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压通风下相邻工业建筑在不同间距下污染物扩散研究
1
作者 赵坤庆 付林志 +2 位作者 孟晓静 曹莹雪 张子璐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25年第1期87-90,共4页
为研究污染物在相邻工业建筑室内和建筑街谷扩散规律和分布情况,采用CFD流体仿真模拟软件建立相邻工业建筑模型,对不同建筑间距下的NO_(2)污染物在建筑室内及街谷的扩散情况进行模拟,分析在风压通风下,建筑间距对建筑室内和街谷中污染... 为研究污染物在相邻工业建筑室内和建筑街谷扩散规律和分布情况,采用CFD流体仿真模拟软件建立相邻工业建筑模型,对不同建筑间距下的NO_(2)污染物在建筑室内及街谷的扩散情况进行模拟,分析在风压通风下,建筑间距对建筑室内和街谷中污染物扩散分布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建筑间距的增加,下风向建筑的通风形式会出现明显变化,从穿堂风转变为以背风窗为主要进风方式;同时,在来流风的作用下,由上风向建筑释放的NO_(2)更容易从建筑街谷上方流出,从而使街谷内和下风向建筑室内的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污染物扩散 建筑间距 风压通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角动量的综掘工作面旋流风幕优化数值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宏刚 王会生 +4 位作者 曹莹雪 孟晓静 王瑞雪 周宇 付林志 《采矿技术》 2024年第2期243-249,共7页
为研究添加旋流风幕的长压短抽式通风系统的控尘效果,提出以增设多组切向送风的形式增强角动量,增强旋流风幕的稳定性。以某矿综掘工作面为例,分析了出风角、出口距迎头距离、出口长宽比、径轴流量比对旋流风幕的影响,并与附壁射流形成... 为研究添加旋流风幕的长压短抽式通风系统的控尘效果,提出以增设多组切向送风的形式增强角动量,增强旋流风幕的稳定性。以某矿综掘工作面为例,分析了出风角、出口距迎头距离、出口长宽比、径轴流量比对旋流风幕的影响,并与附壁射流形成的旋流风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旋流风幕的结构稳定性会随着出风角的增大先增强后降低,随着风幕出口距迎头距离的增大而降低,随着风幕出口长宽比、径轴流量比的增大而增强;与附壁射流形成的旋流风幕相比,优化后的旋流风幕更稳定,更好地保障了涡核区的负压效果,负压增量达117.74%;大幅提升了涡核区轴向速度,增量可达422.73%;距迎头7m处粉尘浓度从18.6mg/m^(3)降低到8.62mg/m^(3),研究成果可为综掘工作面除尘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卫生 长压短抽式通风 矿井通风 旋流风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全帽送风强度对人体呼吸微环境影响研究
3
作者 孟晓静 薛鑫鑫 +2 位作者 付林志 刘启薇 黄玉杰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335-3342,共8页
为改善作业人员呼吸微环境,对送风式安全帽佩戴者呼吸微环境温度场、速度场和浓度场进行研究。通过假人试验方法测试安全帽在不同送风强度下的人体呼吸微环境温度、速度和粉尘质量浓度,研究人体呼吸微环境温度分布及速度分布规律,阐明... 为改善作业人员呼吸微环境,对送风式安全帽佩戴者呼吸微环境温度场、速度场和浓度场进行研究。通过假人试验方法测试安全帽在不同送风强度下的人体呼吸微环境温度、速度和粉尘质量浓度,研究人体呼吸微环境温度分布及速度分布规律,阐明安全帽送风强度对人体呼吸微环境中总尘及呼尘降尘效果的影响,进而分析佩戴者对安全帽送风强度的满意程度。结果显示,人体面中部位降温效果优于人体脸颊两侧,其中人体鼻子处降温效果较为明显;安全帽在不同送风强度下对人体呼吸微环境速度场的分布规律一致;当送风强度为Ⅳ级时,人体呼吸微环境内粉尘降尘效率最高,佩戴者满意率最高;人体微环境总尘和呼尘降尘效率分别可达到81.39%和82.89%。研究结果可为改善人体呼吸微环境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卫生工程技术 安全帽 送风强度 假人试验 呼吸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ERMOD模型在某钢铁厂SO_(2)扩散模拟中的应用
4
作者 孟晓静 张子璐 +1 位作者 付林志 赵坤庆 《能源与环境》 2024年第4期2-5,共4页
以某钢铁厂为例,通过对其及周边区域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应用AERMOD大气扩散模型对污染气体SO_(2)的最大小时、最大日均、季均、年均浓度进行模拟,并结合鞍山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对模拟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显示,SO_(2)季平均浓度... 以某钢铁厂为例,通过对其及周边区域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应用AERMOD大气扩散模型对污染气体SO_(2)的最大小时、最大日均、季均、年均浓度进行模拟,并结合鞍山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对模拟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显示,SO_(2)季平均浓度模拟值与各个监测站点监测值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SO_(2)年平均浓度模拟值与监测值的误差仅为0.0014 mg/m^(3);钢铁厂SO_(2)小时浓度、年均浓度最大值均出现在厂区中心偏南的位置,SO_(2)气体主要向东北和西南方向扩散;SO_(2)的最大小时、最大日均、年均浓度均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限值内,且占标率在60%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MOD模型 钢铁厂 SO_(2)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度谷壳糠粉的燃烧特性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亚超 赵江平 +4 位作者 王玉娇 李华 崔晓红 刘鹏刚 付林志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74-1780,共7页
为了探索谷壳糠粉的燃烧特性,基于粉尘层和粉尘云实验研究了粒径对其最低着火温度的影响,采用哈特曼管和锥形量热仪测试了不同粒径谷壳糠粉的爆炸下限和热释放性能,利用热重/差式扫描量热仪系统地研究其燃烧特性和燃烧动力学。结果表明... 为了探索谷壳糠粉的燃烧特性,基于粉尘层和粉尘云实验研究了粒径对其最低着火温度的影响,采用哈特曼管和锥形量热仪测试了不同粒径谷壳糠粉的爆炸下限和热释放性能,利用热重/差式扫描量热仪系统地研究其燃烧特性和燃烧动力学。结果表明:随着谷壳糠粉粒径的减小,其最低着火温度(MIT)和爆炸下限浓度(LEL)降低,但最大爆炸压力P和爆炸压力上升速率均增大。其中粒径为80~96μm样品的爆炸压力为0.9MPa,其粉尘层(5mm及10mm)和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分别为130℃和430℃,燃烧特性指数SN达到3.82×10^(–7),较粒径为180~1250μm样品提高了57.2%;在307s出现最大释热峰,且最大释热峰值强度增加至62kJ/m^2,对应热解过程的反应活化能由35.35kJ/mol(180~1250μm样品)增大至51.15kJ/mol,表明其燃烧过程随粒径的减小由扩散控制转变为动力学控制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动力学 粉体 安全 热解 生物燃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厂房中旋流型屋顶通风器作用下自然通风特性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孟晓静 徐扬帆 +1 位作者 付林志 康思远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5-100,共6页
为了提升旋流型屋顶通风器作用下的工业厂房自然通风效果,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工业厂房中旋流型屋顶通风器作用下,自然通风系统在不同室外风速条件下的通风量、气流组织及温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一定热源强度条件下,室外风速小... 为了提升旋流型屋顶通风器作用下的工业厂房自然通风效果,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工业厂房中旋流型屋顶通风器作用下,自然通风系统在不同室外风速条件下的通风量、气流组织及温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一定热源强度条件下,室外风速小于0.6 m/s时工业厂房以热压通风为主,室外风速大于1.4 m/s时以风压通风为主;厂房内垂直温度随室外风速的增加先稍有升高后降低。研究结果为工业厂房中旋流型屋顶通风器作用下自然通风系统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厂房 旋流型屋顶通风器 自然通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科生导师制下安全工程专业学业指导体系建设 被引量:4
7
作者 孟晓静 周宇浩 +1 位作者 付林志 杨宏刚 《高教学刊》 2021年第22期70-73,共4页
传统的高校辅导员制度已无法满足目前本科生学业指导的需求,本科生导师制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项举措。结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情况,通过调查问卷掌握了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学业指导需求,分析了本科... 传统的高校辅导员制度已无法满足目前本科生学业指导的需求,本科生导师制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项举措。结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情况,通过调查问卷掌握了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学业指导需求,分析了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本科生导师制下安全工程专业学业指导体系,明确了本科生导师的工作内容,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科生 导师制 学业指导 安全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分层环境人际间飞沫传染风险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荔 张毅 +1 位作者 付林志 王怡 《暖通空调》 2020年第6期19-25,85,共8页
方舱医院中上千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与医护人员同处一室,彼此近距离接触频繁,可能存在院内感染风险。冬季工况下,冷壁面贴壁流动容易引起热分层。采用2个精确描述人体几何特征的三维数值模型,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模拟了典型... 方舱医院中上千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与医护人员同处一室,彼此近距离接触频繁,可能存在院内感染风险。冬季工况下,冷壁面贴壁流动容易引起热分层。采用2个精确描述人体几何特征的三维数值模型,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模拟了典型温度分层条件下呼出飞沫的近距离散布。通过统计易感者口部吸入飞沫的数量,结合实验室结果,量化评估了人际间飞沫传染的风险。研究发现,将人员活动区域的竖直温度梯度由1.50 K/m减小到1.08 K/m,1 m内吸入传染者呼出的5μm飞沫数量下降60%以上。因此,应优先增大新风量,并在玻璃幕墙下布置加热器降低贴壁流动,避免形成竖直温度分层,稀释人员所在区域的飞沫和飞沫核浓度,有效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舱医院 建筑通风 热分层 飞沫传播 CF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μm颗粒物在人体下呼吸道暴露量的研究
9
作者 段栋丹 李琦 +2 位作者 付林志 刘荔 王怡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9年第8期36-40,35,共6页
本文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分别测试了男性、女性在平躺、静坐、站立活动状态下一个呼吸周期内5μm颗粒物在人体下呼吸道的暴露量。研究中使用的呼吸道模型为基于真实人体的呼吸道CT扫描数据,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并与人体呼吸道几何边界完... 本文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分别测试了男性、女性在平躺、静坐、站立活动状态下一个呼吸周期内5μm颗粒物在人体下呼吸道的暴露量。研究中使用的呼吸道模型为基于真实人体的呼吸道CT扫描数据,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并与人体呼吸道几何边界完全一致的呼吸道模型。本文量化了一个呼吸周期内5μm颗粒物在人体下呼吸道的暴露量,并得出如下结论:(1)当5μm颗粒物暴露在呼吸区的数量浓度相同时,相同活动状态下一个呼吸周期内颗粒物在男性呼吸道中的暴露量均高于女性。(2)对于女性而言,呼吸区颗粒物暴露量水平相同的条件下,5μm颗粒物在下呼吸道的暴露量大小为:平躺<静坐<站立。对于男性而言,5μm颗粒物在下呼吸道的暴露量大小为:静坐<平躺<站立。(3)对于5μm颗粒物来说,呼吸量增加并不是意味着颗粒物在人体下呼吸道的暴露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μm单分散颗粒物 下呼吸道 暴露量 呼吸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M模型求解自由下落颗粒羽流卷吸空气量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宏刚 王怡 +1 位作者 赵江平 付林志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384-2390,共7页
为深入了解自由下落颗粒羽流卷吸空气的特性,对氧化铝颗粒从出口直径为5 mm的圆形孔中自由下落的气固两相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依据RNG k-ε模型求解气相雷诺时均N-S方程并进行离散化处理,采用DPM模型跟踪单个粒子以求解颗粒的运动... 为深入了解自由下落颗粒羽流卷吸空气的特性,对氧化铝颗粒从出口直径为5 mm的圆形孔中自由下落的气固两相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依据RNG k-ε模型求解气相雷诺时均N-S方程并进行离散化处理,采用DPM模型跟踪单个粒子以求解颗粒的运动方程,并通过SIMPLE双向耦合,对自由下落颗粒羽流流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自由下落颗粒羽流卷吸空气气相速度在羽流中心线上处于最大值,随着径向距离的增大速度值明显地减小,直到距离中心线30 mm处,之后速度的变化趋于稳定;颗粒在净质量力作用下沿质量力方向首先作加速运动,之后下落速度u_p随着下落高度的变化趋于平缓,羽流末端颗粒运动基本遵守颗粒自由沉降规律;羽流卷吸空气量随着下落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其规律与颗粒群模型给出的结果高度吻合。通过比较分析发现,采用DPM模型很好的解决了对颗粒相运动方程的求解并可获取颗粒运动轨迹,对于自由下落颗粒羽流特性的分析不失为一种有效而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尘 离散相模型 羽流 卷吸空气量 自由沉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