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北高原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变化特征 被引量:5
1
作者 于宝政 彭岳林 蔡晓布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12-1220,共9页
采用湿筛法对藏北高原退化高寒草甸表层(0~10cm)、亚表层(10~20c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原冷湿环境中退化草地表层、亚表层SAOC的下降幅度随草地退化加剧均趋于显著提高,轻度、严重退化草地表层各粒级SAOC... 采用湿筛法对藏北高原退化高寒草甸表层(0~10cm)、亚表层(10~20c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原冷湿环境中退化草地表层、亚表层SAOC的下降幅度随草地退化加剧均趋于显著提高,轻度、严重退化草地表层各粒级SAOC降幅均明显高于亚表层;草地退化缩小了不同土层间SAOC含量的差异,草地退化程度越高则表层、亚表层间SAOC含量的差异越小,退化草地大团聚体(>0.25mm)SOC、微团聚体(<0.25mm)SOC含量的土层分布亦呈相同趋势。轻度退化草地不同土层大团聚体SOC降幅均较高,严重退化草地不同土层微团聚体SOC降幅则较高;正常草地、轻度退化草地、严重退化草地表层大团聚体SOC/微团聚体SOC比值分别为0.95,0.87,1.55,亚表层分别为0.96,0.72,2.33,表明轻度、严重退化草地中大团聚体SOC含量随土层加深分别更趋下降、更趋提高。退化草地表层、亚表层SAOC贡献率在总体上亦均按2~0.25 mm,>2 mm,0.25~0.053mm,<0.053mm的顺序依次大幅降低,表明不同土层大团聚体SOC贡献率均较高。土壤团聚体与SAOC、SOC与SAOC间的关系受草地退化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 高寒草甸 草地退化 藏北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围封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及主要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于宝政 彭岳林 屈兴乐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74-1078,共5页
【目的】对那曲县高山嵩草草甸进行围封处理,并按随机布点方式连续3年进行采样。【方法】以自由放牧的高山嵩草草甸为参照,分析短期围封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及主要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土壤有机碳、碱解氮、速效钾的含量在3年间,... 【目的】对那曲县高山嵩草草甸进行围封处理,并按随机布点方式连续3年进行采样。【方法】以自由放牧的高山嵩草草甸为参照,分析短期围封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及主要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土壤有机碳、碱解氮、速效钾的含量在3年间,围封草甸与自由放牧草甸在所有土层间均无显著差异。土壤速效磷含量2013年只在0~5cm土层内围封草甸显著高于自由放牧草甸(P<0.05),在2014-2015年围封草甸与自由放牧草甸在所有土层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围封虽然对保护生态稳定性差的草地以及恢复退化草地来说是有效手段之一,但其并不一定是在所有情况下都会产生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曲县 高寒草甸 土壤有机碳及主要养分 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那曲县主要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特征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于宝政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65-769,共5页
【目的】本文研究了藏北草原主要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按照随机布点方式对那曲县3种不同草地类型连续2年、每年3次进行采样,分析其土壤有机碳含量、垂直分布特征、年度及年际变化规律。【结果】土壤有机碳在... 【目的】本文研究了藏北草原主要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按照随机布点方式对那曲县3种不同草地类型连续2年、每年3次进行采样,分析其土壤有机碳含量、垂直分布特征、年度及年际变化规律。【结果】土壤有机碳在各土层的含量均为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地>青藏苔草草地。青藏苔草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各土层间无显著差异;紫花针茅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5 cm土层最低,与其余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在(5~10,10~15,15~20,20~25 cm)土层间不存在显著差异;高山嵩草草甸土壤有机碳,0~5 cm土层有机碳含量与其余土层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5~10,10~15,15~20,20~25 cm)各土层与相邻土层间无显著差异,与其余土层有极显著差异(P<0.01)。青藏苔草草地在(15~20,20~25 cm)土层中有机碳含量年度范围内有显著差异(P<0.05)。各草地类型不同土层中有机碳含量的年际变化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某些特殊气候条件下,由于土壤有机碳含量本来就很低,在植物的同一生长周期内的不同生长阶段间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会出现显著差异,但是在不同生长周期间土壤有机碳含量又能保持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曲县 不同草地类型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环境中水溶性污染物运动的模拟 被引量:1
4
作者 于宝政 施莹超 温荃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2期7601-7604,共4页
基于美国国家环保署(USEPA)开发的地下环境中微生物及化学物质传输模型FATMIC,对地下环境中可溶性污染物运动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研究。以位于某水库上游集水区的一个生活垃圾填埋场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横贯填埋场的一垂直剖面作为模拟区... 基于美国国家环保署(USEPA)开发的地下环境中微生物及化学物质传输模型FATMIC,对地下环境中可溶性污染物运动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研究。以位于某水库上游集水区的一个生活垃圾填埋场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横贯填埋场的一垂直剖面作为模拟区域,对填埋场区包括顶部粘土覆盖层、垃圾层、底部衬里及下部花岗岩基岩在内的地层进行了概化,并对其地层特征参数进行了量化,对填埋场衬里完好及破损两种条件下地下水流场和垃圾渗滤液可能对地下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填埋场目前场底防渗层可以有效阻止垃圾渗滤液穿透;在防渗衬里发生破损后,垃圾渗滤液沿着裂缝渗入地下,25年内填埋场渗滤液的污染物前锋会随地下水流迁移至下游350 m处,对填埋场周边地下水将产生严重的污染,且随着时间的增加,污染愈加严重。可以认为2DFATMIC可以形象和准确地模拟填埋场衬里正常和破损条件下的地下水流场和渗滤液中可溶性污染物的时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填埋场 渗滤液 水溶性污染物 2DFATMIC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2015年我国地下水污染修复研究文献分析
5
作者 于宝政 《广东化工》 CAS 2016年第20期38-39,共2页
为弄清我国地下水污染修复方面的研究状况,采用文献计量学等统计方法,对2002~2015年我国地下水污染修复研究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作者的发文量发文3篇者为2人,占5%;发文2篇者为5人,占12.5%;余者均为发文1篇,占82.5%;且相... 为弄清我国地下水污染修复方面的研究状况,采用文献计量学等统计方法,对2002~2015年我国地下水污染修复研究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作者的发文量发文3篇者为2人,占5%;发文2篇者为5人,占12.5%;余者均为发文1篇,占82.5%;且相关研究的延续性较弱。不同刊物的载文量,《地下水》发表4篇,占10%;《水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科学》各发表3篇,各占7.5%;余者有9个刊物发表2篇、28个刊物发表1篇。不同作者隶属机构的分布,发文4篇的机构各2个,发文3篇的机构5个,各占5%和12.5%;发文2篇的机构为8个;余下29个机构各发文1篇。研究内容,有关PRB(渗透性反应墙)研究的有27篇,达39.7%,有关地下水污染修复的研究综述有17篇,占25%;地下水管理模型有5篇,占7.4%;监测自然衰减有4篇,占5.9%,其他类占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污染修复 文献分析 分类统计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围封对西藏北部高寒草甸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薛会英 罗大庆 +6 位作者 胡锋 李辉信 王景升 屈兴乐 王鸿源 于宝政 孙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6139-6148,共10页
为了解放牧对高寒草甸的影响,以及围封对高寒草甸的恢复作用,2013年5月、8月、10月,分别对藏北短期围封高寒草甸和自由放牧高寒草甸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线虫群落及土壤理化性质等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3a围封提高了土壤全氮、磷、钾... 为了解放牧对高寒草甸的影响,以及围封对高寒草甸的恢复作用,2013年5月、8月、10月,分别对藏北短期围封高寒草甸和自由放牧高寒草甸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线虫群落及土壤理化性质等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3a围封提高了土壤全氮、磷、钾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保水能力也明显提高;围封使土壤线虫个体密度下降,但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却提高了;围封使土壤线虫群落中的植食性线虫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食真菌线虫比重加大。短期围封有利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使之向更稳定的方向发展,同时,土壤线虫数量对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有明显的响应,通过土壤线虫群落的群落特征可以反映放牧干扰及围封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虫 生物多样性 高寒草原生态系统 西藏 围封 放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状态高寒草原主要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变化 被引量:19
7
作者 蔡晓布 彭岳林 +1 位作者 于宝政 刘合满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5-323,共9页
对藏北高原正常、轻度和严重退化高寒草原表层(0~10 cm)、亚表层(10~20 cm)活性有机碳(Active soil organic carbon,ASOC)主要组分变化,以及土壤微生物对ASOC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able organic c... 对藏北高原正常、轻度和严重退化高寒草原表层(0~10 cm)、亚表层(10~20 cm)活性有机碳(Active soil organic carbon,ASOC)主要组分变化,以及土壤微生物对ASOC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able organic carbon,ROC)、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轻组有机碳(Light fraction organic carbon,LFOC)和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对土壤环境变化的敏感度显著不同,平均分配比率分别为11.10%、0.57%、0.04%和0.03%,高原寒旱环境对WSOC、LFOC的形成与积累极为不利。(2)不同状态高寒草原亚表层ASOC各组分含量均显著高于表层;与正常草原ASOC各组分含量相比,退化草原表层、亚表层分呈小幅增加和大幅下降,但轻度退化草原变化幅度大于严重退化草原;因此,0~20 cm土层ASOC各组分含量均呈正常草原>严重退化草原>轻度退化草原。(3)不同状态草原中,纤维素分解酶活性对ASOC组分的形成均具极显著(R2:0.731~0.960)的促进作用,土壤放线菌、真菌对纤维素分解酶活性(Cellulolytic enzyme activity,CEA)则具有较大影响。(4)草原严重退化阶段,土壤微生物可能已完成向抗逆能力、纤维素分解酶分泌能力更强生理种群的演替,其相对较高的SOC、ASOC含量表征着土壤有机残体的较大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 土壤微生物 纤维素分解酶活性 高寒草原 藏北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原土壤有机碳与腐殖质碳变化及其微生物效应 被引量:17
8
作者 蔡晓布 彭岳林 +1 位作者 魏素珍 于宝政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34-844,共11页
基于多区域重复采样,研究了藏北高原不同状态(正常、轻度和严重退化)高寒草原表层(0~10 cm)、亚表层(10~20 cm)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腐殖质碳(Humus carbon,HC)、胡敏酸碳(Humic acid carbon,HAC)和富里酸碳(Fulvic ... 基于多区域重复采样,研究了藏北高原不同状态(正常、轻度和严重退化)高寒草原表层(0~10 cm)、亚表层(10~20 cm)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腐殖质碳(Humus carbon,HC)、胡敏酸碳(Humic acid carbon,HAC)和富里酸碳(Fulvic acid carbon,FAC)的变化,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纤维素分解酶活性(Cellulolytic enzyme activity,CEA)对其产生的影响与作用。结果表明:高原寒旱环境中土壤的HC/SOC比例过低,但PQ值(HAC/HC)很高。随土层加深,不同状态草地SOC、HC、HAC含量、HC/SOC比例在总体上趋于不同程度的下降,PQ值则均呈一定程度的提高。相对于正常草地,随草地退化加剧,表层SOC、HC(HAC、FAC)增幅分别表现出略呈下降、大幅提高,亚表层降幅则均呈大幅下降。反映到0~20 cm土层,SOC、HC、HAC含量均表现出正常草地>严重退化草地>轻度退化草地,HC/SOC比例、PQ值则分别呈严重退化草地>正常草地>轻度退化草地、正常草地>轻度退化草地>严重退化草地,说明草地退化在促进表层SOC、HC(HAC、FAC)形成与积累的同时,更"激发"了亚表层的矿化,尤其是严重退化草地有机残体的分解过程,但腐殖质品质并未随土壤腐殖化程度的提高而得到相应改善。MBC、CEA与SOC、HC及组分高度一致的土体分布格局影响并决定了上述过程,草地退化有利于真菌、放线菌对土壤、尤其是亚表层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与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腐殖质碳 土壤微生物 高寒草原 西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高寒草原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9
作者 蔡晓布 彭岳林 于宝政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2-99,共8页
土壤结构的维持和稳定对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明高寒草原土壤结构的变化过程,研究了藏北正常、轻度和严重退化高寒草原表层(0~10cm)、亚表层(>10~20cm)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soil aggregates organic ca... 土壤结构的维持和稳定对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明高寒草原土壤结构的变化过程,研究了藏北正常、轻度和严重退化高寒草原表层(0~10cm)、亚表层(>10~20cm)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soil aggregates organic carbon,SAOC)的变化及对土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正常草地不同土层相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均无显著差异,退化草地相同粒径SAOC质量分数随土层加深则呈显著提高的趋势;除轻度退化草地表层,不同状态草地各土层微团聚体(<0.25mm)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大团聚体(>0.25mm)有机碳。2)退化草地表层、亚表层SAOC质量分数均呈显著下降,降幅随草地退化加剧却有所降低。但与轻度退化草地相比,严重退化草地表层大团聚体、微团聚体有机碳损失量分别增、减2.87、2.90g/kg,亚表层损失量则分别减少1.40、0.34g/kg,由于大团聚体有机碳损失量较大,其土壤抗蚀能力低于轻度退化草地。3)高原寒旱环境中,SAOC质量分数随SOC质量分数、土壤含水率的增加分别呈极显著(p<0.01)提高、显著(p<0.05)下降的趋势,土壤温度、土壤容重对SAOC质量分数的影响则均不显著。该文可为进一步探寻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维持与稳定的理论和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团聚体 有机碳 高寒草原 草地退化 藏北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原土壤有机碳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 被引量:11
10
作者 蔡晓布 于宝政 +1 位作者 彭岳林 刘合满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7748-7755,共8页
高寒草原对高寒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为探明高寒草原土壤有机碳(SOC)、土壤活性有机碳(ASOC)变化,以及草地退化对土壤碳库稳定性的影响,对藏北高原正常、轻度和严重退化高寒草原表层(0—10 cm)、亚表层(10—20 cm)土壤进行了初... 高寒草原对高寒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为探明高寒草原土壤有机碳(SOC)、土壤活性有机碳(ASOC)变化,以及草地退化对土壤碳库稳定性的影响,对藏北高原正常、轻度和严重退化高寒草原表层(0—10 cm)、亚表层(10—20 cm)土壤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轻度、严重退化草地各土层SOC、ASOC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退化草地SOC的降幅均以表层最大,且各土层降幅均随草地退化加剧而下降;退化草地ASOC的降幅则均以亚表层最大,但各土层ASOC的降幅随草地退化加剧而提高。(2)正常草地、轻度和严重退化草地表层ASOC比率分别为16.8%、21.3%、16.6%,亚表层分别为21.8%、18.1%和16.0%;土壤碳库活度与ASOC比率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因此,轻度退化草地SOC的不稳定性主要体现在表层土壤。(3)退化草地表层、亚表层碳库管理指数(CMI)均呈显著下降,但表层降幅相对较低;与严重退化草地比,轻度退化草地不同土层CMI明显提高。(4)高寒草原环境中,正常草地、轻度和严重退化草地各土层SOC、ASOC间则均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表明土壤微生物对SOC、ASOC的影响和作用可能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原 土壤有机碳 土壤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藏北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高寒草原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1
作者 蔡晓布 彭岳林 于宝政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4年第6期178-178,共1页
土壤结构的维持和稳定对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明高寒草原土壤结构的变化过程,研究了藏北正常、轻度和严重退化高寒草原表层(0-10cm)、亚表层(>10-20cm)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soll aggregates organic ... 土壤结构的维持和稳定对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明高寒草原土壤结构的变化过程,研究了藏北正常、轻度和严重退化高寒草原表层(0-10cm)、亚表层(>10-20cm)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soll aggregates organic carbon,SAOC)的变化及对土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正常草地不同土层相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均无显著差异,退化草地相同粒径SAOC质量分数随土层加深则里显著提高的趋势:除轻度退化草地表层,不同状态草地各土层微团聚体(〈0.25mm)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大团聚体(〉0.25mm)有机碳。2)退化草地表层、亚表层SAOC质量分数均呈显著下降,降幅随草地退化加剧却有所降低。但与轻度退化草地相比,严重退化草地表层大团聚体、微团聚体有机碳损失量分别增、减2.87、2.90g/kg,亚表层损失量则分别减少1.40、0.34g/kg,由于大团聚体有机碳损失量较大,其土壤抗蚀能力低于轻度退化草地。3)高原寒旱环境中,SAOC质量分数随SOC质量分数、土壤含水率的增加分别呈极显著(p〈0.01)提高、显著(p〈0.05)下降的趋势,土壤温度、土壤容重对SAOC质量分数的影响则均不显著。该文可为进一步探寻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维持与稳定的理论和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高寒草原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影响因素 草原生态系统 质量分数 退化草地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状态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分布及其变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彭岳林 蔡晓布 于宝政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41-1245,共5页
【目的】了解藏北高寒草甸不同退化阶段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特征。【方法】采用涂抹平板法对藏北南部不同状态高寒草甸(包括正常草地、轻度和严重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1)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中3种土壤微生物... 【目的】了解藏北高寒草甸不同退化阶段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特征。【方法】采用涂抹平板法对藏北南部不同状态高寒草甸(包括正常草地、轻度和严重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1)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中3种土壤微生物数量均表现出放线菌>细菌>真菌的特征,放线菌在3种微生物中占绝对优势;放线菌与细菌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表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而真菌则随着草地的退化表现出先急剧上升又显著下降的趋势。(2)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表层(0~10 cm)和亚表层(10~20 cm)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各不相同,真菌在正常草甸和重度退化草甸中表现为表层小于亚表层,而在轻度退化草甸中却表现为表层大于亚表层的趋势;放线菌在正常草甸和轻度退化草甸中表现为表层大于亚表层,而在重度退化草甸中却表现为表层小于亚表层的趋势;细菌则均表现出表层大于亚表层的趋势。(3)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表层和亚表层土壤中微生物的变化趋势亦不尽相同,土壤细菌在表层和亚表层均表现出随着土壤退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呈先减少再增加的变化趋势;真菌在表层表现出随着土壤退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呈先增加再减少的变化趋势,而在亚表层土壤中却表现为先下降再轻微上升的趋势;放线菌数量则表现为表层土壤中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逐步下降的趋势,亚表层土壤中却呈现先轻微下降又显著上升的变化趋势。【结论】放线菌为藏北高寒草甸土壤中的优势微生物种类,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藏北高寒草甸不同退化阶段土壤微生物的变化规律各不相同,不同微生物种类在表层和亚表层土壤中的分布规律亦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变化规律 高寒草甸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状态高寒草原土壤微生物及其变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彭岳林 蔡晓布 于宝政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9-383,共5页
【目的】了解藏北高寒草原不同退化阶段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特征。【方法】于2015年9月,在藏北高原南部分别选取3处高寒草原按0~10、10~20 cm土层采集原状土样,采用涂抹平板法分离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状态高寒草原土壤微生物及其变化进行了研... 【目的】了解藏北高寒草原不同退化阶段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特征。【方法】于2015年9月,在藏北高原南部分别选取3处高寒草原按0~10、10~20 cm土层采集原状土样,采用涂抹平板法分离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状态高寒草原土壤微生物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3种微生物数量在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原中均表现出放线菌>细菌>真菌的特征,放线菌在3种微生物中占绝对优势,其数量随着草原的退化表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不同程度退化草地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情况各不相同,正常草地中3类微生物的数量在表层和亚表层土壤中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表层数量大于亚表层,随着草地退化的加剧,微生物数量在表层和亚表层土壤中的分布逐渐趋于一致;3种土壤微生物间在不同退化草原中相互间表现出不同的相关性。【结论】藏北高寒草原不同退化阶段土壤微生物的变化规律各不相同,放线菌为藏北高寒草原土壤中的优势微生物种类,随着草地退化的加剧,微生物数量在表层和亚表层土壤中的分布逐渐趋于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退化高寒草原 西藏高原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线虫群落特征 被引量:23
14
作者 薛会英 罗大庆 于宝政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402-3408,共7页
为了解西藏东南部亚高山地带典型森林群落类型——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生态系统线虫多样性现状,于2010年夏季至2011年春季,调查了0~30cm范围内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线虫群落,用线虫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和营养类群指数等特征值分析了土壤... 为了解西藏东南部亚高山地带典型森林群落类型——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生态系统线虫多样性现状,于2010年夏季至2011年春季,调查了0~30cm范围内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线虫群落,用线虫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和营养类群指数等特征值分析了土壤线虫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调查采用浅盘法分离得到土壤线虫7915条,隶属于2纲6目38科67属;线虫个体密度平均为620条·100g-1干土;表层(0~5cm)土壤中线虫个体数量占总数的56.9%,表聚性明显.垫咽属、螺旋属及绕线属为优势属.植食性线虫是主要营养类群,非植食线虫中食真菌性线虫所占比例最大.土壤有机质以真菌分解途径为主.土壤线虫群落H'多样性指数、J'均匀度指数、λ优势度指数及SR丰富度指数季节间差异均不显著,不同土层间的J'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显著,H'多样性指数、λ优势度指数及SR丰富度指数土层间的差异随土壤深度加深而增大.表明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生态系统成熟度较高,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虫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西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