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并行采集技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于曰俊 张国华 侯金文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07年第5期366-368,共3页
关键词 相位编码 并行采集 K空间 灵敏度编码 空间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步进DSA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于曰俊 张国华 刘桂杰 《中国医学装备》 2008年第8期49-50,共2页
目的:研究步进DSA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应用。方法:应用TOSHIBA Infinix VC-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对28例下肢动脉造影患者采用步进DSA技术进行检查。结果:28例病人均可获得清晰的动态DSA图像,对下一步治疗提供了明确依据。结论:步进DSA在... 目的:研究步进DSA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应用。方法:应用TOSHIBA Infinix VC-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对28例下肢动脉造影患者采用步进DSA技术进行检查。结果:28例病人均可获得清晰的动态DSA图像,对下一步治疗提供了明确依据。结论:步进DSA在下肢动脉造影中应用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进DSA 下肢动脉造影 拼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防护优化设计在介入操作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于曰俊 胡宗华 张国华 《中国辐射卫生》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4-444,共1页
目的减少介入操作中的辐射危害。方法根据摄影理论和日常操作经验优化防护措施,来做好辐射防护。结果操作者和被检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明显减少。结论通过优化防护措施来加强防护可以在不增加额外投资的情况下得到最好的防护效果。
关键词 介入放射 辐射防护 优化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确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减少介入手术中的辐射吸收剂量 被引量:8
4
作者 于曰俊 《中国医学装备》 2012年第6期72-74,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介入手术治疗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参数,探讨减少辐射吸收剂量的途径及防护方法。方法:对随机选取的1200例各类介入手术操作时DSA机器的管电压、管电流和透视时间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在介入手术治疗中影响吸收剂量... 目的:通过分析介入手术治疗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参数,探讨减少辐射吸收剂量的途径及防护方法。方法:对随机选取的1200例各类介入手术操作时DSA机器的管电压、管电流和透视时间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在介入手术治疗中影响吸收剂量的相关因素。结果:心脏冠状动脉支架术和室上速射频消融术所需透视时间最长,此时的管电流、管电压数值最大,因此应特别注意在行心脏介入手术治疗过程中的吸收剂量,并做好辐射防护。结论:合理应用DSA机器,正确使用缩光器、减少透视时间和每秒脉冲率是减少吸收剂量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手术 吸收剂量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全麻下经气管导管置入气管支架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于曰俊 《中国医学装备》 2016年第10期75-78,共4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全麻下经气管导管内行气管支架置入术的疗效、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36例行气管支架置入的气道恶性狭窄患者,采用全麻并通过气管导管内置入气管支架,分析患者支架置入术前后血氧饱和度、卡氏量表...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全麻下经气管导管内行气管支架置入术的疗效、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36例行气管支架置入的气道恶性狭窄患者,采用全麻并通过气管导管内置入气管支架,分析患者支架置入术前后血氧饱和度、卡氏量表(KPS)评分及植入支架后的生存时间等指标。结果:DSA引导全麻下36例患者支架均成功置入,患者术后血氧饱和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显著(t=-17.30,P<0.05);术后KPS评分与术前相比有差异(t=-19.00,P<0.05)。结论:DSA引导全麻下通过气管导管内置入气管支架能有效解除气道狭窄,其技术安全可行,操作简单,为临床治疗气道重度狭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安全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狭窄 治疗 支架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全身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BCT与MSCT在肝恶性肿瘤介入诊疗中的应用对比 被引量:1
6
作者 于曰俊 孔铭新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2期192-194,215,共4页
目的:探讨CBCT双期增强扫描引导插管方法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中的应用价值,以及CBCT在发现肿瘤病灶方面与MSCT相比的优势。方法:选取行TACE治疗的肝脏肿瘤患者100例,采用常规DSA加CBCT双期扫描引导插管,CBCT扫描后均在3D工作站行血... 目的:探讨CBCT双期增强扫描引导插管方法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中的应用价值,以及CBCT在发现肿瘤病灶方面与MSCT相比的优势。方法:选取行TACE治疗的肝脏肿瘤患者100例,采用常规DSA加CBCT双期扫描引导插管,CBCT扫描后均在3D工作站行血管三维重建,分析肿瘤个数及供血动脉走行,并与术前MSCT检查结果比较。栓塞后CBCT平扫评价碘油沉积情况,以决定是否追加栓塞。结果:100例中,3例存在CBCT动脉期不显示而静脉期显示的病灶。56例根据动脉期三维重建后的血管影像,可清晰分辨肿瘤供血动脉。MSCT及CBCT双期扫描在发现病灶总数及最大径<1 cm病灶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者在发现最大径≥1 cm病灶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CT双期增强扫描应用于TACE术中指导插管,可明显提高小病灶发现率,能实时评价栓塞效果,且不增加对比剂用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肝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芝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TOSHIBA DFP-2000A/A3故障维修一例 被引量:1
7
作者 于曰俊 张国华 张永波 《医疗装备》 2009年第2期27-27,共1页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TOSHIBA 故障维修 东芝 图像清晰度 罕见故障 DSA 故障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左主干的几何形状与局部血管狭窄关系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于曰俊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3年第9期1081-1085,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病变并非随机出现在动脉血管的任何部位,多见于动脉分支开口处或者血管弯曲的部位。影响病变部位分布的因素中,血流动力学因素起到了主要作用。左冠状动脉起源于主动脉的左冠状动脉窦,起始部为左主... 动脉粥样硬化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病变并非随机出现在动脉血管的任何部位,多见于动脉分支开口处或者血管弯曲的部位。影响病变部位分布的因素中,血流动力学因素起到了主要作用。左冠状动脉起源于主动脉的左冠状动脉窦,起始部为左主干(LM),向左行于左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分为前降支(LAD)和回旋支(LCX),前降支为左主干的直接延续,血流经过左主干后,首先会对前降支及回旋支的开口及夹角区造成冲击,左主干的几何形状的不同会影响分支血管的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引起夹角区及分支血管壁切应力的变化,从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与进展。本文通过对左主干部位几何形状与血管狭窄关系的研究,探讨冠心病发生的解剖学因素,为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左主干 血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双期扫描在肝恶性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9
作者 孔铭新 于曰俊 +2 位作者 马飞飞 张海彬 唐世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通过TACE术中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双期扫描与常规DSA、多层螺旋CT(MSCT)扫描的比较,探讨CBCT双期扫描在肝恶性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肝脏肿瘤患者,术前行MSCT,术中行常规DSA造影、CBCT双期扫描和栓塞... 目的通过TACE术中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双期扫描与常规DSA、多层螺旋CT(MSCT)扫描的比较,探讨CBCT双期扫描在肝恶性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肝脏肿瘤患者,术前行MSCT,术中行常规DSA造影、CBCT双期扫描和栓塞后单期扫描,并应用DSA的计算机重建软件进行CBCT扫描后的重建,然后分析患者发现肿瘤个数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80例患者中MSCT共发现肿瘤122个,常规DSA影像共发现肿瘤113个,CBCT双期扫描动脉期发现肿瘤121个,静脉期发现肿瘤123个,栓塞后单期扫描(碘化油CT)可以分辨的肿瘤126个。CBCT双期扫描中动脉期和静脉期与MSC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SCT发现小病灶相对较少,而动脉期的3D血管重建,可了解更多的肿瘤供血动脉的走行。结论 CBCT双期扫描与MSCT、常规DSA造影相比虽有其局限性,但作为TACE手术术中补充检查,对手术中发现小病灶、超选肿瘤供血血管和评价栓塞程度上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疗效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CE 锥形束CT 双期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瘤的腔内隔绝术介入治疗 被引量:1
10
作者 郝刚 孔铭新 +2 位作者 李伟 于曰俊 赵廷常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年第10期1060-1062,共3页
目的:讨论腔内人造血管隔绝术治疗主动脉瘤近期临床疗效。方法:4例肾下腹主动脉瘤和1例主动脉弓夹层动脉瘤病人接受腔内人造血管隔绝术治疗,术前均行彩超、三维重建螺旋CT检测。结果:术后即刻DSA造影显示:5例动脉瘤消失,近远端人... 目的:讨论腔内人造血管隔绝术治疗主动脉瘤近期临床疗效。方法:4例肾下腹主动脉瘤和1例主动脉弓夹层动脉瘤病人接受腔内人造血管隔绝术治疗,术前均行彩超、三维重建螺旋CT检测。结果:术后即刻DSA造影显示:5例动脉瘤消失,近远端人造血管与主动脉结合处无内漏,腔内人造血管无移位,5例病人临床均获成功。术后3~6个月彩超及CT随访显示腔内人造血管无移位及内漏,动脉瘤残腔无增大及血流。结论:腔内人造血管隔绝术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治疗主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新方法,但远期疗效有待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介入放射学 夹层 腔内隔绝术 支架-人造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DSA在肝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国华 于曰俊 《中国医学装备》 2007年第6期42-43,共2页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肝癌的栓塞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实用价值已被公认。在肝脏的DSA检查中.我们探索了一种DSA单帧双期成像的新方法,现将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关键词 旋转DSA 肝动脉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 栓塞治疗 实用价值 轻重 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门子双源CT原始数据使用体会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永波 于曰俊 《医疗装备》 2010年第2期35-35,共1页
关键词 原始数据 CT扫描 图像处理软件 西门子 临床诊断 诊断价值 诊断信息 影像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动脉瘤栓塞摄影技术分析
13
作者 张国华 于曰俊 刘桂杰 《中国医学装备》 2008年第8期40-41,共2页
目的:探讨摄影技术在脑动脉瘤栓塞中应用的价值。方法:通过对55例脑动脉瘤患者栓塞治疗过程中正确运用摄影技术使手术取得良好效果。结果:53例栓塞成功,2例动脉瘤术中破裂,随即进行了开颅手术治疗。结论:在脑动脉瘤栓塞中合理应用摄影技... 目的:探讨摄影技术在脑动脉瘤栓塞中应用的价值。方法:通过对55例脑动脉瘤患者栓塞治疗过程中正确运用摄影技术使手术取得良好效果。结果:53例栓塞成功,2例动脉瘤术中破裂,随即进行了开颅手术治疗。结论:在脑动脉瘤栓塞中合理应用摄影技术,能加快手术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技术 脑动脉瘤 栓塞 摄影技术 旋转D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栓塞材料在介入治疗急症出血中的选择(附32例报告)
14
作者 赵廷常 于曰俊 坚永彬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16期236-237,共2页
关键词 急症出血 介入治疗 栓塞材料 内科治疗 临床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DSA在肝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15
作者 张国华 于曰俊 《医疗保健器具》 2008年第7期31-32,共2页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肝癌的栓塞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实用价值已被公认。在肝脏的DSA检查中,我们探索了一种DSA单帧双期成像的新方法,现将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关键词 旋转DSA 肝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友军 刘桂杰 +2 位作者 于文文 于曰俊 张国华 《中国医学装备》 2010年第10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234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图像分析,得出病变血管的最佳投照角度。结果:基底动脉狭窄病变血管的最佳投照角度为向足倾斜28o±5o;椎动脉颅内段狭... 目的:探讨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234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图像分析,得出病变血管的最佳投照角度。结果:基底动脉狭窄病变血管的最佳投照角度为向足倾斜28o±5o;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病变血管的最佳投照角度为右前斜或左前斜25o±3o;右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病变血管的最佳投照角度为左前斜20o±5o并向头侧倾斜15o±5o;左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病变血管的最佳投照角度为右前斜20o±5o;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病变血管的最佳投照角度为左前斜50o±6o并向足侧倾斜20o±7o;左侧锁骨下动脉狭窄病变血管的最佳投照角度为左前斜50o±6o;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狭窄病变血管的最佳投照角度为右前斜或左前斜15o±5o。结论:熟练操作机器,掌握机器的性能和技巧,正确应用最佳投照角度,有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缺血性脑血管病 投照角度 介入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冠状动脉近段的X线解剖与狭窄发生率的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于曰俊 王信 +2 位作者 张超 裴美艳 邵静波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43-1048,共6页
目的探讨左冠状动脉主干(LM)的X线解剖特征与前降支(LAD)及回旋支(LCX)近段狭窄发生率的关系。方法搜集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400例,分别测量其LM的直径、长度、分叉角度、LAD及LCX近段病变的狭窄程度,根据狭窄程度... 目的探讨左冠状动脉主干(LM)的X线解剖特征与前降支(LAD)及回旋支(LCX)近段狭窄发生率的关系。方法搜集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400例,分别测量其LM的直径、长度、分叉角度、LAD及LCX近段病变的狭窄程度,根据狭窄程度≥50%和<50%将所有患者分别分为LAD、LCX、LM分支显著狭窄组和非显著狭窄组,并引入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史等临床指标。分析LM分支近段显著狭窄与各临床指标的关系及显著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中,LM直径(4.28±1.04)mm,LM长度(11.90±5.52)mm,LM分叉角度(73.20±37.83)°,男性患者LM分叉角度明显大于女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分支近段狭窄发生率男性(175/240,72.92%)高于女性(100/160,62.5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D、LCX及LM分支近段有显著狭窄与无显著狭窄患者年龄及LM直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传统的因素外,LM直径较小为其分支近段有显著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最佳界值为4.655 mm,直径<4.655 mm者分支近段发生狭窄的风险是直径≥4.655 mm者的2.123倍;LM长度较大为其分支近段显著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最佳界值为12.035 mm,长度≥12.035 mm者分支近段发生狭窄的风险是长度<12.035 mm者的1.771倍。结论除传统因素外,LM直径较小和长度较大为其分支血管近段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直径<4.655 mm或长度≥12.035 mm者分支血管近段狭窄发生的风险高于其他患者;而分叉角度对分支血管近段狭窄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冠状动脉主干 X线解剖 前降支 回旋支 冠状动脉狭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