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型脑炎病毒部分NS1基因假病毒的构建 被引量:1
1
作者 龙彩韵 王瑞晨 +8 位作者 姚晓慧 武婕慧 付士红 李樊 殷启凯 崔倩倩 许松涛 聂凯 王环宇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1-235,242,共6页
目的构建耐核酸酶的含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部分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ral protein 1,NS1)基因的假病毒,为JEV的实验室核酸检测提供质控品,提高检测质量。方法将JEV部分NS1基因、蚊18S RNA基因和人GAPDH基... 目的构建耐核酸酶的含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部分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ral protein 1,NS1)基因的假病毒,为JEV的实验室核酸检测提供质控品,提高检测质量。方法将JEV部分NS1基因、蚊18S RNA基因和人GAPDH基因片段次序连接克隆到该质粒上,构建重组载体pET-MS2-JEV;转化大肠杆菌后表达纯化假病毒,并对其进行耐受性和稳定性评估。结果构建了重组载体pET-MS2-JEV,表达获得的假病毒具有耐核酸酶、耐物理化学因子的特性,可在4℃和-20℃条件下稳定保存。结论本研究获得了稳定性好的含JEV部分NS1基因的假病毒,可作为JEV实验室核酸检测的质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脑炎病毒 MS2噬菌体 假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地澜沧江流域居民区蚊类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30
2
作者 葛军旗 孙肖红 +6 位作者 龚正达 梁国栋 李镜辉 冯星明 张丽云 李斌 付士红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4-33,共10页
为探索我国西南山地居民区蚊类多样性空间分布规律与区系分异,作者于2005年7-9月应用紫外灯诱捕法对滇西北"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地中的澜沧江流域6个纬度梯度带(24°-30°N)和5个海拔梯度带(1,000-3,500m)山地居民区的... 为探索我国西南山地居民区蚊类多样性空间分布规律与区系分异,作者于2005年7-9月应用紫外灯诱捕法对滇西北"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地中的澜沧江流域6个纬度梯度带(24°-30°N)和5个海拔梯度带(1,000-3,500m)山地居民区的蚊类进行了调查取样。共捕获蚊类76,458只,分属于2亚科5属36种。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物种丰富度随纬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随海拔的升高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单峰型分布格局;(2)α多样性随纬度的升高呈先降低而后略有升高的分布格局,最高峰位于Ⅰ带(24°-25°N),而随海拔的升高呈波浪状变化,峰值分别出现在C(2,000-2,500m)和E(3,000-3,500m)带;(3)β多样性(Cody指数)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先减少后增加,基本形成两端高中间低的格局。两端高峰的具体地理位置分别处于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气候和暖温带向寒温带气候的过渡地带,说明蚊类β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区系及物种的组成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变化有关;(4)从种群组成相似性聚类分析的结果来看,不同纬度、海拔梯度带间蚊类都被分为3个地域区系类型,即东洋区系、东洋与古北区系的过渡区和古北区系;(5)典范对应分析(CCA)的排序结果显示:气温和降水均影响当地蚊类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降水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蚊类 生物多样性 空间分布格局 山地 居民区 澜沧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3
3
作者 李晓宇 宋宏 +7 位作者 付士红 王环宇 俞永新 董关木 陶三菊 陈端 Ichiro Kurane 梁国栋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00-209,共10页
为了从分子水平了解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与国外分离株的差异,对1949年以来在中国乙脑主要流行地区分离的19株乙脑病毒的PrM C区及E蛋白基因区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期了解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在中国流行的乙脑病毒的分子... 为了从分子水平了解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与国外分离株的差异,对1949年以来在中国乙脑主要流行地区分离的19株乙脑病毒的PrM C区及E蛋白基因区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期了解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在中国流行的乙脑病毒的分子差异。结果显示:病毒生物学初步鉴定显示,病毒感染BHK细胞后56h所有细胞均发生病变,约50%以上细胞脱落(CPE );3日龄乳鼠接种病毒72h之内死亡;所有病毒均与乙脑病毒(A2株)抗血清发生阳性反应,但反应强度不同,提示所有病毒均为乙脑病毒。病毒PrM C(456~695)区核苷酸序列与各个国家及地区、各个基因型以及各个年代的73株乙脑病毒相应序列,用Woan RuChen建立的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分析,结果显示,所有19株中国分离的病毒均属于基因型Ⅲ型,与国外相关文献所报道的乙型脑炎病毒中国分离株的基因型相符。以乙型脑炎病毒疫苗株P3株为标准,对各病毒E蛋白500个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各毒株核苷酸差异在0和4 2%之间,氨基酸差异在0和4 0%之间。所有核苷酸差异均为碱基的替换,无论核苷酸或氨基酸均无插入或丢失。大多数核苷酸变异在氨基酸编码的第三位,属于沉默突变,不引起氨基酸变化。18株病毒E蛋白活性结构域与疫苗株P3株相比共有247个氨基酸的差异,平均每株病毒有12 35个氨基酸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毒 分子生物学 核苷酸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天水及陇南部分地区虫媒病毒调查 被引量:34
4
作者 翟友刚 王焕琴 +4 位作者 许海魁 孟维珊 曹玉玺 付士红 梁国栋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5-99,共5页
目的对甘肃省天水陇南部分地区的吸血蚊虫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方法2006年8月在当地采集蚊虫标本,分离病毒和对病毒分离物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软件进行病毒的核苷酸序列比对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分离到19株病毒,鉴定结果显示... 目的对甘肃省天水陇南部分地区的吸血蚊虫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方法2006年8月在当地采集蚊虫标本,分离病毒和对病毒分离物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软件进行病毒的核苷酸序列比对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分离到19株病毒,鉴定结果显示分离株GS10-2为盖塔病毒,GS42-2为版纳病毒,其余分离株为一种基因组约8 000核苷酸的未知RNA病毒。盖塔病毒分离株3’UTR中具有与已往中国分离株相同的缺失序列和3个特异核苷酸位点。版纳病毒分离株基因组第12片段的进化关系同其它中国分离株有明显差异,位于一条独立的进化枝中。结论在该地区分离到1株盖塔病毒、1株版纳病毒和17株未知RNA病毒;盖塔病毒与以往我国分离株的遗传关系密切,版纳病毒与我国其它地区分离株有明显差异,在进化上相对独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媒病毒 盖塔病毒 版纳病毒 序列分析 系统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纤溶酶新基因PV_(242)的克隆与表达 被引量:19
5
作者 徐义辉 梁国栋 +4 位作者 孙兆军 陈飞 付士红 柴玉波 侯云德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10-614,共5页
从我国特有的双胸蚓属 (Lumbricusbimastus)蚯蚓体内提取到一种有纤维蛋白平板溶解活性的蛋白质 ,采用聚偏二氟乙烯膜 (PVDF)微量测序法测得蛋白质的N端氨基酸序列 ,依此设计简并引物 ,通过RT PCR获得其对应cDNA .该cDNA全长 888bp ,1~... 从我国特有的双胸蚓属 (Lumbricusbimastus)蚯蚓体内提取到一种有纤维蛋白平板溶解活性的蛋白质 ,采用聚偏二氟乙烯膜 (PVDF)微量测序法测得蛋白质的N端氨基酸序列 ,依此设计简并引物 ,通过RT PCR获得其对应cDNA .该cDNA全长 888bp ,1~ 72 6位核苷酸对应读码框架 (ORF) ,编码含 2 4 2个氨基酸的成熟肽 .终止子 (TAG)位于cDNA的 72 7~ 72 9位 ,其余核苷酸序列为 3′端非编码区 .成熟肽命名为蚯蚓纤溶酶PV2 42 .蛋白质预测得知蛋白质等电点为 4 33,含组氨酸 (His4 4 )及丝氨酸 (Ser191)两个活性位点 ;蛋白质由两个结构域组成 ,表面有活性裂隙 ;该蛋白质属丝氨酸蛋白酶超家族胰蛋白酶类 .经国际基因库等多种查询比较未见PV2 42 基因的报道 ,为首次发现的新基因 ,在国际基因库的输入号为GenBankAF10 96 4 8.随后构建了pTrxFUS PV2 42 重组质粒 ,并在大肠杆菌GI72 4中获得融合蛋白TrxA/PV2 42 的可溶性表达 ,采用离子交换层析法纯化表达蛋白 ,融合蛋白有纤维平板溶解活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纤溶酶 新基因 PV242 克隆 表达 双胸蚓属 蛋白质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分离的XJ-90260病毒鉴定为西方马脑炎病毒 被引量:20
6
作者 吕新军 付士红 +4 位作者 杨益良 何海怀 张桂筠 陈相伟 梁国栋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07-312,共6页
XJ 90 2 6 0病毒是从新疆乌苏县境内采集的赫坎按蚊中分离到的一株病毒 ,病毒的鉴定结果显示 :XJ 90 2 6 0病毒可引起BHK 2 1细胞病变 ,表现为圆缩 ,脱落 ;可引起Vero细胞病变 ,表现为圆缩 ,破碎 ,脱落 ;可以在C6 / 36细胞中增殖 ,但不... XJ 90 2 6 0病毒是从新疆乌苏县境内采集的赫坎按蚊中分离到的一株病毒 ,病毒的鉴定结果显示 :XJ 90 2 6 0病毒可引起BHK 2 1细胞病变 ,表现为圆缩 ,脱落 ;可引起Vero细胞病变 ,表现为圆缩 ,破碎 ,脱落 ;可以在C6 / 36细胞中增殖 ,但不引起细胞病变。对 3日龄小白鼠 2~ 3天致死 ,对 3周龄小白鼠 3~ 4天致死。该病毒株对酸、乙醚敏感 ,抵抗 5 -氟脱氧尿苷。病毒与甲病毒组特异性免疫腹水起反应 ,与乙型脑炎病毒及布尼亚病毒组特异性免疫腹水不反应。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鉴定表明 ,该毒株基因组 3′非编码区 (ntranslatedregion ,UTR)核苷酸序列具有典型的西方马脑炎病毒特征 ,与标准西方马脑炎病毒 (California株 )的同源性为 99%。结果证明 :我国新疆分离的XJ- 90 2 6 0病毒为西方马脑炎病毒。这是我国有关西方马脑炎病毒的首次报导 ,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我国 9省区 ,886份血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该病毒抗体阳性血清 2 4份 ,阳性率为 2 71%。其中新疆 (8/ 15 7)、河南 (6 /76 )、甘肃 (5 / 94)三省区抗体阳性数较多 ,占总阳性数的 79 2 %(19/ 2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J-90260病毒 鉴定 西方马脑炎病毒 血清流行病学 虫媒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分离的甲病毒YN87448毒株全部结构区基因核苷酸的序列测定及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周国林 梁国栋 +6 位作者 李蕾 付士红 李福胜 金奇 张海林 黄文丽 侯云德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05-211,共7页
Y N87448 毒株1986 年分离自云南傣族52 岁女发热病人的血液标本,曾用血清学方法鉴定为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用我们创立的单引物差异 R T- P C R 方法及简并引物 R T- P C R 法均已证明:该病毒为甲病毒属... Y N87448 毒株1986 年分离自云南傣族52 岁女发热病人的血液标本,曾用血清学方法鉴定为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用我们创立的单引物差异 R T- P C R 方法及简并引物 R T- P C R 法均已证明:该病毒为甲病毒属的辛德毕斯样病毒( Sindbis - like virus) 。本研究从甲病毒属的病毒基因序列的共同保守区,设计4 对引物。用 R T- P C R 方法扩增,再将扩增片段分别连结克隆到p G E M- T 载体。通过对4 个克隆的测序完成了对 Y N87448 毒株的全部结构区基因序列的测定,结果表明:(1) Y N87448 病毒的全部结构区基因序列长度为4 059 个核苷酸( 不包括多聚腺苷酸尾) ;(2) Y N87448 病毒的全部结构区基因与辛德毕斯病毒家族中毒力最强的、唯一能致成年小鼠100 % 死亡的、南非分离的辛德毕斯样病毒 S A A R86 株相应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 % ,但 Y N87448 毒株不致成年小鼠死亡;(3) 二者基因结构上有一点大的差异是, Y N87448 病毒位于基因组8 641bp 处的结构区基因 E2 和 E3 之间多出3 个核苷酸( A A A) ;(4) 与其它甲属病毒的进化树比较来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德毕斯样病毒 克隆 RT-PCR 核苷酸 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首次分离到辛德毕斯(Sindbis)、巴泰(Batai)和Colti病毒 被引量:19
8
作者 张海林 陶三菊 +8 位作者 杨冬荣 张云智 杨卫红 章域震 黄文丽 周国林 王环宇 付士红 梁国栋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48-551,557,共5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虫媒病毒分布情况,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云南省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采集蚊虫以及发热病人血清,液氮冻存。标本常规处理,接种C6/36细胞和乳鼠以分离病毒,并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同时采集... 目的了解云南省虫媒病毒分布情况,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云南省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采集蚊虫以及发热病人血清,液氮冻存。标本常规处理,接种C6/36细胞和乳鼠以分离病毒,并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同时采集发热病人和健康人血清,用ELISA和血凝抑制试验检测病毒抗体。结果从西双版纳发热病人血清中分离到1株辛德毕斯(Sindbis)病毒,从澜沧县菲律宾按蚊中分离到1株巴泰(Batai)病毒,从思茅市翠云区和澜沧县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菲律宾按蚊、迷走按蚊等蚊虫中分离到10株Colti病毒。血清抗体检查,西双版纳发热病人血清中辛德毕斯病毒抗体阳性率为2.50%(3/120),巴泰病毒抗体阳性率为4.17%(5/120);思茅和西双版纳地区健康人血清中辛德毕斯病毒抗体阳性率为1.93%(11/571),其中澜沧、思茅、景洪、勐腊和勐海的阳性率依次为4.55%(6/132)、0.89%(1/112)、1.25%(2/160)、1.96%(2/102)和0.00%(0/65);西双版纳发热病人和脑炎病人血清中还检测出Colti病毒抗体。结论云南省分布有经蚊虫传播的辛德毕斯、巴泰和Colti病毒,当地人群中也存在该病毒自然感染。今后应加强这3种虫媒病毒病的调查研究和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媒病毒 辛德毕斯病毒 巴泰病毒 COLTI病毒 分离 鉴定 血清抗体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首次分离的辛德毕斯病毒XJ-160病毒株感染性全基因组cDNA克隆的构建与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杨益良 梁国栋 +6 位作者 付士红 何海怀 李晓宇 邓娟 苏乃伦 王力华 侯云德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3-180,共8页
报告了中国首次分离的辛德毕斯病毒XJ-160株的感染性全基因组cDNA克隆的构建与鉴定.利用RT-PCR方法获得覆盖病毒全长基因组的cDNA片段,以低拷贝质粒pBR322作为骨架,将基因组cDNA置于SP6 RNA聚合酶启动子之后,基因组3'末端带有35个... 报告了中国首次分离的辛德毕斯病毒XJ-160株的感染性全基因组cDNA克隆的构建与鉴定.利用RT-PCR方法获得覆盖病毒全长基因组的cDNA片段,以低拷贝质粒pBR322作为骨架,将基因组cDNA置于SP6 RNA聚合酶启动子之后,基因组3'末端带有35个连续的A,通过DNA重组技术组装成病毒基因组全长cDNA克隆.该克隆可在大肠杆菌DH5a中稳定扩增.经体外转录,RNA转录体转染BHK-21细胞,细胞发生病变,恢复病毒滴度达到107~108pFU/ml.全基因组cDNA克隆构建过程中引入的沉默突变(8 453位核苷酸由C变为T)产生Xba Ⅰ酶切位点作为遗传标记,在子代恢复病毒的基因组中稳定存在.从细胞病变的特征、BHK-21细胞的空斑形态、病毒的抗原性、病毒在细胞中的生长动力学特征以及对乳鼠的致病性等方面比较,恢复病毒和亲本病毒XJ-160没有显著区别,提示获得了具有感染性的XJ-160病毒全长cDNA克隆.该病毒感染性全基因组cDNA克隆可以作为反向遗传学系统,为进一步研究病毒复制和致病机制,以及开发相应的载体表达系统提供分子生物学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全基因组cDNA克隆 恢复病毒 辛德毕斯病毒 XJ-160病毒株 中国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腾冲县新分离乙型脑炎和盖塔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12
10
作者 冯云 李胜国 +8 位作者 张海林 付士红 康显虎 寸待启 郭超 章域震 杨卫红 王环宇 梁国栋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3-357,363,共6页
目的分析云南省腾冲县新分离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和盖塔病毒(GET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2007年7月在中缅边境地区腾冲县采集蚊虫标本,用BHK-21和C6/36细胞分离病毒,阳性分离物用RT-PCR方法进行鉴定,用相关生物学软件进行分子生物... 目的分析云南省腾冲县新分离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和盖塔病毒(GET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2007年7月在中缅边境地区腾冲县采集蚊虫标本,用BHK-21和C6/36细胞分离病毒,阳性分离物用RT-PCR方法进行鉴定,用相关生物学软件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结果从腾冲县采集的4属25种26 702只蚊虫中分离到20株JEV,1株GETV。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新分离20株JEV均属于基因Ⅰ型,与邻近省份和东南亚流行株亲缘关系较近;PreM和E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和氨基酸位点分析表明,这20株JEV之间及其与国内外流行株间均存在一定差异,但它们的抗原和毒力位点未发生明显改变。本次分离的GETV的Capsid基因和E2基因与其他国内外分离株的同源性较高。结论首次证实云南省西部地区存在基因Ⅰ型JEV和GETV流行,这些流行株具有较为稳定的遗传特征和地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盖塔病毒 分子生物学特征 系统进化分析 同源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首次分离的辛德毕斯病毒(XJ-160病毒株)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测定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李蕾 梁国栋 +5 位作者 周国林 李富胜 付士红 何海怀 金奇 侯云德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2-105,共4页
对我国首次分离的辛德毕斯病毒XJ 16 0病毒株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 ,阐明该病毒基因组与国外株的差异 ,了解其分子致病机理。测序结果显示 ,XJ 16 0病毒全基因组除 5′末端帽子结构和 3′末端多聚腺苷酸尾外共 116 2 6个核苷酸 ,... 对我国首次分离的辛德毕斯病毒XJ 16 0病毒株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 ,阐明该病毒基因组与国外株的差异 ,了解其分子致病机理。测序结果显示 ,XJ 16 0病毒全基因组除 5′末端帽子结构和 3′末端多聚腺苷酸尾外共 116 2 6个核苷酸 ,编码 3731个氨基酸。非结构基因的编码区长 746 4核苷酸 (6 0nt~ 75 2 3nt) ,编码 2 486氨基酸 ,翻译成四种非结构蛋白 (nonstructuralprotein ,nsp1 4)。结构基因长 3738核苷酸 (75 6 8~ 1130 6 ) ,编码 12 45个氨基酸 ,翻译成三种结构蛋白和两个小分子肽 (capsid ,E1- 3、6k)。病毒基因组 5′末端和 3′末端及结构基因和非结构基因之间分别有 5 9个核苷酸、45个核苷酸和 32 3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区。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 ,XJ 16 0病毒具备典型的甲病毒属辛德毕斯病毒基因组特征 ,与标准辛德毕斯病毒AR339病毒株相比 ,核苷酸序列存在 18%差异 ,氨基酸差异为 8%。这是我国完成的第一株辛德毕斯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序列已输入国际基因库 (GenBankAF10 372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德毕期病毒 甲病毒 基因组 核苷酸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分离的盖塔病毒衣壳蛋白基因和3′非翻译区分子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翟友刚 王焕琴 +1 位作者 付士红 梁国栋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70-275,共6页
对我国海南省和河北省分离到的3株盖塔病毒(GETV)(M1、HB0215-3和HB0234)进行衣壳蛋白基因和3′UTR区序列测定,并分析比较该病毒的分子生物学遗传特征。首先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出病毒衣壳蛋白基因和3′UTR片段,纯化后连接... 对我国海南省和河北省分离到的3株盖塔病毒(GETV)(M1、HB0215-3和HB0234)进行衣壳蛋白基因和3′UTR区序列测定,并分析比较该病毒的分子生物学遗传特征。首先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出病毒衣壳蛋白基因和3′UTR片段,纯化后连接到载体中进行测序,然后用Clastal X和DNASTAR软件对测定的核苷酸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用MEGA软件绘制系统发生树。3株病毒衣壳蛋白基因分别由801、804和804个核苷酸组成,分别编码267、268和268个氨基酸,3株病毒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6%-100%和97.8%-100%,与其他GETV分离株核苷酸同源性在95.4%-99.6%之间。3株病毒3′UTR分别由411、401和401个核苷酸组成,发现中国株存在10个(45-54位)核苷酸缺失和2个(64位、148位)特有的核苷酸位点。进化分析表明盖塔病毒之间的进化关系与分离年代相关,中国境内流行的盖塔病毒是相对独立的一个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盖塔病毒 衣壳蛋白基因 3′非翻译区 核苷酸序列 系统发生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登革4型病毒的鉴定及NS1和NS2a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静林 张海林 +6 位作者 孙肖红 付士红 米竹青 龚正达 翟友刚 唐青 梁国栋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36-640,共5页
目的对1989年8月分离自云南省盈江县蚊虫的2株登革病毒进行生物学及分子特征的鉴定,明确这两株病毒的血清型及基因型。方法蚊虫用BHK21细胞和乳鼠法分离病毒,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RT-PCR等方法进行鉴定,并对这两株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目的对1989年8月分离自云南省盈江县蚊虫的2株登革病毒进行生物学及分子特征的鉴定,明确这两株病毒的血清型及基因型。方法蚊虫用BHK21细胞和乳鼠法分离病毒,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RT-PCR等方法进行鉴定,并对这两株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从白纹伊蚊和达勒姆阿蚊中各分离到一株病毒,分别命名为M110和M113,这两株病毒对BHK21细胞能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脑内接种乳鼠4d左右导致乳鼠死亡。该病毒经血凝、血凝抑制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提示为黄病毒。分别用黄病毒属特异引物、登革4型病毒NS1和NS2a基因片段特异引物进行RT-PCR扩增、序列测定,证实为登革4型病毒。NS1和NS2a基因序列片段分析表明,M110和M113的NS1核苷酸序列与登革4型病毒基因Ⅰ型的H241株(Y19176)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98%;NS2a基因片段与H241的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6.5%、97.1%。结论从盈江县蚊虫分离到的M110和M113病毒为登革4型病毒基因Ⅰ型,表明云南省西部边境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过登革4型病毒的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4型病毒 NS1 NS2a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J-160病毒为辛德毕斯病毒新亚型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蕾 梁国栋 +5 位作者 李富胜 周国林 付士红 何海怀 金奇 侯云德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6-110,共5页
XJ 16 0病毒是我国首次分离的辛德毕斯病毒 ,在对其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测定的基础上 ,对病毒基因组序列、病毒同源性和病毒系统进化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结果表明 :XJ 16 0病毒具有典型的甲病毒属辛德毕斯病毒的序列特征。该病毒nsp... XJ 16 0病毒是我国首次分离的辛德毕斯病毒 ,在对其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测定的基础上 ,对病毒基因组序列、病毒同源性和病毒系统进化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结果表明 :XJ 16 0病毒具有典型的甲病毒属辛德毕斯病毒的序列特征。该病毒nsp3蛋白基因中有 11处缺失及两处插入 (45 17~ 5 485 ) ,涉及 90个核苷酸。核苷酸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 ,XJ 16 0病毒属于辛德毕斯病毒欧洲 /非洲亚组。病毒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进化分析显示 ,XJ 16 0病毒是一株新的甲病毒或辛德毕斯病毒的新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J-160病毒 辛德毕斯病毒 甲病毒 新亚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分离的0507JS60鉴定为辽宁病毒 被引量:14
15
作者 吕新军 吕志 +6 位作者 孙肖红 付士红 王焕琴 童苏祥 张松 Attoui H 梁国栋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38-442,共5页
0507JS60是从中国新疆喀什地区采集的库蚊标本分离的病毒株,可以在C6/36细胞上稳定传代。电镜观察显示完整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55nm(n=10),无包膜,衣壳表面壳粒结构非常清晰。基因组核酸电泳显示基因组包括12条双链RNA(Double stranded ... 0507JS60是从中国新疆喀什地区采集的库蚊标本分离的病毒株,可以在C6/36细胞上稳定传代。电镜观察显示完整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55nm(n=10),无包膜,衣壳表面壳粒结构非常清晰。基因组核酸电泳显示基因组包括12条双链RNA(Double stranded RNA,dsRNA)片段。病毒第12基因片段序列测定结果显示该片段全长760bp(GenBankID:FJ157354),具有长度为525bp的单一开放读码框(Single 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长度为174个氨基酸的蛋白,分子量约18.9kD。病毒第12基因片段序列比对显示与辽宁病毒(Liaoning virus,LNV)核酸序列同源性大于89,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大于91。病毒第12基因片段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该病毒与LNV病毒位于同一进化分枝内,与LNV-NE9712病毒株进化关系更接近。0507JS60经系统鉴定为LNV,这是首次在东北以外的地区分离到该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病毒 新疆 蚊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次从云南蚊虫分离到辛德毕斯病毒及其鉴定 被引量:13
16
作者 王静林 张海林 +4 位作者 孙肖红 付士红 冯云 王力华 梁国栋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虫媒病毒的存在和流行情况。方法2005年8月,在云南省勐海县采集蚊虫,蚊虫标本经研磨后,上清液接种BHK21细胞以分离病毒,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RT-PCR等方法进行鉴定,并对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采集到蚊虫标本... 目的了解云南省虫媒病毒的存在和流行情况。方法2005年8月,在云南省勐海县采集蚊虫,蚊虫标本经研磨后,上清液接种BHK21细胞以分离病毒,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RT-PCR等方法进行鉴定,并对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采集到蚊虫标本9400只,其中分离到一株对BHK-21细胞能产生明显细胞病变的病毒(MX10)。该病毒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提示为甲病毒。用甲病毒属特异引物和Sindbis病毒E1基因特异引物对MX10病毒的RT-PCR扩增为阳性,经核酸序列测定分析证实该序列与Sindbis病毒泰国分离株(AF492770)同源性最高,为90.0%;与1987年分离自云南发热患者的YN87448株和1991年新疆按蚊分离株XJ-160的同源性分别为73.1%和72.0%。结论本次从勐海县蚊虫分离到的MX10病毒株为Sindbis病毒,并可能是Sindbis病毒的新亚型或新株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德毕斯病毒 蚊虫 分离和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重融合PCR法构建感染性辛德毕斯嵌合病毒cDNA克隆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力华 付士红 +2 位作者 唐青 杨益良 梁国栋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7-113,共7页
利用三重融合PCR法,即将3个DNA片段放在同一个反应里进行长片段PCR扩增法,融合得到了包含辛德毕斯病毒XJ-160株结构基因E3、E2、6K、3′UTR和辛德毕斯病毒YN87448株结构基因E1的融合DNA片段E3E26KE13′UTR。通过此融合片段两端引入的Xba... 利用三重融合PCR法,即将3个DNA片段放在同一个反应里进行长片段PCR扩增法,融合得到了包含辛德毕斯病毒XJ-160株结构基因E3、E2、6K、3′UTR和辛德毕斯病毒YN87448株结构基因E1的融合DNA片段E3E26KE13′UTR。通过此融合片段两端引入的XbaI和XhoI酶切位点将其连接到XJ-160株的感染性全基因组cDNA克隆骨架上,成功构建了辛德毕斯病毒株XJ-160与YN87448外膜糖蛋白基因E1相互替换的嵌合病毒cD-NA克隆,命名为pBR-XJ160YE1。该克隆线性化后经体外转录,RNA转录体脂质体法转染BHK-21细胞,36h后细胞发生病变。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到病毒蛋白的表达。提取5次传代后细胞上清中病毒RNA,RT-PCR法检测证明病毒来源于嵌合病毒cDNA克隆。此感染性辛德毕斯嵌合病毒cDNA克隆可以作为研究辛德毕斯病毒E1糖蛋白基因相关功能及XJ-160病毒和YN87448病毒存在单方向血清学反应的分子机理的分子生物学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德毕斯病毒 融合PCR 嵌合病毒 CDNA克隆 E1糖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分离的版纳病毒具有显著地域特征 被引量:9
18
作者 翟友刚 王焕琴 +7 位作者 于德山 李国太 蒋建祥 贾玉新 阎峻 何英 付士红 梁国栋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04-309,共6页
目的对2007年在甘肃省平凉地区农村人房、猪舍和牛棚采集的蚊虫中分离的版纳病毒进行鉴定并对病毒基因组第12片段进行测序和分析。方法2007年8月在平凉市采集蚊虫标本,对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并对分离物进行系统鉴定,测定分离到的版纳病毒... 目的对2007年在甘肃省平凉地区农村人房、猪舍和牛棚采集的蚊虫中分离的版纳病毒进行鉴定并对病毒基因组第12片段进行测序和分析。方法2007年8月在平凉市采集蚊虫标本,对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并对分离物进行系统鉴定,测定分离到的版纳病毒第12片段序列,以软件进行病毒的序列比对、同源性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共采集到蚊虫标本2926只,从中分离到11株致C6/36细胞产生规律病变的分离物,其中3株能引起BHK-21细胞病变。鉴定结果显示共分离到9株版纳病毒。RNA-PAGE结果显示9株版纳病毒基因组带型与对照株BJ95-75的一致,但第6片段与对照相比稍小。新分离版纳病毒第12片段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9.5%~100%之间,与其他分离株的同源性为88.6%~97.6%(核苷酸)和85.5%~97.1%(氨基酸)。基于版纳病毒第12片段核苷酸序列的系统发生分析显示,甘肃省分离株处于中国株进化支中的一个独立分支,与其它地区分离株具有明显的差异。结论再次从甘肃省的蚊虫标本中分离到多株版纳病毒,基因序列和系统发生分析显示甘肃省分离株在进化上相对独立,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可能属于版纳病毒中的一个新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版纳病毒 VP12 序列分析 系统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蚓激酶的克隆及其对BHK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11
19
作者 孙兆军 梁国栋 +6 位作者 陈飞 付士红 沈悦 柴玉波 李晓宇 徐义辉 侯云德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76-779,共4页
Lumbrukinase gene from earthworm ( L.bimastus ) was obtained by RT\|PCR. The product, PI 239 , was sequenced and analyzed by biology programs and database. The gene including signal peptide coding sequence was cloned ... Lumbrukinase gene from earthworm ( L.bimastus ) was obtained by RT\|PCR. The product, PI 239 , was sequenced and analyzed by biology programs and database. The gene including signal peptide coding sequence was cloned into an eukaryotic vector and the clones were obtained by transferring into BHK cells. The gene was fused with EGFP gene at C\|terminal to be detected conveniently by its fluorescence. The lumbrukinase gene PI 239 has 852 nucleotides that code for 239 amino acid residues as mature peptide chain. The N terminal of PI 239 shares certain homology with those known lumbrukinase. The enzyme contains relative more acidic amino acid residues, and has homology to serine protease. It belongs to the acidic protein, serine protease. Conformation prediction indicates that its secondary structure mainly consists of β sheet. It has two super secondary structure motifs with the active sites Asp188 and Ser189 in between. The DNA and mRNA of the whole gene could be detected in BHK clones, but no recombinant protein detected. Under cofocal microscope, the cells transferred with fused gene showed fluorescence indicating that the fused protein was expressed. In addition, the cells containing the fused gene died soon while most of the control cells were still alive. It seemed that the protein could be expressed in BHK cells as a cytotoxin, though at a low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蚓激酶 克隆 BHK细胞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盖塔病毒分子进化及其迁徙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元元 刘红 +8 位作者 李晓龙 付士红 高晓艳 雷雯雯 吕志 何英 王环宇 王桂琴 梁国栋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3-299,共7页
目的了解世界各地分离盖塔病毒分子进化特征及其时空迁徙。方法用Clustal X1.83、MegaAlign和Gene DOC软件对测定的核苷酸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用MEGA 6.0软件绘制系统发生树,采用BEAST v 1.8.1软件包里的Bayesian Stochasti... 目的了解世界各地分离盖塔病毒分子进化特征及其时空迁徙。方法用Clustal X1.83、MegaAlign和Gene DOC软件对测定的核苷酸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用MEGA 6.0软件绘制系统发生树,采用BEAST v 1.8.1软件包里的Bayesian Stochastic Search Variable Selection(BSSVS)程序进行盖塔病毒的空间动力学分析。结果盖塔病毒E2基因全长均为1 266nt,编码422aa,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4.5%~100%和96.4%~100%。病毒分子进化分析发现,盖塔病毒不存在蚊虫,马匹和猪等宿主动物和媒介的种属和地域分布差异。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盖塔病毒起源于马来西亚,此后依次传播至日本、中国、韩国以及蒙古国和俄罗斯等地。结论自1955年首次分离盖塔病毒至2014年间分离的盖塔病毒E2基因序列较为稳定,未发现病毒基因组之间存在种属及地域分布差异,并且该病毒已经从热带地区传播到欧亚大陆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加强盖塔病毒及人畜动物感染的检测和监测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盖塔病毒 分子进化 时空迁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