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二个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1
作者 丁若浩 王涛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8-12,153,共6页
“第二个结合”的重大理论观点为新时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从发展路径看,“第二个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契合,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把中华优秀... “第二个结合”的重大理论观点为新时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从发展路径看,“第二个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契合,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成为党治国理政的宝贵资源。从发展特征看,“第二个结合”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人民性、凝聚性、时代性、开放性和自信性。从发展意义看,“第二个结合”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融合,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法宝、实现文化强国的科学指南、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个结合” 创新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及其有效构建
2
作者 丁若浩 《知与行》 2024年第1期26-34,共9页
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及其构建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极端重要性。作为掌握技术、空间和话语力量的集合体,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旨在“制造同意”和维护政治合法性,具有非强制性、动态性、政治性与虚拟实在性等基本特征。然而,网络意... 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及其构建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极端重要性。作为掌握技术、空间和话语力量的集合体,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旨在“制造同意”和维护政治合法性,具有非强制性、动态性、政治性与虚拟实在性等基本特征。然而,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从来不是一片净土,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构建要应对来自网络霸权、网络多元主义以及网络利益分化的消极影响。据此,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构建要充分遵循其实践理念、表现形式和价值特征,并克服网络的消极影响,从技术、话语、治理和引导入手,保证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能够落到实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意识形态领导权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入·分化·融合:网络直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功能探究 被引量:9
3
作者 丁若浩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3-128,共6页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随看、随走、随播”的网络直播迅速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社会交往互动平台,也逐渐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载体。网络直播作为一种价值承载平台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网络直播能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享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随看、随走、随播”的网络直播迅速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社会交往互动平台,也逐渐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载体。网络直播作为一种价值承载平台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网络直播能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享用、凝聚、导向作用;另一方面网络直播所呈现的内容价值多元化、泛娱乐化、泛消费化和泛情绪化,隐含价值偏差、伦理失范和话语失序等问题。因此,发挥网络直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功能必须从价值融合视域出发,实现网络直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建构”,重塑网络直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变革的驱动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直播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革命纪念日对政治认同的建构 被引量:4
4
作者 丁若浩 王涛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11期40-45,共6页
纪念日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对历史记忆的共同回忆与重复弘扬来传播文化。革命纪念日与执政党建立、成长与壮大的重要结点密切相关,是一个族群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见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革命纪念日建设,具有革命象征意义... 纪念日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对历史记忆的共同回忆与重复弘扬来传播文化。革命纪念日与执政党建立、成长与壮大的重要结点密切相关,是一个族群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见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革命纪念日建设,具有革命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体系为社会成员记忆认同与价值认同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场所和情境氛围,有利于形成政治认同。同时,革命纪念日的政治性、记忆性、公共性、再造性、群众性使之成为能够建构政治认同的基本条件。特定的时空、节庆活动、节庆主题、节庆仪式是革命纪念日能够成为建构政治认同的文化符号体系。新时代的发展环境也为革命纪念日建构政治认同提供了可实现的发展机遇。因此,应重视对革命纪念日的开发和利用,以此提高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纪念日 政治认同 文化符号 节庆仪式 革命象征 价值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青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与对策 被引量:3
5
作者 丁若浩 《北京青年研究》 2021年第3期51-57,共7页
后现代主义思潮作为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专注于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精神价值进行批判与解构,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其基本表征:碎片化、断裂化、去理性化、去中心化、流动化又常常给青年带来价值虚无主义、价值"空场"、价... 后现代主义思潮作为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专注于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精神价值进行批判与解构,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其基本表征:碎片化、断裂化、去理性化、去中心化、流动化又常常给青年带来价值虚无主义、价值"空场"、价值理性异化、价值认同弱化等消极影响,导致正处于价值形塑关键期的青年时常处于价值迷幻、价值怀疑、价值空场的危险处境。因此亟需要引导青年增强价值理性、深化青年主流价值认同、提高青年的价值澄清能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以应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思潮 青年价值观 消极影响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症结及有效应对 被引量:3
6
作者 丁若浩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1年第1期50-54,共5页
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网络“离心场域”的形成,由此形成了去中心化、个性化、碎片化、多元化的网络话语,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带来权威消解、个人主义、效用递减、意识形态冲突等矛盾,通过树立话语权威、深化话语价值、调整话语方式、... 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网络“离心场域”的形成,由此形成了去中心化、个性化、碎片化、多元化的网络话语,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带来权威消解、个人主义、效用递减、意识形态冲突等矛盾,通过树立话语权威、深化话语价值、调整话语方式、加强话语批判,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才有可能在“离心场域”谋求“最大公约数”,建构“同心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 症结 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手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特征、双重博弈与发展进路 被引量:2
7
作者 丁若浩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94-101,共8页
智能手机具有交往流动化、参与普适化、表达个体化、形式多样化等传播特征,为手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与机遇。一方面,智能手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时空,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转向,丰富了思... 智能手机具有交往流动化、参与普适化、表达个体化、形式多样化等传播特征,为手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与机遇。一方面,智能手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时空,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转向,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体系;另一方面,智能手机思想政治教育也容易陷入技术驯化、交往异化、消费异化、传播异化等困境。二者之间的相互博弈为智能手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充分利用好智能手机传播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福利和优势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从而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技术发展前景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化、大众化和社会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智能手机 博弈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青年(1939-1941)》与青年爱国统一战线建设 被引量:1
8
作者 丁若浩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38-42,共5页
青年爱国统一战线的形成肇始于延安时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之一。《中国青年》复刊为青年爱国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思想、组织、方法指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引领青年有效参与抗日的精神引领和组织保障,是中国革命... 青年爱国统一战线的形成肇始于延安时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之一。《中国青年》复刊为青年爱国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思想、组织、方法指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引领青年有效参与抗日的精神引领和组织保障,是中国革命运动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对党的青年组织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爱国统一战线 《中国青年》 中国共产党 共青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国家数字治理能力的目标、挑战与策略
9
作者 丁若浩 《福州党校学报》 2023年第5期44-50,共7页
数字信息技术能够弥补人类在数据存储、信息处理分析等方面的不足,是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一环,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格局。数字经济时代的国家治理表现在:目标上要统筹数字发展与数字安全、过程中要关注数... 数字信息技术能够弥补人类在数据存储、信息处理分析等方面的不足,是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一环,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格局。数字经济时代的国家治理表现在:目标上要统筹数字发展与数字安全、过程中要关注数字赋能、效果上要突出数字效益、方式上要强调数字驱动。但是,数字经济也给我国国家治理带来了流动性风险、数字治理鸿沟、数字意识形态、数字异化生存的问题和挑战。因此,积极引导数字经济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相适应,需要创造适宜的数字经济制度环境、培育数字素养、规范数字产业、提升数字文化供给水平,这也是目前我国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之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数字治理能力 数字赋能 国家治理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渊源、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
10
作者 姚自文 丁若浩 《克拉玛依学刊》 2023年第5期66-74,共9页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基和灵魂,在党的建设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阐发了党的政治纲领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遵循,明确了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所在,揭示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党的政治建...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基和灵魂,在党的建设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阐发了党的政治纲领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遵循,明确了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所在,揭示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保障。纵观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以来的历史,党的政治建设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聚焦思想路线并实现党的领导权、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聚焦党的政治建设和处理复杂的社会主义关系、改革开放时期构建党的政治建设系统化具体化的建设体系、新时代深化对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认知四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深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即坚持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进行自我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政治建设 政治纪律 政治规矩 自我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教育赋能教书育人效力探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涛 丁若浩 《中国高等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63-66,共4页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提升教书育人效力创造了条件和平台。要借助数字化工具和平台,健全教书育人数字平台,开发教书育人数据资源,提高教育者教书育人的数字素养,完善教书育人数字管理,不断拓展数字教育赋能教书育人的效力,助力高校落...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提升教书育人效力创造了条件和平台。要借助数字化工具和平台,健全教书育人数字平台,开发教书育人数据资源,提高教育者教书育人的数字素养,完善教书育人数字管理,不断拓展数字教育赋能教书育人的效力,助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 数字教育 教书育人
原文传递
调查研究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价值意蕴及其实践探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涛 丁若浩 《思想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5-130,共6页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功和重要保障。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内容丰富的调查研究思想、取得的成功经验,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借鉴和启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思想政治工作,...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功和重要保障。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内容丰富的调查研究思想、取得的成功经验,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借鉴和启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积极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调查研究能力,完善调查研究制度,营造调查研究氛围,创新调查研究方法,使调查研究成为各级思想政治工作者好用管用实用爱用的重要工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查研究 新时代 思想政治工作 价值意蕴 实践
原文传递
中国共产党百年形象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13
作者 丁若浩 《马克思主义学刊》 2021年第2期116-128,共13页
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先后塑造了革命型政党形象、建设型、开放型和全面型政党形象,深刻揭示了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的先进性,勇于自我革命的科学执政规律,反映了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和中华... 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先后塑造了革命型政党形象、建设型、开放型和全面型政党形象,深刻揭示了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的先进性,勇于自我革命的科学执政规律,反映了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领导核心、先锋模范、人民代表和使命担当,深刻认识和挖掘百年来党的形象变化,有利于不断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再塑党的形象的伟大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形象建设 建党百年 历史、经验、启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