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周墓中“毁兵”葬俗的考古学观察 被引量:33
1
作者 井中伟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59,共13页
所谓“毁兵”葬俗,是指在死者入殓或下葬前,先将用于随葬的青铜兵器如戈、戟、矛、剑等人为地进行不同程度的毁坏,再有意识地放置在棺椁内或墓室内不同的位置。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郭宝钧先生就注意到了这种特殊葬俗,他曾指出河南... 所谓“毁兵”葬俗,是指在死者入殓或下葬前,先将用于随葬的青铜兵器如戈、戟、矛、剑等人为地进行不同程度的毁坏,再有意识地放置在棺椁内或墓室内不同的位置。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郭宝钧先生就注意到了这种特殊葬俗,他曾指出河南浚县辛村卫国西周墓出土的大量残戈是方相氏用其“殴墓”所致,待仪式结束后,“所用方相及戈盾,皆殉于墓,永为死者护卫”。自50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蓬勃开展,越来越多的带有“毁兵”葬俗的墓葬被发掘和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葬俗 西周 考古学 20世纪30年代 青铜兵器 河南浚县 考古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戈起源考 被引量:5
2
作者 井中伟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30,共3页
关键词 铜戈 国家政治生活 起源 夏商周时期 物化形式 战争 兵器 左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阳王古道村周代贵族墓四题 被引量:1
3
作者 井中伟 和菲菲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4-49,123,共7页
2004年8—9月,考古人员在安阳市王古道村发掘出两座保存完好的周代贵族墓葬。研究表明,它们的下葬年代很可能在西周末或春秋初年,墓主应是卫国的“士”级贵族,其中M2为男性,M1为女性,二者是夫妻异穴合葬墓。发掘者对三类器物的定... 2004年8—9月,考古人员在安阳市王古道村发掘出两座保存完好的周代贵族墓葬。研究表明,它们的下葬年代很可能在西周末或春秋初年,墓主应是卫国的“士”级贵族,其中M2为男性,M1为女性,二者是夫妻异穴合葬墓。发掘者对三类器物的定名有误,其中M1出土的圭形铜片应该定名为“要”,是一种用于遮障棺柩、标志贵族身份的礼仪丧葬器物。此外,M1出土的以铜鱼为核心的饰棺用器,其长方形的平面形状可能代表了古文献所谓“士一池”的社会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阳王古道村 周代 低级贵族墓 丧葬礼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商方出土商周铜铙的类型学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井中伟 《文物春秋》 2002年第1期18-25,共8页
关键词 出土 商周 年代 纹饰 形制 新发现 类型学 乐器 角度 源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周吴越铜戈比较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井中伟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4-69,共6页
根据出土的带铭文铜戈形制分析,东周时期吴越两国铜戈形制各具特色。
关键词 东周时期 吴越 铜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柄形器名“瓒”说——辅证内史亳同与《尚书·顾命》“同瑁”问题 被引量:36
6
作者 李小燕 井中伟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53,共20页
玉柄形器是夏至西周时期中原地区比较常见的具有某种宗教祭祀色彩的重要礼器。根据考古学、古文字学和历史文献学资料,玉柄形器应定名为"瓒",它是三代祼祭用玉之一,将鬯酒灌注于玉瓒美食,贡献给祖先神灵歆享,应是祼祭的核心内... 玉柄形器是夏至西周时期中原地区比较常见的具有某种宗教祭祀色彩的重要礼器。根据考古学、古文字学和历史文献学资料,玉柄形器应定名为"瓒",它是三代祼祭用玉之一,将鬯酒灌注于玉瓒美食,贡献给祖先神灵歆享,应是祼祭的核心内容,也是"祼"字的本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柄形器 裸礼 内史亳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权杖头渊源与演变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杨琳 井中伟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5-77,共13页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权杖头的形制分析,探讨了它们与西方同类器的渊源关系,发现虽然中国古代权杖头的主要形制特征来源于西方,但在传入中国地区后也发生了演变,这些演变更多是由于掺杂当地人群某种理解和意识而形成的。除了由近东经中亚...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权杖头的形制分析,探讨了它们与西方同类器的渊源关系,发现虽然中国古代权杖头的主要形制特征来源于西方,但在传入中国地区后也发生了演变,这些演变更多是由于掺杂当地人群某种理解和意识而形成的。除了由近东经中亚传入中国西北,再沿长城沿线传播外,还可能有一条是从安纳托利亚高原、黑海沿岸、高加索、俄罗斯南部等地区沿欧亚草原之路传播至中国的内蒙古、宁夏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杖头 欧亚草原 蜻蜓眼 中西方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垣曲商城夹墙设施功能探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胡子尧 井中伟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6-71,共6页
垣曲商城位于山西垣曲县古城镇南关,其西、南城垣夹墙设施格外引人瞩目。研究表明,该夹墙的设置不仅仅是为了军事防御,更可能是作为城内作坊冶炼出的铜料运输到南城外的隐秘通道。西城墙外向南延伸的壕沟在当时应该直达靠近黄河岸边的... 垣曲商城位于山西垣曲县古城镇南关,其西、南城垣夹墙设施格外引人瞩目。研究表明,该夹墙的设置不仅仅是为了军事防御,更可能是作为城内作坊冶炼出的铜料运输到南城外的隐秘通道。西城墙外向南延伸的壕沟在当时应该直达靠近黄河岸边的台地边缘,以保障城南地区作为铜料运输通道的安全。进而认为,在商代早期可能确实存在着一条以垣曲商城为重要中转站,通过黄河水路将中条山铜矿资源运送到王都地区的北方铜料运输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垣曲商城 商代早期 城垣夹墙 铜料运输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隆德县博物馆新入藏的北方系青铜器研究
9
作者 夏福德 井中伟 刘世友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109,共13页
2019年,宁夏隆德县博物馆新入藏一批北方系青铜器,包括车马器、牌饰等,部分器形以往未见。这批铜器的年代为战国晚期前后,与乌氏戎和义渠戎有着密切的联系。甘肃马家塬、墩坪墓地出土马车的考古情境表明,北方系青铜器中原称为“镦”的... 2019年,宁夏隆德县博物馆新入藏一批北方系青铜器,包括车马器、牌饰等,部分器形以往未见。这批铜器的年代为战国晚期前后,与乌氏戎和义渠戎有着密切的联系。甘肃马家塬、墩坪墓地出土马车的考古情境表明,北方系青铜器中原称为“镦”的铜器实为车轴帽,而“泡状竿头饰”多数应为轭首饰,部分作为牛角套来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系青铜器 车马器 战国晚期 轴帽 泡状竿头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地区西周头龛墓的东来因素——从陇县店子村西周墓谈起
10
作者 胡子尧 井中伟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7-88,共12页
文章从陕西陇县店子村发现的4座西周早期墓葬入手,对关中地区西周头龛墓的来源问题进行探讨。作者认为这4座西周墓葬从葬俗和随葬品特征上均有自身的特点,其头龛葬俗非本地先周时期刘家文化、碾子坡文化的孑遗,而应是随周灭商后原殷商... 文章从陕西陇县店子村发现的4座西周早期墓葬入手,对关中地区西周头龛墓的来源问题进行探讨。作者认为这4座西周墓葬从葬俗和随葬品特征上均有自身的特点,其头龛葬俗非本地先周时期刘家文化、碾子坡文化的孑遗,而应是随周灭商后原殷商文化分布区内人群的迁徙而进入关中地区。墓葬中随葬的两类素面陶簋应源自殷商文化,是商式簋在西周早期进入关中地区后的一种创新。随葬素面簋的部分墓主与典型的商人相比,可能有着不同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店子村西周墓 头龛葬俗 素面簋 创新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下冯文化四期晚段探析——兼论夏、商与唐之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昱浩 井中伟 《文物季刊》 2023年第2期70-76,共7页
本文在确认东下冯文化为独立考古学文化的前提下,将东下冯文化第四期遗存分为早晚两段,晚段时下七垣文化强势介入晋南,并在此后形成二里岗文化东下冯类型。在此基础上梳理东下冯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下七垣文化的关系,认为中原夏商王朝先... 本文在确认东下冯文化为独立考古学文化的前提下,将东下冯文化第四期遗存分为早晚两段,晚段时下七垣文化强势介入晋南,并在此后形成二里岗文化东下冯类型。在此基础上梳理东下冯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下七垣文化的关系,认为中原夏商王朝先后经略晋西南地区时对待土著唐人的策略有别。夏王朝以结盟合作为主,而商王朝则采用了武力殖民的方式。夏商王朝向晋西南扩张的主要动机,应与攫取当地的盐、铜资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下冯文化 二里头文化 下七垣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铜的起源与发展
12
作者 孙贤 井中伟 《草原文物》 2023年第2期85-90,共6页
青铜■是西周时期新出现的青铜器类,根据自名器对西周晚期典型青铜■进行形制分析后,认为青铜■是起源于西周早中期的同型陶器,西周中期就已经出现青铜■,西周晚期发展出了周原式和东夷式两类青铜■。春秋时期,青铜■的名称发生了变化,... 青铜■是西周时期新出现的青铜器类,根据自名器对西周晚期典型青铜■进行形制分析后,认为青铜■是起源于西周早中期的同型陶器,西周中期就已经出现青铜■,西周晚期发展出了周原式和东夷式两类青铜■。春秋时期,青铜■的名称发生了变化,汉淮地区将青铜折肩罍也统称为■。青铜■的起源、发展是相对独立的,应与青铜罍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 青铜罍 周原 东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邢台南和左村汉墓出土铜器 被引量:5
13
作者 井中伟 李轩鹏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6-78,91,共4页
1976年和1982年,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河郭乡左村村民在平整土地时先后破坏了两座汉代墓葬,出土了许多精美器物。部分器物被原邢台地区文物商店征集,后拨交邢台市文物管理处。现将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收藏的其中五件铜器介绍如下。一(一)... 1976年和1982年,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河郭乡左村村民在平整土地时先后破坏了两座汉代墓葬,出土了许多精美器物。部分器物被原邢台地区文物商店征集,后拨交邢台市文物管理处。现将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收藏的其中五件铜器介绍如下。一(一)鎏金线刻蟠龙座铜博山炉由盘、蟠龙饰件、柿蒂形饰件、炉及器盖共五部分组成。炉盘侈口,宽沿,前弧腹,平底。底上盘踞一条蟠龙,龙首略向上扬,口中有穿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邢台市 河北省 铜器 出土 汉墓 文物管理 汉代墓葬 文物商店
原文传递
河北邯郸薛庄遗址发掘报告 被引量:2
14
作者 井中伟 霍东峰 胡保华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1-390,J0001-J0008,共48页
薛庄遗址位于河北邯郸黄粱梦镇薛庄村西北约500米,西距著名的圣井岗龙神庙仅I.5公里。所在地势略呈西高东低的平缓台地,现存面积约三万平方米(图一)。1985年春,邯郸市、县文物普查时发现并确认。2006年8至12月,为配合国家重大水... 薛庄遗址位于河北邯郸黄粱梦镇薛庄村西北约500米,西距著名的圣井岗龙神庙仅I.5公里。所在地势略呈西高东低的平缓台地,现存面积约三万平方米(图一)。1985年春,邯郸市、县文物普查时发现并确认。2006年8至12月,为配合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南水北调中线河北段建设,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在河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办公室的安排与指导下,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掘报告 河北省 邯郸市 遗址 南水北调工程 文物普查 水利工程 文物保护
原文传递
蛋形瓮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井中伟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9-446,共28页
蛋形陶瓮(以下简称“蛋形瓮”)是具有鲜明地域和时代特征的一类器物。其器物造型大体类似一个竖立着的大型蛋,上端稍削去一部分,留作口部,圜底装接足,或直接制成平底,以增加其稳定性。从目前发表的资料看,蛋形瓮产生于龙山时代... 蛋形陶瓮(以下简称“蛋形瓮”)是具有鲜明地域和时代特征的一类器物。其器物造型大体类似一个竖立着的大型蛋,上端稍削去一部分,留作口部,圜底装接足,或直接制成平底,以增加其稳定性。从目前发表的资料看,蛋形瓮产生于龙山时代晚期,历经夏、商、西周,直到春秋早期才逐渐消失。地域上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南部、晋陕间的黄河两岸、晋中南及关中地区。其影响所及,南至豫西黄河南岸,北抵阴山,西迄陇东,东达京津等广大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物造型 龙山时代 春秋早期 关中地区 稳定性 内蒙古 地域 中南
原文传递
中国北方系青铜“花格”剑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井中伟 李连娣 《边疆考古研究》 CSSCI 2013年第1期163-179,共17页
<正>一、定名与特征'花格剑'是中国北方系直刃匕首式青铜短剑中的一个小分支,因剑格或柄上施以繁缛纹饰而得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备受学者关注。1984年,郑绍宗先生在《中国北方青铜短剑的分期及形制研究》一文(以下简称... <正>一、定名与特征'花格剑'是中国北方系直刃匕首式青铜短剑中的一个小分支,因剑格或柄上施以繁缛纹饰而得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备受学者关注。1984年,郑绍宗先生在《中国北方青铜短剑的分期及形制研究》一文(以下简称'郑文')中提到,'标本15~18基本是受中原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带有北方青铜短剑风格的所谓‘花格剑’',但是并未进一步阐述'花格剑'的特征。1986年,陈平先生在《试论春秋型秦兵的年代及有关问题》一文中提到,'这类剑上的花格纹、曲尺纹、兽面纹等纹饰与中原青铜器上的蟠虺纹、兽面纹颇有相通之处,故‘郑文’说它是受中原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带有北方青铜短剑风格的所谓‘花格剑’,是十分恰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 剑柄 锡合金 剑身 蟠虺纹 花格
原文传递
殷墟王陵区早期盗掘坑的发生年代与背景 被引量:21
17
作者 井中伟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8-90,共13页
The 14 mausoleums in the Xibeigang royal mausoleum precinct at Anyang, Henan are all robbed for many times, the earlier ones of which were the most severe; almost all of the grave goods in the chambers were sacked awa... The 14 mausoleums in the Xibeigang royal mausoleum precinct at Anyang, Henan are all robbed for many times, the earlier ones of which were the most severe; almost all of the grave goods in the chambers were sacked away.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es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excavation reports to the early robbing tunnels revealed that these robbing tunnels have clear features of simultaneity. This large-scale robbing activities to these royal mausoleums in a relatively short time should be carried out by the Zhou peopl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and might have been related to the historic fact of Duke Zhou’s eastward expedition against Wugeng’s rebell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墟 陵墓 盗掘坑 商周时期
原文传递
叶县旧县四号春秋墓出土青铜兵器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井中伟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3-69,共7页
关键词 青铜兵器 春秋晚期 出土器物 叶县 实物资料 许国 发掘 墓主
原文传递
商周时期的“扳指” 被引量:3
19
作者 井中伟 魏凯 《边疆考古研究》 CSSCI 2015年第2期195-210,共16页
"扳指"是古人拉弓射箭时套在拇指上的钩弦用具,先秦典籍及其注疏中或称"(?)"或名"决"("抉"或"块"),互训混淆,清代以来俗称"扳指"。这类器物多以骨、玉、石等材料制成,套... "扳指"是古人拉弓射箭时套在拇指上的钩弦用具,先秦典籍及其注疏中或称"(?)"或名"决"("抉"或"块"),互训混淆,清代以来俗称"扳指"。这类器物多以骨、玉、石等材料制成,套在拇指上不仅可以避免引弦磨损勒伤手指,而且还有利于射者开拉强弓,以达到提高射程,增强射击力度的效果。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扳指"可上溯至商代晚期,两周时期屡有发现,战国以后逐渐丧失钩弦的实用功能,最终演化为纯粹的装饰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时期 先秦典籍 弓射 商代晚期 玉质 勒伤 墓主 殷墟妇好墓 兽面纹 曲阜鲁国故城
原文传递
錣策、钉齿镳与镝衔——公元前二千纪至前三世纪中西方御马器比较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井中伟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7-324,共28页
近年来随着田野考古资料的日益丰富,学术界关于我国古代车制与车马器的专题研究方兴未艾,成果琳琅满目。目前学者们对常见车马器(诸如軎、辖、毂、銮、轭、衡、踵、镳、衔、当卢、马冠、节约等)的定名与用途基本达成共识,但对有些... 近年来随着田野考古资料的日益丰富,学术界关于我国古代车制与车马器的专题研究方兴未艾,成果琳琅满目。目前学者们对常见车马器(诸如軎、辖、毂、銮、轭、衡、踵、镳、衔、当卢、马冠、节约等)的定名与用途基本达成共识,但对有些发现数量较少的车马器仍然存在歧见或并未识别出来。有鉴于此,笔者不揣谫陋,浅谈商周时期三类形制比较特殊的御马器,并与欧亚草原和近东地区发现的同类器作简要比较,或将有助于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方 公元前 考古资料 商周时期 欧亚草原 学术界 形制 近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