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4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付玉存 贾慧娟 秦雷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7期832-834,共3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最佳扫描方法。方法:22例患者采用自动激发扫描、22例采用常规12s扫描、23例通过绘制时间密度曲线找出最佳扫描时间三种扫描方式。扫描完毕对数据进行后处理,包括MPR、MIP、VR。比较这三种扫描方法肺动脉...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最佳扫描方法。方法:22例患者采用自动激发扫描、22例采用常规12s扫描、23例通过绘制时间密度曲线找出最佳扫描时间三种扫描方式。扫描完毕对数据进行后处理,包括MPR、MIP、VR。比较这三种扫描方法肺动脉的显影情况。结果:22例自动激发扫描患者中12例肺动脉显影清晰而肺静脉不显影,肺动脉显影清晰但肺静脉有强化8例,扫描失败2例;22例固定12s进行扫描,14例肺动脉显影清晰且肺静脉不显影,肺动脉显影清晰但肺静脉有强化者5例,扫描失败3例;23例采用时间密度曲线法进行扫描,21例肺动脉显影清晰且肺静脉不强化,肺动脉显影清晰但肺静脉有强化者2例,无扫描失败。结论:通过绘制时间密度曲线确定肺动脉扫描延迟时间的方法是64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最佳扫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表现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付玉存 刘大亮 +3 位作者 秦雷 史朴军 马勇 魏里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2期201-205,共5页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冠脉内斑块性质的价值;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危险性。方法:收集200例患者(糖尿病组100例,非糖尿病组100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并根据糖尿...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冠脉内斑块性质的价值;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危险性。方法:收集200例患者(糖尿病组100例,非糖尿病组100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并根据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限将2型糖尿病组分成3组:0-6年、6-14年、〉14年,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进行评价。结果:2型糖尿病组血管病变支数明显多于非2型糖尿病组(P〈0.01),2型糖尿病组单支病变明显少于非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三支病变发生率为36.9%,而非糖尿病组发生率为3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组重度狭窄病变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组(P〈0.05)。研究显示:0-6年组冠脉病变以纤维斑块为主,管腔以轻中、度狭窄为主;6-14年组病变以纤维斑块和混合斑块为主,管腔呈中、重度狭窄;〉14年组病变以弥漫钙化为主,管腔呈中、重度狭窄。Logistic分析表明2型糖尿病与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有高度的冠状动脉病变危险性,且随患病年限延长病变加重。64层螺旋CT是糖尿病患者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可靠的、无创的检查方法,可有效检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和冠脉斑块性质,对冠心病诊断和临床评估冠心病风险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在输尿管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付玉存 魏里 +2 位作者 郭芸 秦雷 贾慧娟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5期332-334,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输尿管成像(MSCTU)对输尿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输尿管病变的患者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应用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曲面重建及容积重建等方法,获得完整的肾-输尿管-膀胱图像。结果:32例患者均获得明确诊...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输尿管成像(MSCTU)对输尿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输尿管病变的患者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应用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曲面重建及容积重建等方法,获得完整的肾-输尿管-膀胱图像。结果:32例患者均获得明确诊断。17例输尿管内高密度结石并显示输尿管壁增厚、狭窄。12例输尿管肿瘤,显示管壁局限增厚,管腔鼠尾状狭窄,有异常强化。2例输尿管结核,见输尿管壁广泛不均匀增厚,1例肾盂输尿管结合部狭窄,并清晰显示狭窄部位、程度、肾盂积水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能明确诊断输尿管疾病的部位、病因及肾盂积水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例肺疾病患者肺空洞CT表现分析
4
作者 付玉存 秦雷 +1 位作者 贾慧娟 魏里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5期60-60,共1页
关键词 肺空洞 CT表现分析 病患 BRILLIANCE PHILIPS CT检查 肺曲霉菌病 CT扫描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置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对体模肺纯磨玻璃结节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莹 艾娜娜 +5 位作者 张颖颖 付玉存 蒋炯 牛丹丹 翟艳慧 贾守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75-778,共4页
目的分析高分辨率Revolution CT不同权重前置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Pre-ASiR-V)对仿真胸部体模中肺纯磨玻璃结节(pGGN)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以寻找最佳Pre-ASiR-V权重。方法采用Revolution CT对含有4个pGGN的仿真胸部体模进行扫... 目的分析高分辨率Revolution CT不同权重前置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Pre-ASiR-V)对仿真胸部体模中肺纯磨玻璃结节(pGGN)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以寻找最佳Pre-ASiR-V权重。方法采用Revolution CT对含有4个pGGN的仿真胸部体模进行扫描,Pre-ASiR-V权重分别设置为0、20%、40%、60%、80%和100%,记录并比较不同Pre-ASiR-V权重图像的平均噪声、有效辐射剂量(ED)和pGGN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结果Pre-ASiR-V权重为0、20%、40%、60%、80%和100%的图像平均噪声分别为(17.93±2.20)HU、(17.30±3.68)HU、(18.20±3.44)HU、(18.80±0.20)HU、(19.87±2.56)HU和(15.90±4.56)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68,P=0.723);ED分别为7.40mSv、5.16mSv、3.36mSv、1.97mSv、0.97mSv和0.33mSv,与Pre-ASiR-V为0的图像比较,随着Pre-ASiR-V升高,ED分别降低30.27%、54.59%、73.38%、86.89%、95.54%。2名医师对pGGN图像的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0.778,P=0.003),评分均≥3分。Pre-ASiR-V权重为80%及100%时,图像的主观评分略低。结论PreASiR-V权重对仿真胸部体模高分辨率图像的噪声影响较小,但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Pre-ASiR-V权重60%为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噪声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自适应迭代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鉴别肾癌WHO病理类型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6
作者 杨可乐 刘磊 +2 位作者 付玉存 郭秀芹 张凡涛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69-271,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鉴别不同类型肾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2例肾癌的CT表现,依据WHO病理分类包括透明细胞癌54例、乳头状癌25例、嫌色细胞癌13例。比较平扫、皮髓质期、肾实质期及排泄期各类肾癌的CT值及强化模式。结...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鉴别不同类型肾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2例肾癌的CT表现,依据WHO病理分类包括透明细胞癌54例、乳头状癌25例、嫌色细胞癌13例。比较平扫、皮髓质期、肾实质期及排泄期各类肾癌的CT值及强化模式。结果:3种肾癌在平扫的CT值无统计学差异。在增强扫描皮髓质期、肾实质期及排泄期,透明细胞癌的CT值均高于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而后两者在增强各期均无统计学差异。均匀强化最常见于嫌色细胞癌,不均匀强化最常见于透明细胞癌。螺旋CT鉴别透明细胞癌与非透明细胞癌的准确性在皮髓质期、肾实质期、排泄期分别为93.5%、86.9%、81.5%。结论:多层螺旋CT鉴别透明细胞癌与非透明细胞癌有应用价值,但较难鉴别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型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对降低腰椎CT辐射剂量的作用 被引量:9
7
作者 贾慧娟 魏里 +4 位作者 刘大亮 李钊 宋培记 王玲玲 付玉存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52-1056,共5页
目的:应用Revolution CT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pre Asir-V)行腰椎扫描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选取BMI 25~29间的60例拟行腰椎CT扫描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0%ASIRV重建算法组),B组(40%ASIR-V重建算法组),C组(60%ASIR-V重建算法组)... 目的:应用Revolution CT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pre Asir-V)行腰椎扫描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选取BMI 25~29间的60例拟行腰椎CT扫描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0%ASIRV重建算法组),B组(40%ASIR-V重建算法组),C组(60%ASIR-V重建算法组)。3组KV设置为120,噪声指数NI设置为10,结合自动mA调节技术,SmartmA默认为100~700,记录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对比L4-5水平各组图像感兴趣区(L4-5平面椎间盘、硬膜囊、右侧腰大肌及L4椎体松质骨)的客观评价指标:信噪比(SNR)、椎间盘与硬膜囊对比噪声比(CNR)和主观评分,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组有效辐射剂量ED[(4.47±0.62)mSv]较A组ED[(6.66±0.84)mSv]平均降低约33%,C组有效辐射剂量ED[(3.51±0.70)mSv]较A组平均降低约47%,B组各感兴趣区SNR、CNR与A组SNR、CNR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C组各感兴趣区SNR、CNR与A组SNR、CNR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除椎小关节,A、B、C组图像主观评分无显著性差异,观察者间一致性很好。结论:与常规剂量扫描相比,低剂量扫描参数结合适当的迭代重建算法在明显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不影响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计算机 统计计算 腰椎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在跟骨关节内骨折各关节面受累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杨可乐 付玉存 贾慧娟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78-281,共4页
目的:通过螺旋CT多平面及表面重建来探讨跟骨骨折的特征及其在跟骨各关节面骨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经CR或临床检查可疑或确诊跟骨骨折的患者,应用LightSpeedQ/i GE 4层扫描机进行检查,对35例47侧跟骨关节内骨折行多平面... 目的:通过螺旋CT多平面及表面重建来探讨跟骨骨折的特征及其在跟骨各关节面骨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经CR或临床检查可疑或确诊跟骨骨折的患者,应用LightSpeedQ/i GE 4层扫描机进行检查,对35例47侧跟骨关节内骨折行多平面及表面重建。对骨折进行分型,同时分析各关节面受累情况。结果:跟骨结节位扫描是显示各关节受累总数最多的一种方法(95/101),在准确显示后关节骨折(46/47)与轴位(39/47)间有统计学差别。冠状位重建是显示距下中(14/14)、后(47/47)关节面受累的较佳方法,但11侧(11/47)骨折后关节面压缩及旋转移位在冠状位上没有被准确的反映出来,而在矢状重建中则准确的被显示。约60%的患者未发现独立的前关节。跟骰关节的骨折在轴位(32/32)、结节位(32/32)得到较准确的显示。三维重建是观察骨折整体空间改变的一种方法。结论:螺旋CT重建在跟骨各关节面骨折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骨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层CT肠系膜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8
9
作者 郭芸 付玉存 +2 位作者 魏里 秦雷 贾慧娟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1期64-65,共2页
目的:探讨256层CT肠系膜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不明原因腹痛患者的256层CT血管造影资料。结果:60例中35例显示肠系膜血管病变,其中23例为肠系膜动脉狭窄,12例为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所有患者的血管造影均能清晰... 目的:探讨256层CT肠系膜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不明原因腹痛患者的256层CT血管造影资料。结果:60例中35例显示肠系膜血管病变,其中23例为肠系膜动脉狭窄,12例为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所有患者的血管造影均能清晰显示出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以及该血管分布区肠管的扩张积液、肠壁的水肿增厚。结论:256层CT肠系膜血管成像能准确快速地检出肠系膜血管病变,安全、简便、创伤小、费用低,能直观地显示病变血管及其供血区域,为手术提供较准确的定位,还有助于与其他导致腹痛的疾病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动脉 肠系膜静脉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和头颈CTA“一站式”联合扫描的可行性研究: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 被引量:13
10
作者 蔡显圣 魏里 +4 位作者 贾慧娟 蒋永红 李钊 刘大亮 付玉存 《中国医疗设备》 2019年第11期97-100,共4页
目的应用Revolution CT进行冠状动脉轴位扫描联合头颈血管螺旋扫描的"一站式"检查,探讨联合扫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纳入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行CTA检查的患者78位,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6例患者。A组:联合扫描,先行... 目的应用Revolution CT进行冠状动脉轴位扫描联合头颈血管螺旋扫描的"一站式"检查,探讨联合扫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纳入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行CTA检查的患者78位,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6例患者。A组:联合扫描,先行头颈部螺旋扫描,间隔1.1 s后切换为轴位扫描模式行心脏冠状动脉CTA扫描。B组:行自主动脉弓至颅顶的CTA扫描。C组:行自动心电门控心脏CTA扫描。记录各组CTA扫描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使用量。由两位医师双盲评价三组图像质量。结果图像质量主观和客观评价结果显示,A组的头颈、心脏CTA分别与B组、C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A组的对比剂用量(53.1±3.9)mL与B、C两组对比剂用量之和(115.2±10.6)mL相比明显减少(t=15.9,P<0.01)。A组的辐射剂量(2.1±0.4)mSv与B、C两组的辐射剂量之和(1.94±0.5)mSv相比无明显差异(t=0.09,P<0.01)。结论轴位扫描与螺旋扫描联合用于冠状动脉与头颈CTA扫描图像质量好,对比剂使用少,可用于临床心脑血管患者评价冠状动脉与头颈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脑血管 颈部血管 C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心率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郭芸 魏里 +2 位作者 刘大亮 史朴军 付玉存 《中国医疗设备》 2013年第8期163-165,156,共4页
目的通过对不同心率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比较,探讨心率对前瞻性电门控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plasty,CTA)的影响。方法不同心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分为3组进行前瞻性心电门... 目的通过对不同心率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比较,探讨心率对前瞻性电门控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plasty,CTA)的影响。方法不同心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分为3组进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冠脉扫描.并采用容积重组(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等多种重组技术显示各节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根据对诊断影响分为优、良、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心率组患者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血管段数为622段,图像质量优、良者为97.3%(605/622);中等心率组患者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血管段数为628段,图像质量优、良者为98.1%(616/628);高心率组患者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血管段数为625段,图像质量优、良者为89.9%(562/625);组间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比较:低中组χ2=0.93、P>0.05,无统计学意义;中高组χ2=37.15、P<0.01,有显著性差别;低高组χ2=28.03、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心率是影响患者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适当放宽前瞻性心电门控冠脉成像的心率要求,可以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前瞻性心电门控冠脉成像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心电门控 心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管下端梗阻性黄疸性疾病的64层螺旋CT表现 被引量:4
12
作者 马勇 刘大亮 付玉存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7期1008-1010,共3页
目的:探讨胆管下端梗阻性黄疸性疾病的64层螺旋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09年9月间84例胆总管下端梗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按良性和恶性分为两组:良胜组32例,包括单纯结石组21例和胆管炎11例(其中6例并发结石)... 目的:探讨胆管下端梗阻性黄疸性疾病的64层螺旋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09年9月间84例胆总管下端梗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按良性和恶性分为两组:良胜组32例,包括单纯结石组21例和胆管炎11例(其中6例并发结石)。恶性组52例,其中胆管下段癌11例,壶腹部癌11例,胰头癌30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图像后处理采用MIP、MinIP、MPR、CPR等。CT观察指标包括:定量指标:胆总管内径、肝内I级胆管内径、胆总管壁厚度、梗阻部位距肝门部长度;定性指标:肿块有无、形态以及强化程度、肝内I级以远胆管扩张程度、范围、管壁强化程度、有无结石、有无双管征等。结果:所有病例均清晰显示。梗阻部位距离肝门部长度良、恶性组间差别明显(P<0.01);而恶性组中胆管下段癌和胰头癌分别与壶腹部癌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指标各组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其重建方法能够清楚地显示胆管下端梗阻性黄疸性疾病,并有助于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黄疸 成像 三维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CTA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3
13
作者 魏里 付玉存 +2 位作者 秦雷 贾慧娟 郭芸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2期145-147,共3页
目的:探讨颈部CT血管成像(CTA)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3例诊断为脑缺血性疾病的患者行颈动脉CTA检查。所示结果与部分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对照。依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试验(NASC... 目的:探讨颈部CT血管成像(CTA)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3例诊断为脑缺血性疾病的患者行颈动脉CTA检查。所示结果与部分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对照。依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试验(NASCET)、欧洲颈动脉外科试验(ECST)方法,中重度颈动脉狭窄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前、术后CTA测得的颈动脉狭窄处直径比较用配对t检验。结果:CTA观察颈动脉86支,其中轻度狭窄17支,中度狭窄23支,重度狭窄34支,闭塞2支;10支正常。发现斑块121处,其中软斑33处,纤维斑20处,纤维钙化斑53处,钙化斑15处。内膜剥脱术术后血管狭窄的改善情况:本组狭窄率为中重度的颈动脉共35例39支血管行内膜剥脱术,术前39支颈动脉狭窄段管腔内径平均为(6.02±0.44)mm,术后狭窄段管腔内径为(10.18±0.62)mm,t=34.1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部CTA是颈动脉狭窄术前诊断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效果评价的有效手段,可作为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后随访的首选影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排螺旋CT扫描技术在脊柱外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秦雷 付玉存 贾慧娟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3-43,共1页
2001~2003年,我们采用双排螺旋CT扫描技术诊断脊柱外伤20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双排螺旋CT扫描技术 脊柱外伤 CT诊断 图像质量 扫描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4
15
作者 贾慧娟 郭芸 +2 位作者 秦雷 魏里 付玉存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1年第5期308-310,331,共4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团注试验技术在下肢动脉CTA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8例临床怀疑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患者均经下肢动脉64层螺旋CTA扫描。其中,触发组18例,采用自动触发扫描技术;试验组20例,采用小剂量(对比剂20 mL)团注试验技术,... 目的探讨小剂量团注试验技术在下肢动脉CTA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8例临床怀疑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患者均经下肢动脉64层螺旋CTA扫描。其中,触发组18例,采用自动触发扫描技术;试验组20例,采用小剂量(对比剂20 mL)团注试验技术,根据膝关节水平动态扫描峰值时间确定CTA扫描延时点及扫描持续时间。每组CTA图像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根据以下3个方面进行评价:(1)VR及断层图像显示最远分支血管的级别;(2)MIP及断层图像显示动脉边缘的光滑度;(3)3级(股浅动脉中段、胫前动脉中段、足背动脉)动脉的CT值,比较2组患者的CTA图像质量并做χ2检验,P值小于0.05可认为是显著性差异。结果股-月国动脉段触发组达标例数15例,不达标例数3例;试验组达标例数16例,不达标例数4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85,P>0.05)。小腿动脉段触发组达标例数10例,不达标例数8例;试验组达标例数17例,不达标例数3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4,P<0.05)。足背动脉段触发组达标例数8例,不达标例数10例;试验组达标例数15例,不达标例数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6,P<0.05)。结论小剂量团注试验法较自动触发扫描法在显示下肢膝关节以下动脉图像上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illiance 256iCT双期扫描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魏里 蒋永红 +3 位作者 郭芸 刘大亮 史朴军 付玉存 《中国医疗设备》 2013年第9期156-158,共3页
目的通过256iCT动静脉双期扫描,分析卵巢肿瘤血供状况及强化方式,以提高卵巢肿瘤的定性准确率。方法经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110例,其中良、恶性肿瘤各45例,交界性肿瘤20例。术前全部经cT动静脉期扫描。分析肿瘤血供与性质相关性。结... 目的通过256iCT动静脉双期扫描,分析卵巢肿瘤血供状况及强化方式,以提高卵巢肿瘤的定性准确率。方法经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110例,其中良、恶性肿瘤各45例,交界性肿瘤20例。术前全部经cT动静脉期扫描。分析肿瘤血供与性质相关性。结果良性组强化率为8/45,占17.8%,见于肿瘤囊性部分1例、囊实性部分4例、实性部分3例;恶性组强化率为30/45例,占66.7%,见于囊性部分3例,囊实性部分15例,实性部分12例;交界性强化强化率为12/20,占60%,见于囊性部分2例、囊实性部分6例、实性部分4例。统计学显示不同性质瘤灶血供的差异性:良性组分别对比恶性组及交界性组存在着显著性差异(X2=22.04、11.59,P〈0.01)。恶性组与交界性组对比无明显差异(X2=0.27,P〉0.05)。结论不同性质的卵巢肿瘤存在强化方式及血供差异。良性肿瘤为乏血供,呈轻度强化。恶性肿瘤和交界性肿瘤存在程度不等的血供,多为明皿强化。cT双期扫捕能为瘤灶的血供状况及定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双期扫描 体层摄影术 256iCT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塞脑CT与MRI扫描的30例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孟宪辉 耿月华 +1 位作者 李桂萍 付玉存 《中国航天工业医药》 2001年第1期66-66,共1页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塞 诊断 CT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近胸膜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
18
作者 姜玉芝 王智勇 +1 位作者 曹明阁 付玉存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年第8期675-677,共3页
目的:探讨临近胸膜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提高对临近胸膜周围型肺癌的诊断符合率。方法:对43例经病理证实的临近胸膜周围型肺癌患者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15例结节型临近胸膜周围型肺癌具有典型的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23例实变型临近胸... 目的:探讨临近胸膜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提高对临近胸膜周围型肺癌的诊断符合率。方法:对43例经病理证实的临近胸膜周围型肺癌患者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15例结节型临近胸膜周围型肺癌具有典型的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23例实变型临近胸膜周围型肺癌以临近胸膜实变影、胸膜改变、纤维条索聚集及肺大泡为主要CT征象,5例渗出型临近胸膜周围型肺癌表现为炎症CT征象。结论:全面分析CT征象可提高结节型与实变型临近胸膜周围型肺癌的诊断符合率,渗出型临近胸膜周围型肺癌应进行动态观察提高诊断符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胸膜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CT征象与临床病理分型的关系 被引量:15
19
作者 段秀杰 李福元 付玉存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0年第15期2622-2626,共5页
目的: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CT征象与临床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54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CT征象与临床病理分型的关系。结果:不同病灶位置病理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目的: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CT征象与临床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54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CT征象与临床病理分型的关系。结果:不同病灶位置病理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鳞癌、腺鳞癌实性高密度结节发生率高于肺泡癌,鳞癌磨玻璃样密度结节发生率低于腺癌、肺泡癌和腺鳞癌,肺泡癌磨玻璃密度结节发生率高于腺癌、鳞癌和腺鳞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的CT征象主要表现为血管穿过征、分叶征、毛刺征,较少表现为空泡征、血管集束征和胸膜凹陷征;鳞癌的CT征象主要表现为分叶征,较少表现为毛刺征、空泡征、血管穿过征、血管集束征;肺泡癌CT征象主要表现为血管穿过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较少表现为血管集束征、分叶征、毛刺征;腺鳞癌CT征象主要表现为分叶征、血管穿过征和毛刺征,较少表现为空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结论: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病理分型与CT征象具有一定关联,临床可通过不同CT征象对病理类型进行预判断,以对进一步诊治进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周围型肺癌 CT征象 病理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颈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贾慧娟 隋庆兰 付玉存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4期495-499,共5页
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探讨颈内动脉狭窄和闭塞与脑灌注降低的相关性。方法:对76例患者进行CTA和CTP联合检查,根据CTA图像选出颈内动脉无狭窄者为对照组,其余患者进行颈内动脉狭窄分级,分轻、中、重三级,每级独立分析研究。所有患者均选... 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探讨颈内动脉狭窄和闭塞与脑灌注降低的相关性。方法:对76例患者进行CTA和CTP联合检查,根据CTA图像选出颈内动脉无狭窄者为对照组,其余患者进行颈内动脉狭窄分级,分轻、中、重三级,每级独立分析研究。所有患者均选择感兴趣区进行脑灌注成像CBV、CBF、MTT、TTP测量,单侧颈内动脉狭窄者病变侧与健侧对比,进行配对t检验。双侧颈内动脉狭窄者与对照组对比,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颈内动脉无狭窄者共15例,CBV CBF MTT TTP值分别为(分水岭区2.5±0.6;38±12;5.4±0.6;21±6。基底节区5.5±0.4;95±15;3.2±1.1;20±5)。单侧颈内动脉狭窄者共33例,其中轻中度狭窄者各为12例,且CBV、CBF、MTT、TTP四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狭窄者9例,分水岭区CBF、MTT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节区MTT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V、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颈内动脉狭窄者共28例,重度狭窄者11例,CBF、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受侧枝循环等多种因素影响,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与脑内血流灌注降低有相关性,轻中度狭窄与脑灌注降低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灌注 颈内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