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神经递质及损伤相关标志物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米唤金 刘斌 +4 位作者 邓春颖 马原源 王雅楠 任伯 毛文静 《中国医药》 2024年第7期1010-1014,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递质及损伤相关标志物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重链蛋白(NfH)、S100β蛋白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10月华北理工大学附...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递质及损伤相关标志物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重链蛋白(NfH)、S100β蛋白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10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58例,入院后3 d内完成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根据PSQI评分标准及结果将患者分为睡眠障碍组(276例)和非睡眠障碍组(82例),再将睡眠障碍组进一步分为轻度睡眠障碍组(147例)、中度睡眠障碍组(96例)和重度睡眠障碍组(33例)。比较各组患者血清5-HT、NE、NSE、NfH、S100β蛋白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性方法分析血清5-HT、NE、NSE、NfH、S100β蛋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睡眠障碍组血清5-HT、NE水平均低于非睡眠障碍组[(248±90)ng/L比(422±48)ng/L、(147±50)ng/L比(270±46)ng/L],NSE、NfH、S100β蛋白水平均高于非睡眠障碍组[(9.2±3.0)μg/L比(5.2±1.6)μg/L、(85±24)ng/L比(51±12)ng/L、(798±174)ng/L比(480±98)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5-HT、NE、NSE、NfH、S100β蛋白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其中,5-HT、NE是保护因素,NSE、NfH、S100β蛋白是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严重程度与5-HT、NE水平呈负相关(r=-0.902、-0.942,均P<0.001),与NSE、NfH、S100β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774、0.775、0.878,均P<0.001)。结论血清5-HT、NE、NSE、NfH、S100β蛋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及其严重程度相关,患者睡眠障碍严重程度与血清5-HT、NE呈负相关,与血清NSE、NfH、S100β蛋白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睡眠障碍 神经递质 神经损伤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多导睡眠图监测结果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睡眠障碍类型
2
作者 米唤金 刘斌 +5 位作者 邓春颖 马原源 王雅楠 任伯 李世英 毛文静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4期558-562,共5页
目的:应用多导睡眠图监测(polysomnography,PSG)结果客观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早期睡眠障碍特征,了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睡眠障碍的类型,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 目的:应用多导睡眠图监测(polysomnography,PSG)结果客观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早期睡眠障碍特征,了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睡眠障碍的类型,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6例,入院后3天内完成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患者睡眠情况,根据PSQI量表评分标准及结果分为睡眠障碍组(n=60)和非睡眠障碍组(n=36),两组患者均进行整夜PSG监测,记录相关数据。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PSG相关睡眠参数。结果:1两组之间睡眠进程参数比较,睡眠障碍组的总睡眠时间及REM潜伏期均低于非睡眠障碍组(t=7.168,7.658;P<0.05),而睡眠潜伏期明显高于非睡眠障碍组(t=-7.161,P<0.05);2两组之间睡眠质量参数比较,睡眠障碍组的觉醒次数及觉醒指数均高于非睡眠障碍组(t=-11.728,-7.766;P<0.05),而睡眠效率明显低于非睡眠障碍组(t=5.684,P<0.05);3两组之间睡眠结构参数比较,睡眠障碍组的N1期及N2期均高于非睡眠障碍组(t=-7.147,-8.485;P<0.05),而REM期及N3期低于非睡眠障碍组(t=9.624,9.842;P<0.05);④两组之间睡眠呼吸事件比较,睡眠障碍组的AHI、仰卧位AHI、低通气指数均高于非睡眠障碍组(t=-7.618,-10.086,-11.185;P<0.05),而LSaO2低于非睡眠障碍组(t=8.098,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存在明显的睡眠进程异常、睡眠质量下降、睡眠结构紊乱及睡眠呼吸事件方面的异常。应用PSG正确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睡眠障碍的类型并进行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睡眠障碍 多导睡眠图监测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侧支循环形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任伯 毛文静 +7 位作者 刘斌 赵彬 张晋霞 李世英 邓春颖 张文彦 马原源 王一超 《中国医药》 2017年第8期1172-1175,共4页
目的 探讨侧支循环的形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25例。经头部CT或磁共振成像确诊,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前循环病变患者... 目的 探讨侧支循环的形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25例。经头部CT或磁共振成像确诊,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前循环病变患者和后循环病变患者;采用头颈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脑侧支循环形成进行评估,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有侧支循环形成组和无侧支循环形成组。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标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估患者入院时及治疗14 d时神经功能情况。结果 前循环病变患者128例(56.9%),后循环病变患者97例(43.1%)。在前循环病变患者中,侧支循环形成组77例(60.2%),无侧支循环形成组51例(39.8%);在后循环病变患者中,有侧支循环形成组38例(39.2%),无侧支循环形成组59例(60.8%)。在前循环病变患者中,有侧支循环形成患者比例高于后循环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侧支循环形成组入院时NIHSS评分及ADL缺陷程度与无侧支循环形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前循环病变患者和后循环病变患者中,有侧支循环形成组治疗14 d时NIHSS评分[(3.6±2.3)分比(5.0±2.6)分、(3.7±2.4)分比(5.0±3.4)分]及ADL缺陷程度均明显低于无侧支循环形成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侧支循环形成有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特别是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侧支循环 CT血管造影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展性脑梗死脑侧支循环形成及其对近期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任伯 毛文静 +4 位作者 刘斌 赵彬 张晋霞 李世英 王一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19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脑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及其对近期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3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头部CTA影像结果,分析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采用NIHSS评分及ADL评分法评价患者入院时及治疗14d时的神经功能缺损...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脑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及其对近期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3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头部CTA影像结果,分析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采用NIHSS评分及ADL评分法评价患者入院时及治疗14d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析侧支循环的形成对近期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 (1)3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进展性脑梗死97例(27.6%),非进展性脑梗死255例(72.4%)。进展性脑梗死97例中,无侧支循环形成56例(57.7%),有侧支循环形成41例(42.3%);非进展性脑梗死255例中,无侧支循环形成者99例(38.8%),有侧支循环形成者156例(61.2%)。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较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形成几率低(χ2=10.195,P=0.002)。(2)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97例中,无侧支循环形成患者治疗14d时NIHSS评分及ADL缺陷程度均明显高于有侧支循环形成组(t=2.567,P=0.012;Z=-2.152,P=0.031);在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255例中,无侧支循环形成者治疗14d时NIHSS评分及ADL缺陷程度均明显高于有侧支循环形成者(t=2.371,P=0.019;Z=-2.437,P=0.01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状况差,无侧支循环形成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神经功能恢复差。无侧支循环形成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容易发生进展,且近期神经功能恢复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梗死 侧支循环 CT血管造影 NIHSS评分 ADL评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抑郁和焦虑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任伯 韩博雅 +3 位作者 刘斌 米唤金 云静 孙宝莹 《中国医药》 2023年第11期1651-1654,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炎症因子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NLRP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与帕金森病患者抑郁和焦虑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于2020年1—12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炎症因子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NLRP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与帕金森病患者抑郁和焦虑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于2020年1—12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根据HAMD评分情况将患者分为无抑郁组、轻度抑郁组、中度抑郁组、重度抑郁组,根据HAMA评分情况将患者分为无焦虑组、轻度焦虑组、中度焦虑组、重度焦虑组。检测患者血清NLRP3、TNF-α和IL-1β水平,分析相关血清炎症因子与帕金森病患者抑郁和焦虑的相关性。结果无抑郁组、轻度抑郁组、中度抑郁组、重度抑郁组患者血清NLRP3、TNF-α、IL-1β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抑郁程度越重,各因子水平越高(均P<0.05)。血清NLRP3、TNF-α、IL-1β水平与帕金森病患者HAMD评分呈正相关(r=0.871、0.723、0.687,P=0.002、0.040、0.020)。无焦虑组、轻度焦虑组、中度焦虑组、重度焦虑组患者血清NLRP3、TNF-α、IL-1β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焦虑程度越重,各因子水平越高(均P<0.05)。血清NLRP3、TNF-α、IL-1β水平与帕金森病患者HAMA评分呈正相关(r=0.854、0.664、0.627,P=0.001、0.030、0.020)。结论血清炎症因子NLRP3、TNF-α、IL-1β水平与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焦虑密切相关,抑郁、焦虑程度越重,炎症因子水平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抑郁 焦虑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的双侧脑桥臂梗死1例 被引量:1
6
作者 任伯 吴小坤 +3 位作者 胡琨 刘斌 崔颖 董亚楠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319-320,共2页
脑桥臂梗死是小脑前下动脉(AICA)闭塞综合征的一种少见类型,孤立的双侧脑桥臂梗死更是罕见。现报道1 例孤立的双侧脑桥臂梗死患者如下。
关键词 小脑前下动脉 桥臂梗死 双侧 孤立 少见类型 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发展机械式停车设备的几点看法 被引量:3
7
作者 任伯 《起重运输机械》 1998年第9期36-36,19,共2页
汽车工业和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停车难的矛盾日益尖锐,也造成了交通堵塞,物流不畅,采用机械式停车设备是解决城市停车难的有效措施。1.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为机械式停车设备的发展展示了美好的前景1997年,我国汽车拥有量1... 汽车工业和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停车难的矛盾日益尖锐,也造成了交通堵塞,物流不畅,采用机械式停车设备是解决城市停车难的有效措施。1.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为机械式停车设备的发展展示了美好的前景1997年,我国汽车拥有量1100万辆,其中轿车拥有量约4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停车设备 停车场 机械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及脑侧支循环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0
8
作者 刘斌 任伯 +4 位作者 毛文静 赵彬 张晋霞 李世英 张慧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目的评价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及脑侧支循环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256层螺旋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目的评价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及脑侧支循环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256层螺旋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的影像学资料,以DSA的诊断结果为标准,比较两者对颈动脉狭窄及脑侧支循环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一致性。结果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180条血管(包括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颈外动脉)狭窄程度评估,256层螺旋CTA与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符合率为82.8%,对不同程度狭窄的诊断均有较高一致性,尤其对重度狭窄的诊断一致性更高(κ=0.75)。256层螺旋CTA检测出侧支循环形成18例,DSA检测出侧支循环形成19例,256层螺旋CTA与DSA诊断脑侧支循环的符合率为90.0%。评估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330条侧支动脉(包括前交通动脉,双侧后交通动脉、眼动脉、软脑膜侧支、颈升动脉、枕动脉),CTA检测显示侧支形成40条,其中一级侧支形成21条,二级侧支形成19条,DSA检测显示侧支形成43条,其中一级侧支形成22条,二级侧支形成21条。256层螺旋CTA与DSA对一级侧支和二级侧支循环的诊断均有较高的一致性(κ=0.925和0.894)。结论 256层螺旋CTA在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及脑侧支循环方面与DSA的诊断结果有高度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狭窄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侧支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20
9
作者 冯千伟 吴小坤 +2 位作者 刘斌 王雅楠 任伯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36-839,共4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及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TIA患者300例,行颈动脉彩色超声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狭窄组212例,无颈动脉狭窄组88例。颈动脉狭窄组又按照颈...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及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TIA患者300例,行颈动脉彩色超声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狭窄组212例,无颈动脉狭窄组88例。颈动脉狭窄组又按照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85例,中度狭窄组70例,重度狭窄组57例。分析TIA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及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颈动脉狭窄组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昼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昼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和夜间收缩压标准差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狭窄组(P<0.05,P<0.01)。颈动脉狭窄组杓型节律比例明显低于无颈动脉狭窄组(30.2%vs 50.0%,P<0.01),非杓型节律比例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狭窄组(40.6%vs 27.3%,P<0.05)。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24hSSD、24hDSD、dSSD、dDSD明显高于轻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中度狭窄组(P<0.05)。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杓型节律比例明显低于轻度狭窄组,非杓型节律比例明显高于轻度狭窄组(P<0.05)。结论 TIA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有关,血压变异性越大,颈动脉狭窄程度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颈动脉狭窄 血压监测 便携式 昼夜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CD3-I评分联合炎性和凝血指标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近期发生脑梗死的预测 被引量:24
10
作者 刘斌 李梦雨 +4 位作者 董亚楠 吴小坤 王雅楠 任伯 李世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ABCD3-I评分结合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90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选取首次发病的TIA患者178例,随访90d,将发展为脑梗死的27例患者作为脑梗死组,未发展为... 目的探讨ABCD3-I评分结合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90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选取首次发病的TIA患者178例,随访90d,将发展为脑梗死的27例患者作为脑梗死组,未发展为脑梗死的15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入选者均进行ABCD3-I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CD40L和Fib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ABCD3-I评分和sCD40L及Fib水平明显升高[(6.17±1.04)分vs (5.43±1.32)分,P=0.009;(222.00±28.75)μg/L vs (187.80±35.47)μg/L,P=0.014;(4.01±1.52)g/L vs (3.55±1.26)g/L,P=0.012]。ROC曲线分析显示,ABCD3-I评分联合sCD40L、ABCD3-I评分联合Fib、ABCD3-I评分联合sCD40L和Fib预测TIA患者90d内发展为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6(95%CI:0.586~0.732,P=0.001)、0.680(95%CI:0.615~0.745,P=0.000)和0.714(95%CI:0.654~0.774,P=0.000),均有预测价值,且ABCD3-I评分联合sCD40L和Fib的预测价值较前两者更高,其敏感性为90.1%,特异性为88.2%。结论 ABCD3-I评分联合sCD40L和Fib检测可进一步提高预测TIA患者90d内发展为脑梗死的准确率,且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梗死 CD40配体 纤维蛋白原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缺血性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被引量:16
11
作者 牛雪芬 王雅楠 +2 位作者 刘斌 李梦雨 任伯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21-624,共4页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缺血性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连续入选缺血性CSVD患者300例,根据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分为认知正常组106例和...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缺血性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连续入选缺血性CSVD患者300例,根据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分为认知正常组106例和认知障碍组194例,其中认知障碍组又分为轻度认知障碍组100例、中度认知障碍组60例和重度认知障碍组34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MMP-9和Lp-PLA2水平,分析其与缺血性CSVD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认知正常组和认知障碍组吸烟、空腹血糖、TC、MMP-9和Lp-PLA2水平增高,HDL-C水平下降(P<0.05);且认知障碍组较认知正常组变化更显著(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MP-9和Lp-PLA2是缺血性CSVD患者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OR=3.746,95%CI:2.087~6.724,P=0.000;OR=6.117,95%CI:3.399~11.009,P=0.000)。与轻度认知障碍组比较,中、重度认知障碍组MMP-9[(1182.43±305.93)μg/L和(1860.31±1099.16)μg/L vs(824.37±237.42)μg/L]和Lp-PLA2[(58.57±32.96)μg/L和(118.53±79.80)μg/L vs(39.22±6.52)μg/L]水平增高(P<0.05);且重度认知障碍组MMP-9和Lp-PLA2水平高于中度认知障碍组(P<0.05)。MMP-9和Lp-PLA2水平与缺血性CSVD认知障碍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707、P<0.01;r=0.580、P<0.01)。结论MMP-9和Lp-PLA2与缺血性CSVD血管性认知障碍及认知障碍程度有关,可能参与认知障碍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大脑小血管疾病 磷脂酶类A2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亚型脑侧支循环的形成及其对近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斌 任伯 +5 位作者 毛文静 赵彬 张晋霞 马原源 邓春颖 李世英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11期64-68,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亚型脑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及其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期间行头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3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亚型脑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及其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期间行头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3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OCSP分型,分析各亚型脑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方法评价患者入院时及治疗第14天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析OCSP各亚型侧支循环形成对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1)3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41例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中,有侧支循环形成者21例(51.2%),无侧支循环形成者20例(48.8%);141例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型中,有侧支循环形成者97例(68.8%),无侧支循环形成者44例(31.2%);92例后循环梗死(POCI)型中,有侧支循环形成者39例(42.4%),无侧支循环形成者53例(57.6%);78例腔隙性梗死(LACI)型中,有侧支循环形成者40例(51.3%),无侧支循环形成者38例(48.7%)。PACI型有侧支循环形成的比例最大(68.8%),与其他各亚型侧支循环形成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TACI型及PACI型有侧支循环形成者治疗第14天时NIHSS评分及ADL缺陷程度均明显低于无侧支循环形成者(均P<0.05);POCI型及LACI型有侧支循环形成患者和无侧支循环形成者治疗第14天NIHSS评分及ADL缺陷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OCSP各亚型中,PACI型脑侧支循环形成者最多见;TACI型及PACI型中有侧支循环形成者近期预后好,POCI型及LACI型中脑侧支循环形成对近期预后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 侧支循环 CT血管造影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隔缺血后适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梦雨 李长颖 +4 位作者 刘斌 吴小坤 毛文静 任伯 王瑞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27-730,共4页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RIP)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血管内皮因子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1)和内皮素1(ET-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72 h的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227例,随机分为干预组113例和对照组11...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RIP)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血管内皮因子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1)和内皮素1(ET-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72 h的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227例,随机分为干预组113例和对照组114例。干预组予RIP治疗,1次/d,连续14 d。评估患者治疗前、治疗14、30和90 d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sICAM-1和ET-1水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治疗效果。结果2组NIHSS评分均随时间延长逐渐减低,BI评分均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干预组NIHSS评分和BI评分各时间点变化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具有组间、时间及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治疗14 d血清sICAM-1和ET-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干预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105.86±34.57)ng/L vs(116.41±41.76)ng/L,P=0.039;(40.49±18.86)ng/L vs(45.89±16.94)ng/L,P=0.03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RIP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有影响(P<0.05,P<0.01)。结论RIP可改变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ET-1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内皮 血管 胞间黏附分子1 内皮缩血管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美多芭对帕金森病伴抑郁模型小鼠黑质纹状体Ⅱ型髓系细胞触发受体及小胶质细胞炎症标志物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斌 杨浩辉 +4 位作者 任伯 范少凯 毛文静 王雅楠 吴小坤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2期1477-1482,共6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美多芭对帕金森病伴抑郁模型小鼠黑质纹状体Ⅱ型髓系细胞触发受体(TREM2)及小胶质细胞M1型炎症标志物[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M2型炎症标志物[IL-10和精氨酸酶-1(Arg-1)]表达的影响。方...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美多芭对帕金森病伴抑郁模型小鼠黑质纹状体Ⅱ型髓系细胞触发受体(TREM2)及小胶质细胞M1型炎症标志物[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M2型炎症标志物[IL-10和精氨酸酶-1(Arg-1)]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将40只C57BL/6成年雄性小鼠分正常对照组(对照组)、帕金森病伴抑郁模型组(模型组)、美多芭治疗组和丁苯酞联合美多芭治疗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30 mg/kg×7 d)制备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建立帕金森病模型后,以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诱导产生帕金森病伴抑郁小鼠模型。美多芭治疗组给予美多芭6.25 mg/kg灌胃治疗,1次/d,持续7 d。丁苯酞联合美多芭治疗组给予丁苯酞120 mg/kg和美多芭6.25 mg/kg灌胃治疗,1次/d,持续7 d。采用免疫组化定性分析黑质纹状体内α-突触核蛋白的阳性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5-羟色胺(5-HT)含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TREM2蛋白表达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和PCR检测小胶质细胞炎症标志物IL-1β、TNF-α、IL-10、Arg-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小鼠黑质纹状体部位可见大量α-突触核蛋白异常积聚;美多芭治疗组及丁苯酞联合美多芭治疗组α-突触核蛋白阳性表达明显减少,染色变浅,以丁苯酞联合美多芭治疗组减少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5-HT含量明显减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美多芭治疗组及丁苯酞联合美多芭治疗组5-HT含量明显增加,以丁苯酞联合美多芭治疗组增加更明显(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REM2明显减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美多芭治疗组及丁苯酞联合美多芭治疗组TREM2明显增加,以丁苯酞联合美多芭治疗组增加更明显(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胶质细胞M1型炎症标志物IL-1β和TNF-α明显升高,M2型标炎症标志物IL-10和Arg-1明显下降(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美多芭治疗组及丁苯酞联合美多芭治疗组IL-1β和TNF-α下降,IL-10和Arg-1增加,以丁苯酞联合美多芭治疗组更明显(均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美多芭能促进帕金森病伴抑郁模型小鼠黑质纹状体TREM2表达增加,抑制炎症反应,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抑郁 丁苯酞 美多芭 Ⅱ型髓系细胞触发受体 小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神经功能以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梦雨 吴小坤 +5 位作者 刘斌 李长颖 王瑞敏 毛文静 任伯 邓春颍 《中国医药》 2022年第2期214-218,共5页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RIPostC)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神经功能以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发病时间不超过72 h,入院时美...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RIPostC)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神经功能以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发病时间不超过72 h,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15分,且首次发病的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239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19例)和对照组(1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RIPostC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4、30、90 d时NIHSS评分,并随访90 d的复发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14 d时血清中VEGF和SDF-1α水平。结果观察组NIHSS评分随时间降低的幅度大于对照组(F_(组间)=5.485,P_(组间)=0.020;F_(时间)=1 130.875,P_(时间)<0.001;F_(交互)=49.797,P_(交互)<0.001)。随访90 d结果显示,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7.6%(9/119)比16.7%(20/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时,2组患者血清中VEGF、SDF-1α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排除其他因素影响后,是否给予RIPostC治疗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有影响(P<0.05)。结论 RIPostC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神经功能,降低复发率,并可上调血清VEGF和SDF-1α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远隔缺血后适应 神经功能 血管内皮功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JNK、P38和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世英 张晋霞 +3 位作者 张志勇 张蕊 任伯 刘斌 《中国中医急症》 2022年第2期228-232,共5页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脑缺血再灌注(I/R)大鼠JNK、P38和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组,Res组[40 mg/(kg·d)]。线栓法制备SD大鼠MCAO模型,I/R后24 h,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光镜观察各组大鼠脑组...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脑缺血再灌注(I/R)大鼠JNK、P38和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组,Res组[40 mg/(kg·d)]。线栓法制备SD大鼠MCAO模型,I/R后24 h,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光镜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用TUNEL法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脑组织JNK、p-JNK、P38、p-P38的表达。结果1)白藜芦醇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较I/R组明显减低(P<0.05)。2)白藜芦醇可以改善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3)I/R组大鼠脑组织的凋亡细胞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白藜芦醇组低于I/R组(P<0.01)。4)I/R组脑组织中p-JNK、p-p38的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Res组p-JNK、p-p38的水平低于I/R组(P<0.05)。结论白藜芦醇对大鼠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白藜芦醇下调p-JNK、p-p38的水平,减少大鼠神经元的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白藜芦醇 JNK P38 凋亡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与老年脑小血管病患者脑白质病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7
作者 冯雅晴 任伯 +3 位作者 马原源 云静 王雅楠 刘斌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80-583,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与老年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脑白质病变(WML)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CSVD患者210例,根据WML诊断标准分为WML组100例和...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与老年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脑白质病变(WML)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CSVD患者210例,根据WML诊断标准分为WML组100例和非WML组110例,所有患者均完善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评定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采用酶循环测定法检测血清Hcy水平,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WML危险因素。结果WML组男性、年龄、Hcy及Crouse积分明显高于非WML组(P<0.05,P<0.01)。年龄、Hcy、Crouse积分是老年CSVD患者发生WML的危险因素(P<0.01)。Hcy、Crouse积分预测老年CSVD患者发生WML的截断值分别为15.05μmol/L和3.15分,二者联合检测WML的曲线下面积为0.792(95%CI:0.732~0.853,P=0.000)。结论血清Hcy及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与老年CSVD患者WML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小血管疾病 脑白质病 高半胱氨酸 颈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iR⁃29c⁃3p、MDM2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蕊 张志勇 +1 位作者 张晋霞 任伯 《疑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595-599,606,共6页
目的分析微小RNA⁃29c⁃3p(miR⁃29c⁃3p)和鼠双微体2(MDM2)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二者预测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7月—2022年7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ACI患者90例为ACI组,并根据出院后3个月改良Rankin... 目的分析微小RNA⁃29c⁃3p(miR⁃29c⁃3p)和鼠双微体2(MDM2)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二者预测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7月—2022年7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ACI患者90例为ACI组,并根据出院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亚组55例(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亚组35例(mRS评分>2分);同期医院健康体检者90例为健康对照组。比较所有受试者临床资料及血清miR⁃29c⁃3p、MDM2水平;Pearson法分析ACI患者血清miR⁃29c⁃3p和MDM2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CI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血清miR⁃29c⁃3p、MDM2水平预测ACI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CI组饮酒史比例、总胆固醇(T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MDM2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miR⁃29c⁃3p水平降低(χ^(2)/t/P=4.472/0.034、13.357/<0.001、32.246/<0.001、9.948/<0.001、9.435/<0.001、3.254/0.001、9.467/<0.001);与预后良好亚组比较,预后不良亚组血清miR⁃29c⁃3p水平降低,MDM2水平升高(t/P=9.480/<0.001、8.599/<0.001);ACI患者血清miR⁃29c⁃3p与MDM2水平呈负相关(r/P=-0.442/<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清hs⁃CRP高水平、MDM2高水平是AC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563(1.181~2.069)、3.122(1.365~7.139)],血清miR⁃29c⁃3p高水平是其保护因素[OR(95%CI)=0.735(0.569~0.950)];血清miR⁃29c⁃3p、MDM2及二者联合预测ACI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5、0.831、0.909,二者联合预测价值高于单项检测(Z/P=2.222/0.026、2.063/0.039)。结论ACI患者血清miR⁃29c⁃3p呈低表达,MDM2呈高表达,且预后不良ACI患者二者水平变化更明显,二者联合对ACI患者预后有较高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急性 微小RNA⁃29c⁃3p 鼠双微体2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对帕金森病伴抑郁小鼠5-羟色胺及相关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斌 李炳翰 +4 位作者 任伯 范少凯 张艳淑 吴小坤 邓春颖 《中国医药》 2022年第9期1361-1365,共5页
目的观察益生菌对帕金森病伴抑郁小鼠5-羟色胺及相关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帕金森病伴抑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新思路。方法选取50只C57/BL6成年雄性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抑郁组(抑郁组)、单纯帕金森病组(PD组)、帕金森病伴抑郁... 目的观察益生菌对帕金森病伴抑郁小鼠5-羟色胺及相关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帕金森病伴抑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新思路。方法选取50只C57/BL6成年雄性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抑郁组(抑郁组)、单纯帕金森病组(PD组)、帕金森病伴抑郁组(PDD组)、益生菌治疗组(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各10只。采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腹腔注射方法制备单纯帕金森病小鼠模型,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建立单纯抑郁小鼠模型。上述2种方法结合建立帕金森病伴抑郁小鼠模型,PDD组和治疗组小鼠均为此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治疗组给予益生菌灌胃,正常对照组正常饲养、不给予任何干预,抑郁组、PD组及PDD组未予药物干预。检测小鼠海马5-羟色胺水平、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占比及黑质纹状体中白细胞介素17A(IL-17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ROR-γt)表达量。结果抑郁组、PD组、PDD组和治疗组海马5-羟色胺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97.6±3.6)、(83.7±4.2)、(79.0±3.8)、(95.2±2.0)μg/L比(114.4±4.5)μg/L],但治疗组明显高于PDD组(均P<0.05)。抑郁组、PD组、PDD组和治疗组小鼠外周血Th17细胞占比及黑质纹状体中IL-17A、TNF-α、ROR-γt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治疗组均明显低于PDD组(均P<0.05)。结论益生菌可升高帕金森病伴抑郁小鼠5-羟色胺水平,抑制Th17及其相关炎性因子IL-17A、TNF-α和ROR-γt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帕金森病 抑郁 5-羟色胺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形成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任伯 毛文静 +7 位作者 刘斌 赵彬 张晋霞 李世英 邓春颖 张文彦 马原源 王一超 《中国综合临床》 2017年第12期1061-1066,共6页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352例住院治疗行头颈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头颈部CTA影像结果观察到的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分为有侧支循环组和无侧支循环组,对两组...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352例住院治疗行头颈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头颈部CTA影像结果观察到的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分为有侧支循环组和无侧支循环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1)352例急性脑梗死中,有侧支循环者197例(56.0%),无侧支循环者155例(44.0%).(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2.860,P=0.004)、高血压合并糖尿病(χ2=10.709,P=0.001)、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χ2=4.626,P=0.03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2.176,P=0.030)、高同型半胱氨酸(t=2.885,P=0.004)、脑血管狭窄程度(Z=-5.936,P=0.000)、后循环病变(χ2=8.548,P=0.004)为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3)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031,95%CI 为1.008~1.054,P=0.007)、高血压合并糖尿病(OR=2.009,95%CI为1.159~3.482,P=0.013)、高同型半胱氨酸(OR=1.023,95%CI为1.005~1.041,P=0.014)、后循环病变(OR=1.727,95%CI 为1.063~2.804,P=0.027)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无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脑血管狭窄程度(OR=0.507,95%CI为0.389~0.661,P=0.00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0.723,95%CI为0.532~0.982,P=0.038)为保护性因素.结论 高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和后循环病变是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危险因素,脑血管血管狭窄程度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侧支循环 影响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