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选择论的方法论意义
被引量:
1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哲学界关于认识的本质的讨论,把哲学研究的视角转向了主体自身的认识。拙作《认识定义新探》(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发表之后,不少同志针对我的看法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目前在认识的本质问题讨论中,出现的多种观点并存的态势,应该说是我国哲学认识论研究的一个好现象。因为它开辟了从多角度、多方位研究认识论的新局面。
作者
王振武
机构地区
沈阳师范学院政教系
出处
《哲学研究》
1988年第11期27-35,共9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关键词
微观客体
相互作用
认识本质
选择论
量子力学
爱因斯坦
客观性
主体性
实践活动
认识论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44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44
1
李醒民.
善于在对立的两极保持必要的张力——一种卓有成效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准则[J]
.中国社会科学,1986(4):143-156.
被引量:22
2
李醒民.
论爱因斯坦的综合科学实在论思想[J]
.中国社会科学,1992(6):73-90.
被引量:4
3
俞冶平.
上帝死了——评19世纪西方文学中的神父形象[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7(1):84-89.
被引量:1
4
胡新和.
现代物理学与认识的主体性讨论述评[J]
.哲学动态,1991(6):8-11.
被引量:1
5
柳树滋.
现代物理学与认识的主体性[J]
.中国社会科学,1991(1):99-108.
被引量:3
6
何祚麻.
分歧在哪里?——就“认识的主体论”答文兴吾、古祖雪、柳树滋同志[J]
.中国社会科学,1991(2):57-72.
被引量:2
7
李醒民.
答周德海先生[J]
.中国社会科学,1991(2):114-116.
被引量:1
8
陈新权.
认识是反映和建构的统一[J]
.哲学研究,1988(1):47-51.
被引量:6
9
罗嘉昌.
客观实在论[J]
.中国社会科学,1987(2):21-36.
被引量:8
10
古祖雪.
玻恩的不变量思想与现代科学认识论[J]
.中国社会科学,1987(2):37-49.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10
1
王为高.
论观察者和客观性[J]
.社会科学战线,1991(4):18-22.
2
翟源静.
当代科学认识过程中的主体性问题[J]
.科学社会主义,2007(2):53-55.
3
周德海.
哪来的“五个月亮”?——从爱因斯坦的观点看[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4):1-4.
4
周德海.
浅谈学术界对爱因斯坦实在概念的误解[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45-46.
5
于江.
论科学知识观的转型及其对科学教学的意义[J]
.基础教育,2011,8(2):36-39.
被引量:2
6
翟源静.
近代自然科学认识过程中主体性问题初评[J]
.实事求是,2000(2):16-19.
7
李彤宇,张俊平.
现代物理学与认识的主体性争论——上世纪八十年代科学与哲学关系的论战[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3):54-66.
被引量:1
8
蒋建梅.
“赫拉克勒斯选择”与“帕里斯选择”原型在西方文学史中糅合流变的简略谱系[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37(10):31-35.
被引量:1
9
钱时惕.
论客观性原则及其与主体性之关系[J]
.河北学刊,1991,11(5):17-24.
被引量:1
10
王为高.
论仪器的认识论意义[J]
.河北学刊,1991,11(5):25-28.
二级引证文献
5
1
刘丽,黄先忠.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实现思维可视——以高中生物学教学为例[J]
.学园,2020(13):25-26.
被引量:1
2
钱时惕.
自然科学研究中的“纠错机制”及其推广——科学与人文漫话之十二[J]
.物理通报,2010,31(9):93-95.
3
张小龙.
物理学与哲学之间的纽带——对几本“物理学哲学”著作的解读[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6(4):70-71.
4
田春凤,郭玉英.
教师对科学知识本质的认识及其教学影响——基于对一线教师的调查[J]
.物理教师,2018,39(11):2-4.
被引量:7
5
万昊.
苏格拉底:神话面相背后的哲人形象揭示——兼论哲学何为[J]
.广东社会科学,2023(1):98-106.
1
黄盛华.
科学化:认识论研究的新态势[J]
.哲学动态,1987(12):31-34.
2
张义生.
也谈认识的本质———兼评关于认识本质问题的讨论[J]
.南京社会科学,1996(10):44-46.
3
王力.
对认识本质的一点思考[J]
.红河学院学报,2010,8(3):48-50.
4
张秉民.
论认识本质的研究方法[J]
.东岳论丛,1994,15(1):60-64.
5
钟明华.
市场经济对道德的反叛与诉求[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4):4-6.
被引量:3
6
刘述均.
试论先秦道家关于自我意识的思想[J]
.心理学探新,1984,9(1):48-53.
被引量:1
7
王宏波.
认识的本质是反映与选择的统一[J]
.哲学研究,1987(3):32-38.
被引量:1
8
曲明哲.
认识的本质研究综述[J]
.哲学动态,1987(5):1-3.
被引量:1
9
方圆.
关于认识本质的思考[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1996,14(1):22-26.
10
朱颖源,林雪原.
试论认识本质[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5,7(2):29-31.
哲学研究
1988年 第1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