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被动大陆边缘页岩沉积古环境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控制:以上扬子渝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
1
作者 陈浩 沈均均 +5 位作者 谭光超 王玉满 李姗姗 严佳凯 周林 刘计勇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2-1089,共18页
目前对于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古环境演化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上升洋流活动变化规律认识不足,导致对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认识不清。据此,以渝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基于岩心/露头、矿物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分析等资料,探讨... 目前对于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古环境演化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上升洋流活动变化规律认识不足,导致对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认识不清。据此,以渝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基于岩心/露头、矿物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分析等资料,探讨被动大陆边缘页岩沉积古环境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控制。研究表明,区内有机质富集受保存条件、陆源输入和古生产力水平等因素控制,但不同时期主控因素存在差异:鲁丹期(LM1-LM5沉积期),保存条件、陆源输入和古生产力水平共同控制有机质富集,TOC含量最高;埃隆早期(LM6沉积期),盆地进入挠曲—迁移期,构造活动增强,渝北地区障壁开口打开,上升洋流活动增强,保存条件变差是造成TOC含量降低的主因;埃隆中期(LM7沉积期),迁移作用增强,障壁开口进一步打开,上升洋流活动达到最强,保存条件变差和古生产力水平急剧升高是导致TOC含量与LM6沉积期差异不大的主因;埃隆晚期(LM8沉积期),障壁开口向西北方向迁移,TOC含量降低,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与LM1-LM5一致;特列奇早期(LM9沉积期),海平面降至最低,以富氧环境为主,TOC含量降至最低,保存条件是控制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因素。总体而言,研究区不同时期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变化与构造活动和海平面变化引起的沉积古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大陆边缘 渝北地区 黑色页岩 上升洋流 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南地区古隆起迁移及对造山作用和储集层发育的启示 被引量:1
2
作者 严佳凯 陈汉林 +4 位作者 程晓敢 陈永权 曾昌民 陈才 吴鸿翔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9-99,共11页
在钻井层位标定的基础上,系统解释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简称塔西南)典型地震剖面,建立区域性的地质格架剖面,进而恢复各构造时期的剥蚀厚度,并编制寒武系盐下白云岩各时期古构造平面形态图,以分析早古生代晚期古隆起的空间展布、形成演化... 在钻井层位标定的基础上,系统解释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简称塔西南)典型地震剖面,建立区域性的地质格架剖面,进而恢复各构造时期的剥蚀厚度,并编制寒武系盐下白云岩各时期古构造平面形态图,以分析早古生代晚期古隆起的空间展布、形成演化以及迁移规律。研究表明:早古生代晚期,塔里木盆地存在1个广布塔西南地区、统一的区域性古隆起,称之为塔里木西南部古隆起。前人所提出的“塔西南古隆起”和“和田古隆起”不是两个独立的古隆起,而是本次所识别出古隆起的时空迁移演化的结果。该古隆起始于中奥陶世末;晚奥陶世古隆起初具规模、幅度增大;志留纪时期古隆起稳定隆升,隆起范围快速向东部扩大,皮山—和田等区域成为古隆起的一部分,其构造高部位迁移到皮山—和田地区;泥盆纪古隆起开始逐渐缩小,范围仅限于塔里木盆地南部的皮山—和田一带;石炭纪古隆起成为水下隆起,古隆起逐渐消亡。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古隆起属于早古生代晚期塔西南前陆盆地的前缘隆起,其形成演化与塔里木盆地南部西昆仑早古生代造山作用有关。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古隆起从塔西南的西北部迁移到南部的皮山—和田一带,表明西昆仑早古生代造山作用从中奥陶世末开始于西段,呈“剪刀式”自西向东发展。古隆起的迁移演化控制了塔西南地区中奥陶世末、晚奥陶世末和中泥盆世末3期不整合的发育和不整合之下风化壳溶蚀缝洞储集层的空间分布,而古隆起构造高部位的迁移对风化壳溶蚀缝洞储集层的发育也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隆起 剥蚀 古构造平面形态 时空迁移 早古生代造山作用 塔西南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