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种新疆煤无机特性及其对超细颗粒物生成的影响
1
作者 朱京冀 曾宪鹏 +5 位作者 喻鑫 于敦喜 周子健 刘芳琪 吴建群 徐明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29-2537,共9页
深刻理解新疆煤的无机特性对其燃烧颗粒物生成的影响规律,对于新疆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五彩湾煤(WCW)、万象煤(WX)、天池煤(TC)和西黑山煤(XHS),深入研究了它们的无机特性及其与超细颗粒物生成之间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 深刻理解新疆煤的无机特性对其燃烧颗粒物生成的影响规律,对于新疆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五彩湾煤(WCW)、万象煤(WX)、天池煤(TC)和西黑山煤(XHS),深入研究了它们的无机特性及其与超细颗粒物生成之间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4种新疆煤主要为低灰、低硫褐煤;煤灰富含碱性元素,其中,Na_(2)O质量分数普遍高于常规动力煤(3.58%~7.13%),WCW和WX煤灰中CaO质量分数超过33%,但SiO_(2)和Al_(2)O_(3)质量分数较低,WX煤的高Na、高Cl特性尤为突出;煤中Na以水溶态为主(占比62.3%~90.6%),K则主要以盐酸不溶态存在,Fe以盐酸溶态和盐酸不溶态为主,而Ca、Mg在不同形态中的分布因煤种而异。新疆煤燃烧超细颗粒物组成均以Na、K、Cl、S为主,以Na_(2)O+K_(2)O+Cl+SO_(3)的质量分数高于50%为判定条件,准确界定了超细颗粒物的粒径范围。其中,WCW煤、TC煤和XHS煤的超细颗粒物具有相似的粒径范围(≤0.07μm);而水溶态Na含量最高的WX煤的超细颗粒物粒径范围更宽(≤0.76μm)。研究发现超细颗粒物的生成量y与煤中水溶态(Na+K)总量x呈高度线性正相关,关系式为y=0.528x−0.239,相关系数为0.9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煤 燃烧 超细颗粒物 碱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60MW超超临界燃煤机组脱硫废水雾化蒸发零排系统运行对锅炉热效率的影响
2
作者 王龙 夏永俊 +6 位作者 韩金克 彭博 曾佳微 吴建群 郭修文 黄赵鑫 于敦喜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99-405,共7页
脱硫废水是燃煤电厂在生产运行中产生的污染物,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需对其进行净化处理。热烟气蒸干技术因系统稳定、效率高被广泛用于脱硫废水处理,部分电厂采用旋转雾化蒸发技术实现脱硫废水零排放。为评估该蒸干系统对锅炉热效率以及... 脱硫废水是燃煤电厂在生产运行中产生的污染物,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需对其进行净化处理。热烟气蒸干技术因系统稳定、效率高被广泛用于脱硫废水处理,部分电厂采用旋转雾化蒸发技术实现脱硫废水零排放。为评估该蒸干系统对锅炉热效率以及空气预热器性能的影响,以660 MW超超临界燃煤机组为研究对象开展现场实验,在400 MW蒸干系统投运和退出工况、660 MW蒸干系统投运工况下测量锅炉排烟温度以及烟气成分,对入炉煤、飞灰、炉渣、脱硫废水进行化验分析。通过反平衡热效率计算方法得到各工况的热效率,并根据冷端综合温度与空预器性能修正计算结果评价各工况下空预器性能。结果表明,400 MW负荷下,退出蒸干系统时热效率为95.11%,投运蒸干系统时热效率为95.08%,系统投运降低了0.03%的锅炉热效率;400 MW负荷下系统处理废水流量为4.72 m^(3)/h,660 MW负荷下系统处理废水流量为6.93 m^(3)/h,高负荷下投运系统可以抽取更少的烟气来处理更多脱硫废水,投运系统更为有利;系统投运后灰渣的含碳量发生变化,这表明蒸干系统运行会对锅炉燃烧产生影响;系统投运期间空预器冷端综合温度较低,运行时需要注意空预器压差,避免发生空预器堵塞危害机组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硫废水 雾化蒸发 热效率 空气预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过程中颗粒物的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3
作者 于敦喜 徐明厚 +2 位作者 易帆 黄建辉 李庚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12,共6页
介绍了煤粉燃烧过程中颗粒物的形成机理 ,包括亚微米飞灰和残灰颗粒的主要形成途径 .亚微米颗粒主要来自无机物的气化 -凝结过程 ,在高温条件下无机矿物首先以氧化物、次氧化物或原子的形式气化 ,当温度降低时 ,无机蒸气通过均相成核、... 介绍了煤粉燃烧过程中颗粒物的形成机理 ,包括亚微米飞灰和残灰颗粒的主要形成途径 .亚微米颗粒主要来自无机物的气化 -凝结过程 ,在高温条件下无机矿物首先以氧化物、次氧化物或原子的形式气化 ,当温度降低时 ,无机蒸气通过均相成核、异相冷凝、凝并、团聚等过程形成细微颗粒 .残灰由残留在焦炭颗粒中的矿物转化而成 ,焦炭破碎和表面灰的聚合是决定残灰最终粒径分布的主要过程 ,除此之外 ,对于含外来矿物较多的煤种 ,矿物破碎对残灰颗粒的形成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最后对燃煤过程中颗粒物的形成机理研究提出了建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 颗粒物 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燃烧中无机矿物向颗粒物的转化规律 被引量:12
4
作者 于敦喜 徐明厚 +2 位作者 姚洪 刘小伟 周科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07-510,共4页
为深入理解燃煤颗粒物的形成机理,利用计算机控制扫描电镜技术对煤及其颗粒物中的无机矿物进行了详细表征,研究了煤燃烧过程中主要矿物向颗粒物的转化规律。结果表明煤中粘土矿物由于含有K、Na、Ca、Mg和Fe等杂质元素,容易在较低温度下... 为深入理解燃煤颗粒物的形成机理,利用计算机控制扫描电镜技术对煤及其颗粒物中的无机矿物进行了详细表征,研究了煤燃烧过程中主要矿物向颗粒物的转化规律。结果表明煤中粘土矿物由于含有K、Na、Ca、Mg和Fe等杂质元素,容易在较低温度下发生熔融和聚合,从而使颗粒粒径变大.黄铁矿在燃烧中易发生分解、破碎而使颗粒粒径减小,Fe氧化物与硅酸盐发生反应形成富Fe硅酸盐。方解石和铁白云石在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对应的氧化物,也可与硅酸盐发生反应形成富Ca或富Fe硅酸盐.石膏在燃烧过程中会经历脱水和分解反应,生成的CaO可与SO3和熔融硅酸盐发生竞争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燃烧 矿物 颗粒物 CCS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径及加热速率对烟煤膨胀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于敦喜 徐明厚 +2 位作者 刘小伟 王泉斌 高翔鹏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共4页
将不同粒径烟煤在实验室沉降炉中进行了不同加热速率下的热解实验,研究了煤粉粒径及其加热速率对煤粒膨胀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煤粒在热解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膨胀,形成了具有中空结构的煤胞型焦炭,这是煤中较高镜质组体积分数造成... 将不同粒径烟煤在实验室沉降炉中进行了不同加热速率下的热解实验,研究了煤粉粒径及其加热速率对煤粒膨胀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煤粒在热解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膨胀,形成了具有中空结构的煤胞型焦炭,这是煤中较高镜质组体积分数造成的。在相同加热速率下,随粒径减小煤粉颗粒膨胀越剧烈,随粒径增大煤粒膨胀程度之间的差异有减小的趋势。煤样不同膨胀特性是镜质组体积分数不同的结果。镜质组体积分数越高,在热解过程中更容易软化、变形,发生剧烈膨胀。当加热速率从0.5×104K/s升高到4×104K/s时,煤样膨胀程度先增加后减小,表明在0.5×104K/s^4×104K/s,存在一个最佳的加热速率,此时煤粒膨胀程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煤 煤焦 形态 膨胀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CSEM对煤中矿物特性及其燃烧转化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于敦喜 徐明厚 +4 位作者 姚洪 刘小伟 Zhang Lian Wang Qunying Yoshihiko Ninomiya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75-878,共4页
利用计算机控制扫描电镜技术(Computer Controlle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CCSEM)研究了煤中矿物特性及其在燃烧过程中的转化行为。结果表明原煤中矿物主要为粘土和黄铁矿,且主要以外在矿物的形式存在,粒径多在10μm以上,而内在... 利用计算机控制扫描电镜技术(Computer Controlle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CCSEM)研究了煤中矿物特性及其在燃烧过程中的转化行为。结果表明原煤中矿物主要为粘土和黄铁矿,且主要以外在矿物的形式存在,粒径多在10μm以上,而内在矿物绝大部分小于10μm。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粒径分布和内在/外在特性,显示煤中矿物分布的非均一性。煤灰主要由莫来石、铁、钙和钠的铝硅酸盐组成。通过K、Fe、Ca和Na在原煤及其产物所含矿物中的质量分布对比,揭示了它们在燃烧过程中的转化行为。煤灰粒径的变大是矿物颗粒熔融聚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 转化 CCS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对动力煤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于敦喜 孙学信 +3 位作者 向军 胡松 李敏 李玲 《现代电力》 2001年第3期1-6,共6页
在 MATL AB环境下应用神经网络工具箱对动力煤的特性如低位发热量、着火稳燃指数、燃烬指数、综合结渣指数等进行预测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常规的研究方法相比 ,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的精度 ,证明这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 MATLAB 煤质 特性 动力煤 神经网络工具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焦破碎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于敦喜 徐明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0-93,共4页
焦炭破碎对碳的转化以及飞灰颗粒的形成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该文利用座逾渗理论建立了单颗煤焦的二维燃烧破碎模型,并对不同初始大孔隙率φ的煤焦进行了模拟,研究的结果发现,煤焦总孔集团数随φ值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φ较小时,微孔... 焦炭破碎对碳的转化以及飞灰颗粒的形成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该文利用座逾渗理论建立了单颗煤焦的二维燃烧破碎模型,并对不同初始大孔隙率φ的煤焦进行了模拟,研究的结果发现,煤焦总孔集团数随φ值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φ较小时,微孔占主导地位,φ越大,微孔合并越剧烈,孔簇越大;煤焦破碎的次数随φ增加而增加,说明初始孔隙率对煤焦的破碎程度具有较大影响;φ较小时,煤焦破碎较为均匀,φ越大,颗粒燃尽时间越少,破碎越集中在反应最剧烈的阶段,而且多发生在燃烧前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焦 模拟研究 初始孔隙率 飞灰颗粒 破碎模型 理论建立 主导地位 破碎程度 燃烧 小时 微孔 燃尽 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可磨性指数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 被引量:6
9
作者 于敦喜 徐明厚 +1 位作者 刘小伟 俞云 《煤炭技术》 CAS 2003年第9期91-93,共3页
论述了影响煤的可磨性的相关因素,重点探讨了在MATLAB环境下,利用几种不同的人工神经网络算法预测煤的可磨性指数,并将预测结果与实验测定值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BP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的预测精度明显高于广义回归网络和RBF网络,而... 论述了影响煤的可磨性的相关因素,重点探讨了在MATLAB环境下,利用几种不同的人工神经网络算法预测煤的可磨性指数,并将预测结果与实验测定值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BP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的预测精度明显高于广义回归网络和RBF网络,而且与实验值比较接近,因此是一种实用的估算K_(HCI)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 可磨性指数 人工神经网络 预测方法 MATLAB 岩石组成 水分 挥发分 温度 广义回归网络 RBF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焦膨胀特性与残灰颗粒物的形成 被引量:5
10
作者 于敦喜 徐明厚 +1 位作者 刘小伟 曹倩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研究了煤焦的膨胀特性及其对1~5μm残灰颗粒物生成的影响.将一种烟煤筛分为小于63pm,[63~100)μm和[100-200)μm三种粒径,并在实验室沉降炉中进行了热解和燃烧实验.反应温度分别为1373K,1523K和1673K.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和扫... 研究了煤焦的膨胀特性及其对1~5μm残灰颗粒物生成的影响.将一种烟煤筛分为小于63pm,[63~100)μm和[100-200)μm三种粒径,并在实验室沉降炉中进行了热解和燃烧实验.反应温度分别为1373K,1523K和1673K.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热解和燃烧产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种烟煤由于含有较高的镜质组成分,在热解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膨胀特性,而且煤粉粒径越小,其镜质组含量越高,因此在热解过程中膨胀越厉害,形成的煤胞型颗粒越多.膨胀厉害的煤焦在燃烧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破碎,形成更多的1~5μm残灰颗粒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焦 膨胀 破碎 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PM_(2.5)和Hg控制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3
11
作者 于敦喜 温昶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共8页
本文首先介绍了国际上燃煤PM_(2.5)和Hg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凸显了湿式静电除尘和低低温静电除尘技术在满足我国燃煤颗粒物超低排放需求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单质汞(Hg0)的高效氧化和气态汞的强化吸附是最主要的燃煤Hg排放控制途径;其次... 本文首先介绍了国际上燃煤PM_(2.5)和Hg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凸显了湿式静电除尘和低低温静电除尘技术在满足我国燃煤颗粒物超低排放需求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单质汞(Hg0)的高效氧化和气态汞的强化吸附是最主要的燃煤Hg排放控制途径;其次,详细分析了现有燃煤PM_(2.5)和Hg控制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未来燃煤PM_(2.5)和Hg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最后,介绍了国家在燃煤PM_(2.5)和Hg控制技术发展方面的布局,强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燃煤PM_(2.5)及Hg控制技术"(编号:2016YFB0600600)在应对燃煤电厂超低排放需求中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 PM2.5 HG 控制技术 湿式静电除尘 低低温静电除尘 超低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焦破碎成灰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于敦喜 徐明厚 +3 位作者 黄建辉 李庚 刘小伟 俞云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41-1044,共4页
本文从颗粒破碎的角度,建立了燃烧过程中单颗煤焦的逾渗破碎及其成灰模型,并深入研究了初始大孔隙率对颗粒破碎程度以及残灰粒径分布的重要影响。模拟结果再现了无大孔存在(φ=0)情况下,单颗煤焦生成单颗残灰的实验事实;研究结果还表明... 本文从颗粒破碎的角度,建立了燃烧过程中单颗煤焦的逾渗破碎及其成灰模型,并深入研究了初始大孔隙率对颗粒破碎程度以及残灰粒径分布的重要影响。模拟结果再现了无大孔存在(φ=0)情况下,单颗煤焦生成单颗残灰的实验事实;研究结果还表明,在所考察的取值范围内,初始大孔隙率φ越大,煤焦颗粒破碎越剧烈,燃烧前期的破碎程度也随之升高,同时,φ越大,燃烧过程中单颗煤焦生成残灰的数目越多,平均粒径越小,而且残灰主要集中在粒径较小的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碎 逾渗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质对电站锅炉运行的影响及对策 被引量:6
13
作者 于敦喜 孙学信 +1 位作者 李敏 胡松 《华中电力》 2001年第2期10-13,共4页
从煤质的变化来讨论锅炉运行所受的影响,介绍了国外在这方面研究成果,提出了降低煤质影响的对策。
关键词 电站 锅炉运行 煤质 水冷壁 过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BF神经网络在煤的热解特性研究中的应用
14
作者 于敦喜 孙学信 +1 位作者 胡松 李培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95-96,共2页
在MATLAB5 .3环境下 ,利用神经网络工具箱中的RBF神经网络算法 ,通过煤的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对煤的热解特性进行了研究 ,对热解初析温度Ti、最大反应速度对应的温度T1max、热解前期热解量G1以及热解完成时间t进行了预报 .预测结果表明用... 在MATLAB5 .3环境下 ,利用神经网络工具箱中的RBF神经网络算法 ,通过煤的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对煤的热解特性进行了研究 ,对热解初析温度Ti、最大反应速度对应的温度T1max、热解前期热解量G1以及热解完成时间t进行了预报 .预测结果表明用RBF神经网络来研究煤的热解特性 ,可以达到较高精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BF神经网络 热解特性 元素分析 工业分析 初析温度 前期热解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生高水平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被引量:2
15
作者 于敦喜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43期140-142,125,共4页
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程度,华中科技大学从2010年开始启动了高水平研究生课程的建设工作。介绍了热能工程专业高水平全英文课程《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的建设规划、教学... 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程度,华中科技大学从2010年开始启动了高水平研究生课程的建设工作。介绍了热能工程专业高水平全英文课程《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的建设规划、教学实践以及良好教学效果,可为国内同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 高水平 课程建设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电厂细微颗粒物脱除技术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4
16
作者 徐明厚 王文煜 +2 位作者 温昶 于敦喜 刘小伟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6627-6639,共13页
燃煤产生的颗粒物是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主要描述了燃煤过程中颗粒物的产生机理,以及火电厂主要的除尘技术和装置。电厂尾气主要流经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装置、除尘器、湿法烟气脱硫等设施,各个设施对粉尘脱除都有一定的影响。随... 燃煤产生的颗粒物是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主要描述了燃煤过程中颗粒物的产生机理,以及火电厂主要的除尘技术和装置。电厂尾气主要流经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装置、除尘器、湿法烟气脱硫等设施,各个设施对粉尘脱除都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国家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各项装置都进行了一定的改进或提升。湿式电除尘、团聚技术、超净电袋等一系列的新技术相继被运用在实际电厂中,并取得了一定的功效。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的相互协调和并存有助于各种类型的燃煤电厂达到超低排放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排放 电厂除尘 超净电袋 团聚技术 湿式电除尘 协调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过程中矿物质变化与颗粒物生成的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刘小伟 徐明厚 +2 位作者 于敦喜 俞云 隋建才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104-108,共5页
该文利用沉降炉研究了燃煤过程中矿物质变化与可吸入颗粒物的生成特性.实验煤种为平顶山烟煤,煤粉粒径小于63um,燃烧温度分别为1100℃、1250℃和1400℃,炉内燃烧气氛分别是空气和[N2]:[O2]=1:1.燃烧生成的灰样采用低压撞击器(LPI)按不... 该文利用沉降炉研究了燃煤过程中矿物质变化与可吸入颗粒物的生成特性.实验煤种为平顶山烟煤,煤粉粒径小于63um,燃烧温度分别为1100℃、1250℃和1400℃,炉内燃烧气氛分别是空气和[N2]:[O2]=1:1.燃烧生成的灰样采用低压撞击器(LPI)按不同粒径大小从0.03~10μm分别采集,共分为13级.试验研究了颗粒物的排放浓度,颗粒粒径分布和元素构成.结果显示:排放的颗粒物粒径呈现双峰分布,峰值分别在0.1μm和4.3μm左右;随着燃烧温度的提高,PM10(10μm以下颗粒物)浓度增加很大;在[N2]:[O2]=1:1条件下燃烧与在空气条件下生成的PM10变化很大.文中分别对PM1.0(1.0μm以下颗粒物)和PM1.0+(1.0μm以上颗粒物)的变化进行了分析;通过XRF分析得知,峰值在0.1μm左右的颗粒其主要是硫酸盐类,SiO2和Al2O3在粒径为4.3μm左右的峰值中含量很大,表明后一个峰值主要是硅铝酸盐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能动力工程 燃煤 颗粒物 粒径分布 矿物质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过程中氧含量对可吸入颗粒物形成及排放特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刘小伟 徐明厚 +3 位作者 于敦喜 俞云 高翔鹏 曹倩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5期46-50,共5页
通过对两种烟煤在沉降炉内的燃烧试验,研究了不同氧气量对可吸入颗粒物的生成量、元素成分及形成机理的影响。试验条件为:煤粉粒径包括小于63μm和63~100μm两种,燃烧温度在1250℃,炉内燃烧气氛包括氧含量20%和50%两种。试验采用低压... 通过对两种烟煤在沉降炉内的燃烧试验,研究了不同氧气量对可吸入颗粒物的生成量、元素成分及形成机理的影响。试验条件为:煤粉粒径包括小于63μm和63~100μm两种,燃烧温度在1250℃,炉内燃烧气氛包括氧含量20%和50%两种。试验采用低压撞击器(LPI)按不同粒径大小从0.03~10μm共分为13级,分别采集燃烧后的可吸入颗粒物。试验结果显示:两种粒径煤粉燃烧后超微米颗粒物(PM1-10)排放量都随氧含量增加而显著增加,小粒径煤粉的增加更多;在亚微米颗粒物(PM1)中,其主要构成元素S随氧含量增加而显著减小,元素Fe、Si和Al随氧含量增加而显著增加,其中Si元素增加幅度最大;而在超微米颗粒(PM1-10)中,元素S随氧含量增加而少量减小,其主要构成元素Fe、Si和Al随氧含量增加而少量增加;相比较而言,氧含量变化对亚微米颗粒物的元素构成影响比超微米颗粒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能动力工程 燃煤 颗粒物 氧含量 元素成分 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东煤燃烧中矿物质转化行为的CCSEM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樊斌 于敦喜 +3 位作者 曾宪鹏 吕为智 吴建群 徐明厚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117-2123,共7页
在沉降炉中进行了准东煤的燃烧实验,利用计算机控制扫描电镜技术(computer controlle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CCSEM)研究了煤中矿物质的转化行为。研究表明煤中主要矿物为方解石、高岭石、含铁类物质以及未分类矿物,燃烧后灰中... 在沉降炉中进行了准东煤的燃烧实验,利用计算机控制扫描电镜技术(computer controlle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CCSEM)研究了煤中矿物质的转化行为。研究表明煤中主要矿物为方解石、高岭石、含铁类物质以及未分类矿物,燃烧后灰中石英、铁的氧化物、白云石的含量急剧增加,未分类矿物和方解石的含量下降。同时对3种重要致渣元素Na、Fe、Ca在燃烧前后的矿物转化行为及颗粒粒径分布进行了详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 煤燃烧 反应 CCSEM 矿物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法烟气脱硫燃煤锅炉烟气颗粒物的排放特性研究 被引量:35
20
作者 周科 聂剑平 +2 位作者 张广才 于敦喜 徐明厚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1-85,89,共6页
对某电站2台燃煤锅炉进行颗粒物采样,发现颗粒物排放呈3模态分布,细模态颗粒物主要由Na和Mg元素组成,粒径峰值为0.1μm;中间模态和粗模态颗粒物则由Si和Al元素组成,中间模态粒径峰值为0.6μm,粗模态粒径峰值为8μm。颗粒物随烟气进入湿... 对某电站2台燃煤锅炉进行颗粒物采样,发现颗粒物排放呈3模态分布,细模态颗粒物主要由Na和Mg元素组成,粒径峰值为0.1μm;中间模态和粗模态颗粒物则由Si和Al元素组成,中间模态粒径峰值为0.6μm,粗模态粒径峰值为8μm。颗粒物随烟气进入湿法烟气脱硫装置后,由于外来Ca和S的转化,超细颗粒物浓度增加,而粗颗粒物浓度由于物理洗涤的作用逐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锅炉 颗粒物 排放特性 湿法烟气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