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动脉弓部小弯侧动脉瘤的非分支支架重建技术研究进展
1
作者 顾沅芮 于存涛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25年第3期198-200,209,共4页
分支支架重建技术能很好地重建主动脉弓部小弯侧动脉瘤,但其技术难度较大、支架型号有限并且有缺货的风险。非分支支架重建技术的技术难度较小,能在必要时进行补救性治疗,且使用的支架型号较多,缺货风险较小。在开展主动脉弓部的分支支... 分支支架重建技术能很好地重建主动脉弓部小弯侧动脉瘤,但其技术难度较大、支架型号有限并且有缺货的风险。非分支支架重建技术的技术难度较小,能在必要时进行补救性治疗,且使用的支架型号较多,缺货风险较小。在开展主动脉弓部的分支支架重建前,应先掌握非分支支架重建技术。现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对主动脉弓部的非分支支架重建技术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弓部动脉瘤 主动脉弓部小弯侧动脉瘤 非分支支架重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Bjork手术治疗三尖瓣闭锁的近—中期结果 被引量:3
2
作者 于存涛 刘迎龙 +2 位作者 朱晓东 徐琼枝 谢宁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0-112,共3页
目的:评判改良Bjork手术的术后效果。方法:将10例接受改良Bjork手术的三尖瓣闭锁患儿与同期接受其它房坦(Fontan)手术的7例三尖瓣闭锁患儿进行比较。结果:改良Bjork手术后患儿中心静脉压低、胸腔渗液量少... 目的:评判改良Bjork手术的术后效果。方法:将10例接受改良Bjork手术的三尖瓣闭锁患儿与同期接受其它房坦(Fontan)手术的7例三尖瓣闭锁患儿进行比较。结果:改良Bjork手术后患儿中心静脉压低、胸腔渗液量少;术后2~24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发现残存的右心室腔有所增大、心肌收缩功能改善、同种瓣叶有抗反流作用。结论:应用同种带瓣血管片做前壁的右心房—右心室连接,同种瓣叶有一定的抗反流作用,右心室有一定的收缩功能,且可望房室连接通道能随年龄增长而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闭锁 Bjork手术 心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心旁路及右心室肺动脉旁路手术后补液标准探讨
3
作者 于存涛 刘迎龙 +2 位作者 王旭 陈霞 张家俊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65-265,共1页
关键词 右心旁路 右心室 肺动脉旁路手术 补液标准 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阜外分型 被引量:1
4
作者 于存涛 罗新锦 +7 位作者 张良 常谦 丘俊涛 刘燊 姜文祥 高伟 魏波 王跃堂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z1期-,共1页
目的:研究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新的分型方法,方便临床适应症掌握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同时便于多中心应用推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先心病矫治术后经左房输注儿茶酚胺类药物的血流动力学效果观察
5
作者 于存涛 刘迎龙 +2 位作者 朱晓东 张东亚 常勇男 《海南医学》 CAS 1999年第6期3-38,共2页
目的复杂先心病手术后多需儿茶酚胺类药物维护心功能,经静脉给药首先要经过肺循环,产生许多不良影响。本文拟探讨经左房给药的优点及可行性。方法对近期接受手术治疗的19例复杂先心病患儿,随机抽取6例经左房输注儿茶酚胺.其余患儿... 目的复杂先心病手术后多需儿茶酚胺类药物维护心功能,经静脉给药首先要经过肺循环,产生许多不良影响。本文拟探讨经左房给药的优点及可行性。方法对近期接受手术治疗的19例复杂先心病患儿,随机抽取6例经左房输注儿茶酚胺.其余患儿采取传统的经中心静脉方法给药。观察左房输入缩血管活性药物的血流动力学效果。结果经左房给药组手术后肺动脉压力及肺血管阻力显著低于经中心静脉给药组(P<0.05);左房给药组手术后心指数高于中心静脉络药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复杂先心病手术后经左房输注正性肌力药物能消除经中心静脉给药引起的肺动脉压力升高及肺血管阻力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先心病 左心房 儿茶酚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复杂先天心脏畸形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于存涛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1999年第2期96-99,共4页
重症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进步很快,且日益向难度大,过去认为“绝症”的病种发展,手术年龄也明显提前。本文拟从减状、生理矫正及解剖矫正手术三方面,介绍近年来重症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进展。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心脏畸形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胸外侧小切口小儿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术793例体会 被引量:54
7
作者 刘迎龙 张宏家 +4 位作者 孙寒松 李守军 闫军 苏俊武 于存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01-203,共3页
目的 :介绍经右胸外侧小切口体外循环下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经验。  方法 :经右外侧第 4或第 3肋间入胸 ,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术 793例。修补房间隔缺损 180例 ,室间隔缺损 45 2例 ,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 32例 ,法乐四联... 目的 :介绍经右胸外侧小切口体外循环下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经验。  方法 :经右外侧第 4或第 3肋间入胸 ,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术 793例。修补房间隔缺损 180例 ,室间隔缺损 45 2例 ,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 32例 ,法乐四联症 95例 ,部分心内膜垫缺损 17例 ,二尖瓣关闭不全 7例及其他畸形 10例 ;合并畸形包括 :动脉导管未闭 ,左上腔静脉 ,肺静脉畸形引流 ,右心室流出道狭窄 ,单冠状动脉畸形等。  结果 :本组患儿手术死亡 3例 (死亡率 0 .38% ) ,1例因术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 ,1例因严重肺部感染 ,1例因气管插管故障导致器官功能衰竭 ;其它患儿术后并发症少。  结论 :这种切口可安全有效地替代正中剖胸矫治某些小儿常见的心脏畸形 ,它具有损伤小 ,瘢痕隐蔽 ,不破坏胸廓完整性 ,防止术后鸡胸等优点 ,符合微创外科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直视手术 先天性心脏畸形 右胸外侧小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岁以下患儿法乐四联症根治术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刘迎龙 朱晓东 +3 位作者 于存涛 萧明第 谢宁 王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403-406,共4页
目的:判定5岁以下患儿法乐四联症根治术后早期死亡或出现灌注肺及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方法:将3个月至5岁的360例法乐四联症根治术患儿的21个术前及术中因素与手术结果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将其中接受心血... 目的:判定5岁以下患儿法乐四联症根治术后早期死亡或出现灌注肺及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方法:将3个月至5岁的360例法乐四联症根治术患儿的21个术前及术中因素与手术结果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将其中接受心血管造影检查的32例患儿的术前肺血管和左心室发育情况与手术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手术时年龄小(<10个月),体重轻(<8kg),血红蛋白低(<150g/L),体外循环期间低流量时间与低温时间比值大(>0.8)、预充液晶体与胶体比值高(>1),体外循环时间长(>100分钟),应用同种带瓣血管片,与手术后早期死亡或发生灌注肺和严重的低心输出量综合征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手术时体重小、体外循环时低流量时间与低温时间比值大、预充液晶体与胶体比值高及体外循环时间长与手术后早期死亡或发生灌注肺和严重的低心输出量综合征有关(P<0.05)。结论:法乐四联症根治术的手术适应证可适当放宽,对重症患儿要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乐氏四联症 外科手术 危险因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外侧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疗效及生活质量研究 被引量:37
9
作者 李建荣 刘迎龙 +2 位作者 于存涛 张宏家 崔彬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5期399-403,共5页
目的评价右外侧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疗效及术后生活质量。方法488例调查年龄为6-15岁的右外侧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为右侧组,随机抽取同期185例调查年龄为6-15岁的正中开胸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为正中组。比较2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 目的评价右外侧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疗效及术后生活质量。方法488例调查年龄为6-15岁的右外侧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为右侧组,随机抽取同期185例调查年龄为6-15岁的正中开胸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为正中组。比较2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术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近期疗效指标包括体外循环时间、心肌阻断时间、术后胸液量、院内死亡、并发症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远期疗效指标包括远期症状、体征、超声心动图、胸片、心电图检查结果,术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以中文版TACQOL(TNO-AZL Children’s Quality of Life)量表评价。结果右侧组胸液量明显少于正中组[(106.7±85.2)ml vs.(146.7±75.6)ml,t=5.603,P=0.000]。2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院内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2组鸡胸发生率[0 vs.1.6%(3/185),χ^2=413.041,P=0.000]、TACQOL量表中身体状况[(29.6±2.8)分vs.(28.1±3.0)分,t=4.843,P=0.000]、运动功能[(31.2±1.1)分vs.(30.5±1.6)分,t=5.139,P=0.000]、自理能力[(31.9±0.4)分vs.(31.6±0.8)分,t=5.130,P=0.000]、认知能力[(29.9±3.2)分vs.(26.9±4.2)分,t=7.902,P=0.000]、积极情绪[(13.4±2.2)分vs.(12.6±2.1)分,t=3.394,P=0.000]差异显著,右侧组优于正中组。远期疗效的其他指标和TACQOL量表中其他维度2组间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右外侧小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疗效满意,术后生活质量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生活质量 缺损修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外侧小切口剖胸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4
10
作者 刘迎龙 闫军 +3 位作者 李守军 于存涛 张宏家 魏波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3年第5期382-383,405,共3页
目的 总结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应用的体会。 方法  1994年 10月~ 2 0 0 3年 3月 ,共完成经右外侧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术 12 5 8例。心内畸形包括房间隔缺损 2 93例、室间隔缺损 6 0 4例、室间隔缺损合... 目的 总结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应用的体会。 方法  1994年 10月~ 2 0 0 3年 3月 ,共完成经右外侧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术 12 5 8例。心内畸形包括房间隔缺损 2 93例、室间隔缺损 6 0 4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 98例、法乐氏四联症 177例、部分心内膜垫缺损 2 9例及其它畸形 5 7例。合并畸形包括 :动脉导管未闭 ,永存左上腔静脉 ,二尖瓣关闭不全 ,肺静脉畸形引流 ,右室流出道狭窄等。 结果 本组手术死亡 9例 (0 7% ) ,其中 5例因术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 ,2例因严重肺感染 ,1例因灌注肺 ,1例因肺高压危象。术后并发症 36例 (2 9% )。体外循环时间 (6 0 3±32 1)分 (15分~ 35 9分 ) ,心肌阻断时间 (37 7± 2 4 6 )分 (3分~ 2 0 5分 )。术后机械通气 (19 7± 34 4 )小时 (1 5小时~ 4 0 1小时 ) ,住院时间 (8 0± 12 1)天 (5天~ 30 0天 )。 结论 右外侧小切口具有损伤小、瘢痕隐蔽、不破坏胸廓连续性、防止术后鸡胸等优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直视手术 右侧剖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不同前向肺血流的肺血少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双向Glenn术后肺血管的发育 被引量:6
11
作者 许耀强 刘迎龙 +2 位作者 吕小东 阮英茆 于存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17-722,I0007,共7页
目的比较不同前向肺血流对肺血少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双向Glenn术)后肺血管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2000年10月~2006年12月接受双向Glenn术的肺血少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32例,术中肺活检18例。将患儿按肺血来源... 目的比较不同前向肺血流对肺血少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双向Glenn术)后肺血管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2000年10月~2006年12月接受双向Glenn术的肺血少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32例,术中肺活检18例。将患儿按肺血来源不同分为两组:动脉性前向血流组(n=33)和静脉性前向血流组(n=99)。近红外线探头测量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测定红细胞压积(Hct)和血红蛋白(Hb)浓度。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右肺动脉直径(LPA和RPA)并计算肺动脉指数(PAI)。对术中取得的右肺下叶组织进行病理学形态半定量分析,测量肺小动脉平均中膜厚度百分比(MT%)、平均中膜面积百分比(MS%)、单位面积肺小血管数量(VPSC)和平均肺泡数(MAN)。结果术前两组患儿缺氧紫绀明显,但两组的SpO2、Hct、Hb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间的LPA、RPA及PAI差异无显著性(P>0.05);动脉性前向血流组的MT%和MS%显著高于静脉性前向血流组(P<0.05),两组VPSC和MAN差异无显著性(P>0.05)。双向Glenn术后两组患儿紫绀缺氧明显改善,SpO2显著升高(P<0.01),而Hct和Hb显著下降(P<0.01);SpO2与Hct(r=-0.49,P<0.01)和Hb(r=-0.196,P<0.01)均呈显著负相关,Hct和Hb呈显著正相关(r=2.4997,P<0.01);动脉性前向血流组和静脉性前向血流组的PAI较术前分别增加22%和44%,且两组间PAI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动脉性前向血流组的RPA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静脉性前向血流组的LPA、RPA显著大于动脉性前向血流组(P<0.05)。结论不同的前向肺血流对肺血少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Glenn术后肺血管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肺动脉狭窄者Glenn术后肺血管生长发育更明显,有利于尽早完成Fontan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闭锁 形态定量分析 肺动脉 发育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9例肺动脉闭锁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迎龙 沈向东 +3 位作者 李守军 王旭 于存涛 陈庆良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 总结 139例肺动脉闭锁 (pulmonary atresia,PA)患者的外科治疗效果 ,探讨手术时机、术式选择和手术危险因素。 方法  1992年 4月至 2 0 0 2年 6月对 139例 PA患者连续行外科治疗 ,其中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 (PA- VSD) 12 4... 目的 总结 139例肺动脉闭锁 (pulmonary atresia,PA)患者的外科治疗效果 ,探讨手术时机、术式选择和手术危险因素。 方法  1992年 4月至 2 0 0 2年 6月对 139例 PA患者连续行外科治疗 ,其中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 (PA- VSD) 12 4例 ,一期根治性手术 75例 ,二期根治手术 10例 ,姑息性手术 39例 ;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PA- IVS) 15例 ,根治手术 9例 ,Z值平均为 - 0 .4± 0 .8;姑息性手术 6例 ,Z值平均为 - 1.5± 0 .7。双源供血的大主肺侧枝动脉予以结扎或介入栓堵 ,单源供血者需融合连接至固有肺动脉。 结果 围术期死亡 2 3例 ,手术死亡率16 .5 % ,其余患者均经治疗痊愈出院。PA- VSD患者中死亡 2 2例 ,肺动脉指数 (PAI)均 <15 0 mm2 /m2 ;PA- IVS患者中仅 1例中心分流术后因低氧血症死亡。手术危险因素为体外循环时间和患者的体重。 结论  PA患者尽早手术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PA- VSD患者可根据 PAI是否 >15 0 mm2 /m2选择实施根治术或姑息手术 ,PA- IVS可根据右心室发育情况和 Z值选择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闭锁 外科治疗 手术时机 危险因素 体外循环 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的肺动脉组织病理学改变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晓彤 阮英茆 +1 位作者 刘迎龙 于存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1-246,i001-i002,共8页
目的采用显微镜形态定量分析技术分析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的肺血管组织形态学改变,为矫正畸形、选择手术方式提供病理参考指标。方法分别选择同年龄组非心、肺源性疾病死亡患儿,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和动脉... 目的采用显微镜形态定量分析技术分析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的肺血管组织形态学改变,为矫正畸形、选择手术方式提供病理参考指标。方法分别选择同年龄组非心、肺源性疾病死亡患儿,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患儿肺组织标本各10例作为对照组和病变组。采用病理学形态定量分析技术,测量肺细小动脉平均中膜厚度百分比(MT%)和中膜面积百分比(MS%)、肺小血管密度(VPSC)、平均肺泡数(MAN)、肺泡平均内衬间隔穴MLI雪、肺实质占同切片肺总面积比例穴PPA雪、单位面积肺泡/血管比(AVR)。结果病变组的MAN、VPSC和AV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病变组的VPS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其余参数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病变组肺泡比对照组有增大的趋势,50%的患者MS%接近正常组值。病变组多数肺小血管的形状不规则,肌型动脉相对少见,大部分为部分肌型和非肌型动脉。结论由动脉导管供血的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者的肺肌型动脉密度减少,但肺小动脉中膜厚度和面积百分比与对照组接近。肺动脉闭锁造成的肺血流减少对肺小血管的密度影响最大,而肺小血管数目的减少可直接影响到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手术效果。肺泡密度减少导致肺泡代偿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 形态定量分析 肺动脉闭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3例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患者中期结果分析 被引量:18
14
作者 程力剑 孙立忠 +5 位作者 朱俊明 郑军 刘永民 常谦 于存涛 张海涛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339-343,共5页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胸腹主动脉瘤(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TAAA)的治疗效果,总结分析行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患者的中期结果。方法2003年8月至2007年10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共对63例TAAA患者采用4分支人工血管行全胸腹主动脉...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胸腹主动脉瘤(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TAAA)的治疗效果,总结分析行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患者的中期结果。方法2003年8月至2007年10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共对63例TAAA患者采用4分支人工血管行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男46例,女17例;年龄17~71岁,平均年龄39.98岁。手术经胸腹联合切口、腹膜外入路,使用深低温、分段停循环技术,采用动脉管法重建T6~T12肋间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做成一血管片与人工血管主干末端吻合,左肾动脉或单独与一根8 mm分支血管吻合,或与上述3支血管一起吻合在人工血管主干上,双侧髂动脉与人工血管两10 mm分支行端端吻合。采用Kaplan-Meier法对术后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中死亡。共随访63例,随访时间8~57个月,平均36.57个月。术后早期死亡5例,死亡率为7.94%(5/63);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含神经系统并发症2例,肾功能不全2例;1例术后因冠心病出现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再次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不能停体外循环死亡。术后发生脑部并发症6例,发生率为9.52%(6/63),其中一过性脑病4例,于出院前治愈;截瘫2例,下肢轻瘫1例,均治愈;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25.40%(16/63),治愈12例。出院后20个月、23个月、30个月各死亡1例,死亡原因分别是脑出血、升主动脉破裂和主动脉溃疡穿透。有2例Marfan综合征患者重建的肋间动脉出现假性动脉瘤,但均未出现截瘫症状。本组患者生存时间50.64±2.13个月(95%CI:46.47,54.84),1年生存率为92.06%,2年为88.38%,3年为86.11%。结论应用4分支人工血管做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效果确切,中期生存率满意;在TAAA手术中动脉管法肋间动脉重建方法简便,有助于脊髓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腹主动脉瘤 人工血管 胸腹主动脉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凝血功能特点及围术期变化 被引量:10
15
作者 崔勇丽 王子珩 +3 位作者 孙晓刚 于存涛 常谦 钱向阳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3年第6期476-479,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基础凝血功能的特点及其在传统输血策略下围术期发生的变化,探讨该变化对于术后经验性输血策略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3年1月在深低温停循环下接受全主动脉弓替换加象鼻支架手术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 目的: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基础凝血功能的特点及其在传统输血策略下围术期发生的变化,探讨该变化对于术后经验性输血策略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3年1月在深低温停循环下接受全主动脉弓替换加象鼻支架手术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20例,分别在麻醉诱导后(T1)、体外循环复温至36℃(T2)、鱼精蛋白中和后15 min(T3)、以及术后4 h(T4)4个时相点对每例患者抽取血样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评价整体血凝块形成强度(MA)、凝血因子功能(R)、血小板功能(MAp)及功能性纤维蛋白原(MAf)水平,对各时相点的样本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急性夹层患者MAf基础水平(T1)较高,为(21.1±5.4)mm。各项指标在T2时相点时均显著低于T1时相点(P<0.05);在T3时相点仅有MAp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而其他指标仍显著低于T1;经过输血治疗后,T4时相点的MAp显著高于术前(P<0.05),MAf水平仍维持低水平并显著低于术前(P<0.05),而R、MA基本恢复术前状态(P>0.05)。结论: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基础凝血功能活化,术中纤维蛋白原损失较血小板损失更为严重,常规输血治疗可能导致纤维蛋白原补充不足而血小板补充过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夹层 凝血功能 深低温停循环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伴体-肺动脉侧支和动脉导管未闭的婴幼儿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肺组织病理改变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晓彤 刘迎龙 +2 位作者 阮英茆 于存涛 刘蕾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11-314,共4页
目的婴幼儿肺发育过程中,肺循环血量的改变影响肺外周血管的发育,导致肺组织的结构出现病理性改变。该研究利用形态半定量分析方法,了解不伴体-肺动脉侧支和动脉导管未闭的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肺细小动脉和肺泡间质的病... 目的婴幼儿肺发育过程中,肺循环血量的改变影响肺外周血管的发育,导致肺组织的结构出现病理性改变。该研究利用形态半定量分析方法,了解不伴体-肺动脉侧支和动脉导管未闭的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肺细小动脉和肺泡间质的病理改变特点。方法选择有肺组织病理切片资料的56例婴幼儿不伴体-肺动脉侧支和动脉导管未闭的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心病患儿作为病变组,年龄4~36月,包括法洛四联症34例和合并肺动脉狭窄的右室双出口7例、单心室9例、三尖瓣闭锁4例和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2例。5例年龄4~18月非心、肺源性疾病死亡的婴幼儿作为对照组。采用显微镜形态半定量分析技术测量肺细小动脉内、外弹力板间距,计算平均中膜厚度百分比(MT%)和中膜面积百分比(MS%),单位面积肺细小动脉数目(APSC),单位面积肺泡数(MAN),平均肺泡内衬间隔(MLI),肺实质占同切片肺总面积比例(PPA%)和单位面积肺泡数/肺细小动脉数比(AAR)。结果先心病组的MT%,MS%,APSC和MAN降低,肺细小动脉内弹力板间距、AAR和MLI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其余参数差异没有显著性。先心病组多数肺细小动脉形状不规则。结论不伴体-肺动脉侧支和动脉导管未闭的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心病的婴幼儿外周肺细小动脉中膜变薄、管腔扩张,单位面积肺细小动脉数目和单位面积肺泡数目减少,肺泡内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肺动脉 血流减少 形态分析 婴幼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再发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良 常谦 +2 位作者 于存涛 孙晓刚 钱向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4-227,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25例患者主动脉瓣术后再发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提高对主动脉瓣术后主动脉夹层病变的防治认识。方法:收集2003-06至2012-06我院主动脉瓣术后再发主动脉夹层患者25例,其中男20例,女5例,再次手术间隔时间(4.79±2.73... 目的:回顾性分析25例患者主动脉瓣术后再发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提高对主动脉瓣术后主动脉夹层病变的防治认识。方法:收集2003-06至2012-06我院主动脉瓣术后再发主动脉夹层患者25例,其中男20例,女5例,再次手术间隔时间(4.79±2.73)年。行主动脉根部替换4例,升主动脉替换6例,升主动脉+全弓替换+象鼻支架植入13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2例。对所有出院患者均进行了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结果:在本组中,25例患者均为A型夹层,急性主动脉夹层10例(40%),慢性主动脉夹层15例(60%);原发破口位置:窦管交界处8例,升主动脉前壁7例,后壁6例,弓部小弯侧4例。体外循环时间平均(181±61)min;住院时间(22±10)天。术中死亡1例;术后肾功能不全5例,经血滤治疗后好转;神经功能障碍7例,包括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4例,局灶性脑梗塞3例,无轻瘫、截瘫等脊髓功能不全发生。马凡综合征患者升主动脉直径年增长值(4.3±3.3)mm(P<0.05)。术后随访100%,平均随访时间(52.32±26.23)个月,3年生存率85%。结论: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夹层再手术风险是可以接受的,再手术死亡率较初次手术没有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置换术 主动脉夹层 再次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中切口解剖外旁路移植术一期治疗主动脉缩窄合并心脏畸形 被引量:6
18
作者 胡晓鹏 于存涛 +3 位作者 钱向阳 孙晓刚 张海涛 常谦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270-273,共4页
目的总结正中切口解剖外旁路移植术一期治疗主动脉缩窄合并心脏畸形的外科治疗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1997年7月至2008年7月,采用正中切口解剖外旁路移植术一期治疗主动脉缩窄合并心脏畸形31例,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31.9±11.... 目的总结正中切口解剖外旁路移植术一期治疗主动脉缩窄合并心脏畸形的外科治疗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1997年7月至2008年7月,采用正中切口解剖外旁路移植术一期治疗主动脉缩窄合并心脏畸形31例,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31.9±11.7岁。合并的心脏畸形包括: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22例,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9例,动脉导管未闭5例,升主动脉瘤4例,室间隔缺损3例,冠心病2例。解剖外旁路移植术包括升主动脉-腹主动脉旁路移植术22例,升主动脉-心包后降主动脉旁路移植术9例。同期手术包括主动脉瓣置换术16例,主动脉根部置换术6例,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9例,升主动脉置换或成形术4例,动脉导管未闭缝合术5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结果住院死亡1例(3.2%),术后39d死于感染性中毒性休克。术后上、下肢收缩压压差较术前明显下降(13.7±10.2mmHgvs.64.2±25.3mmHg,P<0.05)。随访27例,随访时间4~73个月,无晚期死亡、与人工血管相关的并发症和再次手术患者。结论正中切口解剖外旁路移植术是一期治疗成人及青少年主动脉缩窄合并心脏畸形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升主动脉-腹主动脉旁路移植术及升主动脉-心包后降主动脉旁路移植术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切口 解剖外旁路移植术 主动脉缩窄 人工血管 心脏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法乐四联症肺组织病理学与一期根治术中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方法的关系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晓彤 刘迎龙 +1 位作者 阮英茆 于存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02-405,i0013,共5页
目的分析要幼儿法乐四联症肺细小动脉和肺泡的病理学改变与一期根治术右室流出道重建方法的关系。方法肺病理标本取自16例8—36个月,体重8-16kg,行一期根治手术的法乐四联症(TOF)患儿和5例4-18个月非心、肺源性疾病死亡的对照组婴... 目的分析要幼儿法乐四联症肺细小动脉和肺泡的病理学改变与一期根治术右室流出道重建方法的关系。方法肺病理标本取自16例8—36个月,体重8-16kg,行一期根治手术的法乐四联症(TOF)患儿和5例4-18个月非心、肺源性疾病死亡的对照组婴幼儿。TOF患儿加宽右心室流出道的方法包括瓣环交界切开、跨肺动脉瓣环补片和同种带瓣血管作为外通道连接右心室.肺动脉。术中测量中心肺动脉直径。形态半定量测量肺细小动脉平均中膜厚度百分比(MT%)、平均中膜面积百分比(MS%)、单位面积肺细小动脉数目(APSC)、单位面积肺泡数(MAN)、平均肺泡内衬间隔(MLI)、肺实质占同切片肺总面积比例(PPA%)和单位面积肺泡数/肺细小动脉数(AAR)。结果TOF组的MT%、MS%和APSC降低,MLI和AAR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单纯肺动脉瓣交界切开、跨肺动脉瓣环心包补片、跨肺动脉瓣环同种带单瓣大动脉血管片(包括1例同种带瓣外通道)3种方法的APSC依次降低,与相应的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变化一致,APSC与右肺动脉直径呈正相关(r=0.754,P=0.001)。结论要幼儿法乐氏四联征肺血流减少导致肺细小动脉和肺泡发育异常。根据肺门外肺动脉的发育程度选择右室流出道的重建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 形态半定量分析 法乐四联症 要幼儿 右心室流出道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尖瓣闭锁患儿的房坦术式对比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迎龙 于存涛 +3 位作者 朱晓东 尚华 宫路佳 张绿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1990年3月~1997年5月间通过对14例三尖瓣闭锁患儿的不同房坦术式进行对比研究,探讨采用同种带瓣血管片作前壁的右心房—右心室连接术的优点。方法:近年接受采用同种带瓣血管片作前壁的右心房—右心室连接术的7例... 目的:1990年3月~1997年5月间通过对14例三尖瓣闭锁患儿的不同房坦术式进行对比研究,探讨采用同种带瓣血管片作前壁的右心房—右心室连接术的优点。方法:近年接受采用同种带瓣血管片作前壁的右心房—右心室连接术的7例患儿为革新组;早年分别接受了右心房—肺动脉连接术(3例)、不带瓣的右心房—右心室连接(Bjoerk)术(1例)、右心房—右心室带瓣外管道(2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1例)共7例患儿为对照组,对两组术前及术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后各死亡1例,随访1~84个月,无死亡。该革新术式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其手术效果较好:手术后中心静脉压(CVP)低[平均1.97kPa(14.8mmHg)]、胸液量少(平均1184ml,P<0.05)、术后早期动脉血氧饱和度均大于90%、住院时间短。术后1~9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发现右心室腔有所增大、心肌有收缩功能、同种瓣叶有抗反流作用,右心房与右心室间无顺向压差及反流。而早年行右心房—肺动脉连接术的患儿胸液多达4276ml。结论:对于三尖瓣闭锁的患儿,如果右心室漏斗部及小梁化部有一定程度的发育,尽管右心室腔容积小于正常值的30%,也可以利用发育不良的右心室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闭锁 心脏外科手术 房坦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