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肠道微生态探讨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雪 张旭 +2 位作者 仙晋 谭奇纹 于慧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4-809,共6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相关的多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肠道菌群失调与NAFLD的发病密切相关,中医药治疗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改善NAFLD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和临床症状。本文总结...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相关的多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肠道菌群失调与NAFLD的发病密切相关,中医药治疗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改善NAFLD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和临床症状。本文总结了NAFLD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肠道菌群失调参与NAFLD的发病机制,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中医药治疗改善NAFLD的可能等,以期为NAFLD的治疗拓展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肠道菌群 中医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未病思想在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策略 被引量:11
2
作者 仙晋 王玲 杨佃会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4-265,共2页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文章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从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等方面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防治策略,其"防治并重"的理念在腰椎间盘突出症防治上有得天...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文章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从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等方面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防治策略,其"防治并重"的理念在腰椎间盘突出症防治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近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思想,将进一步促进人类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未病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穴综合疗法对偏头痛血瘀证患者血流变指标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被引量:18
3
作者 仙晋 王玲 杨佃会 《四川中医》 2015年第7期166-168,共3页
目的:观察耳穴综合疗法对偏头痛血瘀证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30例偏头痛血瘀证患者采用耳穴综合疗法(耳背放血,自血穴位注射风池、阳陵泉,耳穴点刺颞、胰胆、神门等)治疗1个疗程,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观察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凝集率变化。... 目的:观察耳穴综合疗法对偏头痛血瘀证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30例偏头痛血瘀证患者采用耳穴综合疗法(耳背放血,自血穴位注射风池、阳陵泉,耳穴点刺颞、胰胆、神门等)治疗1个疗程,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观察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凝集率变化。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93.3%,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及血小板聚集率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耳穴综合疗法可明显改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及血小板聚集率,是通过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凝集率来达到止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耳穴综合疗法 刺血疗法 血液流变学 血小板凝集率
原文传递
针刺治疗心脏骤停致缺血缺氧性脑病后痉挛性瘫痪1例 被引量:3
4
作者 仙晋 王玲 杨佃会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11期1355-1355,共1页
缺血缺氧性脑病是各种缺血缺氧事件造成的脑功能损伤,心脏骤停后复苏及时,一般经治疗后可无遗留症状。笔者在跟随导师临诊时遇到一例由于复苏时间较长,严重脑缺氧导致弥散性脑损伤,遗留四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现报道如下。1资料患者,女,5... 缺血缺氧性脑病是各种缺血缺氧事件造成的脑功能损伤,心脏骤停后复苏及时,一般经治疗后可无遗留症状。笔者在跟随导师临诊时遇到一例由于复苏时间较长,严重脑缺氧导致弥散性脑损伤,遗留四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现报道如下。1资料患者,女,54岁。2013年3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腰椎间盘摘除术,术中心脏骤停,予以心肺复苏术、机械通气辅助呼吸等抢救后,心跳恢复,但需机械通气维持呼吸,神志不清,考虑缺血缺氧性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缺氧性脑病 痉挛性瘫痪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术 缺氧事件 腰椎间盘摘除术 脑功能损伤 头针运动区 复苏时间 申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疏肝与调神的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仙晋 王萌萌 杨佃会 《河南中医》 2015年第7期1485-1486,共2页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针刺肝经相关腧穴如肝俞、太冲等具有一定止痛作用,而中医学认为疼痛是一种感觉属于神的范畴,故由此认为肝与神之间相互影响、密切联系。通过疏肝可调神,调神亦可疏肝,从而起到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补其不足,泻其有...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针刺肝经相关腧穴如肝俞、太冲等具有一定止痛作用,而中医学认为疼痛是一种感觉属于神的范畴,故由此认为肝与神之间相互影响、密切联系。通过疏肝可调神,调神亦可疏肝,从而起到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和阴阳,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肝 调神 针刺 止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灸对阈下抑郁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6
作者 于子如 仙晋 +1 位作者 王玲 于慧娟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81-888,918,共9页
目的:观察脐灸治疗阈下抑郁(SD)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招募36例SD患者作为阈下抑郁组(脱落1例,剔除2例),招募36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剔除1例)。阈下抑郁组采用脐灸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8次;... 目的:观察脐灸治疗阈下抑郁(SD)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招募36例SD患者作为阈下抑郁组(脱落1例,剔除2例),招募36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剔除1例)。阈下抑郁组采用脐灸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8次;健康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观察阈下抑郁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分,并评定临床疗效。分别于阈下抑郁组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入组时采集粪便样本,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阈下抑郁组治疗后HAMD-17、CES-D评分降低(P<0.05),总有效率为90.9%(30/33)。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阈下抑郁组治疗前Sobs、Shannon、Ace指数降低(P<0.05),Simpson指数升高(P<0.05),有害菌埃希杆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相对丰度升高(P<0.01),有益菌霍氏真杆菌属(Eubacterium_hallii_group)、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克里斯滕森菌科R7群(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帕拉普氏菌属(Paraprevotella)相对丰度降低(P<0.05,P<0.01);与治疗前比较,阈下抑郁组治疗后Escherichia-Shigella相对丰度降低(P<0.01),Ruminococcus、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Paraprevotella相对丰度升高(P<0.01,P<0.05)。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Paraprevotella与CES-D评分呈负相关(P<0.01,P<0.05);Escherichia-Shigella与HAMD-17评分呈正相关(P<0.05),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与HAMD-17评分呈负相关(P<0.01)。结论:S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脐灸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增加有益菌,减少有害菌,从而发挥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阈下抑郁 抑郁 脐灸 16S rRNA 肠道菌群
原文传递
基于“久病入络”论治顽固性面肌痉挛
7
作者 朱双印 陈浩宇 +2 位作者 曲一诺 仙晋 谭奇纹 《中国民间疗法》 2025年第7期4-7,共4页
面肌痉挛(HFS)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常迁延不愈,给患者带来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负担。络脉损伤是顽固性HFS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该文从“久病入络”论治顽固性HFS,通过分析络脉的生理、病理特点及精、气、血、津液与络脉的作用,结合中... 面肌痉挛(HFS)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常迁延不愈,给患者带来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负担。络脉损伤是顽固性HFS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该文从“久病入络”论治顽固性HFS,通过分析络脉的生理、病理特点及精、气、血、津液与络脉的作用,结合中医络病理论,认为HFS病机是水不涵木,肝肾亏虚,肝阳上亢,同时精、气、血、津液等物质耗散过度,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湿生、痰凝、阳亢,交结共存,久而入络,致使络脉不通或不荣,表现为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治疗时,虚则补之,即“络虚通补”;实则泻之,即“络以辛为泄”;注重将通络法贯穿疾病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固性面肌痉挛 瘛疭 面风 筋惕肉𥆧 久病入络 络病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肠道微生态探讨针刺治疗肥胖的机制研究进展
8
作者 王科心 仙晋 张昕 《中国民间疗法》 2025年第6期106-110,共5页
近年来,全球肥胖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肠道菌群是调控肠道稳态的关键因素,其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肥胖的发生与发展,针刺调节肠道微生态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肥胖的突破口。为了进一步阐明针刺对肥胖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影响,该文分析和综述近年... 近年来,全球肥胖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肠道菌群是调控肠道稳态的关键因素,其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肥胖的发生与发展,针刺调节肠道微生态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肥胖的突破口。为了进一步阐明针刺对肥胖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影响,该文分析和综述近年来针刺治疗肥胖的相关文献,阐述肠道微生态与肥胖的相关性及针刺对肠道菌群丰度、脑-肠-微生物群轴、肠道免疫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肥胖 肠道菌群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6SrDNA技术研究针刺对气郁质肠道菌群的调节机制
9
作者 仙晋 孙咪 +4 位作者 王玲 张昕 于慧娟 张昌云 谭奇纹 《中华中医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738-5742,共5页
目的:基于16SrDNA技术研究针刺对气郁质肠道菌群的调节机制。方法:招募气郁质和平和质受试者各20例。对气郁质受试者进行针刺干预8周,每周3次。观察干预前后的气郁质评分、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 目的:基于16SrDNA技术研究针刺对气郁质肠道菌群的调节机制。方法:招募气郁质和平和质受试者各20例。对气郁质受试者进行针刺干预8周,每周3次。观察干预前后的气郁质评分、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变化,并采集受试者新鲜粪便进行16SrDNA测序分析。结果:针刺可显著降低气郁质、HAMD及HAMA评分(P<0.05),提升气郁质受试者菌群丰度并调节Beta多样性;气郁质评分与瘤球胃菌属及粪杆菌属呈正相关,与小杆菌属呈负相关;针刺干预后,气郁质受试者瘤球胃菌属减少,克雷伯氏菌属升高(P<0.05),且肠道菌群氧化应激耐受能力和需氧菌丰度显著提升。结论:针刺可改善气郁质受试者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及肠道内氧化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郁质 针刺 肠道菌群 16SrDNA 机制 菌群结构
原文传递
健康体检者3762名中医体质兼夹规律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孙咪 仙晋 +2 位作者 臧晓明 于慧娟 谭奇纹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092-6096,共5页
目的:探讨3762名健康体检者的中医体质兼夹分布规律,以期更好地进行体质辨识及治未病。方法:对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3762名健康体检者中医体质辨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Apriori算法对偏颇体质兼... 目的:探讨3762名健康体检者的中医体质兼夹分布规律,以期更好地进行体质辨识及治未病。方法:对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3762名健康体检者中医体质辨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Apriori算法对偏颇体质兼夹规律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各类偏颇体质共计2064名(54.86%),远多于平和质(1051名,27.94%)及基本平和质(634名,16.85%)。兼夹体质者共计1810名(48.11%),其中偏颇兼夹倾向体质1502名,占82.98%。2种偏颇体质兼夹中,气虚质关联规则最多,常兼夹阳虚质、气郁质、阴虚质、血瘀质。3种偏颇体质兼夹高支持度关联规则中前3条均含有气虚质-痰湿质的组合。偏颇兼夹倾向体质中,含阳虚质的兼夹体质较多,常兼夹气郁倾向、血瘀倾向、阴虚倾向及特禀倾向。结论:健康体检人群中兼夹体质普遍存在。气虚质-痰湿质是兼夹其他体质的基础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体质 APRIORI算法 关联规则 兼夹体质
原文传递
基于转录组测序探讨针刺干预气郁质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咪 仙晋 +4 位作者 臧晓明 张昕 于慧娟 张昌云 谭奇纹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745-4749,共5页
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探讨针刺干预气郁质的作用机制。方法:招募气郁质和平和质受试者各5名。对气郁质者进行针刺干预8周,每周3次。观察干预前后的气郁质积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汉密尔顿焦虑... 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探讨针刺干预气郁质的作用机制。方法:招募气郁质和平和质受试者各5名。对气郁质者进行针刺干预8周,每周3次。观察干预前后的气郁质积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变化,并采集外周静脉血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气郁质者针刺干预后气郁质积分及SDS、HAMD-17、HAMA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P<0.05)。与平和质组比较,气郁质组共59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74个上调,418个下调,主要富集在免疫、突触及神经发育等生物过程及神经可塑性等通路;与干预前比较,气郁质组针刺干预后共25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37个上调,122个下调,主要富集在化学突触传递等生物过程及能量代谢等通路。通过交集分析得到针刺干预气郁质的主要机制为免疫反应及神经可塑性。结论:针刺对气郁质者的情感障碍有明显改善作用,主要通过免疫反应及神经可塑性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郁质 针刺 转录组测序 免疫反应 神经可塑性
原文传递
隔药灸脐法治疗阈下抑郁34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于子如 仙晋 于慧娟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5-416,共2页
阈下抑郁(subthreshold depression,SD)是指具有情绪低落、敏感多疑、记忆减退、神疲体倦、失眠多梦等抑郁相关症状但尚未达到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抑郁状态,是一种介于健康和抑郁症之间的心理亚健康状态[1].SD是抑郁症的前驱阶段,与健康人... 阈下抑郁(subthreshold depression,SD)是指具有情绪低落、敏感多疑、记忆减退、神疲体倦、失眠多梦等抑郁相关症状但尚未达到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抑郁状态,是一种介于健康和抑郁症之间的心理亚健康状态[1].SD是抑郁症的前驱阶段,与健康人群相比,SD患者发展为抑郁症的概率显著升高[2],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较大负担.笔者采用隔药灸脐法治疗SD患者34例,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阈下抑郁 抑郁 隔药灸脐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