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田条件下不同钝化剂对空心菜吸收镉的影响及机理 被引量:20
1
作者 丁永祯 宋正国 +3 位作者 唐世荣 冯人伟 张长波 周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758-1763,共6页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4种钝化剂(赤泥、海泡石、钙镁磷肥和磷矿粉)对两茬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生长和镉吸收的影响。钝化剂施用量为:赤泥(0.5%和1.0%)、海泡石(0.3%和0.5%)、磷矿粉(450和900 kg.hm-2)、钙镁磷肥(450和900 kg.hm...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4种钝化剂(赤泥、海泡石、钙镁磷肥和磷矿粉)对两茬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生长和镉吸收的影响。钝化剂施用量为:赤泥(0.5%和1.0%)、海泡石(0.3%和0.5%)、磷矿粉(450和900 kg.hm-2)、钙镁磷肥(450和900 kg.hm-2)。结果表明,各钝化剂均能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镉质量分数,钝化能力大小表现为海泡石>赤泥>钙镁磷肥>磷矿粉;钝化剂提高了空心菜地上部生物量,第1茬时(50 d),施用高量赤泥、低量海泡石和高量钙镁磷肥处理生物量增加最为明显,地上部分别增加78.7%、75.2%和76.6%。第2茬(80 d),高量赤泥与高量磷矿粉处理增加最高,地上部分别增加24.6%和34.5%。钝化剂对空心菜镉吸收影响不同,第1茬时对根系和地上部分别起促进和抑制作用,施用高量赤泥和高量海泡石最能抑制地上部镉累积,镉质量分数分别降低27.3%和23.2%。第2茬时,除海泡石外,钝化剂均显著抑制了根系和地上部的镉吸收,高量磷矿粉和赤泥效果最佳。总体来看,赤泥是保障农产品安全的最佳钝化材料,海泡石效果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化材料 有效性 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低分子量有机酸及其生态功能 被引量:88
2
作者 丁永祯 李志安 邹碧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3-250,共8页
本文综述了土壤低分子量有机酸的研究进展。它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的分解、植物根系的分泌和微生物的合成,其组成复杂,主要包括脂肪族和芳香族两大类,含量一般为微摩尔至毫摩尔级。土壤低分子量有机酸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如促进矿物溶... 本文综述了土壤低分子量有机酸的研究进展。它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的分解、植物根系的分泌和微生物的合成,其组成复杂,主要包括脂肪族和芳香族两大类,含量一般为微摩尔至毫摩尔级。土壤低分子量有机酸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如促进矿物溶解和成土作用;降低土壤根际环境pH;影响土壤微生物和酶的活性;促进根际环境养分转化,增加植物对P、Fe等营养元素的吸收;缓解Al离子对植物的毒害;影响重金属在土体中的迁移行为和在植物中的吸收量,以及具有重要的植物化感效应。文章最后提出了今后值得加强研究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量有机酸 生态功能 根际营养 重金属污染 化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中镉在有机酸作用下的解吸行为 被引量:11
3
作者 丁永祯 李志安 +3 位作者 邹碧 曹裕松 谭万能 顾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688-1692,共5页
采用平衡批处理法,研究了3种有机酸及其两两混合液在序列pH值梯度下(pH3.0~7.0)对华南山地红壤cd解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草酸与苹果酸不利于Cd的解吸,反而促进了吸附,其中草酸只是在较高浓度(20mmol·L^-1)且土壤溶... 采用平衡批处理法,研究了3种有机酸及其两两混合液在序列pH值梯度下(pH3.0~7.0)对华南山地红壤cd解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草酸与苹果酸不利于Cd的解吸,反而促进了吸附,其中草酸只是在较高浓度(20mmol·L^-1)且土壤溶液pH〉5.0时促进解吸.随着pH值升高,草酸、苹果酸以及不含有机酸的对照溶液对红壤中Cd的解吸率都快速下降.柠檬酸在pH〈5.0时不利于Cd解吸;在pH〉5.0时显著促进Cd解吸,但两种浓度柠檬酸解吸特征有所不同,在低浓度(2mmol·L^-1)下对镉的解吸率呈降低一升高一降低变化,在高浓度(20mmol·L^-1)下呈降低一升高变化.在低pH条件下(pH3.0、4.0),苹果酸最有利于Cd的解吸,但3种酸对Cd解吸率差别不大,在较高pH条件下(pH5.0~7.0),柠檬酸最有利于解吸,且解吸率大大高于草酸与苹果酸.有机酸混合没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对Cd的解吸率介于相应单独有机酸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酸 解吸 红壤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酸对珠江三角洲水稻土镉解吸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丁永祯 李志安 +3 位作者 邹碧 谭万能 顾伟 曹裕松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9-293,共5页
用批平衡实验方法,研究了3种有机酸及其两两混合酸在一系列pH值梯度下(pH3~7)对珠江三角洲沉积型水稻土镉(Cd)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有柠檬酸及含柠檬酸的混合酸在较低酸度区(pH〉5)可以显著促进Cd的解吸,这一效应与浓度成... 用批平衡实验方法,研究了3种有机酸及其两两混合酸在一系列pH值梯度下(pH3~7)对珠江三角洲沉积型水稻土镉(Cd)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有柠檬酸及含柠檬酸的混合酸在较低酸度区(pH〉5)可以显著促进Cd的解吸,这一效应与浓度成正相关,而苹果酸、草酸及二者的混合酸在所试验酸度范围均促进了Cd吸附,特别是草酸,促进作用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在较低pH区(pH〈5),苹果酸最有利于Cd解吸,在高pH区(pH≥5),柠檬酸最有利于Cd解吸,草酸的Cd解吸能力最低.混合有机酸交互作用不显著,对Cd解吸的影响约等于各个单独酸的作用之和,但在一些酸度条件下,可存在颉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CD) 有机酸 水稻土 解吸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作物与玉米间作对玉米吸收积累镉的影响 被引量:59
5
作者 李凝玉 李志安 +2 位作者 丁永祯 邹碧 庄萍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69-1373,共5页
采用盆栽技术,研究了7种间作作物对玉米吸收积累镉(Cd)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数间作作物对玉米生物量没有明显影响,只有扁豆对玉米生长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使玉米生物量降至对照的67.8%.间作豆科作物大幅提高玉米的Cd积累总量,其中鹰嘴豆... 采用盆栽技术,研究了7种间作作物对玉米吸收积累镉(Cd)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数间作作物对玉米生物量没有明显影响,只有扁豆对玉米生长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使玉米生物量降至对照的67.8%.间作豆科作物大幅提高玉米的Cd积累总量,其中鹰嘴豆的作用最为明显,使玉米对Cd的累积量增加1倍以上.7种间作植物对Cd也有不同水平的吸收,其中,油菜与籽粒苋可在地上部大量积累Cd(油菜地上部Cd浓度达53.9mg·kg-1,籽粒苋达51.0mg·kg-1),且籽粒苋根的Cd含量高达91.8mg·kg-1(土壤Cd为3mg·kg-1).间作植物与玉米对Cd的吸收具有不同的交互作用特征,豆科作物在自身较少吸收Cd的条件下,显著提高了玉米对Cd的积累;籽粒苋在自身大量累积Cd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与其间作的玉米的Cd累积量;油菜地上部分吸收较多的Cd,但降低了玉米地上部分Cd含量.研究表明,如果将玉米作为大生物量的Cd污染修复植物来应用,可将其与豆科植物间作,以提高Cd清除效率;籽粒苋与油菜具有大量积累Cd的能力,可作为Cd污染土壤的修复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间作 重金属 植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凋落物分解重要影响因子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192
6
作者 李志安 邹碧 +1 位作者 丁永祯 曹裕松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7-83,共7页
当前 ,森林凋落物分解被放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背景下进行研究 ,认识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对理解地表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凋落物在分解过程中 ,伴随有养分含量的变化 ,低品质凋落物在分解前期 (可达 2~ 3年 )会从环境... 当前 ,森林凋落物分解被放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背景下进行研究 ,认识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对理解地表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凋落物在分解过程中 ,伴随有养分含量的变化 ,低品质凋落物在分解前期 (可达 2~ 3年 )会从环境中固定养分 ,特别是氮磷养分 ,而在后期则会释放出养分。凋落物本身的养分含量是影响分解速率的重要因素 ,高养分含量的凋落物分解快些 ,阔叶凋落物比针叶凋落物分解快些。有资料显示 ,在总分解率为2 9 4 %的构成中 ,理化因素、微生物因素与土壤动物因素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率分别为 7 2 %、8 0 %和 14 2 %。不同类型凋落物在分解过程中的土壤动物类群也不同 ,它也是造成凋落物分解速率不同的关键因素 ,通常阔叶树种凋落物分解过程中 ,会有更多的微节肢动物出现。CO2浓度升高将造成植物有机质含碳量与其它养分的比值升高 ,形成低品质的凋落物 ,从而间接影响凋落物分解速率 ,一般认为 ,全球CO2 浓度升高会加强土壤作为碳汇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凋落物质量 生物分解 CO2浓度上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和柳树富集Cd、Zn、Pb的品种差异性 被引量:33
7
作者 张春燕 王瑞刚 +4 位作者 范稚莲 施士争 丁永祯 郭军康 赵玉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30-538,共9页
利用土培试验,以14个杨树和柳树(Populus,Salix babylonica)品种为材料,研究了Cd、Zn、Pb复合污染对不同杨树、柳树品种生物量、重金属含量和总吸收量、富集系数(BCF)和转运系数(TF)的影响。结果显示,杨树、柳树在叶、茎、根生物量、株... 利用土培试验,以14个杨树和柳树(Populus,Salix babylonica)品种为材料,研究了Cd、Zn、Pb复合污染对不同杨树、柳树品种生物量、重金属含量和总吸收量、富集系数(BCF)和转运系数(TF)的影响。结果显示,杨树、柳树在叶、茎、根生物量、株高、重金属含量和总吸收量、BCF和TF上均存在显著的品种差异,随着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增加,杨树、柳树重金属含量和总吸收量显著增加,BCF显著降低,TF变化不明显。南林895(Populus×euramericana(Dode)cv.‘Nanlin-895’)、61-1(Salix jiangsuensis CL.‘61-1’)和795(Salix jiangsuensis CL.‘795’)重金属含量较高,重金属含量最高的61-1叶片Cd和Zn的含量分别达到29.23、1410mg·kg-1,但这些品种耐性较低,生物量较小。综合考虑生物量和重金属含量,61-1和南林95(Populus×euramericana(Dode)cv.‘Nanlin-95’)重金属总吸收量较高,富集能力较强,富集能力最强的南林95叶片Cd和Zn的总吸收量分别达到205.62、5897.94μg·株-1。61-1和南林95是有潜力的修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柳树 CD ZN PB 富集 品种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镉砷污染防控与作物安全种植技术探讨 被引量:28
8
作者 周莉 郑向群 +6 位作者 丁永祯 黄宏坤 郑顺安 师荣光 李晓华 冯人伟 王瑞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3-619,共7页
文章综述了农田镉、砷污染现状、环境风险及其来源,阻控作物镉、砷吸收的关键技术环节,包括农业投入品控制、水分管理、土壤钝化调控、叶面调理、低吸收作物品种选择与替代种植、秸秆移除削减等。结合"土十条",提出镉、砷污... 文章综述了农田镉、砷污染现状、环境风险及其来源,阻控作物镉、砷吸收的关键技术环节,包括农业投入品控制、水分管理、土壤钝化调控、叶面调理、低吸收作物品种选择与替代种植、秸秆移除削减等。结合"土十条",提出镉、砷污染农田作物安全种植的几点思考:一是建立基于耕地-农产品污染等级的安全种植技术体系;二是采取集成农艺措施进行综合防控,重点提出作物安全种植VIRL(Variety-Input and Irrigation-Root zone and Removal of straw-Leaf blade)技术模式。该模式将源头预防(农业投入)、过程阻控(作物本身镉、砷吸收特性,影响作物地下部与地上部镉、砷吸收的各个环节)、末端治理(秸秆移除修复)高度统一起来,然后根据耕地-农产品污染等级,采取或紧或松的关键(联合)技术调控,实现镉、砷污染农田的安全种植;三是对镉、砷复合污染农田同步防控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污染防治 作物安全种植 VIP+n技术模式 VIRL技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残茬对土壤酸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被引量:33
9
作者 李志安 邹碧 +4 位作者 丁永祯 谭万能 夏汉平 沈承德 孙彦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382-2388,共7页
土壤强酸性是作物生长的最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某些植物残茬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pH,降低活性铝含量,提高作物产量。植物残茬改良土壤酸度的效能因种而异,最高土壤pH升幅可达4.53个单位,多种豆科植物材料可使土壤pH提高2个单位以上,当pH>... 土壤强酸性是作物生长的最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某些植物残茬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pH,降低活性铝含量,提高作物产量。植物残茬改良土壤酸度的效能因种而异,最高土壤pH升幅可达4.53个单位,多种豆科植物材料可使土壤pH提高2个单位以上,当pH>5时,土壤溶液活性铝降至极低水平,从而消除铝害。植物残茬改良土壤酸度的效能受植物残茬自身特性与土壤特性的影响,而且pH的上升通常在几个月后消失,但这种效能对当季作物有效。植物体内有机酸根的去羧化作用被认为是pH上升的主要机理之一,去羧化机理存在的主要证据是,随着土壤pH升高,植物材料内的可溶性有机成分下降,CO2排放与pH上升高度相关,以及杀菌条件下土壤pH上升速度显著减慢。超量碱机理是植物残茬导致pH上升的又一可能的重要机理,亦即有机盐的作用,有机盐分解转化为碳酸盐,其作用与石灰完全相似,有机盐水解也可导致土壤溶液的碱性反应。铵化作用与硝化作用是高氮植物材料影响土壤酸度的重要机理,有机氮的铵化直接消耗质子,铵的硝化则产生质子,pH的变化与这些氮过程高度相关。含硫植物材料及有机物质分解过程产生的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也可对土壤pH产生影响,但它们的作用较小。综合来看,去羧化作用机理基于间接证据,没有得到严格验证,超量碱机理可能是土壤pH上升的主要原因,超量碱只能转移,不能制造,含超量碱高的外源性有机材料施入耕地,将是改良土壤酸度,提高作物产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土 去羧化 超量碱 植物残茬 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4种人工林凋落物动态特征 被引量:80
10
作者 邹碧 李志安 +1 位作者 丁永祯 谭万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15-721,共7页
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能量与物质过程的重要环节.研究了南亚热带4种常见人工林凋落物特征,材料取自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人工林栽植于1984年,从2002年至2003年进行了每月凋落物测定,同时测定了地表凋落物量.人工林凋落物... 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能量与物质过程的重要环节.研究了南亚热带4种常见人工林凋落物特征,材料取自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人工林栽植于1984年,从2002年至2003年进行了每月凋落物测定,同时测定了地表凋落物量.人工林凋落物总量大小依次为马占相思(10.433t/(hm^2·a))>大叶相思(7.538 t/(hm2·a))>湿地松(6.445t/(hm^2·a))>荷木(5.541t/(hm^2·a)),凋落物量年度间无显著变化,凋落叶量占总凋落物量的83.2%(马占相思)至93.7%(湿地松).上半年凋落物量通常较平稳,下半年7~9月份多有一个峰值凋落期,主要原因是台风雨及叶子进入成熟期.除台风等因素引起激烈变化的月份外,二年度对应月份凋落物量极为相似.除大叶相思外,其它林型从14a林龄开始凋落物量有所下降.4种林型中,只有马占相思与湿地松的凋落物量与气温或降雨有显著的相关,特别是马占相思的总凋落物量与这些气候因素相关性最高.地表凋落物蓄积量大小为湿地松(13.81 t/hm^2)>马占相思(13.53 t/hm^2)>大叶相思(6.46 t/hm^2)>荷木(5.02 t/hm^2),马占相思的高蓄积量源于大凋落物量及较慢的分解速率,湿地松的高蓄积量源于针叶的难分解性.与世界其它类型的比较显示,低气温高纬度地区,地表凋落物蓄积量大大高于凋落物量,高温高湿的低纬度地区,地表凋落物蓄积量通常低于年凋落物量,但松林在不同纬度区,地表凋落物量均高于年凋落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凋落物 凋落物蓄积量 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际促生菌影响植物吸收和转运重金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2
11
作者 郭军康 董明芳 +3 位作者 丁永祯 冯人伟 王瑞刚 徐应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28-1234,共7页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使得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成为全球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根际土壤中存在着数量和种类丰富的微生物种群,是根际环境中最重要的生物因素。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根际微生物与植物根系以及土壤形...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使得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成为全球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根际土壤中存在着数量和种类丰富的微生物种群,是根际环境中最重要的生物因素。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根际微生物与植物根系以及土壤形成特殊根际微环境,影响植物重金吸收、转运过程。根际促生菌通过产生植物生长激素类物质促进植物生长,改变根际微环境中重金属元素生物有效性,增加修复植物重金属吸收量,强化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效率。近年来,根际促生菌强化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效率相关研究文献数量迅速增加,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根际促生菌通过菌体表面活性基团吸附,诱导植物系统抗性(ISR),激活植物抗氧化酶活性,分泌高亲和性铁载体(Siderophores)增加根际铁供给量,竞争性抑制重金属元素的根系吸收,改变植物重金属的吸收、转运及胞内分布过程,抑制重金属元素向植物地上部分转运,同时增加农作物产量。文章对根际促生菌影响植物重金属吸收﹑转运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出根际促生菌原位定殖,重金属元素亚细胞分布和重金属吸收、转运分子调控机制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根际促生菌-植物相互作用机制。通过根际促生菌调控农作物可食部分重金属的累积量,为实现中低污染农田安全生产与修复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根际促生菌 重金属 吸收 转运 污染土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间条件下不同钝化材料对玉米吸收镉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0
12
作者 宋正国 唐世荣 +2 位作者 丁永祯 冯人伟 张长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152-2159,共8页
选取4种钝化材料(赤泥、海泡石、钙镁磷肥和磷矿粉)开展田间试验,研究它们对玉米吸收镉与土壤有效态镉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海泡石外,施用其他3种钝化材料均能促进玉米生长,增加玉米叶、茎与籽粒的重量。4种钝化材料都能降低玉米对镉的吸... 选取4种钝化材料(赤泥、海泡石、钙镁磷肥和磷矿粉)开展田间试验,研究它们对玉米吸收镉与土壤有效态镉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海泡石外,施用其他3种钝化材料均能促进玉米生长,增加玉米叶、茎与籽粒的重量。4种钝化材料都能降低玉米对镉的吸收,其中:高量赤泥(用量1.5%)能明显降低玉米茎、叶片及籽粒中镉的含量,较对照分别降低60.6%、33.6%与49.3%;高量钙镁磷肥(用量900kg·hm-2)明显降低玉米籽粒中镉含量,较对照降低57.4%。4种钝化剂明显降低土壤EDTA提取态镉、DGT提取态镉的含量。其中,高量海泡石处理的EDTA提取态镉含量最低,高量赤泥次之;高量赤泥处理的DGT提取态镉含量最低。本试验结果表明,1.5%用量的赤泥是最佳的功能钝化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化材料 有效性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存阳离子(Ca、Zn、K)对土壤镉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13
作者 宋正国 徐明岗 +2 位作者 丁永祯 孙楠 唐世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85-489,共5页
采用盆栽与吸附试验,研究了镉污染赤红壤上,施用相同摩尔浓度的钙、钾与锌对小油菜生物量、镉吸收量及土壤镉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和高镉污染赤红壤上,施用锌明显增加小油菜地上部生物量,较对照分别增产21.1%和7.82%。不同阳离子(钠... 采用盆栽与吸附试验,研究了镉污染赤红壤上,施用相同摩尔浓度的钙、钾与锌对小油菜生物量、镉吸收量及土壤镉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和高镉污染赤红壤上,施用锌明显增加小油菜地上部生物量,较对照分别增产21.1%和7.82%。不同阳离子(钠、钙、钾和锌离子)共存改变土壤吸附镉能力的程度不同,与钠体系相比,钙、钾和锌体系中土壤镉吸附量分别降低65.6%、72.0%和96.9%,共存离子降低土壤镉吸附量的次序为锌离子>钾离子和钙离子,锌离子的影响最为明显。高镉污染赤红壤上,钙和钾使小油菜吸镉量分别增加5.5%和14.4%,低于低镉污染赤红壤上钙和钾使小油菜吸镉的增加量(分别为16.6%和19.6%);锌明显降低小油菜吸镉量,高和低镉污染赤红壤上,较对照分别减少45.8%和35.0%。3种阳离子与镉共存时,对土壤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差异取决于竞争吸附与竞争吸收的大小,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存离子 小油菜 赤红壤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梯度薄膜扩散技术的广西环江流域桑田土壤中铅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宋宁宁 王芳丽 +3 位作者 唐世荣 王瑞刚 丁永祯 廉菲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17-1323,共7页
梯度薄膜扩散技术(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films,DGT)是一种原位连续环境采样和测量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报道以来,一直以固态结合相采集和测量水体、沉积物和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目前液态结合相的DGT多应用于水体中金属离... 梯度薄膜扩散技术(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films,DGT)是一种原位连续环境采样和测量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报道以来,一直以固态结合相采集和测量水体、沉积物和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目前液态结合相的DGT多应用于水体中金属离子的检测。分别采用固态结合相(chelex100)和改进的液态结合相(sodium polyacrylate,PAAS)的DGT装置,对广西桑田土壤中有效态Pb进行了累积和测定。简单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装置提取的土壤有效态Pb含量与桑树老叶和嫩叶中的Pb含量都呈极显著相关关系,改进的PAAS-DGT装置对土壤中有效态Pb的提取能力更强。融合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质(OM)和土壤颗粒组成等理化指标影响,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建立了逐步回归模型。多元统计分析表明,两种结合相的DGT技术所构建的回归模型是可靠的,其调整判定系数R2adj分别为0.87、0.89、0.96和0.95,且预测结果融合了影响土壤有效态Pb含量的pH、CEC、有机质和土壤质地等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结合相的DGT装置均能较好预测桑田土壤中Pb的生物有效性,拓展了DGT技术的应用范围。关键词: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聚丙烯酸钠(PAAS);铅(Pb);生物有效性;桑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 聚丙烯酸钠(PAAS) 铅(Pb) 生物有效性 桑田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鹤山3种人工林表土碳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曹裕松 李志安 +3 位作者 傅声雷 邹碧 丁永祯 张卫信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1-105,共5页
为研究大气N沉降对森林表层土壤碳释放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大气N沉降处理土壤样品,用碱吸收法测定土壤的碳释放量,并计算土壤碳释放速率,分析大气N沉降对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湿地松(Pinus eliotii)、荷木(Schima superba)和马占相思(Acac... 为研究大气N沉降对森林表层土壤碳释放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大气N沉降处理土壤样品,用碱吸收法测定土壤的碳释放量,并计算土壤碳释放速率,分析大气N沉降对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湿地松(Pinus eliotii)、荷木(Schima superba)和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3种人工林土壤碳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氮沉降对湿地松林表土碳释放过程有非常强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氮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加强。低水平的氮沉降对荷木和马占相思林土壤碳释放过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沉降水平的升高表现为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森林土壤 碳释放 有机质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2+)和Mn^(2+)对水稻根表铁膜及镉吸收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9
16
作者 董明芳 郭军康 +4 位作者 冯人伟 王瑞刚 丁永祯 徐应明 范稚莲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49-253,共5页
采用水培实验,研究外源添加Fe^(2+)和Mn^(2+)对水稻幼苗根表铁膜形成、抗氧化酶活性及镉吸收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Fe^(2+)使水稻幼苗根表铁膜中铁元素显著增加114.9%(质量分数,下同),锰和镉元素则分别显著降低了55.2%和42.3%(P&... 采用水培实验,研究外源添加Fe^(2+)和Mn^(2+)对水稻幼苗根表铁膜形成、抗氧化酶活性及镉吸收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Fe^(2+)使水稻幼苗根表铁膜中铁元素显著增加114.9%(质量分数,下同),锰和镉元素则分别显著降低了55.2%和42.3%(P<0.05);添加Mn^(2+)使铁膜中锰元素显著增加180.1%,镉元素则显著降低了18.0%。(2)添加Fe^(2+)能显著降低水稻幼苗叶片中活性氧(ROS),缓解ROS对水稻幼苗的毒害;添加Mn^(2+)使得叶片中ROS、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增加,Mn^(2+)处理引起的ROS升高可能起到诱导水稻胁迫应答,缓解镉毒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根表铁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统计学方法在土壤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60
17
作者 谭万能 李志安 +1 位作者 邹碧 丁永祯 《热带地理》 2005年第4期307-311,共5页
地统计学目前在土壤科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成为认识土壤特征的一个重要工具。地统计学的空间变异函数和克里格插值等方法是土壤性状分析的主要手段,空间变异函数主要用于描述土壤理化性状空间变异特性,不同的插值方法可优化田间... 地统计学目前在土壤科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成为认识土壤特征的一个重要工具。地统计学的空间变异函数和克里格插值等方法是土壤性状分析的主要手段,空间变异函数主要用于描述土壤理化性状空间变异特性,不同的插值方法可优化田间试验设计和田间采样方案,克里格插值方法则特别适用于未测量点土壤属性值的估测等。近年插值方法又被广泛应用于确定区域土壤环境容量和土壤质量标准,随机模拟则用于对土壤特性进行不确定性估计等。因而,地统计学方法对我国大量土壤学资料的整合与分析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统计学 空间插值 土壤特性 空间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外源污染来源解析及防控策略研究 被引量:32
18
作者 师荣光 郑向群 +5 位作者 龚琼 韩建华 赵玉杰 周其文 丁永祯 王贺程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17年第4期9-13,共5页
分析了工业生产排放、污水灌溉、矿产资源开发、农业投入品施用、大气颗粒物降尘及固体废弃物堆放等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主要外源污染来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括工业过程源、固定燃烧源、灌溉水源、废弃物堆放源、流动源和农业投入品... 分析了工业生产排放、污水灌溉、矿产资源开发、农业投入品施用、大气颗粒物降尘及固体废弃物堆放等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主要外源污染来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括工业过程源、固定燃烧源、灌溉水源、废弃物堆放源、流动源和农业投入品源的来源清单,并从建立健全源头预防和强化过程控制2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监管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来源清单 防控策略 土壤 农产品产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热带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稳定性特征 被引量:15
19
作者 顾伟 李志安 +2 位作者 邹碧 谭万能 丁永祯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69-376,共8页
研究华南热带多雨地区小良人工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不同人工林的碳固持特征,测定了林地表土有机碳含量、有机碳随土层深度的变化以及有机碳在不同粒级团聚体上的分布。结果表明:无植被覆盖的光裸地储存了极低水平的有机碳,在光裸地上种... 研究华南热带多雨地区小良人工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不同人工林的碳固持特征,测定了林地表土有机碳含量、有机碳随土层深度的变化以及有机碳在不同粒级团聚体上的分布。结果表明:无植被覆盖的光裸地储存了极低水平的有机碳,在光裸地上种植桉树林后,如果地表枯落物长期人为取走,则土壤有机碳积累大大低于未受干扰桉林。当桉林进一步改造为阔叶混交林后,30-40a林龄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高于16.5gkg-1,但仍只有邻近天然林土壤有机碳水平的76%,因而,这些人工混交林土壤具有进一步积累碳的潜力。光裸地在1m剖面上的含碳量均极低,并无显著的深度变化,约2-3gkg-1,未保护的桉林含量水平在4-5gkg-1,同样表土与心土层没有明显差别,通过地表输入的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表层0.5m范围内。以豹皮樟Litsea rotundifolia,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潺槁木姜子Litsea glutinosa,陈氏钓樟Lindera chuni等为优势种的混交林,深层土壤含碳量显著高于其它混交林,并与村边林相似。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土壤团聚体发育有一定的相关性,非水稳性团聚体以最小粒径(<0.25mm)的含碳浓度最高,其它粒级的有机碳浓度相似,未成熟人工林,小团聚体的碳浓度较高,成熟林则在不同粒级中较均匀地分配有机碳,但实际碳储量于最大粒级的非水稳性团聚体中最多。成熟森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碳浓度大大高于非水稳性团聚体,水稳性团聚体在0.25-0.5mm及0.5-1.0mm两个粒级上有最大的碳积累量。结果表明,建立特定类型的混交林是增加林地碳汇功能的一个有效途径,非水稳性的大团聚体与水稳性的小团聚体的有效发育可能是成熟森林高固碳量的重要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人工林 碳固持 土壤团聚体 小良生态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西枝江-东江流域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张瑞泉 应光国 +2 位作者 丁永祯 苏浩昌 刘有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471-2479,共9页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s Resistance Genes,ARGs)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于枯水季对广东西枝江-东江流域的淡水河、西枝江、东江干流上120多公里河段范围采样,共10个点,每个点同步采集水样和沉积物样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s Resistance Genes,ARGs)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于枯水季对广东西枝江-东江流域的淡水河、西枝江、东江干流上120多公里河段范围采样,共10个点,每个点同步采集水样和沉积物样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了3种代表性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sul2、sul3)及2种代表性整合酶基因(int1、int2)的存在及其丰度。结果显示,水样及沉积物样品中sul1、sul2、sul3和int1、int2均具有100%检出率,表明西枝江-东江流域水环境受到这5种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sul1和sul2在水样和沉积物中的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最高,为优势抗性基因。抗性基因丰度在水体和沉积物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2=0.64)。无论水体和沉积物,一些抗性基因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sul1和int1(R2>0.95,P=0.000<0.01),sul1和sul2(R2>0.8,P=0.002<0.01),sul2和int1(R2>0.8,P=0.004<0.01)。西枝江-东江流域的不同采样点的丰度水平并没有明显峰值,从支流到干流抗性基因丰度未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削减,反而随着微生物繁殖和新的污染源排放而不断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抗生素抗性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