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还田后效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1
作者 杨舒纯 严君 +5 位作者 高瑞敏 许梦琪 韩晓增 邹文秀 陈旭 陆欣春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1期64-72,共9页
探讨秸秆还田后效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以2016年在黑龙江省海伦市胜利村设置免耕秸秆覆盖(D0)、秸秆均匀混于0~15 cm土层(D15)、0~35 cm土层(D35)和0~50 cm土层(D50)4个处理,2017年后不再... 探讨秸秆还田后效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以2016年在黑龙江省海伦市胜利村设置免耕秸秆覆盖(D0)、秸秆均匀混于0~15 cm土层(D15)、0~35 cm土层(D35)和0~50 cm土层(D50)4个处理,2017年后不再进行秸秆还田,研究不同秸秆还田4年后对黑土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后效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同一土层秸秆还田后效土壤微生物的AWCD值表现不同,0~15 cm土层中表现为D15>D35>D50>D0;15~35 cm土层表现为D35>D50>D15>D0;35~50 cm土层表现为D50>D35>D15>D0。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后效均会提高全土层(0~50 cm)McIntosh指数,对Shannon和Simpson指数没有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后效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不同,0~5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对碳源总的利用能力均表现为:D35>D50>D15>D0,从上至下各土层碳源利用能力最高的处理分别是D15、D35和D50。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后效微生物代谢碳源最多的是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及多聚物类碳源。因此,在质地黏重的黑土中采用秸秆深混还田方式是提升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和碳源利用能力的有效农田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黑土 Biolog-Eco微平板法 微生物 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施用条件下大豆固氮能力-产量-品质的综合评价
2
作者 严君 邹文秀 +5 位作者 韩晓增 陈旭 陆欣春 高瑞敏 许梦琪 杨舒纯 《大豆科技》 2024年第5期1-7,22,共8页
为评价不同氮肥施用条件下不同生育时期大豆品种根瘤固氮能力、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情况,文章以不施氮肥处理作为对照,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加权法对不同处理下的大豆根瘤固氮能力、产量和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 为评价不同氮肥施用条件下不同生育时期大豆品种根瘤固氮能力、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情况,文章以不施氮肥处理作为对照,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加权法对不同处理下的大豆根瘤固氮能力、产量和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条件下高蛋白和低蛋白大豆根瘤固氮、产量和品质指标响应不同,各指标间相关性较高。主成分分析表明,4个主成分为影响不同处理大豆根瘤固氮、产质量协同提高系数的主要指标。隶属函数评价和分析计算表明,不同处理条件下低蛋白大豆品种根瘤固氮、产质量协同提高能力大小表现为:VOS-DN>ROS-DN>ROS-GN>ROS-CK>VOS-CK>VOS-GN;高蛋白大豆品种表现为:RPS-DN>VPS-DN> RPS-CK>VPS-CK>VPS-GN>RPS-GN,低蛋白大豆综合评分高于高蛋白大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 固氮 品质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料还田对草甸土孔隙结构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陆欣春 韩晓增 +7 位作者 邱琛 陈旭 严君 张乃文 张志明 甘佳伟 邹文秀 刘洪刚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1期52-65,共14页
为了研究有机物料还田对草甸土孔隙结构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优化草甸土耕作层结构、提高作物产量,2019年以吉林省公主岭市的草甸土为试验地,在玉米播种前设置了秸秆浅混还田(CT,0~15cm)、秸秆深混还田(STS,0~35cm)、秸秆和有机肥深混还田(... 为了研究有机物料还田对草甸土孔隙结构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优化草甸土耕作层结构、提高作物产量,2019年以吉林省公主岭市的草甸土为试验地,在玉米播种前设置了秸秆浅混还田(CT,0~15cm)、秸秆深混还田(STS,0~35cm)、秸秆和有机肥深混还田(STSM,0~35 cm)、无秸秆还田常规耕作(CK)4个处理。对玉米收获后的土壤进行取样分析,测定0~35 cm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和孔隙结构,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式、Mantel test和随机森林方法分析土壤孔隙结构调控玉米产量的途径。结果表明,经CT、STS和STSM处理后的0~15 cm土层土壤容重与CK处理相比显著下降了5.2%~7.8%(P<0.05),而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导水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分别显著增加了7.8%~16.6%和77.5%~325%(P<0.05);STS和STSM处理进一步显著改变了>15~35 cm土层上述3个土壤物理性质。CT扫描结果显示,有机物料还田显著改善了相应土层土壤结构。与CK处理相比,CT、STS和STSM处理显著增加了0~15 cm土层>1000µm孔隙数量和孔隙度;与CT处理相比,STS和STSM处理>15~35 cm土层>1000µm孔隙数量和孔隙度分别显著增加了1.2倍~1.3倍和47.5%~58.9%(P<0.05)。有机物料还田增加了土壤孔隙的复杂性和连通性。与CK处理相比,CT、STS和STSM处理显著增加了0~15 cm土层的各向异性和分形维数,降低了欧拉数(P<0.05);STS和STSM处理显著改善了15~35 cm土层土壤孔隙结构。不同处理间玉米产量表现为STSM>STS>CT>CK。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0~15 cm土层土壤孔隙结构可以直接影响玉米产量或者通过影响容重和饱和导水率间接影响玉米产量,而15~35 cm土层土壤孔隙结构只能通过影响田间持水量间接影响玉米产量。0~35 cm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和孔隙结构能够解释玉米产量的81.9%,15~35 cm土层对玉米产量的贡献大于0~15 cm土层。有机物料深混还田通过改变0~35 cm土层草甸土物理性质和孔隙分布,增加孔隙结构的复杂性和连通性,优化耕层结构,具备提高玉米产量的潜力,其中秸秆和有机物配合施用的效果优于单独秸秆还田。如果草甸土分布区有机肥源充足,建议利用秸秆和有机肥料进行深混还田可建立良好的土壤肥力,可以有效增加玉米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甸土 饱和导水率 孔隙分布 各向异性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海伦市耐重茬大豆品种筛选
4
作者 陆欣春 邹文秀 +4 位作者 陈旭 韩晓增 李梦琪 朱园辰 严君 《大豆科技》 2024年第6期1-6,共6页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其大豆生产发展直接影响我国大豆产业振兴。随着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生产上大面积重茬种植现象普遍,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为筛选适宜黑龙江省海伦地区种植耐重茬、高产、稳产、优质大豆新品种,文章以16个大...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其大豆生产发展直接影响我国大豆产业振兴。随着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生产上大面积重茬种植现象普遍,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为筛选适宜黑龙江省海伦地区种植耐重茬、高产、稳产、优质大豆新品种,文章以16个大豆品种为研究对象,开展耐重茬大豆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沃豆29、克山1号、东生17、鑫兴1号、五豆188抗重茬能力强,为适宜黑龙江省海伦地区耐重茬种植的主推大豆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重茬 品种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氮磷钾配施提升大豆产量、籽粒养分和异黄酮含量及土壤肥力
5
作者 李梦琪 邹文秀 +3 位作者 韩晓增 严君 陈旭 陆欣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21-2229,共9页
【目的】通过长期定位实验,探究长期不同氮磷钾肥配施对大豆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为黑龙江省黑土区大豆产量、品质提升和土壤质量维持提供技术支撑。【方法】田间试验始于1990年,以‘东生17’大豆为试验材料,设置了不施肥(CK... 【目的】通过长期定位实验,探究长期不同氮磷钾肥配施对大豆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为黑龙江省黑土区大豆产量、品质提升和土壤质量维持提供技术支撑。【方法】田间试验始于1990年,以‘东生17’大豆为试验材料,设置了不施肥(CK)、磷钾肥(PK)、氮钾肥(NK)、氮磷肥(NP)及氮磷钾平衡施肥(NPK)5个处理,系统分析不同氮磷钾肥配施下大豆产量及其矿物质(磷、钾、钙和铁元素)和异黄酮含量,以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特征。【结果】与CK处理相比,PK、NK、NP及NPK处理均可提升大豆产量,增幅为5.1%~18.6%;大豆籽粒中钙、铁、钾元素和异黄酮含量均增加,增幅表现为NPK>NP>NK>PK,而籽粒中的磷元素含量对各施肥处理的响应并不显著。与不施肥及各缺素处理相比,NPK处理下钙、铁、钾和异黄酮含量分别增加了6.6%~12.6%、19.9%~54.6%、8.8%~16.3%和14.1%~58.0%。NPK处理下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与其他处理差异较小,而碱解氮、全磷、全钾、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多有显著提升,其中有效磷涨幅最高,达到80.0%;与NPK相比,NK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及NP处理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44.4%、19.7%和29.2%。4个施肥处理中,PK处理的增产率和增产值均处于最低水平,且未能有效提升大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氮肥的农学效率达到14.7 kg/kg,远高于磷、钾肥的1.1 kg/kg和1.3 kg/kg。氮磷钾肥配施处理大豆的经济效益显著提升。【结论】东北黑土区大豆生产中氮肥施用是必不可少,通过氮磷钾平衡施肥不仅可以显著提升大豆产量和经济效益,还可以提升大豆品质、培肥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钾平衡施肥 大豆 矿质元素 异黄酮 土壤肥力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白浆土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6
作者 高瑞敏 严君 +6 位作者 韩晓增 陈旭 邹文秀 陆欣春 许梦琪 杨舒纯 蒋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8-205,215,共9页
为探究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白浆土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在东北白浆土地区开展2 a定位试验,设置常规耕作对照(CK,无秸秆无有机肥添加)、秸秆还田(S)、有机肥还田(M)和秸秆搭配有机肥还田(SM)共4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K相比... 为探究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白浆土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在东北白浆土地区开展2 a定位试验,设置常规耕作对照(CK,无秸秆无有机肥添加)、秸秆还田(S)、有机肥还田(M)和秸秆搭配有机肥还田(SM)共4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有机物料均可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增加1.81%~6.91%、1.54%~7.48%和2.04%~7.26%,但对土壤C∶N、C∶P、N∶P无显著影响。施用有机物料均可显著增加土壤碳、氮、磷获取酶的活性,其中土壤氮获取酶活性的增加最为显著,增幅为60.03%~131.15%,且有机肥还田和秸秆搭配有机肥还田对3种土壤获取酶的提升效果优于秸秆还田处理。胞外酶化学计量散点图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受碳和磷的共同限制,而有机物料的投入可缓解这种限制;基于随机森林分析发现,土壤有效磷、碱解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微生物量磷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碳和磷限制指标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浆土 有机物料还田 土壤化学计量比 土壤胞外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有机肥配施对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富里酸结构的影响
7
作者 张敏 韩晓增 +4 位作者 陆欣春 陈旭 严君 冯浩亮 邹文秀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7-116,共10页
为探讨化肥有机肥配施对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富里酸结构的影响,依托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2001年设置的长期定位试验,分析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15000 kg·hm-2有机肥(NPKM1)及化肥+22500 kg·hm-2有机肥(NP... 为探讨化肥有机肥配施对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富里酸结构的影响,依托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2001年设置的长期定位试验,分析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15000 kg·hm-2有机肥(NPKM1)及化肥+22500 kg·hm-2有机肥(NPKM2)处理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富里酸结构及光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化肥有机肥配施显著提高了0~40 cm土层>0.25 mm团聚体分布比例,增强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CK相比,NPKM1和NPKM2处理的0~20 cm土层>0.25 mm团聚体分布比例分别增加6.2%~26.3%和8.4%~50.2%。(2)土壤各粒径团聚体富里酸包含类富里酸、类胡敏酸和类蛋白质共3种荧光组分,化肥有机肥配施提高了类富里酸、类胡敏酸组分荧光强度及百分比和类蛋白质组分荧光强度,降低了类蛋白质组分荧光强度百分比;与CK相比,NPKM1和NPKM2处理>0.25 mm团聚体富里酸的类富里酸和类胡敏酸组分荧光强度分别提高7.0%~30.5%和12.8%~45.4%。同时土壤各粒径团聚体富里酸均受自生源和外生源共同作用的影响(FI(荧光指数)>1.4,0.8<BIX(自生源系数)<1.0),呈现强腐殖化和新近自生源特征(3.0<HIX(腐殖化指数)<6.0)。(3)土壤各粒径团聚体富里酸的SUVA 254、SUVA 280和E 4/E 6值随有机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芳香性增强,分子结构变简单。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富里酸荧光组分、芳香性(SUVA 254)、腐殖化程度(HIX、E 4/E 6)是影响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化肥有机肥配施通过增加团聚体富里酸荧光组分强度,提高团聚体芳香性和腐殖化程度,进而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有机肥配施 黑土 团聚体稳定性 三维荧光光谱 富里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物理特性变化及改善途径
8
作者 张敏 韩晓增 +3 位作者 陆欣春 陈旭 严君 邹文秀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2期173-180,共8页
东北黑土区位于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因其高肥力和有机质含量而闻名。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东北黑土地的开垦,养分的失调导致了黑土物理特性的变化和功能的退化,从而使得黑土... 东北黑土区位于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因其高肥力和有机质含量而闻名。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东北黑土地的开垦,养分的失调导致了黑土物理特性的变化和功能的退化,从而使得黑土肥力下降,威胁着该地区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黑土物理特性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黑土层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降低,水稳性团聚体减少,田间持水量下降等。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施肥制度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土壤物理特性,从而遏制土壤肥力的不断下降。本文总结了自黑土开垦以来土壤容重、水稳性团聚体、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导水率的变化,分析了耕作和有机物料等对土壤物理特性的重要调节作用,讨论了不同保护途径如何通过改善土壤物理特性达到提升土壤肥力的目的,最后从制定合理的耕作体系和有机培肥机制,优化作物种植模式等展望了未来黑土重点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水稳性团聚体 容重 饱和导水率 田间持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料还田对白浆土物理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9
作者 高瑞敏 严君 +7 位作者 韩晓增 陈旭 邹文秀 陆欣春 许梦琪 杨舒纯 蒋锐 朴永杰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3期305-313,共9页
有机物料还田能够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而对于存在障碍性白浆层的低产白浆土,施用不同有机物料对不同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及对作物产量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双鸭山市852农场管理区内典型白浆土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两年不同有机物料... 有机物料还田能够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而对于存在障碍性白浆层的低产白浆土,施用不同有机物料对不同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及对作物产量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双鸭山市852农场管理区内典型白浆土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两年不同有机物料还田的试验,探究无有机物料还田(CK)、秸秆还田(S)、有机肥还田(M)、秸秆+有机肥还田(SM)等在深翻条件下对白浆土全耕层(0~35 cm)物理特性以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比较,S、M和SM处理分别在0~15 cm和15~35 cm土层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和土壤三相比偏离值,增加广义土壤结构指数;其中SM处理0~15 cm和15~35 cm土层土壤容重较CK分别显著降低4.71%和6.10%(P<0.05)。SM处理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相比CK年平均增产2935 kg·hm^(−2)。相关性分析表明,15~35 cm土壤孔隙度、土壤容重及0~15 cm土壤容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其对玉米产量的贡献度分别达到7.32%、7.31%和6.98%。深翻配合秸秆和有机肥还田可以改善白浆土0~35 cm土层物理特性,促使土壤三相结构分布趋于理想状态,增加玉米产量,可为东北白浆土区域构建适宜作物生长的耕层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还田 白浆土 物理特性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形态氮素对种植大豆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4
10
作者 严君 韩晓增 +2 位作者 王树起 李晓慧 朱巍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41-347,共7页
采用框栽试验方法,研究6种不同形态氮素[生物固氮(N0)、硝态氮(N1)、铵态氮(N2)、氨基酸态氮(N3)、蛋白态氮(N4)和酰胺态氮(N5)]对种植大豆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大豆生育期内真菌、细菌、放线菌数... 采用框栽试验方法,研究6种不同形态氮素[生物固氮(N0)、硝态氮(N1)、铵态氮(N2)、氨基酸态氮(N3)、蛋白态氮(N4)和酰胺态氮(N5)]对种植大豆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大豆生育期内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和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反应不同;三大菌群在组成上以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数量上均在花期时达到峰值,即均随着大豆生育期的推进呈单峰曲线变化;花期不同形态氮处理下的土壤微生物总数量有差异,具体表现为N5>N3>N2>N1>N4>N0。土壤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缓慢下降趋势,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因此,评价土壤生物多样性指数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随着生育期的推进亦为单峰曲线变化趋势,但脲酶与蔗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不同,其高峰期出现在鼓粒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脲酶 蔗糖酶 氮形态 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及供氮方式对大豆根瘤生长及固氮的影响 被引量:36
11
作者 严君 韩晓增 +3 位作者 王守宇 王树起 李晓慧 朱巍巍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5-79,共5页
采用框栽试验方法,研究一次供氮(指在总氮量一定的情况下以基肥的形式一次性施入,设3种总供氮量处理:75 kg/hm2、150 kg/hm2、225 kg/hm2)和分次供氮(指在总氮量一定的情况下,分别于播种前、苗期、花期和鼓粒期分4次平均施入,与一次供... 采用框栽试验方法,研究一次供氮(指在总氮量一定的情况下以基肥的形式一次性施入,设3种总供氮量处理:75 kg/hm2、150 kg/hm2、225 kg/hm2)和分次供氮(指在总氮量一定的情况下,分别于播种前、苗期、花期和鼓粒期分4次平均施入,与一次供氮处理相同,设3种总供氮量处理)对大豆根瘤干重和数量、氮积累量、固氮酶活性及豆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性施氮方式下,各处理地上氮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根系氮积累量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分次施氮方式下,花期和鼓粒期根瘤干重和数量的变化趋势一致;苗期,各组织氮积累均以一次性施氮方式高于分次施氮和对照,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地上);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分次施氮对大豆植株氮积累促进作用增大,各组织氮积累表现为分次施氮>一次性施氮>对照。施氮量对固氮酶和豆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与一次性施氮方式下相似,但整体上较之抑制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瘤 固氮 供氮方式 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大豆生长、结瘤及产量对氮、磷的响应 被引量:24
12
作者 严君 韩晓增 +1 位作者 丁娇 王影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8-325,共8页
氮肥和磷肥显著影响大豆的结瘤和产量。然而在土壤肥力较高、速效养分有效性差的东北地区,有关氮肥和磷肥施用量对大豆结瘤和产量影响的研究较少。本试验采用裂区田间试验,设置3个氮(N)水平(0、20和50kg/hm2)和3个磷(P)水平(0、20和40 k... 氮肥和磷肥显著影响大豆的结瘤和产量。然而在土壤肥力较高、速效养分有效性差的东北地区,有关氮肥和磷肥施用量对大豆结瘤和产量影响的研究较少。本试验采用裂区田间试验,设置3个氮(N)水平(0、20和50kg/hm2)和3个磷(P)水平(0、20和40 kg/hm2),研究氮、磷及其交互作用对大豆生长发育、结瘤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氮肥大豆生物量和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根瘤数量、干重、大小和结瘤指数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单施磷肥促进大豆生物量、产量、根瘤数量、干重、大小和结瘤指数的增加,但其增幅低于施氮处理下的增幅。氮×磷对大豆生长和产量促进作用高于单施氮和单施磷处理,但差异不显著;氮×磷处理下的根瘤数量、干重、大小和结瘤指数低于单施磷处理;氮×磷处理下N2(N 50 kg/hm2)处理下的大豆根瘤数量、干重、大小和结瘤指数高于N1处理(N 20 kg/hm2)下的,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大豆根瘤数量、干重、大小和结瘤指数增加,施磷能够抵消氮对大豆根瘤产生和形成的抑制。氮、磷及其交互作用对大豆根瘤的影响都是直接的,并且不是通过促进大豆生长间接促进的。因此氮和磷均是限制东北地区大豆结瘤和产量的因素,但氮是主导因素。若要获得大豆高产,氮肥施用量需要控制在50 kg/hm2,磷肥在40 kg/hm2;但若想最大的发挥大豆的结瘤固氮功能,那么应该不施或者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到20 kg/hm2,磷肥仍在4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大豆 根瘤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形态氮对大豆根瘤生长及固氮的影响 被引量:25
13
作者 严君 韩晓增 +2 位作者 王守宇 王树起 李晓慧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74-677,共4页
采用框栽的培养方法,通过施用不同形态氮肥,探讨不同形态氮对大豆根瘤生长、含氮量、氮积累量以及固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形态的氮源,对根瘤干重、数量有促进作用,同时增加了根瘤中的含氮量和氮积累量。根瘤干重及数量的变化... 采用框栽的培养方法,通过施用不同形态氮肥,探讨不同形态氮对大豆根瘤生长、含氮量、氮积累量以及固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形态的氮源,对根瘤干重、数量有促进作用,同时增加了根瘤中的含氮量和氮积累量。根瘤干重及数量的变化均为铵态氮(N2)>蛋白氮(N4)>硝态氮(N1)>氨基酸态氮(N3)>酰胺态氮(N5)>生物固氮(N0),其中N0处理的根瘤干重、数量最少,而N2处理的根瘤干重和数量最多。根瘤含氮量的变化为N1>N4>N5>N2>N3>N0,其中N1处理下的根瘤中的根瘤含氮量最高,N1、N4和N5各处理与N0处理间差异显著(P<5%)。而氮积累的变化为N2>N4>N1>N5>N3>N0,各处理与N0处理相比,差异极显著(P<1%),与含氮量的变化趋势略有不同。添加不同形态的氮源对根瘤固氮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其变化趋势为N0>N5>N3>N2>N4>N1,N0处理的固氮酶活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瘤 固氮酶活性 不同形态氮 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下一次与分次施氮对大豆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14
作者 严君 韩晓增 +2 位作者 王树起 李晓慧 朱巍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0-154,共5页
采用框栽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施氮量下一次和分次施氮对种植大豆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组成,土壤酶活性及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占绝对优势,细菌数量的变化决定微生物总数量的变化。不同施氮量下一次和分次施氮土壤细菌、微生物总... 采用框栽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施氮量下一次和分次施氮对种植大豆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组成,土壤酶活性及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占绝对优势,细菌数量的变化决定微生物总数量的变化。不同施氮量下一次和分次施氮土壤细菌、微生物总数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相同施氮量下,除225 kg/hm2水平外,分次施氮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分别较一次施氮各处理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增加了30.3%和6.3%;而生物多样性指数则是一次施氮均高于分次施氮各处理。一次施氮土壤脲酶和转化酶活性的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分次施氮方式下,土壤脲酶和转化酶活性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同施氮量下,分次施氮土壤脲酶和转化酶活性均高于一次施氮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脲酶 转化酶 一次施氮 分次施氮 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小麦、玉米和大豆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严君 韩晓增 +3 位作者 陈旭 邹文秀 陆欣春 郝翔翔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1-177,共7页
为了明确长期施肥和不施肥条件下作物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以典型黑土为研究对象,选取长期定位实验站长期施肥和不施肥条件下的小麦、玉米和大豆连作处理,通过稀释平板法和Biolog Eco微平板法,测定土壤细菌、真菌、放... 为了明确长期施肥和不施肥条件下作物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以典型黑土为研究对象,选取长期定位实验站长期施肥和不施肥条件下的小麦、玉米和大豆连作处理,通过稀释平板法和Biolog Eco微平板法,测定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碳源代谢活性等指标,为建立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长期施肥条件下大豆、小麦和玉米连作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高于不施肥处理,且均以大豆连作处理细菌和真菌数量最高。不施肥条件下小麦和玉米连作土壤细菌总数较大豆连作处理分别下降了24.8%和31.0%,真菌总数分别下降了64.0%和51.2%;施肥条件下小麦和玉米连作土壤细菌总数则较大豆连作处理分别下降了29.0%和45.5%,真菌总数分别下降了26.7%和31.5%。Biolog结果表明,不施肥条件下小麦连作处理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高于玉米和大豆连作处理,施肥条件下则是大豆连作处理的AWCD值高于小麦和玉米连作处理。不施肥条件下大豆、玉米和小麦连作处理利用最多的碳源是碳水化合物类,施肥后不同连作处理利用最多的是碳水化合物类和多聚物类。大豆和小麦连作不施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利用率最高的碳源均是α-D-乳糖,施肥条件下利用率最高的碳源均是D,L-α-甘油,而不论施肥与否,玉米连作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利用率最高的碳源均是D-半乳糖醛酸;葡萄糖-1-磷酸盐和γ-羟基丁酸是农田黑土微生物群落特异利用的关键碳源。主成分分析得出,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能力的影响大于作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群落 功能多样性 连作 平均颜色变化率 碳源代谢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蜈蚣藻中一种硫酸半乳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其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 被引量:20
16
作者 严君 施松善 +2 位作者 王顺春 王峥涛 胡之璧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755-1759,共5页
为了寻找多糖类血管生成抑制剂,我们以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为原料,经水提、醇沉、DEAE-Sepharose Fast Flow和Sepharose CL-6B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一个均一多糖(GFP15).采用HPGPC、糖组成分析、绝对构型测定、甲基化分析... 为了寻找多糖类血管生成抑制剂,我们以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为原料,经水提、醇沉、DEAE-Sepharose Fast Flow和Sepharose CL-6B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一个均一多糖(GFP15).采用HPGPC、糖组成分析、绝对构型测定、甲基化分析、IR和NMR等技术对GFP15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GFP15为一琼胶和卡拉胶中间型的硫酸半乳聚糖,主要由1,3连接的β-D-半乳糖和1,4连接的2,3位硫酸基双取代的α-D-半乳糖交替组成,1,3连接β-D-半乳糖的4位和6位上分别有少量的硫酸基取代,1,4连接的半乳糖有少量是α-L-半乳糖,此外,还有极少量的木糖、3,6-脱水半乳糖和6-甲基-半乳糖.利用鸡胚尿囊膜法(CAM)对GFP15进行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评价,结果显示,GFP15(100μg/egg)能抑制尿囊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提示GFP15作为一种多糖类血管生成抑制剂具有开发为抗肿瘤药物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蜈蚣藻 硫酸半乳聚糖 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形态氮肥对大豆根系形态及磷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0
17
作者 严君 韩晓增 祖伟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03-1007,共5页
采用框栽试验方法,研究生物固氮(CK),NO3--N,NH4+-N,Glycin-N,Protein-N和Urea-N 6种不同形态氮素对大豆各生育时期根系生物量、根冠比、根系形态及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形态N处理对大豆根系生物量、根系形态特征(根长、根体积... 采用框栽试验方法,研究生物固氮(CK),NO3--N,NH4+-N,Glycin-N,Protein-N和Urea-N 6种不同形态氮素对大豆各生育时期根系生物量、根冠比、根系形态及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形态N处理对大豆根系生物量、根系形态特征(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及根尖数等)及磷吸收、利用效率影响不同,随着生育期的推进,NO3--N和Protein-N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Glycin-N,Urea-N和NH4+-N均高于CK(生物固氮),但Glycin-N、Urea-N和NH4+-N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形态N处理的根干重、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均高于CK,而根冠比、平均直径以及磷利用效率则低于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形态 磷效率 氮素 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固氮能力和产量对施氮量的响应 被引量:10
18
作者 严君 韩晓增 +1 位作者 王影 丁娇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78-785,共8页
为量化不同生育时期氮肥施用量与大豆共生固氮能力和产量的关系,探索既不抑制大豆共生固氮能力,又能提高大豆产量的氮肥施用量,以黑农35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通过在V2、R1、R3和R5期施用不同量的氮肥,测定不同生育时期根瘤数量、干重和... 为量化不同生育时期氮肥施用量与大豆共生固氮能力和产量的关系,探索既不抑制大豆共生固氮能力,又能提高大豆产量的氮肥施用量,以黑农35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通过在V2、R1、R3和R5期施用不同量的氮肥,测定不同生育时期根瘤数量、干重和固氮酶活性及成熟期的产量,研究氮肥施用时期和施用量对大豆根瘤共生固氮能力和产量的影响。不同生育时期处理的大豆根瘤干重、数量和固氮酶活性大小在R6期均表现为V2>R5>R3>R1,且不同生育时期氮肥施用量与大豆根瘤干重、数量和固氮酶活性间均具有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不同生育时期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在R6期均表现为R1>R3>V2>R5。V2、R1和R3期不同氮肥施用量处理,均显著地促进大豆生物量和产量的增加,而R5期不同氮肥施用量处理与CK处理间的生物量和产量差异不显著。不同生育时期处理均以施氮量225 kg·hm-2的生物量和产量最高。R1期是决定大豆固氮能力和产量高低的关键生育时期,不同生育时期对氮肥施用量的要求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根瘤 固氮能力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秸秆还田和施肥对黑土肥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严君 韩晓增 +4 位作者 邹文秀 陆欣春 陈旭 邹狮 高瑞敏 《土壤与作物》 2022年第2期139-149,共11页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17年):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秸秆(NPKS)处理,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对黑土肥力和玉米产量的影响和贡献。结果表明:与2003年初始土壤属性相比,CK处理0~4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17年):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秸秆(NPKS)处理,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对黑土肥力和玉米产量的影响和贡献。结果表明:与2003年初始土壤属性相比,CK处理0~4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NPKS处理0~20 cm和20~4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则分别显著增加了6.6%~16.4%、4.6%~17.3%、8.0%~15.0%和59.4%~61.5%(P<0.05)。与CK处理相比,NPKS处理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分别下降了14.8%和4.50%,0~20 cm土层的通气孔隙度增加了43.7%。NPK和NPKS处理的平均产量较CK处理分别增加了54.9%和65.2%,NPKS处理的平均产量比NPK产量增加6.6%(P<0.05)。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对玉米产量的贡献度>30%,而20~4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的贡献度最高达到35.7%。土壤物理属性在0~20 cm土层,土壤毛管孔隙和土壤容重对玉米产量贡献最高;20~40 cm土层,容重对玉米产量的贡献度最高达到56.9%。因此长期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40 cm以上土层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容重和孔隙度,从而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玉米 产量 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栽条件下土壤无机氮浓度对大豆结瘤、固氮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20
作者 严君 韩晓增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929-1938,共10页
【目的】大豆结瘤固氮和产量对氮肥的反应不同,实际上是由于大豆共生固氮系统及其根系系统对土壤无机氮浓度的感知不同造成的。通过对不同土壤无机氮浓度下大豆结瘤、固氮及产量影响的研究,探索能提高大豆产量、结瘤和固氮的土壤无机氮... 【目的】大豆结瘤固氮和产量对氮肥的反应不同,实际上是由于大豆共生固氮系统及其根系系统对土壤无机氮浓度的感知不同造成的。通过对不同土壤无机氮浓度下大豆结瘤、固氮及产量影响的研究,探索能提高大豆产量、结瘤和固氮的土壤无机氮浓度,即掌握土壤无机氮浓度与大豆共生固氮和产量的数量关系,为调控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时期、预测氮肥对大豆共生固氮能力和产量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土培试验方法,分别在第一片复叶充分生长(V2期)、始花期(R1期)、始荚期(R3期)和始粒粒(R5期)一次性施用不同量的氮肥,从而形成不同无机氮浓度的土壤。利用获得的不同无机氮浓度土壤为供试土壤,对各生育时期根瘤数量、干重和固氮酶活性及成熟期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进行调查,明确大豆根瘤固氮和产量对土壤无机氮浓度的响应,掌握土壤无机氮浓度与氮肥及与大豆固氮和产量的数量关系。【结果】不同时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处理下的根瘤干重、数量和固氮酶活性均随着大豆生育时期的推进在R4期时达到最大值。R6期时大豆平均根瘤干重、数量和固氮酶活性均表现为:V2期>R5期>R3期>R1期,较CK处理根瘤平均干重分别下降15%、18%、17%和32%;根瘤数量下降13%、18%、19%和20%;固氮酶活性下降19%、22%、23%和32%。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无机氮浓度与R6期大豆根瘤干重、数量和固氮酶活性间均具有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即土壤无机氮浓度越大对根瘤干重、数量和固氮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越大。大豆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R1期>R3期>V2期>R5期。除R5期不同土壤无机氮浓度处理与CK处理间的生物量和产量差异不显著外,V2、R1和R3期不同土壤无机氮浓度处理,均显著地促进大豆生物量和产量的增加。不同生育时期处理均以N3和N4处理的生物量、株高、株荚数、株荚重、株粒重显著高于其它处理。V2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对大豆固氮能力和产量的影响最大,而R1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最大。不同生育时期不抑制大豆固氮同时还提高大豆产量的土壤无机氮浓度不同:V2期土壤无机氮浓度达到135.8 mg·kg-1;R1期土壤无机氮浓度为58—91 mg·kg-1;R3期土壤无机氮浓度为29.4—62.8 mg·kg-1;在R5期土壤无机氮浓度达到102.3 mg·kg-1。【结论】大豆对氮肥的反应主要取决于土壤无机氮浓度的大小,而土壤无机氮浓度大小的调节,除了与氮肥施用量有关外还与大豆的生育时期有关系,可以根据农业生产和科学试验的需要进行调节。其中V2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对大豆根瘤数量、干重和固氮酶活性的影响大于其它生育时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处理;而R1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对大豆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大于其它生育时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无机氮 根瘤 固氮能力 产量 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