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化硅球辅助硅酸钙微波干燥的性能
1
作者 冯帅 刘海玉 +3 位作者 郑仙荣 周世豪 乔晓磊 金燕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135,共7页
对添加碳化硅球辅助微波干燥多孔硅酸钙进行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碳化硅球添加量和微波功率对硅酸钙干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碳化硅球的添加显著缩短了硅酸钙的干燥时间.在微波功率150 W时,15 g w(水)=75%的多孔硅酸钙中的碳化硅球最优... 对添加碳化硅球辅助微波干燥多孔硅酸钙进行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碳化硅球添加量和微波功率对硅酸钙干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碳化硅球的添加显著缩短了硅酸钙的干燥时间.在微波功率150 W时,15 g w(水)=75%的多孔硅酸钙中的碳化硅球最优添加量为12颗,较未添加碳化硅球的样品平衡温度提升15℃,干燥能耗降低46%,干燥有效扩散系数为1.42×10^(-7) m^(2)/s.随着微波功率的增加,硅酸钙的干燥能耗和干燥时间减小,但减小趋势随功率的增加而减缓.在高微波功率下,添加碳化硅球会进一步减少硅酸钙的干燥时间和能耗.对干燥过程进行多物理场仿真,考察样品内部温度、电场强度、水分浓度场的实时分布.干燥初期,碳化硅球的添加对微波加热样品并未起到明显作用,在干燥后期形成热点,有效提升样品温度,加快了硅酸钙的干燥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硅酸钙 微波干燥 碳化硅球 水分有效扩散系数 干燥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与煤矸石(煤系高岭土)共燃行为及固定碱金属特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昊 刘海玉 +2 位作者 乔晓磊 谢玉婷 金燕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3-709,共7页
采用热重(TG)分析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研究了秸秆和煤矸石单独燃烧和共燃烧过程中的燃烧特性以及秸秆中碱金属元素的固留特性,采用Coats-Redfern积分法对秸秆和煤矸石共燃烧过程进行了动力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秸秆... 采用热重(TG)分析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研究了秸秆和煤矸石单独燃烧和共燃烧过程中的燃烧特性以及秸秆中碱金属元素的固留特性,采用Coats-Redfern积分法对秸秆和煤矸石共燃烧过程进行了动力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秸秆与煤矸石的混燃过程中存在强烈的交互作用,其中煤矸石掺混比例为10%时燃烧特性最优,混燃时随着煤矸石的添加,混合物的固定碳燃烧反应活化能降低且交互作用改变了燃烧过程中的反应机理;煤矸石质量分数为10%时对碱金属的释放抑制效果最好,在该比例下碱金属K、Na分别在1 000℃与1 100℃时的固定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煤矸石 共燃行为 固定碱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_(2)对K2CO_(3)吸附CO_(2)性能影响的实验及DFT机理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郭百合 李艳红 +3 位作者 张靖超 王彦霖 乔晓磊 金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9-669,I0019,共12页
电站锅炉的尾气在脱硫后含有微量的SO_(2),导致CO_(2)吸附剂性能变差。根据电厂烟气的组分,采用模拟烟气在实验室条件下对K2CO_(3)吸附剂的CO_(2)吸附性能及SO_(2)对CO_(2)吸附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结合XRD分析,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 电站锅炉的尾气在脱硫后含有微量的SO_(2),导致CO_(2)吸附剂性能变差。根据电厂烟气的组分,采用模拟烟气在实验室条件下对K2CO_(3)吸附剂的CO_(2)吸附性能及SO_(2)对CO_(2)吸附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结合XRD分析,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对SO_(2)在K2CO_(3)吸附剂上的影响及CO_(2)吸附机理进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受SO_(2)分子S原子活跃的s轨道影响,S的p轨道及O原子活性均增强,与K2CO_(3)表面O原子价带顶能带简并,SO_(2)被优先吸附在K2CO_(3)表面的O顶位,并将CO_(2)推离吸附剂表面,导致吸附剂活性位点虽有空余却无法吸附CO_(2)。在实验中表现为:模拟烟气中CO_(2)体积浓度为10%时,气氛中体积浓度为0.007%的SO_(2)会使吸附剂的吸附量由1.65 mmol/g降低至1.01 mmol/g。提出CO_(2)与H2O在K2CO_(3)(001)表面的吸附机理,理论计算的反应活化能为40.7 kJ/mol,反应热为-54.9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2CO_(3)吸附剂 CO_(2)捕集 SO_(2)影响 密度泛函理论 机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燃烧过程中Pb迁移特性研究及机理
4
作者 史一林 王彦霖 +4 位作者 乔晓磊 贾里 李艳红 张欢 金燕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993-4005,共13页
污泥在燃烧过程中Pb污染排放问题一直受到人们广泛关注。通过试验研究和模拟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借助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仪(BET)和X射线衍射(XRD)等试验测试方法分析了污泥燃烧过程中Pb的迁移转化特性,探... 污泥在燃烧过程中Pb污染排放问题一直受到人们广泛关注。通过试验研究和模拟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借助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仪(BET)和X射线衍射(XRD)等试验测试方法分析了污泥燃烧过程中Pb的迁移转化特性,探讨了添加CaO、水分和酸性气体等因素对Pb挥发和固相富集的影响,结合密度泛函理论揭示了PbCl_(2)分子在不同表面吸附的活性强弱。试验结果表明,污泥在900℃燃烧后,Pb残留率增加到61.37%,主要是受熔融作用的影响。在燃烧温度为700~900℃时,添加4%CaO后不利于Pb在固相产物中的富集,而在1000℃高温下,添加4%CaO后Pb在固相产物中的残留率提高了7.82%。当污泥含水率为20%时,Pb残留率与燃烧干污泥相比减少了28.43%;酸性气体的存在有利于Pb的固定,但其促进作用随体积分数的变化不一致。CO_(2)对Pb的固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体积分数越大越有利于Pb的富集,当模拟烟气中通入30%CO_(2)后,Pb的残留率提高了23.37%;而SO_(2)对Pb的固定有微弱的促进作用,且随着SO_(2)体积分数的增大,Pb的残留率先增大后减小,在通有0.15%SO_(2)的燃烧工况中,Pb残留率增大程度最佳,仅为4.82%。负载4%CaO的污泥分别在20%H_(2)O/20O_(2)/80N_(2)、20CO_(2)/20O_(2)/60N_(2)和0.15CO_(2)/20O_(2)/79.85N_(2)的工况下燃烧后Pb的残留率分别增大了−3.61%、8.77%和7.65%。模拟计算表明,PbCl_(2)分子在洁净CaO(001)表面吸附后,Pb原子和O_(surf)原子发生轨道杂化作用,而在预吸附有CO_(2)、SO_(2)和H_(2)O的CaO(001)表面上,PbCl_(2)分子的Pb原子会和O_(H)、O_(C)和O_(S)原子发生轨道杂化,这使得在预吸附有CO_(2)、SO_(2)和H_(2)O的CaO(001)表面上PbCl_(2)分子的吸附能较洁净表面相比分别增大了90.069、−13.458和−55.836 kJ/mol。综上所述,控制燃烧温度和添加适量的CaO可以有效提高Pb的残留率,水分存在会抑制Pb的固定,而CO_(2)和SO_(2)气氛有利于Pb在固相产物中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含水率 酸性气体 PB CAO DFT PbCl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Fs的改性生物焦复合吸附剂脱碳特性及机理研究
5
作者 王晨星 贾里 +5 位作者 柳晴瑞 王玉莹 程鹏 乔晓磊 聂浩田 金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79-2892,共14页
为进一步探究高性能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基CO_(2)复合吸附剂,首先通过掺杂Ce、Cu、Mn、Co多元金属对生物焦进行改性修饰,在探究最优制备方法的基础上,基于生物焦及Mg-MOF-74共同含有不饱和金属位点和含氧官能团的基础特性进行结构设... 为进一步探究高性能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基CO_(2)复合吸附剂,首先通过掺杂Ce、Cu、Mn、Co多元金属对生物焦进行改性修饰,在探究最优制备方法的基础上,基于生物焦及Mg-MOF-74共同含有不饱和金属位点和含氧官能团的基础特性进行结构设计,制备Mg-MOF-74改性生物焦复合吸附剂.在获得复合吸附剂吸附特性的基础上,探究了负载多元金属、MOFs材料以及生物焦之间的耦合及协同作用机制,并通过多种表征手段研究了样品的孔隙结构、表面官能团与晶态结构等微观特性,同时结合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以及元素价态变化揭示了复合吸附剂的脱碳机理.研究发现,溶胶凝胶法利于制备改性生物焦;负载的多元金属以金属氧化物形式存在于改性生物焦中,氧化边缘晶格缺陷,为改性生物焦引入含氧官能团,且所获得的10%Fe+4%Ce+2%Cu样品效果最优,其吸附量为1.53mmol/g;复合吸附剂对CO_(2)的吸附是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MOFs材料优化了复合吸附剂的孔隙结构,改性生物焦因其石墨微晶结构与掺杂多元金属修饰而在表面产生电子转移,发生了化学吸附,即二者的复合在脱碳过程中发挥了相互促进与协同的作用,使复合吸附剂吸附性能得到明显提升,对于前驱体共热解法制备的样品相较于改性生物焦和Mg-MOF-74分别提升了230.7%和7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焦 MOFS 复合吸附剂 改性修饰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_(2) 对钾基吸附剂 CO_(2) 吸附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6
作者 李艳红 郭百合 +3 位作者 张靖超 乔晓磊 王彦霖 金燕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647-3657,共11页
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经脱硫后,存在的痕量SO_(2) 会导致钾基吸附剂CO_(2)吸附性能恶化。以结晶氯化铝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K_(2)CO_(3)/Al_(2)O_(3)固体吸附剂,利用固定床反应系统,模拟烟气组分,在含SO_(2) (0、150、250、400 mg/m... 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经脱硫后,存在的痕量SO_(2) 会导致钾基吸附剂CO_(2)吸附性能恶化。以结晶氯化铝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K_(2)CO_(3)/Al_(2)O_(3)固体吸附剂,利用固定床反应系统,模拟烟气组分,在含SO_(2) (0、150、250、400 mg/m^(3))气氛下的CO_(2)吸附特性进行了吸附实验,结合BET、XRD表征手段,分析吸附剂孔隙结构和物质组成,采用DFT理论研究了SO_(2) 对K_(2)CO_(3)/Al_(2)O_(3)(0001)吸附剂表面吸附CO_(2)的影响及机理。结果表明,在理想气氛中,钾基吸附剂CO_(2)累积吸附量为1.72 mmol/g,当反应气氛中存在150 mg/m^(3) SO_(2) 时,钾基吸附剂与SO_(2) 发生反应生成K_(2)SO_(3),导致吸附剂的吸附量(1.38 mmol/g)降低了19.77%,SO_(2) 质量浓度增至400 mg/m^(3),钾基吸附剂CO_(2)累积吸附量逐渐降至1.26 mmol/g,吸附剂吸附CO_(2)性能恶化,钾基吸附剂在7次循环后吸附量降为1.1 mmol/g,循环性能变差。CO_(2)、SO_(2) 两种分子在K_(2)CO_(3)/Al_(2)O_(3)(0001)表面吸附位点均为Al-O桥位,H_(2)O分子的吸附位点为O顶位。K_(2)CO_(3)/Al_(2)O_(3)(0001)表面对SO_(2) 的吸附作用大于H_(2)O和CO_(2)。H_(2)O和CO_(2)共吸附时CO_(2)分子中O-s轨道与H-s轨道重叠,使得2者在表面吸附时可以相互促进;SO_(2) 分子由于其S、O原子p轨道活跃,与CO_(2)共吸附时,会优先抢占CO_(2)的吸附位点,抑制CO_(2)在表面的吸附。H_(2)O分子对K_(2)CO_(3)/Al_(2)O_(3)(0001)表面吸附SO_(2) 的促进作用大于CO_(2),H_(2)O的存在会加速SO_(2) 与表面的反应,导致吸附剂表面对CO_(2)吸附能力变差。CO_(2)与H_(2)O共吸附于K_(2)CO_(3)/Al_(2)O_(3)(0001)表面时碳酸化反应机理为H_(2)O分子中H+和OH−,分别与和CO_(2)形成HCO^(-)_(3),反应能垒为1.12 eV,反应热为−1.47 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钾基吸附剂 SO_(2) 气凝胶 DF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ZSM-5催化分解NO的机理
7
作者 张欢 刘梁 +2 位作者 史一林 乔晓磊 金燕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1-838,共8页
Cu-ZSM-5催化分解NO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为揭示NO在Cu-ZSM-5催化剂的催化分解机理,基于密度泛函模拟了NO在Cu-ZSM-5催化剂中短距离Cu+对上的吸附,并提出副产物N_(2)O、NO_(2)辅助催化分解NO的反应路径。计算结果表明,双核铜氧物种是Cu... Cu-ZSM-5催化分解NO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为揭示NO在Cu-ZSM-5催化剂的催化分解机理,基于密度泛函模拟了NO在Cu-ZSM-5催化剂中短距离Cu+对上的吸附,并提出副产物N_(2)O、NO_(2)辅助催化分解NO的反应路径。计算结果表明,双核铜氧物种是Cu基催化剂的重要活性中心。催化分解NO过程中,副产物NO_(2)在双核铜氧物种上的分解需要的活化能最高(为171.39 kJ/mol),N_(2)O分解需要86.92 kJ/mol的活化能垒,表明NO_(2)在活性位的分解难于N_(2)O的分解。N_(2)、O_(2)的解析分别吸收28.43、100.78 kJ/mol的热量,限速步骤为O_(2)的脱附。NO既作为反应物,同时又是催化过程中CuZSM-5催化剂活性中心实现氧化还原循环的关键还原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ZSM-5 催化分解 双核铜氧物种 氧化还原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热解升温速率下制备所得生物焦的汞吸附性能 被引量:1
8
作者 乔晓磊 贾里 +3 位作者 郭晋荣 张永强 樊保国 金燕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04-410,共7页
在管式炉中不同热解升温速率下制备了核桃壳生物焦,借助固定床反应器表征了生物焦的汞吸附性能,利用N2吸附/脱附装置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仪分析了生物焦的孔隙结构及表面官能团,获得了生物焦对汞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相... 在管式炉中不同热解升温速率下制备了核桃壳生物焦,借助固定床反应器表征了生物焦的汞吸附性能,利用N2吸附/脱附装置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仪分析了生物焦的孔隙结构及表面官能团,获得了生物焦对汞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相同吸附时间内,随着定温制备条件中热解温度和变温制备条件中热解终温的升高,生物焦对汞的吸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600℃、800℃、1 000℃和400℃;其中在定温制备条件下,当热解温度为600℃时,其累积汞吸附量达到最大,在300 min吸附时间内为2 942 ng/g;随着热解升温速率的升高,生物焦对汞的吸附能力先增强后减弱,当热解升温速率为10 K/min时,生物焦对汞的吸附性能最好;同时在生物焦对汞的物理吸附过程中,3~5 nm的介孔起主要作用,累积孔体积越大,累积汞吸附量越大,越利于生物焦对汞的吸附;在热解终温为600℃时,随着热解升温速率的升高,生物焦表面官能团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与汞吸附性能实验结果一致,说明生物焦表面官能团会影响生物焦对汞的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焦 吸附 热解 升温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镁冶炼还原渣脱硫性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乔晓磊 金燕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年第7期185-187,共3页
探讨了金属镁冶炼还原渣作为脱硫剂的可能性,对金属镁冶炼还原渣进行了成分分析,并利用TGA研究了金属镁冶炼还原渣在不同氧气含量、不同粒径、不同反应温度条件下作为脱硫剂的性能。
关键词 金属镁冶炼还原渣 脱硫 热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放电对脱硫活性焦循环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海玉 樊向黎 +3 位作者 乔晓磊 徐樑 金燕 樊保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4522-4530,共9页
在微波反应器中利用微波诱导脱硫活性焦放电再生,研究微波放电对脱硫活性焦再生产物及循环再生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平均放电强度的增加,再生释放CO的量增大,SO2的得率减小,质量损失增大;再生后活性焦的孔隙结构被破坏,吸附SO2... 在微波反应器中利用微波诱导脱硫活性焦放电再生,研究微波放电对脱硫活性焦再生产物及循环再生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平均放电强度的增加,再生释放CO的量增大,SO2的得率减小,质量损失增大;再生后活性焦的孔隙结构被破坏,吸附SO2的活性位增多,含氧官能团减小,碱性增强。再生后1117cm-1处出现含硫S-C-O吸收振动峰,1053cm-1处出现很强的-S=O吸收振动峰,400W强放电再生后比表面积降到原样的20%,SO2的吸附容量降到原样的64%,活性焦表面化学性质对SO2吸附容量的影响更大;放电再生产生等离子体可能会与脱附的SO2分子高速碰撞,使SO2分子由基态变为激发态,促进C-SO2的还原反应。微波放电再生产物是S、CO、CO2和含硫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放电 活性焦 脱硫 再生 孔隙结构 官能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微观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娟娟 乔晓磊 +2 位作者 冯翠英 金燕 栗少卿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922-1927,共6页
从微观角度入手,通过氮吸附仪、压汞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了某循环流化床锅炉中不同粒径段飞灰颗粒的微观特性。结果表明:飞灰的含碳量与其粒径之间具有峰值特征;不同粒径段飞灰的吸附等温线均近似为第Ⅱ类;孔类型主要为锥形孔、平行... 从微观角度入手,通过氮吸附仪、压汞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了某循环流化床锅炉中不同粒径段飞灰颗粒的微观特性。结果表明:飞灰的含碳量与其粒径之间具有峰值特征;不同粒径段飞灰的吸附等温线均近似为第Ⅱ类;孔类型主要为锥形孔、平行板狭缝孔和墨水瓶状孔;孔径分布很宽,但未发现2 nm以下的孔;飞灰的孔径分布从几纳米至几万纳米,最可几孔径均在100 nm以下;飞灰的比孔容积主要由孔径大于100 nm,尤其是孔径大于1 000 nm的孔构成,而比表面积则由孔径小于100 nm的孔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锅炉 飞灰 孔隙结构 压汞 扫描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厂煤粉锅炉汞排放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樊保国 刘军娥 +2 位作者 乔晓磊 贾里 金燕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1-63,73,共4页
通过分析某电厂煤粉炉燃烧后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含汞量,获得了300、600MW煤粉锅炉的汞排放特性。结果表明,进入300、600MW煤粉锅炉的汞最后主要富集在飞灰中而被除尘器捕集,分别占总汞质量的85.10%、69.17%;湿法脱硫系统能脱除一部分烟... 通过分析某电厂煤粉炉燃烧后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含汞量,获得了300、600MW煤粉锅炉的汞排放特性。结果表明,进入300、600MW煤粉锅炉的汞最后主要富集在飞灰中而被除尘器捕集,分别占总汞质量的85.10%、69.17%;湿法脱硫系统能脱除一部分烟气汞,脱硫石膏、废水中的汞分别占3.56%、11.66%;底渣中的汞均占了不到1%;最后排入大气的烟气中汞分别为3.23、3.51μg/m3,分别占10.93%、19.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厂煤粉锅炉 排放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镁渣作为脱硫剂的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经宽 乔晓磊 金燕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73-575,共3页
通过分析金属镁冶炼还原渣成分,利用热重分析仪(TGA)对金属镁冶炼还原渣在不同氧气含量、不同粒径、不同反应温度条件下的脱硫性能进行了研究,并观察了扫描电镜(SEM)下金属镁冶炼还原渣反应前后的微观结构,探讨了金属镁冶炼还原渣作为... 通过分析金属镁冶炼还原渣成分,利用热重分析仪(TGA)对金属镁冶炼还原渣在不同氧气含量、不同粒径、不同反应温度条件下的脱硫性能进行了研究,并观察了扫描电镜(SEM)下金属镁冶炼还原渣反应前后的微观结构,探讨了金属镁冶炼还原渣作为脱硫剂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金属镁冶炼还原渣可以用于工业锅炉脱硫,能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气脱硫 金属镁冶炼还原渣 热重分析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固结力下的煤粉流动特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樊保国 姚力 +4 位作者 宋凯 金燕 乔晓磊 韩涛 郎鹏德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18-422,共5页
采用JENIKE剪切实验方法对相同粒径的两种不同水分含量的煤粉进行了一系列剪切实验,获得了煤粉的流动函数和其他流动特性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煤粉的剪切力、压实密度、黏聚力和流动函数都随着固结力的增大而增大;固结力为50,kPa时,煤粉... 采用JENIKE剪切实验方法对相同粒径的两种不同水分含量的煤粉进行了一系列剪切实验,获得了煤粉的流动函数和其他流动特性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煤粉的剪切力、压实密度、黏聚力和流动函数都随着固结力的增大而增大;固结力为50,kPa时,煤粉的内摩擦角出现最小值;在30,kPa和130,kPa的固结态下,含水率为7.0%的煤粉压实密度比含水率为4.1%的煤粉大,但其黏聚力比含水率为4.1%的煤粉小;在50,kPa、70,kPa和100,kPa固结态下则有相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 固结力 流动特性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制焦条件下煤焦的介电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樑 刘海玉 +2 位作者 金燕 樊保国 乔晓磊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16,共6页
选用3种不同煤阶的煤分别制成800~1 200℃温度下的煤焦试样,通过同轴探头法测试煤焦的介电特性参数,考察测量频率、制焦温度、煤种对介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煤焦的复介电常数实部、虚部、介质损耗角正切均随频率的增加而减小,随制... 选用3种不同煤阶的煤分别制成800~1 200℃温度下的煤焦试样,通过同轴探头法测试煤焦的介电特性参数,考察测量频率、制焦温度、煤种对介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煤焦的复介电常数实部、虚部、介质损耗角正切均随频率的增加而减小,随制焦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低频时测试频率和制焦温度对煤焦介电特性影响较大,频率升高影响作用减弱;不同煤种生成的煤焦介电特性差异明显,无烟煤煤焦的介电性能参数最大,烟煤煤焦的介电性能参数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种 煤焦 介电特性 测试频率 制焦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80t/h四角切圆燃烧锅炉改变配风方式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6
作者 段耀辉 蔡新春 +2 位作者 武卫红 乔晓磊 金燕 《电站系统工程》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10,共3页
某电厂2080 t/h四角切圆锅炉长期存在着分隔屏过热器左右侧烟温偏差大、过热器超温、减温水量过大等问题。借助Fluent模拟软件平台,应用合理的模型和网格划分,模拟炉内的燃烧状况。计算结果表明改变上二次风G和消旋风的风速后,过量空气... 某电厂2080 t/h四角切圆锅炉长期存在着分隔屏过热器左右侧烟温偏差大、过热器超温、减温水量过大等问题。借助Fluent模拟软件平台,应用合理的模型和网格划分,模拟炉内的燃烧状况。计算结果表明改变上二次风G和消旋风的风速后,过量空气系数从1.2升至1.22,炉膛内火焰中心下移,残余的旋转动量减少。该锅炉实际运行结果证实,改变上二次风G和消旋风后,左右侧一级减温水量之比从2.85降低至2.55,分隔屏过热器从4个超温点减少至2个,减温水量从150.7 t/h降低至105.9 t/h,锅炉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都得到了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四角切圆锅炉 减温水 烟温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弱地层地连墙槽壁稳定控制研究
17
作者 乔晓磊 司林军 《四川建材》 2024年第5期65-67,共3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铁系统成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市民出行效率的关键。在江浙地区,地铁车站基坑支护常采用地下连续墙,但地层大多为软弱淤泥质地层,在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生槽壁失稳。以浙江省宁波市某地铁车站地连墙施工为工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铁系统成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市民出行效率的关键。在江浙地区,地铁车站基坑支护常采用地下连续墙,但地层大多为软弱淤泥质地层,在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生槽壁失稳。以浙江省宁波市某地铁车站地连墙施工为工程背景,对地下连续墙成槽过程中的稳定性进行研究,探讨槽壁稳定加固方法,分析其存在的技术问题并提出处理措施,为同类软弱地层地连墙施工提供实用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地层 槽壁失稳 地连墙 槽壁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频自媒体平台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创新研究
18
作者 乔晓磊 《当代音乐》 2024年第4期65-67,共3页
在我国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过程中,信息化技术逐渐优化与完善,视频自媒体平台逐步建立起来,日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发展当中,并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受到教育事业高速发展的影响,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教育部门加大了对高校... 在我国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过程中,信息化技术逐渐优化与完善,视频自媒体平台逐步建立起来,日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发展当中,并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受到教育事业高速发展的影响,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教育部门加大了对高校音乐教学的重视,并提出了相关要求与标准,以此来提高学生艺术水平与音乐鉴赏能力。将视频自媒体平台准确应用在音乐教学当中,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还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控制与束缚,提升音乐教学活动开展的先进性与灵活性。对此,如何科学规范地将视频自媒体平台应用在高校音乐教学当中成为音乐教师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简单阐述了应用视频自媒体平台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其次总结出高校音乐教学现状,最后提出具有科学性与有效性的应用方法,以期为高校音乐教学活动创新开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自媒体平台 高等院校 音乐教学 实际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探头微波水分仪测量原煤水分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海玉 侯京亮 +1 位作者 乔晓磊 苗杨 《煤质技术》 2014年第1期10-13,共4页
研究了2种采用不同探头的微波水分仪测量原煤的含水量,对影响其测量精度的因素进行了试验分析。选取某电厂所用的原煤作为实验用煤,分别对采用表面波插入式探头的微波水分仪和采用反射计探头的微波水分仪进行了测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 研究了2种采用不同探头的微波水分仪测量原煤的含水量,对影响其测量精度的因素进行了试验分析。选取某电厂所用的原煤作为实验用煤,分别对采用表面波插入式探头的微波水分仪和采用反射计探头的微波水分仪进行了测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对于采用表面波插入式探头的微波水分仪,微波仪的读数随插入深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煤样粒径的增大读数减小,煤层厚度的变化对读数影响不大;对于探头采用反射式设计的微波水分仪,微波仪的读数随探头与煤层面之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煤样粒径的增大读数减小,煤层厚度的变化对测量结果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水分仪 原煤 水分 测量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院校中国音乐史教学改革策略探究
20
作者 乔晓磊 《艺术科技》 2024年第15期196-198,共3页
目的:近年来,高等院校音乐课程教学虽然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但音乐史教学滞后、育人成效欠缺等问题仍旧存在,高等院校应遵循与时俱进的理念,不断改革中国音乐史教学,进一步提升音乐史教学整体质量,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方法:文章采取理论... 目的:近年来,高等院校音乐课程教学虽然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但音乐史教学滞后、育人成效欠缺等问题仍旧存在,高等院校应遵循与时俱进的理念,不断改革中国音乐史教学,进一步提升音乐史教学整体质量,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方法:文章采取理论调查、文献调查研究等研究方法,从中国音乐史教学现状、中国音乐史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音乐史教学改革策略等多个层面出发,对高等院校中国音乐史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结果:中国音乐史教学存在学生学习质量欠缺、成长发展不到位等问题,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结合时代发展趋势,整合运用信息化、数字化课程教学技术,改善音乐史课堂教学环境,创新优化音乐学科教学组织形式,健全完善音乐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国音乐史教学评价考核体系,可以助力中国音乐史教学高质量、深层次组织实施,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传承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助力学生全面、多元化发展。结论:新形势下,高等院校要高度关注中国音乐史教学现状,认识到音乐史教学改革的重要价值,采取不同的策略助力音乐史教学创新改革,提升中国音乐史学科育人质量,深入落实中国音乐史教学育人职责与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院校 中国音乐史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