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溶性壳聚糖对水稻恶苗病和油菜菌核病的作用 被引量:27
1
作者 于汉寿 吴汉章 +2 位作者 张益明 陈永萱 周培根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8-40,共3页
研究表明水溶性壳聚糖S-Ⅱ对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moniliforme)及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作用稍强。用S-Ⅱ进行种子... 研究表明水溶性壳聚糖S-Ⅱ对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moniliforme)及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作用稍强。用S-Ⅱ进行种子处理后,水稻恶苗病和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均明显减轻,分析认为壳聚糖抑制这两种病害的机理不同,抑制水稻恶苗病的主要机理是S-Ⅱ的直接抑菌作用,而抑制油菜菌核病主要是由于S-Ⅱ诱导了油菜的抗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水稻恶苗病 油菜菌核病 抑病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植物花螺原体的分离及其基本特性 被引量:11
2
作者 于汉寿 阮康勤 +2 位作者 纪燕玲 陈永萱 王志伟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41-1146,共6页
【目的】调查我国植物花上的螺原体的存在,搜集我国的螺原体资源,并研究它们的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常规螺原体分离、培养方法,应用暗视野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螺原体形态,根据16S rDNA和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研究螺原体分... 【目的】调查我国植物花上的螺原体的存在,搜集我国的螺原体资源,并研究它们的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常规螺原体分离、培养方法,应用暗视野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螺原体形态,根据16S rDNA和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研究螺原体分离菌株可能的分类地位。【结果】分别从油菜(Brassica napus)、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3种植物花表分离到4株螺原体CNR-1和CNR-2、CNA-1、CRW-1,对其形态、部分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这4株螺原体在R-2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良好,都能通过孔径为0.22μm的微孔滤膜;在R-2固体培养基上呈圆形或颗粒状菌落,菌落直径约50~600μm;在生长的某个阶段可呈典型的螺旋状,菌体直径为37.04~370.40nm,长度约0.89~11.88μm;它们都能利用葡萄糖作为碳源,不能利用尿素;在不含胎牛血清的R-2培养基中,它们都不能生长;菌株CNR-1、CNA-1能强烈代谢精氨酸,而CNR-2和CRW-1不能代谢精氨酸;在氨苄青霉素钠浓度高达2000U/mL的R-2培养基中,分离菌株生长良好。根据16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分离菌株CNR-1和CNR-2、CNA-1与蜜蜂螺原体Spiroplasma melliferum聚类较近,而CRW-1与S.clarkii聚类较近;根据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CRW-1形成一个单独的分枝,其它3个菌株仍与S.melliferum聚类。【结论】以上结果初步表明,分离菌株CNR-1和CNR-2、CNA-1极有可能是Spiroplasma melliferum,而CRW-1可能是一个新的螺原体种,但还需要血清学试验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原体 生物学特性 油菜 杜鹃 红花酢浆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拌种对小麦生长及纹枯病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于汉寿 吴汉章 +4 位作者 张益明 陈永萱 朱桂梅 姜海平 周培根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9-11,共3页
用壳聚糖拌种可促进分蘖,增加有效穗数,提高产量。壳聚糖拌种对小麦发芽、出苗无明显影响。壳聚糖或壳聚糖与粉锈宁混配拌种,可抑制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其发病率比对照降低30%~50%。
关键词 壳聚糖 小麦 生长 纹枯病 拌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作用 被引量:31
4
作者 于汉寿 张益明 +2 位作者 吴汉章 陈永萱 吴川德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1999年第5期33-33,共1页
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 ( PDA)上测定了酸溶性壳聚糖 ( S- )和 2种水溶性壳聚糖 ( S- 和 S- )对 1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作用 ,结果表明 ,三种壳聚糖对供试的 15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抑制强度因壳聚糖的理化性质以及不同... 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 ( PDA)上测定了酸溶性壳聚糖 ( S- )和 2种水溶性壳聚糖 ( S- 和 S- )对 1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作用 ,结果表明 ,三种壳聚糖对供试的 15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抑制强度因壳聚糖的理化性质以及不同的病原真菌而有较大差异。水溶性壳聚糖 S- 可明显抑制水稻恶苗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壳聚糖的抑菌作用机制与其增加菌丝细胞膜的透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植物病原真菌 抑制 渗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性壳聚糖对小麦和油菜几丁质酶的诱导作用 被引量:23
5
作者 于汉寿 张益民 +1 位作者 陈永萱 吴汉章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67-70,共4页
对小麦、油菜苗喷施浓度为0.2%水溶性壳聚糖后,叶片几丁质酶活性明显提高,油菜和小麦酶活性分别在处理后2d、6d时达最大值,均比相应对照提高2倍左右,且都表现为内切几丁质酶活性。叶片细胞间的几丁质酶比活力明显高于细胞... 对小麦、油菜苗喷施浓度为0.2%水溶性壳聚糖后,叶片几丁质酶活性明显提高,油菜和小麦酶活性分别在处理后2d、6d时达最大值,均比相应对照提高2倍左右,且都表现为内切几丁质酶活性。叶片细胞间的几丁质酶比活力明显高于细胞内的酶比活力。壳聚糖诱导的油菜叶片几丁质酶在体外可抑制油菜菌核病菌生长,并能降解菌丝细胞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丁质酶 水溶性壳聚糖 油菜 小麦 诱导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菌根对西瓜生长和枯萎病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于汉寿 吴汉章 +1 位作者 汪智渊 陈永萱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26-27,共2页
VA菌根对西瓜生长和枯萎病的影响于汉寿吴汉章汪智渊陈永萱(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句容212400)(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学系)VA菌根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类真菌与植物根系建立的互惠共生体,它可促进共生植物的生长,增强植... VA菌根对西瓜生长和枯萎病的影响于汉寿吴汉章汪智渊陈永萱(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句容212400)(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学系)VA菌根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类真菌与植物根系建立的互惠共生体,它可促进共生植物的生长,增强植株的抗逆性〔1〕。枯萎病是西瓜的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VA菌根 生长 枯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禾本科植物内生真菌研究10——内生真菌共生体的苗期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4
7
作者 于汉寿 纪燕玲 +1 位作者 翁忠贺 王志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50-154,共5页
有些禾本科植物内生真菌能为宿主植物带来抗病虫害、抗旱、促进苗期生长和分蘖等性能。研究利用种子中Neotyphodium属内生真菌含菌率不同的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野生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进行... 有些禾本科植物内生真菌能为宿主植物带来抗病虫害、抗旱、促进苗期生长和分蘖等性能。研究利用种子中Neotyphodium属内生真菌含菌率不同的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野生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进行了室内发芽试验、室外和人工气候箱内的盆栽试验以及室内外蚜虫接种试验,调查了内生真菌对其宿主苗期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发现种子含菌率比较高的苇状羊茅和多年生黑麦草分蘖多,幼苗抗虫性明显提高;种子含菌率比较高的鹅观草发芽率高,出苗整齐,生长快,分蘖多,但幼苗无明显的抗虫性。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了禾本科植物内生真菌在农业上具有广阔的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本科植物 内生真菌 共生体 生物学特性 促生长 抗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几丁质酶的纯化及其在抗菌核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8
8
作者 于汉寿 张益民 +1 位作者 陈永萱 吴汉章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1-44,共4页
油菜叶片经油菜菌核病菌 (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 或水溶性壳聚糖处理后, 几丁质酶活性明显提高, 分别在处理后 1 d 和 2 d 达活性高峰, 比对照分别高5 倍和2 倍左右。被激发提高的几丁质酶表... 油菜叶片经油菜菌核病菌 (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 或水溶性壳聚糖处理后, 几丁质酶活性明显提高, 分别在处理后 1 d 和 2 d 达活性高峰, 比对照分别高5 倍和2 倍左右。被激发提高的几丁质酶表现为内切酶活性, 细胞间的几丁质酶比活力显著高于细胞内的酶比活力。菌核病菌侵染后的油菜叶片提取液经60% 饱和度的硫酸铵沉淀,再通过再生几丁质柱亲和层析得到了纯化的几丁质酶, 经 S D S P A G E 显示单一的谱带, 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32 000。纯化的油菜叶片几丁质酶能降解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细胞壁, 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可抑制菌丝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几丁质酶 壳聚糖 菌核病菌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冬小麦主产省小麦茎基腐镰孢菌的组成及其致病力 被引量:46
9
作者 张向向 孙海燕 +4 位作者 李伟 邓渊钰 张爱香 于汉寿 陈怀谷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2-278,共7页
为了解我国小麦茎基腐病的致病菌镰孢菌(Fusariumspp.)的组成,2009-2012年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东等5个冬小麦主产省采集茎基腐病样本,从中分离了135个镰孢菌菌株,用PCR-RFLP和ITS序列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种群鉴定,并分别在温室和... 为了解我国小麦茎基腐病的致病菌镰孢菌(Fusariumspp.)的组成,2009-2012年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东等5个冬小麦主产省采集茎基腐病样本,从中分离了135个镰孢菌菌株,用PCR-RFLP和ITS序列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种群鉴定,并分别在温室和田间条件下对不同种群及化学型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在分离的135株病菌中,103株为F.asiaticum,17株为F.graminearum,其余为F.acuminatum、F.pseudoraminearum和F.avenaceum,说明引起我国小麦茎基腐的镰孢菌主要由F.asiaticum和F.graminearum组成,且以F.asiaticum种群分布为主。在120个镰孢菌综合物种菌株(F.asiaticum和F.graminearum)中,79株为3-AcDON化学型,17株为15-AcDON化学型,24株为NIV化学型。在F.graminearum菌株中只发现15-AcDON化学型;在F.asiaticum菌株中存在2种化学型,以3-AcDON化学型菌株为主,少部分为NIV化学型菌株。F.asiaticum种群致病力略高于F.graminearum种群,DON化学型菌株致病力略高于NIV化学型菌株,但均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 禾谷镰孢菌 种群结构 毒素类型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禾本科植物内生真菌研究——东营市盐碱地区的禾本科植物内生真菌的检测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22
10
作者 王志伟 王世梅 +2 位作者 纪燕玲 赵明文 于汉寿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5年第2期60-64,共5页
从山东省东营地区的东营市郊、孤岛和马场的盐碱地采集了 644 个禾本科草本植物样品,通过镜检确认,所有采样地区采集的植物样品中都含有内生真菌,内生真菌含有率和地区、植物种类等有关。和其他地区相比,盐碱地区禾本科植物的种类和分... 从山东省东营地区的东营市郊、孤岛和马场的盐碱地采集了 644 个禾本科草本植物样品,通过镜检确认,所有采样地区采集的植物样品中都含有内生真菌,内生真菌含有率和地区、植物种类等有关。和其他地区相比,盐碱地区禾本科植物的种类和分布数量明显减少,在全部样品中,盐碱程度高的地区内生真菌偏少。在Roegnaria属的各个草种中,内生真菌检出率对盐碱程度变化的反应有所不同。研究发现,在高盐碱环境中检测到的内生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将是一个有趣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区 内生真菌 禾本科植物 禾本科草 样地 草种 草本植物 中国 东营市 确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砖和青砖茶中散囊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1
11
作者 陈云兰 于汉寿 +3 位作者 吕毅 金磊 纪燕玲 王志伟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2-236,共5页
关键词 康砖茶 青砖茶 “金花菌” 生物学特性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茎基褐腐病病原菌组成及其致病力研究 被引量:44
12
作者 李伟 陈莹 +3 位作者 张晓祥 张伯桥 于汉寿 陈怀谷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0-175,共6页
为明确小麦茎基褐腐病(brown foot rot)病原菌的组成,于2008-2009年春从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河北和四川6省48个县市的65个地点采集了具有茎基褐腐症状的病株,并分离到110株病原真菌。根据其培养性状、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为明确小麦茎基褐腐病(brown foot rot)病原菌的组成,于2008-2009年春从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河北和四川6省48个县市的65个地点采集了具有茎基褐腐症状的病株,并分离到110株病原真菌。根据其培养性状、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可将这些病原菌分为4类,分别为小麦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41株)、镰孢菌(Fusariumspp.,33株)、雪霉叶枯病菌(Microdochium nivale,24株)和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12株)。对这些菌株在小麦苗期的致病力及重新分离得率的测定结果表明,4类病原菌之间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小麦根腐离蠕孢(B.sorokiniana)发病率和致病力最强,其次是镰孢菌(Fusariumspp.),雪霉叶枯病菌(M.nivale)和黑附球菌(E.nigrum)则相对较弱;病菌的重新分离得率与其致病力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褐腐病 病原组成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离自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的内生真菌Neotyphodium uncinatum 被引量:15
13
作者 纪燕玲 王志伟 +1 位作者 于汉寿 王世梅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7-50,共4页
从苇状羊茅植株中发现了与Neotyphodiumcoenophialum不同的内生真菌 ,经过分离、培养 ,分离菌株被鉴定为Neotyphodiumuncinatum (W .Gams ,Petrini&D .Schmidt)Glenn ,Bacon&Hanlin。通过对苇状羊茅植株各部位的调查 ,确认该菌... 从苇状羊茅植株中发现了与Neotyphodiumcoenophialum不同的内生真菌 ,经过分离、培养 ,分离菌株被鉴定为Neotyphodiumuncinatum (W .Gams ,Petrini&D .Schmidt)Glenn ,Bacon&Hanlin。通过对苇状羊茅植株各部位的调查 ,确认该菌在植株的地上部分有较为系统的分布。所发现的Neotyphodiumuncinat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苇状羊茅 内生真菌 分离 培养 鉴定 禾本科植物 Neotyphodium-uncinatum Nepotyphodium-coenophialu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纬33度地区小麦纹枯病菌的群体组成及致病力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陈莹 李伟 +3 位作者 张晓祥 张伯桥 于汉寿 陈怀谷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10-1114,共5页
为明确中国北纬33度地区小麦纹枯病病原菌的组成和致病力,对分离自江苏、安徽、河南、湖北4省的157株丝核菌,通过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进行细胞核数量观测,利用菌丝融合的方法测定其所属融合群,并测定了其中111株丝核菌株对3个小麦品... 为明确中国北纬33度地区小麦纹枯病病原菌的组成和致病力,对分离自江苏、安徽、河南、湖北4省的157株丝核菌,通过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进行细胞核数量观测,利用菌丝融合的方法测定其所属融合群,并测定了其中111株丝核菌株对3个小麦品种(CI12633、陕229、扬麦158)麦苗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在供试菌株中,150株为双核丝核菌,占95.54%,都属于AG-D融合群;7株为多核丝核菌,占4.46%,其中3株属于AG-1-IB融合群,3株属于AG11融合群,1株属于AG5融合群。供试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双核丝核菌的致病力显著高于多核丝核菌,AG-D融合群中两种不同融合频率的菌株致病力无明显差异。不同地区的菌株间致病力无明显差异,菌株对3个小麦品种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对CI12633致病力最强,对陕229致病力最弱,对扬麦158的致病力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丝核菌 纹枯病 群体组成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产禾本科植物内生真菌的遗传多样性及rDNA-ITS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李伟 纪燕玲 +3 位作者 于汉寿 莫凌霄 李飞凤 王志伟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7-226,共10页
采用RAPD技术对分离自我国的13株Epichlo?spp.和9株Neotyphodiumspp.的禾本科植物内生真菌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同时对其中的4株进行了rDNA-ITS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研究。RAPD分析结果显示:原产自我国的菌株与原产自欧洲的菌株N.uncina... 采用RAPD技术对分离自我国的13株Epichlo?spp.和9株Neotyphodiumspp.的禾本科植物内生真菌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同时对其中的4株进行了rDNA-ITS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研究。RAPD分析结果显示:原产自我国的菌株与原产自欧洲的菌株N.uncinatum之间亲缘关系较远;我国的21个菌株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遗传多样性。rDNA-ITS序列分析表明:原产自我国的菌株聚为一枝,表明我国的Neotyphodium属真菌很有可能直接由我国的Epichlo?属真菌演化而来的新的类群;我国的Epichlo?属真菌有可能和国外推测的一个未确定的Neotyphodium属真菌的杂交进化起源(LAC)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CHLOE NEOTYPHODIUM 分类群 进化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蜜蜂螺原体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阮康勤 周秀文 +4 位作者 张晶 于汉寿 纪燕玲 王志伟 陈永萱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95-699,共5页
从患"爬蜂病"的蜜蜂体内分离到一株螺原体M10,具有典型的螺原体形态和运动性,能透过0.22μm孔径的滤膜,在含青霉素浓度为2000U/mL的R-2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该菌株生长需要血清,能利用葡萄糖、精氨酸、不能利用尿素,其16S rDNA... 从患"爬蜂病"的蜜蜂体内分离到一株螺原体M10,具有典型的螺原体形态和运动性,能透过0.22μm孔径的滤膜,在含青霉素浓度为2000U/mL的R-2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该菌株生长需要血清,能利用葡萄糖、精氨酸、不能利用尿素,其16S rDNA序列与Spiroplasma melliferum BC-3(=ATCC33219)同源性为99.86%。通过饲喂菌液的方式,发现供试蜜蜂4d开始出现"爬蜂病"病症,15d内71%的蜜蜂死亡,说明M10对蜜蜂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且感染致死的蜜蜂体内螺原体的分离率为100%,利用螺原体特异性16S rDNA引物在感染致死的蜜蜂的不同部位(头、胸、腹、足)均能扩增出螺原体16S rDNA,反映了螺原体对蜜蜂的系统性侵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原体 生物学特性 16S RDNA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中设计性实验的探索 被引量:13
17
作者 纪燕玲 于汉寿 +1 位作者 汪素美 赵明文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09-1010,共2页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指导思想,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在《基础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中增设设计性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按照学生学习兴趣自由选题,独立操作,完成实验报告。加强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综...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指导思想,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在《基础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中增设设计性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按照学生学习兴趣自由选题,独立操作,完成实验报告。加强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实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设计性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禾本科植物内生真菌研究8——中国部分地区拂子茅属植物Neotyphodium属内生真菌分布及形态学特征 被引量:7
18
作者 詹漓晖 纪燕玲 +3 位作者 于汉寿 亢燕 孙相辉 王志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18,共6页
调查了中国西北和东部地区不同生境的拂子茅属Calamagrostis植物中Neotyphodium属内生真菌的分布。采样范围包括新疆、青海、甘肃、江苏、安徽、浙江、上海7省(市、区),共采集拂子茅属植物样品426株。调查发现西北3省(区)所有276个拂子... 调查了中国西北和东部地区不同生境的拂子茅属Calamagrostis植物中Neotyphodium属内生真菌的分布。采样范围包括新疆、青海、甘肃、江苏、安徽、浙江、上海7省(市、区),共采集拂子茅属植物样品426株。调查发现西北3省(区)所有276个拂子茅属植物样品中都不含有内生真菌;而采集自东部的样品中,南京的无性系拂子茅属植物和黄山的拂子茅C.epigeios含菌率为100%。但是,采自南京抽穗的拂子茅却完全不含内生菌。通过研究分离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发现南京与黄山的菌株都具有Neotyphodium属内生真菌的典型特征,而它们之间在菌落形态、生长速度、孢子大小等方面又存在较明显差异。以上结果说明我国拂子茅属植物及其中的禾本科植物内生真菌具有一定的生物多样性,拂子茅属植物中的内生真菌含量受地理环境以及宿主植物种类的影响十分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拂子茅属 地理分布 形态学特征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禾本科植物内生真菌研究 5.中国产部分epichloё内生真菌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永敢 纪燕玲 +4 位作者 亢燕 孙相辉 詹漓晖 于汉寿 王志伟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63-872,共10页
Epichloё内生真菌(epichloё endophytes)是禾本科植物的共生真菌,开展其多样性研究对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进化规律的了解以及开发利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筛选了12条随机引物对24株epichloё内生真菌进行RAPD扩增,探讨真菌种... Epichloё内生真菌(epichloё endophytes)是禾本科植物的共生真菌,开展其多样性研究对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进化规律的了解以及开发利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筛选了12条随机引物对24株epichloё内生真菌进行RAPD扩增,探讨真菌种类、宿主种类、采集地和菌株间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宿主为拂子茅Calamagrostis sp.、雀麦Bromus sp.、披碱草Elymus sp.、小颖羊茅Festuca parvigluma Steud.的菌株分别独立聚为一个分枝;而宿主为鹅观草Roegneria spp.的Neotyphodium属菌株聚类情况较为复杂;宿主为早熟禾Poas pp.的菌株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分枝,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以上结果反应了我国具有丰富的epichloё内生真菌资源,它们和其宿主之间有着比较明显的相互关系。本研究还显示,采集于南京的拂子茅与其内生真菌共生可能发生在较久远的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D Neotyphodium属真菌 Epichloё属真菌 禾本科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秸秆覆盖对麦田细菌种群数量及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16
20
作者 曹启光 陈怀谷 +3 位作者 杨爱国 张银贵 林玲 于汉寿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9-464,共6页
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分析了秸杆覆盖麦田和未秸杆覆盖麦田的细菌数量变化,并系统调查了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结果表明,秸杆覆盖麦田总细菌及荧光假单胞菌数量比未秸秆覆盖麦田有明显的提高;稻秸杆覆盖有增加麦田总细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的效应... 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分析了秸杆覆盖麦田和未秸杆覆盖麦田的细菌数量变化,并系统调查了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结果表明,秸杆覆盖麦田总细菌及荧光假单胞菌数量比未秸秆覆盖麦田有明显的提高;稻秸杆覆盖有增加麦田总细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的效应,前期高于后期;秸杆覆盖田块和未秸杆覆盖田块小麦根际拮抗菌所占比例无显著差异,90%以上的荧光假单胞菌对小麦纹枯病菌具拮抗能力;秸杆覆盖田小麦纹枯病发生比未秸杆覆盖田有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杆覆盖 荧光假单胞菌 小麦纹枯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