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及邻区末次冰盛期以来森林面积的变化
1
作者 于梦晴 张硕 +1 位作者 张瑞 勇心意 《科学技术创新》 2025年第1期76-79,共4页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且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东北及邻区末次冰盛期以来的森林面积进行重建。首先,根据71条孢粉序列计算了乔木化石孢粉的百分比;然后,根据孢粉点位的乔木化石孢粉含量进行克里金插值,预测东...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且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东北及邻区末次冰盛期以来的森林面积进行重建。首先,根据71条孢粉序列计算了乔木化石孢粉的百分比;然后,根据孢粉点位的乔木化石孢粉含量进行克里金插值,预测东北及邻区的乔木化石孢粉含量;最后,提取点位的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对比检验插值的可靠性。该插值方法可以应用于东北及邻区乔木化石孢粉数据的插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盛期以来 东北及邻区 乔木化石孢粉 森林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技术的中国新仙女木事件发生时间研究
2
作者 张硕 于梦晴 +1 位作者 张瑞 勇心意 《科学技术创新》 2025年第2期83-89,共7页
新仙女木事件是发生在末次冰消期的快速降温事件,是研究最广泛的全球规模的极端气候事件之一。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古气候重建记录涌现,YD事件时空差异性日益显著。认识YD事件在中国的发生时间,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环境整体特征。... 新仙女木事件是发生在末次冰消期的快速降温事件,是研究最广泛的全球规模的极端气候事件之一。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古气候重建记录涌现,YD事件时空差异性日益显著。认识YD事件在中国的发生时间,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环境整体特征。本文利用已公开发表的中国高分辨率新仙女木事件古气候重建记录,基于GIS技术对YD事件在中国的发生时间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气候事件在中国广泛分布,虽然开始、结束和持续时间在空间分布上无明显规律,但是主要发生于12.7-11.7 ka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仙女木事件 气候突变 石笋 泥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甲下静脉窦采血应激时长对红耳龟生长性能和血液参数的影响
3
作者 乔丰 陈世超 +3 位作者 于梦晴 江文卿 宋雨晴 张志强 《水产养殖》 2025年第3期1-4,共4页
开展了背甲下静脉窦采血应激时长对红耳龟生长性能和血液参数的影响试验。选取体质量、背甲长和背甲宽规格接近的48只红耳龟,平均放入6个塑料箱中,设置手握应激时长1、3、6、9、18和36 min 6个试验组,即A、B、C、D、E和F组。结果表明,... 开展了背甲下静脉窦采血应激时长对红耳龟生长性能和血液参数的影响试验。选取体质量、背甲长和背甲宽规格接近的48只红耳龟,平均放入6个塑料箱中,设置手握应激时长1、3、6、9、18和36 min 6个试验组,即A、B、C、D、E和F组。结果表明,手握应激时长对A、B、C、D、E和F组的体质量、背甲长和背甲宽均无显著影响(P>0.05)。A、B、C、D、E和F组的嗜异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占比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C组和D组单核细胞的占比较低,F组最高,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B组淋巴细胞的占比显著高于E和F组(P<0.05)。B组嗜异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最低,F组最高,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指出,背甲下静脉窦采血技术简单实用,无须复杂的仪器设备,就能获得足量血液,可用于其他淡水龟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耳龟 背甲下静脉窦采血 生长性能 血液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末次盛冰期以来孢粉数据库构建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瑞 勇心意 +1 位作者 张硕 于梦晴 《科学技术创新》 2024年第2期65-68,共4页
孢粉数据库是研究区域尺度的古环境演变历史、古气候变化规律等重要的基础数据。对东北地区末次盛冰期以来71条孢粉序列进行数据处理。首先,重新计算各种属的百分比;其次,校正年代并建立年代序列;最后,以1000年的分辨率插值孢粉序列。由... 孢粉数据库是研究区域尺度的古环境演变历史、古气候变化规律等重要的基础数据。对东北地区末次盛冰期以来71条孢粉序列进行数据处理。首先,重新计算各种属的百分比;其次,校正年代并建立年代序列;最后,以1000年的分辨率插值孢粉序列。由此,构建了标准统一的孢粉数据库,结合GIS技术展示了数据库信息,并重建了东北地区古植被演化的特征。该数据库可有效应用于东北地区古环境演化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盛冰期 中国东北 孢粉数据库 古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体溶解-晶化法制备TS-1过程中合成条件的影响
5
作者 陈贞 陈晓芳 +3 位作者 于梦晴 陈凯文 饶日川 邹海平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25-29,50,共6页
水热晶化法制备钛硅分子筛TS-1过程中,存在硅源和钛源水解速率不匹配的问题。晶体溶解-晶化法可解决该问题,然而合成条件的影响仍未系统研究。本文研究了晶体溶解-晶化法制备TS-1过程中钛源、碱度、水量、晶化温度等合成条件的影响,结... 水热晶化法制备钛硅分子筛TS-1过程中,存在硅源和钛源水解速率不匹配的问题。晶体溶解-晶化法可解决该问题,然而合成条件的影响仍未系统研究。本文研究了晶体溶解-晶化法制备TS-1过程中钛源、碱度、水量、晶化温度等合成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钛源合成出的TS-1分子筛更有优势,碱度、水量及晶化温度要适宜,过高和过低均会有负面影响。综合得到的优化合成条件为:当体系处于无机钛源(TiCl_(3),Ti(SO_(4))_(2),TiOSO_(4))、碱度HCl/TPAOH比为0.1、水量H_(2)O/SiO_(2)比为34、晶化温度170℃的条件下合成的TS-1分子筛催化性能最佳。这一研究结果对TS-1分子筛的工业化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硅分子筛 TS-1 晶体溶解-晶化法 合成条件 催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及邻区过去两万年来有机碳同位素记录特征
6
作者 勇心意 张瑞 +1 位作者 张硕 于梦晴 《科学技术创新》 2024年第1期38-42,共5页
末次冰盛期(LGM)距今大约21ka,两万年来气候演化是过去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关键。基于湖泊、泥炭长链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δ^(13)C)和土壤有机质碳同位素(δ^(13)CSOM)记录,重建了LGM以来东北及邻区区碳同... 末次冰盛期(LGM)距今大约21ka,两万年来气候演化是过去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关键。基于湖泊、泥炭长链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δ^(13)C)和土壤有机质碳同位素(δ^(13)CSOM)记录,重建了LGM以来东北及邻区区碳同位素时间演化序列。结果表明,从LGM至早全新世δ^(13)C值增加至最大值(-23‰),中全新世下降后趋于稳定。对比古气候记录,揭示LGM以来有效湿度可能是东北及邻区δ^(13)C值变化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盛期 中国东北及邻区 碳同位素 有效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sicek利率模型下带有随机劳动收入的最优消费投资策略 被引量:1
7
作者 于梦晴 王晶海 《金融理论与教学》 2017年第2期21-24,共4页
在完备的金融市场中,假定无风险利率服从Vasicek随机利率模型,研究带有随机劳动收入的最优消费投资策略,应用最优化原理与随机控制理论给出相应HJB方程,使用变量替代的方法得出了在幂效用函数下投资者的最优消费投资策略的显式解。
关键词 随机利率 动态规划 变量替换 最优消费与投资 幂效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景观系统固碳设计策略 被引量:1
8
作者 于梦晴 翟俊 《华中建筑》 2023年第2期119-124,共6页
随着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减碳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话题。城市景观将有望通过景观生态系统作为新的碳汇手段,融合自然景观与城市建成景观为碳中和做出贡献。然而要提高景观碳汇效果不能单纯依靠植物,而是要综合考虑植物群落对于土壤固... 随着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减碳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话题。城市景观将有望通过景观生态系统作为新的碳汇手段,融合自然景观与城市建成景观为碳中和做出贡献。然而要提高景观碳汇效果不能单纯依靠植物,而是要综合考虑植物群落对于土壤固碳、蓝碳系统固碳、乃至整个景观生态系统碳汇的整体效益。但是如何在具体的设计项目中提升景观碳汇效率仍缺乏一个可操作的整体思路及设计模式。为此,该文在对景观碳汇发展历程、机制进行梳理,结合实证研究提出综合性景观系统碳汇的设计策略,以期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新思路与可操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碳景观 土壤固碳 生物多样性 植物功能多样性 风景园林理论研究 设计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盛期以来东北地区古植被定量重建及其气候响应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瑞 李琴 +1 位作者 勇心意 于梦晴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5-822,共18页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演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及碳循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重建过去典型增温过程中植被的变化,是评估全球变暖背景下植被响应的关键之一。末次冰盛期(LGM)是末次冰期中距今最近的气候最冷、冰川规模最大的时段。LGM...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演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及碳循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重建过去典型增温过程中植被的变化,是评估全球变暖背景下植被响应的关键之一。末次冰盛期(LGM)是末次冰期中距今最近的气候最冷、冰川规模最大的时段。LGM以来,气候经历了从末次冰盛期到全新世的逐渐增温和后续降温过程。本研究综合公开发表的东北地区的69条孢粉序列,通过生物群区化方法定量重建了LGM以来其植被分布格局变化。结果表明,21~12 ka B.P.,森林仅分布在东部边缘山地,该时期森林类型点位比例最低,仅25%,研究区大面积被草原和荒漠占据;12~9 ka B.P.,森林向西、北方向扩张,草原被迫向内蒙古高原地区迁移,森林-草原分界线逐渐向西移动;9~5 ka B.P.,森林成为主要植被类型,在东北地区广泛分布,森林点位比例在6 ka B.P.达到最大值,约65%以上。温带落叶林分布范围与现代相比,最北界向北扩张大约7°~8°。草原仅分布在松嫩平原东部和内蒙古高原北部。全新世大暖期(6±0.5 ka 14C),森林-草原分界线大致分布在现代300 mm年等降水量线附近;5 ka B.P.以来,草原再次扩张。森林向东部边缘山地迁移。森林-草原分界线向东迁移。此外,温带落叶林出现的海拔变化显示,LGM以来其逐渐上升至全新世早中期开始下降,与全球温度变化类似。进一步分析表明,LGM以来,降水或有效湿度可能是控制东北地区森林整体比例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此外,5 ka B.P.以来,人类活动对植被分布格局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盛期 生物群区化 植被重建 孢粉 中国东北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