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戴本孝绘画中的“洞中人”图像探源 被引量:4
1
作者 付阳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8-75,共8页
"钟乳石洞、洞中坐人"的图像在戴本孝多幅卷轴或者册页中出现过,且这种图像有一个基本模式,笔者统称这类图像为"洞中人"图像。首先,"洞中人"图像的形式与意涵和戴本孝隐居之和州的自然钟乳石洞形象及历... "钟乳石洞、洞中坐人"的图像在戴本孝多幅卷轴或者册页中出现过,且这种图像有一个基本模式,笔者统称这类图像为"洞中人"图像。首先,"洞中人"图像的形式与意涵和戴本孝隐居之和州的自然钟乳石洞形象及历史传说密切相关;其次,画家的《华山毛女洞图》轴第一幅出现"洞中人"图像,是从9年前创作《华山十二景图册》中的一幅册页作品演变而来,这个演变让我们看到戴本孝从众景观中提炼出毛女洞并加以详细刻画成为遗民意象的过程。戴本孝的"洞中人"图像有明清之际的遗民语义背景和叙事性,与戴本孝的遗民身份相互提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本孝 “洞中人”图像 明遗民 《华山毛女洞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画“渊明逸致”题材的渐次丰满 被引量:4
2
作者 付阳华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31-139,共9页
“渊明逸致”题材指在中国画中与陶渊明本人形象及其传说、诗文以及围绕他所产生的意象、典故等有关的一类题材。这类题材所形成的图像不但包括较为单纯的对陶渊明的容止的描绘、间接的对其历史故事或传说故事的叙述性描绘,还有较为隐... “渊明逸致”题材指在中国画中与陶渊明本人形象及其传说、诗文以及围绕他所产生的意象、典故等有关的一类题材。这类题材所形成的图像不但包括较为单纯的对陶渊明的容止的描绘、间接的对其历史故事或传说故事的叙述性描绘,还有较为隐晦的由陶渊明诗文所衍生出的绘画题材,渐次形成了中国画对陶渊明文化的丰富阐释。自晋唐至明清,“渊明逸致”题材被反复创作,每个时代在接受程度和侧重点上也差别很大,从此题材的渐次丰满过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历代画家及画坛的审美趣味发展变化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陶渊明 “渊明逸致”题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恋物以及救赎——以造园为例析明清之际士人对“物”的态度转变 被引量:3
3
作者 付阳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4-60,共7页
"物"的繁盛与晚明的社会奢侈之风、消费之尚桴鼓相应,成为彼此的因果。在晚明造"物"的劲潮中,园林营造是其中重要一类。晚明时期造园风气炽盛,然而当这种热潮进行到崇祯年间,士人面临着家国倾覆的政治境遇,其造园... "物"的繁盛与晚明的社会奢侈之风、消费之尚桴鼓相应,成为彼此的因果。在晚明造"物"的劲潮中,园林营造是其中重要一类。晚明时期造园风气炽盛,然而当这种热潮进行到崇祯年间,士人面临着家国倾覆的政治境遇,其造园态度产生出异于他时的兴废之感。李肇亨于1646年夏天避兵火于天台山麓,仍不忘"庭无佳卉,坐鲜新声",显示出画家对闲雅之物的"怀恋"已至于痴迷。祁彪佳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造寓山园林,面临甲申亡国之际,园兴与园废,投射出了士人"恋物"和"救赎"的末世挣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恋物 造园 明清之际 李肇亨 祁彪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遗民时代”王翚的三次进京及其“南北”焦虑 被引量:4
4
作者 付阳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3-59,共7页
在王翚三次入京(1678-1698)的20年中,清初的"南北-夷夏"问题在地缘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立场的对立正处于逐渐消融的阶段。王翚的第二次北京之行适逢康熙第一次南巡(1684)后一年,他在权贵和遗民文人之间把握了一个很有韧性的调... 在王翚三次入京(1678-1698)的20年中,清初的"南北-夷夏"问题在地缘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立场的对立正处于逐渐消融的阶段。王翚的第二次北京之行适逢康熙第一次南巡(1684)后一年,他在权贵和遗民文人之间把握了一个很有韧性的调和关系,是对"南北关系"的完美处理。王翚第三次入京并奉命主笔《康熙南巡图》的过程中,其绘画风格更向堂皇富丽且具纪实性质的风格转变,指向"北宗"。这种"南北"变化,是一个从遗民群体中走出来的画家需要应对皇家任务时所采取的策略。但是在第三次居京绘制南巡图的几年中,王翚的矛盾心理亦由他与友人的交游诗作表现出来。特别是发生在1696年与旧日友人、抗清烈士吴鉏之子的重逢,表达出内心所隐藏的遗民情结与所画图像实际功能的抵牾,体现出了王翚身处南北政治立场之间的焦虑所造成的张力所在。笔者试以具有政治张力的"后遗民时代"语境,论述王翚交游、绘画特点之时代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翚 北京 后遗民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勿斋公子”到“涧上遗民”——乙酉之后徐枋的住所、交游及绘画 被引量:5
5
作者 付阳华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113-118,共6页
徐枋是著名的明遗民,也是清初的著名画家。他的遗民品质提醒我们关注并解读他的遗民生活对于绘画创作的影响。乙酉(1645)之后,徐枋从勿斋的贵公子沦为居无定所的人,而定居涧上草堂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有明显的呈现;徐枋自称"作画暮年... 徐枋是著名的明遗民,也是清初的著名画家。他的遗民品质提醒我们关注并解读他的遗民生活对于绘画创作的影响。乙酉(1645)之后,徐枋从勿斋的贵公子沦为居无定所的人,而定居涧上草堂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有明显的呈现;徐枋自称"作画暮年益进"与他和著名遗民画家杨补、万寿祺、归庄、姜垓的交游有关;徐枋有吴地隐居的实景图数幅,展现他的遗民隐居生活;徐枋以画为寄的特点是遗民画家的典型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遗民 画家 徐枋 绘画 交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的雅集:日本煎茶会图录的兴衰流变 被引量:2
6
作者 付阳华 王鑫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20,共7页
19世纪中期,日本产生了一种记录煎茶会盛况的图文并茂的茶书形式,即煎茶会图录。其前身是江户后期的茶会记,更早可溯源至中国的茶书。煎茶会图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茶具、茶寮、文房及文房器具等“物”的图像来记录茶会的特点,和中国... 19世纪中期,日本产生了一种记录煎茶会盛况的图文并茂的茶书形式,即煎茶会图录。其前身是江户后期的茶会记,更早可溯源至中国的茶书。煎茶会图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茶具、茶寮、文房及文房器具等“物”的图像来记录茶会的特点,和中国的茶书以及茶会雅集图像大为不同。图录盛行了70多年,在20世纪初期随着日本的全面西化而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煎茶会图录 中日文化交流 青湾茶会 《青湾茗宴图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遗民画家的抗清斗争述要 被引量:2
7
作者 付阳华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137-140,共4页
明遗民画家多为士人且身怀画艺,常被认为是儒雅而文弱的。但明末乱世以及朝代更替间的刀兵之祸给画家的身世抹上了惨烈的一笔,除了坚持遗民思想之外,不少画家表现出了任侠尚武的一面;更有明朝名臣、名将之子弟,随从父兄经历了沙场洗礼... 明遗民画家多为士人且身怀画艺,常被认为是儒雅而文弱的。但明末乱世以及朝代更替间的刀兵之祸给画家的身世抹上了惨烈的一笔,除了坚持遗民思想之外,不少画家表现出了任侠尚武的一面;更有明朝名臣、名将之子弟,随从父兄经历了沙场洗礼。明遗民画家的抗清斗争无疑都最终失败了。但是,抗清斗争的举动是遗民画家人格表现的重要部分,是探索遗民画家生平经历、性格特征以及艺术风格变迁的重要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遗民 画家 任侠尚武 反抗斗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遗民画家字号的变更及其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付阳华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97-99,共3页
“明遗民画家”是明代灭亡后仍存活于清朝,但心存故国,不与统治者合作的一批画家。明遗民画家字号繁多,而且他们在明清易代之际纷纷改字、更号或者另添别号,这在中国美术史上堪称一大奇观;讨论明遗民画家的字号的变更,其中往往牵涉到国... “明遗民画家”是明代灭亡后仍存活于清朝,但心存故国,不与统治者合作的一批画家。明遗民画家字号繁多,而且他们在明清易代之际纷纷改字、更号或者另添别号,这在中国美术史上堪称一大奇观;讨论明遗民画家的字号的变更,其中往往牵涉到国家、社会、家族或者其本人思想中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表达了他们对故国的怀恋和对生死的选择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号 明遗民 画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域性美术研究的探索与思考 被引量:4
9
作者 付阳华 《美术之友》 2009年第5期88-90,共3页
地域性美术研究指将研究对象限定在一定的地理范围之内的美术研究。从广义来看.一般的美术史都具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不然便无从着手,也就是说美术史的研究都是相对带有地域性的,虽然地域限制可以大到“东方”、”西方”.“亚洲”... 地域性美术研究指将研究对象限定在一定的地理范围之内的美术研究。从广义来看.一般的美术史都具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不然便无从着手,也就是说美术史的研究都是相对带有地域性的,虽然地域限制可以大到“东方”、”西方”.“亚洲”、“欧洲”.甚至“世界”等。强调空间范围是以地域命名的美术史研究对象的共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研究 地域性 美术史研究 中国 时间范围 地理范围 地域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涧上草堂图》:明遗民的实景山水 被引量:3
10
作者 付阳华 《中国书画》 2015年第9期9-13,共5页
一、明清实景山水—纪游图与家山图对实景山水^([1])的热度和兴趣以及范围的开拓,是明代绘画的一个新而貌,在清代依然很好地延续着。明代产生了多样的实景山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在保留以前的胜景图的基础上产生了大量的纪... 一、明清实景山水—纪游图与家山图对实景山水^([1])的热度和兴趣以及范围的开拓,是明代绘画的一个新而貌,在清代依然很好地延续着。明代产生了多样的实景山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在保留以前的胜景图的基础上产生了大量的纪游图和家山图。纪游图的特点是在传统的名胜图中添加了显著的游者的视角自觉性,图像内容往往和画家以及赞助人的生活历程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绘画 明遗民 徐枋 生活历程 家山 徐俟斋 徐达源 书画记 松堂 穰梨馆过眼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与画相表里的花鸟画家蒋廷锡 被引量:1
11
作者 付阳华 《中国书画》 2005年第11期12-34,共23页
蒋廷锡(1669~1732年)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间著名的花鸟画家,清初恽寿平在花鸟画坛起衰之后,蒋廷锡学其没骨画技,变其纤丽之风,开创了根植江南、倾动京城的"蒋派"花鸟画。然而作为名父之子,出生于官宦世家的蒋廷锡并不仅仅是... 蒋廷锡(1669~1732年)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间著名的花鸟画家,清初恽寿平在花鸟画坛起衰之后,蒋廷锡学其没骨画技,变其纤丽之风,开创了根植江南、倾动京城的"蒋派"花鸟画。然而作为名父之子,出生于官宦世家的蒋廷锡并不仅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他同时也是一个通晓为官之道、体恤民情的封建官吏,一个博古通今的学者,一个颇有才华的诗人。蒋廷锡为康熙四十二年进士,雍正年间曾任礼部侍郎、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廷锡 雍正年间 文华殿大学士 官宦世家 恽寿平 清代康熙 没骨 户部尚书 礼部侍郎 宫廷画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故宫博物院藏《侯朝宗像》的绘制、收藏与解读
12
作者 付阳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26,I0002,共7页
故宫藏《侯朝宗像》在清道光时期为李星沅收藏,名为《侯朝宗秋江钓艇图影》,清末经张伯驹收藏。此图虽徐邦达认为是后添款的明后期绘画,但一直被作为侯方域肖像解读。若根据1635年侯方域的遭际,此像恰绘制出了侯氏的忧患神情。而图中六... 故宫藏《侯朝宗像》在清道光时期为李星沅收藏,名为《侯朝宗秋江钓艇图影》,清末经张伯驹收藏。此图虽徐邦达认为是后添款的明后期绘画,但一直被作为侯方域肖像解读。若根据1635年侯方域的遭际,此像恰绘制出了侯氏的忧患神情。而图中六处题跋深受《桃花扇》的影响,将像主建构为辜负故国、辜负红颜、壮年悔恨的失足文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朝宗像》 侯方域 收藏 解读 《桃花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变中的美术史研究与教学改革
13
作者 付阳华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5-69,共5页
在高等美术教育中,美术史的教学与研究是不可分割的。美术史研究在中国历史悠久,但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学科起步甚晚。近20年来,中国传统的美术史研究面临着国际化的挑战和需求,在这个背景下,高校教师应该及时介绍西方学者的最新成果,... 在高等美术教育中,美术史的教学与研究是不可分割的。美术史研究在中国历史悠久,但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学科起步甚晚。近20年来,中国传统的美术史研究面临着国际化的挑战和需求,在这个背景下,高校教师应该及时介绍西方学者的最新成果,将国外所藏中国艺术品纳入课堂分析,并特别要以视觉方法为核心,将图像阅读的训练贯穿在教学过程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史 教学 研究 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本孝1666~1668年的北游始末——兼论其《赠冒青若山水册》中的自我遗民形塑
14
作者 付阳华 《艺术探索》 2017年第5期28-39,共12页
安徽画家戴本孝在其父戴重抗清绝食而死之后,二十年尊父遗训隐居和州迢迢谷。从其《余生诗稿》可知,1666~1668年的北游是其生命的转折点。首先,戴本孝以45岁为界将其诗稿亲订为《前生集》和《余生集》,而1666年出发的北游即为"前生... 安徽画家戴本孝在其父戴重抗清绝食而死之后,二十年尊父遗训隐居和州迢迢谷。从其《余生诗稿》可知,1666~1668年的北游是其生命的转折点。首先,戴本孝以45岁为界将其诗稿亲订为《前生集》和《余生集》,而1666年出发的北游即为"前生"之终点,"余生"之起点。其次,戴本孝的北游包含着投诗、赠画、怀古、写生等文化活动,而他在这些活动中无不将自身的遗民志向或明或暗地进行了表达,处处谨慎自律,细节处可见一个以孝为忠的遗民的家国情怀。但同时戴本孝也记录时事,表达出对康熙盛世都城繁盛的赞叹,感情显现出复杂性。由戴本孝诗文可知,《赠冒青若山水册》并非专为冒青若所画,而它的创作和传播过程集中体现出戴本孝此际的身份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本孝北游 《赠冒青若山水册》 遗民形塑身份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画写真刍议
15
作者 付阳华 《中国书画》 2003年第12期34-37,共4页
'写真'指对人物或景物的如实刻画、描绘,也可作为名词,指肖像画。早在北齐就有这样的记载:'武烈太子偏能写真,坐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姓名矣。'武烈太子萧方等为梁元帝萧绎之长子,史载萧绎天生善画,... '写真'指对人物或景物的如实刻画、描绘,也可作为名词,指肖像画。早在北齐就有这样的记载:'武烈太子偏能写真,坐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姓名矣。'武烈太子萧方等为梁元帝萧绎之长子,史载萧绎天生善画,曾写《蕃客人朝图》、《职贡图》等少数民族人物形象。其《职贡图》(图1)描述滑国、波斯、百济、龟兹、倭国等35国使臣像,形象地记载了他们的肤色面貌、服饰特征,具有写真的性质。萧方等继承父志,善于写真,以上记载说明萧方等所绘人物为亲眼所见之人,并非常讲究形似,以致童孺皆能看出所绘是谁。关于写真的记载在唐宋史书、笔记中也常见到。写真作为人物画的一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方等 萧绎 滑国 蕃客 职贡图 王绎 元帝 画史 宣和画谱 竹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高逸品 一介书生——剑锋评述
16
作者 付阳华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第1期34-37,共4页
李剑锋,四川乐山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美学博士,师从郑晓华教授,主攻书法理论与实践。曾任艺术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中国书法》杂志编辑。曾获教育部"学术新人奖"。现为北京印刷学... 李剑锋,四川乐山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美学博士,师从郑晓华教授,主攻书法理论与实践。曾任艺术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中国书法》杂志编辑。曾获教育部"学术新人奖"。现为北京印刷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书法教师、书法工作室教学主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刘海粟美术馆特聘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导师,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院聘艺术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书法家协会 刘海粟美术馆 工作室教学 中国人民大学 特聘研究员 北京印刷学院 逸品 文艺评论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渔山和他的时代
17
作者 付阳华 《中国书画》 2022年第2期4-9,共6页
吴渔山(1632-1718),名历,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桃溪居士,常熟人,在画坛上被称为"清六家"之一,绘画成就受到高度认可。和他同时代眼界甚高的画家王原祁(1642-1715)便表示过"右渔山而左石谷"的态度;"尝语弟子温仪... 吴渔山(1632-1718),名历,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桃溪居士,常熟人,在画坛上被称为"清六家"之一,绘画成就受到高度认可。和他同时代眼界甚高的画家王原祁(1642-1715)便表示过"右渔山而左石谷"的态度;"尝语弟子温仪曰:‘近时画手次第无人,吴渔山其庶几乎?’仪举石谷为问,曰:‘太熟。’又举查二瞻为问,曰:‘太生。’盖以不熟、不生自处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六家 王原祁 吴渔山 石谷 墨井道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中的棋局--明遗民画家张风《石室仙机图》解
18
作者 付阳华 《艺术学研究(辑刊)》 2019年第1期149-164,共16页
张风在1657-1658年与笪重光游览京口三山、苏、杭之后,为其绘制了一幅纪游图卷,名为《石室仙机图》。这幅画在重叠的山水树木之间绘制了一个隐秘的山洞,洞中人物正在下围棋。此画之名其实和正德、嘉靖时期同为上元人的许毂所编辑的一本... 张风在1657-1658年与笪重光游览京口三山、苏、杭之后,为其绘制了一幅纪游图卷,名为《石室仙机图》。这幅画在重叠的山水树木之间绘制了一个隐秘的山洞,洞中人物正在下围棋。此画之名其实和正德、嘉靖时期同为上元人的许毂所编辑的一本棋谱之名完全重合。张风为何以棋谱为画名?又为何绘制一幅没有任何地标性质的作品作为送给笪重光的纪游图?试做以下三点分解:1.围棋在明清之际盛行,特别是镇江、南京等地棋谱刻印良多。而张风应为围棋高手,才可能有这幅以棋谱命名、以棋局为画眼的作品问世。2.受画人笪重光此际刚被消籍放归的影响,此际是其社会身份转换为茅山道士的关键时间。洞中下棋的图像,与仙家、道家修炼相关。3.张风出身明代簪缨世家,甲申后明遗民的政治立场非常坚定。在当时反清复明的时局之下,一幅虚构的《石室仙机图》和钱谦益的围棋诗一样,都是隐秘的遗民话语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风 石室仙机图 围棋 明遗民 篁重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劝戒”——作为评画标准的隐与显
19
作者 付阳华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1,共3页
《画品》中的“明劝戒”来自先秦儒家艺术思想,是中国绘画重要的功能论,也是传统画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其在画学历史当中表现为时隐时显,但作为一个评画标准,其作用一直不容忽视,这从历代对《韩熙载夜宴图》的收藏以及女性题材绘画的评... 《画品》中的“明劝戒”来自先秦儒家艺术思想,是中国绘画重要的功能论,也是传统画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其在画学历史当中表现为时隐时显,但作为一个评画标准,其作用一直不容忽视,这从历代对《韩熙载夜宴图》的收藏以及女性题材绘画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以史为鉴,我们在当代绘画创作中不能落入帝王学图解的藩篱,而应兼顾在时代和民族思想表达之下的自身个性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劝戒” 绘画功能 品评标准
原文传递
由文人雅集图向官员雅集图的成功转换——析明代《杏园雅集图》中的转换元素 被引量:11
20
作者 付阳华 《美术》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8-103,共6页
《杏园雅集图》是绘制于明正统年间的一幅具有肖像性质的雅集图。据明正统年间阁臣杨荣的《文敏集》、杨士奇的《东里续集》以及嘉靖年间阁臣李东阳的《怀麓堂集》记载,这幅画由宫廷画家谢环绘制,画卷绘于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的... 《杏园雅集图》是绘制于明正统年间的一幅具有肖像性质的雅集图。据明正统年间阁臣杨荣的《文敏集》、杨士奇的《东里续集》以及嘉靖年间阁臣李东阳的《怀麓堂集》记载,这幅画由宫廷画家谢环绘制,画卷绘于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的农历三月初一,时值阁臣们的沐休假期;图中人物为杨士奇、杨荣、王直、杨溥、王英、钱习礼、周述、李时勉、陈循9位朝中大臣以及画家谢环;雅集的地点是杨荣的府邸——杏园;雅集之后,图卷摹写多本分藏于雅集诸官员之手以为纪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雅集 官员 元素 明代 成功 宫廷画家 嘉靖年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