分,前、后循环脑梗死患者CTRP3水平分别为(253.7±28.5)μg/L、(284.9±32.4)μg/L,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1±0.4)mg/L、(2.2±0.3)mg/L,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CTRP-3水平与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脑损伤NIHSS评分呈强负相关(r=-0.72,P<0.01),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脑损伤NIHSS评分呈弱负相关(r=-0.35,P<0.01),与脑损伤mRS评分呈强正相关(r=0.80,P<0.01);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脑损伤NIHSS评分呈强正相关(r=0.88,P<0.01),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脑损伤NIHSS评分呈弱正相关(r=0.24,P<0.01),与脑损伤mRS评分呈强负相关(r=-0.76,P<0.01)。结论血清CTRP-3、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脑梗死溶栓后超急性期发生脑出血转化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并与患者脑损伤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塞 脑损伤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肽和相关蛋白质类 D-二聚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