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辣椒素止痛止痒效果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
作者 于秀路 马世尧 +3 位作者 李承明 王桂花 邹本宪 吴明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7-128,共2页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辣椒素 止痛 止痒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疗法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3例
2
作者 于秀路 邹本宪 毕桂香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16-416,共1页
关键词 抑制疗法 治疗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麻风院村现状调查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兵 刘殿昌 +1 位作者 张林 于秀路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7-138,共2页
关键词 山东 麻风院村 调查 麻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PHO综合征1例 被引量:3
4
作者 屈丽娜 于秀路 +3 位作者 周桂芝 卢宪梅 邵娟 张福仁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0年第1期55-57,共3页
SAPHO综合征是以滑膜炎(synovitis)、痤疮(acne)、脓疱病(pustulosis)、骨肥厚(hyperostosis)和骨炎(osteitis)为特征的一组疾病综合群,与脊柱关节病及关节病型银屑病(psoriatic arthritis,PsA)
关键词 银屑病 关节炎 胸骨柄体关节 脓疱型 SAPHO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坐骨结节附着点炎为表现的关节病性银屑病 被引量:1
5
作者 屈丽娜 于秀路 +1 位作者 田洪青 张福仁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64-365,共2页
报告1例以坐骨结节附着点炎为表现的关节病性银屑病,并对银屑病性外周附着点炎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患者女,37岁。双胫前鳞屑性红斑伴臀部疼痛,不久后出现下腰部疼痛,影像学证实为坐骨结节附着点炎及骶髂关节炎。外周附着点炎是关节病性... 报告1例以坐骨结节附着点炎为表现的关节病性银屑病,并对银屑病性外周附着点炎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患者女,37岁。双胫前鳞屑性红斑伴臀部疼痛,不久后出现下腰部疼痛,影像学证实为坐骨结节附着点炎及骶髂关节炎。外周附着点炎是关节病性银屑病的早期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结节 附着点炎 银屑病 关节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颊部皮样囊肿 被引量:4
6
作者 李锐 周桂芝 于秀路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8年第3期222-222,共1页
关键词 皮样囊肿 面颊部 外用药物治疗 家族遗传病史 药物过敏史 系统性疾病 皮下结节 皮下囊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痘样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1例 被引量:2
7
作者 蒋红伟 于秀路 +3 位作者 周桂芝 张迪展 王广进 杜东红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9年第10期770-771,共2页
种痘样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是以皮肤水肿性红斑、水疱破溃遗留凹陷性瘢痕,同时伴有发热和肝脾肿大的一种罕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该病多见于儿童,与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相关。现将我们诊断的1例,报道如下。
关键词 皮肤T细胞淋巴瘤 种痘样水疱病 EPSTEIN-BARR病毒 水肿性红斑 凹陷性瘢痕 肝脾肿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麻风病人家庭聚集性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殿昌 初同胜 +3 位作者 张林 于秀路 陈树民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3年第10期631-633,共3页
目的:确定山东省麻风病人家庭聚集性的特征,为制定麻风早期发现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统一调查问卷对山东省2008年前确诊的麻风治愈存活者及现症病人进行访谈,统计分析其一级亲属和配偶中麻风发病情况。结果:在9447例先证者中,2339例(... 目的:确定山东省麻风病人家庭聚集性的特征,为制定麻风早期发现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统一调查问卷对山东省2008年前确诊的麻风治愈存活者及现症病人进行访谈,统计分析其一级亲属和配偶中麻风发病情况。结果:在9447例先证者中,2339例(24.8%)有明确接触史,其中1117例(11.8%)有家庭内接触史。一级亲属中麻风总发现率为1.13%,父母、同胞、子女的发现率分别为1.89%、1.49%和0.38%。父亲中发现率高于母亲(OR=2.106,95%CI=1.684-2.633),兄弟中发现率高于姐妹(OR=2.170,95%CI=1.759-2.678),儿子中发现率高于女儿(OR=2.267,95%CI=1.587-3.239)。结论:麻风发病具有明显家庭聚集性,有必要对家庭内接触者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其警觉意识,早期发现病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 家庭聚集性 家庭内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部、躯干、四肢环状红斑
9
作者 施仲香 周桂芝 于秀路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7年第1期92-92,共1页
关键词 环状红斑 面部 躯干 四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行性特发性皮肤萎缩1例
10
作者 王秀琴 于秀路 张法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8年第1期59-59,共1页
关键词 进行性特发性皮肤萎缩 凹陷性 上下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圈状秕糠疹1例
11
作者 张风鸣 蒋红伟 +2 位作者 王广进 于秀路 周桂芝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0年第4期283-284,共2页
连圈状秕糠疹(Pityfiasis circinata,PC)又名正圆形秕糠疹,是一种少见的轻度角化异常的皮肤病,病因尚不明确。现将我们近期所见1例报道如下。
关键词 连圈状秕糠疹 皮肤病 临床分析 角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暂时性棘层松解性皮病1例
12
作者 左付广 于秀路 +1 位作者 于美玲 周桂芝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1年第6期428-429,共2页
临床资料患者女,23岁。躯干部皮疹伴轻痒3个月余。患者于2009年7月出现发热,2天后前胸、颈部出现散在皮疹。2个月后患者曾在某省胸科医院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并住院治疗(具体用药不详),好转后出院。此时皮疹面积扩大,有轻微瘙痒,
关键词 暂时性棘层松解性皮病 结核性胸膜炎 2009年 临床资料 住院治疗 医院诊断 患者 皮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苯砜综合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于秀路 刘季和 《中国麻风杂志》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17-119,共3页
1949年Lowe和Smith报告一组病例,用DDS2~3周后出现发热、肝炎、淋巴结肿大和周围血中单核细胞异常增多,临床上酷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951年Allday对此进行了系统描述,并命名为氨苯砜综合征(Dapsone Syndrome)以后随着DDS的广泛应... 1949年Lowe和Smith报告一组病例,用DDS2~3周后出现发热、肝炎、淋巴结肿大和周围血中单核细胞异常增多,临床上酷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951年Allday对此进行了系统描述,并命名为氨苯砜综合征(Dapsone Syndrome)以后随着DDS的广泛应用,除麻风病人外,在一些用DDS治疗的皮肤病人中亦时有发生,如寻常痤疮、掌跖脓皮病、持久性隆起性红斑、疱疹样皮炎、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等。Lowe等报告的一组麻风病人,多发生在服用DDS 100~300mg/日3~5周期间,发生率高达12%,而改用小剂量后DDS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即使发生其程度也较轻。以后由于小剂量治疗而发生DDS耐药又改为大剂量,DDS综合征也随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DS 氨苯砜综合征 麻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风反应的处理 被引量:1
14
作者 于秀路 陈家琨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73-175,共3页
麻风反应是机体对麻风菌抗原的变态反应,可分为Ⅰ型和Ⅱ型(ENL)。两型反应的患者均很痛苦,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畸形残疾,故熟悉抗反应药物,正确加以处理非常重要。一、类固醇激素:Lowe
关键词 麻风菌 类固醇激素 瘤型麻风 免疫抑制作用 反应停 雷公藤 结节性红斑 淋巴细胞功能 昆明山海棠 免疫调节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苯吩嗪的毒副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于秀路 李桓英 《中国麻风杂志》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16-118,共3页
氯苯吩嗪(Clofazimine,CZM)又称B663,对麻风菌有抑制作用,对耐砜类药菌株也有效,故为麻风联合化疗的所用药物之一。此外它还有抗炎作用,对ENL和一些皮肤血管炎类疾病也有效。CZM的广泛应用,使得对其副作用有了更进一步了解。一、色索沉... 氯苯吩嗪(Clofazimine,CZM)又称B663,对麻风菌有抑制作用,对耐砜类药菌株也有效,故为麻风联合化疗的所用药物之一。此外它还有抗炎作用,对ENL和一些皮肤血管炎类疾病也有效。CZM的广泛应用,使得对其副作用有了更进一步了解。一、色索沉着:皮肤色素沉着最常见,早在治疗一周后即可出现,但多半是在2~4周,6~ 12个月时最明显,呈棕褐色至紫黑色,主要发生在弥漫浸润处,以暴露部位最明显,也见于其它活动性损害[1]。色素沉着的程度与用药量有关,但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多数病人随着活动性皮损的消退,色素亦减轻或消退,停药后半年可完全消退,少数也可持续到停药后2年。妊娠期间服药,CZM可通过胎盘使婴儿着色。徐氏等报告[2]一6个月婴儿哺乳,奶量占食量的l/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苯吩嗪 抗麻风药 药物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菌型麻风用MDT二年停药后随访三年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于秀路 张茂盛 +12 位作者 李令诰 周桂芝 段志学 郑大有 王宜训 周秀堂 王振香 郑清臻 袁泮采 孙方元 王风楠 张永德 李英桓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4-16,共3页
31例活动性多菌型麻风用DDS、RFP和B66治疗2年后,停药随访3年。在治疗期间临床明显改善,BI每年平均下降0.8,停药后临床、细菌和组织病理改变继续好转,到停药36个月时有26例细菌阴转,证实短程的MDT对多菌型麻风有效,但远期效果仍需进一... 31例活动性多菌型麻风用DDS、RFP和B66治疗2年后,停药随访3年。在治疗期间临床明显改善,BI每年平均下降0.8,停药后临床、细菌和组织病理改变继续好转,到停药36个月时有26例细菌阴转,证实短程的MDT对多菌型麻风有效,但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菌型 MDT 麻风菌 皮肤查菌 菌阴 逆向反应 疗效报告 浸润范围 随访报告 皮肤红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风的逆向反应与复发
17
作者 于秀路 李桓英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目前世界各国均采纳世界卫生组织(1982年)的MDT方案。少菌型(PB)患者在完成6个月疗程停止治疗(RFT)后又出现新皮损时,往往难以区别是属于逆向反应(RR)还是复发(RL),现特对有关文献复习如下。一、逆向反应RR(又称Ⅰ型反应或升级反应)可见... 目前世界各国均采纳世界卫生组织(1982年)的MDT方案。少菌型(PB)患者在完成6个月疗程停止治疗(RFT)后又出现新皮损时,往往难以区别是属于逆向反应(RR)还是复发(RL),现特对有关文献复习如下。一、逆向反应RR(又称Ⅰ型反应或升级反应)可见于BT、BB、BL和LLs型麻风,在偏瘤型者往往发生于开始有效化疗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向反应 麻风菌 菌型 皮肤查菌 抗酸菌 抗酸染色 畸残 复发率 细菌指数 面部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软疣 被引量:11
18
作者 于秀路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1998年第4期232-235,共4页
传染性软疣是一种由痘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的传染性皮肤病。由于近几年在患性传播疾病人群中感染率较高,特别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患传染性软疣后治疗困难,故进一步引起皮肤科医师的关注。该文就近几年国外对传染性软疣的病原体、... 传染性软疣是一种由痘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的传染性皮肤病。由于近几年在患性传播疾病人群中感染率较高,特别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患传染性软疣后治疗困难,故进一步引起皮肤科医师的关注。该文就近几年国外对传染性软疣的病原体、流行病学、血清学、软疣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临床特征与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的情况及进展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 软疣 病原体 流行病学 血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B麻风完成MDT后监测8年 被引量:1
19
作者 于秀路 李令诰 +11 位作者 周桂芝 侯建玲 郑大有 段志学 王宜训 王振香 郑清臻 袁泮采 孙方元 张永德 王风楠 李桓英 《中国麻风杂志》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59-61,共3页
33例活动性MB麻风用MDT 24个月后停药监测。用MDT期间临床明显改善,BI平均下降0.8/年;停药后临床、细菌和组织病理继续好转,到停药5年时33例的BI全部转阴且临床判愈;停药后6、20、23和27个月分别有2例BB和2例BI发生逆向反应;停药监测8... 33例活动性MB麻风用MDT 24个月后停药监测。用MDT期间临床明显改善,BI平均下降0.8/年;停药后临床、细菌和组织病理继续好转,到停药5年时33例的BI全部转阴且临床判愈;停药后6、20、23和27个月分别有2例BB和2例BI发生逆向反应;停药监测8年未见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 MDT 监测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苯酰在皮肤科应用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于秀路 李光中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77-79,共3页
过氧化苯酰是一种已问世数十年的'老药',早在1931年Peck就已用来治疗须疮,1942年Leake报告用于治疗溃疡和烧伤.近年来,对这一'老药'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颇多,在皮肤科的应用也日益普遍,现将其在皮肤科临床应... 过氧化苯酰是一种已问世数十年的'老药',早在1931年Peck就已用来治疗须疮,1942年Leake报告用于治疗溃疡和烧伤.近年来,对这一'老药'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颇多,在皮肤科的应用也日益普遍,现将其在皮肤科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病 过氧化苯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